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围棋式思维方式

合集下载

今乃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乎的意思

今乃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乎的意思

今乃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乎的意思今乃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乎随着时代的发展,围棋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历来被认为是智慧人士的消遣,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趣味。

围棋源远流长,其日夜不息的流行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程度。

从汉朝开始,围棋的文化已经广为人知,每年的围棋比赛也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及海外华人对围棋持续关注玩耍,让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们可以说,围棋的普及属于中国社会的缩影:以一种智慧的游戏,将交流和紧密结合起来,彼此息息相关。

它不仅是一场围棋游戏,更是一种无限想象力和独特思维的联结,定义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精神。

在中国,围棋几乎成为每个人的日常习惯,不管是小时候一起玩的游戏,还是大家在一起坐在茶几边,或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进行U连线,都在不断推动着围棋文化的发展。

而且,围棋与中国文化和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本身也是一种政治思想。

它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也可以从中以及围棋文学中感受到。

在这一点上,围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文化和政治,还有它关于智慧的内涵,可以说是了解中国思想的重要把握。

传统的围棋文化是散发着诱人气息的,被熟练的棋手追求,它也使更多的人理解了中国古代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即使在今天,围棋仍然是展示智慧的重要渠道。

就现在来说,向京,又称升级棋,是围棋的一种新型形式,具有让更多的人加入其中的功能。

它以比较简单的棋规,无需太多专业技术技巧,大家都可以轻松上手,使它真正成为一场智力游戏,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它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拓宽了人们思维的视野,让人们进一步深入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围棋文化也拓展到日常生活当中,将精神和智力融入进来,带给更多的人愉悦的心态。

围棋不仅是一种游戏,它也是一种精神的培养。

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智慧,培养对生活的态度,增强自身的实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记忆力。

总而言之,围棋文化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玄象与数理——围棋思维与中国艺术思维

玄象与数理——围棋思维与中国艺术思维

玄象与数理———围棋思维与中国艺术思维何云波中国传统的知识,往往存在着两套话语,即“道”与“术”,它们都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关。

“道”为“象”的玄妙化,“象”为玄妙之“道”的显现,构成了一种“玄象思维”,而“术”则更多地与“数”有关,所谓术数,虽然也是用于通天地之道,但它更注重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法则,由“象”而“形”,而“数”,更多地借助于“术”,构成了“道”之形而下之域。

因而,对“数”的破解,虽然仍离不开玄象思维,但又包含着逻辑性、分析性思维,我们姑且称之为“数理思维”。

这两种思维,构成了中国古代围棋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同时,它与中国传统艺术思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中国古人常常把围棋与天地之象联系在一起。

班固《弈旨》云:“局必方正,象地则也。

道必正直,神明德也。

棋有白黑,阴阳分也。

骈罗列布,效天文也。

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

成败臧否,为仁由己,危之正也。

”以下班固又将“弈”与阴阳、天文、四象联系起来,首开了以《易》解棋的先河。

晋代蔡洪《围棋赋》谓棋乃“秉二仪之极要,握众巧之至权。

若八卦之初兆,遂消息乎天文……远求近取,予一以贯”。

梁武帝《围棋赋》称“围奁象天,方局法地”。

围棋与阴阳、八卦、天文相通,兆知天地万物之变化,方寸棋枰也就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围棋之“象”、“数”,被认为正与《易》相通。

象是易传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既指天象,又指象征。

《周易·系辞上传》谓“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设卦观象”,天象与地形、人事又是息息相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大象通于道。

老子论象,“大象无形”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②。

这里的所谓大象、无物之象,事实上就是道。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无论是诗、文、琴、书、画,还是各类棋戏,都与“易象”有关。

“象”之具体化即为“形”。

各类艺术,都涉及造形,只不过运用的媒介不同而已。

“象”的抽象化、玄妙化即为“道”。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

围棋中得哲学思想围棋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得瑰宝,也就是一项哲理深奥、能给人以聪明与智慧得竞技游戏。

围棋虽然形式上就是一种竞技活动,但从它得本质来讲,却不就是单纯地论输赢、比胜负得竞技,人们自古以来就认为它就是与哲学密切相关得一门艺术、一种文化。

可以说,在围棋这个似小实大,可以小中见大得黑白世界中,既蕴含着无穷得智慧与丰富得哲学思想,也充分体现着传统哲学得现实化与大众化。

(一)围棋中得与谐思想在中国古代,“天”在人们得心目中可就是至高无上得。

从先秦时代一直到清朝末期,大多数哲学家都在宣扬“天人合一”这样一个基本观点。

《易经》得第一卦叫“乾卦”,“乾”就就是天得意思。

《易经》中提出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得思想,就间接地说出了天与人得关系。

古人认为“天人合一”就是最高得境界。

无论道家还就是儒家,历来都主张人在生产活动中要与大自然与谐共存,人与人之间也要与睦相处,认为只有达到了天人同构、天人一体,才能够天下太平、万事如意。

这种“天人合一”得与谐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人得一种宇宙观,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一个独特得观点,在中国数千年得历史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大家知道,围棋得棋子只分为黑白两种颜色,远远不如赤、橙、黄、绿、青、蓝、紫那么绚丽多彩。

然而,正就是这朴素、普通,反差较大得黑白两色,象征着中国古老哲学中得“阴”与“阳”这一非常重要得概念。

棋子之间没有任何形式上得差异,没有丝毫得尊卑高下之分,这也正符合道家“众生平等”得哲学思想。

这黑白两色超脱世俗观念得棋子,在棋盘上演绎得棋局就像就是天地变化不止、万物生生不息得宇宙与阴阳形成万物得过程。

在对局中,无论就是哪一方得棋子,有气则生,无气则亡,这就就是所谓得“天”道,而棋盘四四方方,棋子要落在它得上面,这就就是所谓得“地”道,黑白双方面对棋盘得“手谈”,我们可以称之为“人”道。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具有万物本原得意义。

古人把围棋分为棋艺、棋理、棋道三个层次,并且认为,不懂得棋理就不能谈棋艺,而不懂得棋道也就不能谈棋理。

围棋中的哲学智慧

围棋中的哲学智慧

围棋中的智慧:生活哲理的缩影围棋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体现:1.辩证思维:围棋是一种需要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的智力游戏。

在棋局中,人们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在对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比如整体和局部、进攻和防守、虚和实等。

只有在对这些矛盾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妥善处理,才能使自己的棋局在不断的变化中始终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2.逆向思维:在围棋中,有时候需要运用逆向思维来思考问题。

比如,当面对一个困境时,可能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放弃一些棋子或者采取一些看似损失的行动来获得更大的价值。

这种逆向思维能够锻炼人们的思考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3.无为思维:围棋中有一个著名的格言:“敌之要点我要点”。

这表明在围棋中,要学会从全局出发,把握好大局观。

通过看清棋局中的矛盾所在,调整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才能让自己的胜算更有把握。

这种无为思维强调以平常心对待事物,不强求结果,而是顺其自然地取得最好的结果。

4.整体与局部:围棋中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在围棋的战略和战术中,需要兼顾整体和局部的利益。

整体和局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只有把两者协调好,才能取得最佳的局面。

5.变化与恒定:围棋的规则虽然简单,但千变万化的局面却需要玩家不断适应和学习。

围棋强调变化与恒定的统一,一方面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坚持基本的围棋规则和战略。

6.策略与执行:围棋需要玩家有预见性的思考和决策,但更重要的是准确地执行这些策略。

在围棋中,一次错误的执行可能会全盘皆输。

因此,围棋教会人们在做决策时要有前瞻性,同时在执行决策时要精准无误。

7.竞争与合作:围棋是一种竞争激烈的游戏,但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合作才能取胜的游戏。

在围棋中,只有那些能够同时处理好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综上所述,围棋中的哲学智慧包括辩证思维、逆向思维、无为思维、整体与局部、变化与恒定、策略与执行以及竞争与合作等。

这些智慧不仅在围棋中有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启示。

围棋的理解

围棋的理解

围棋的理解围棋,又称为围碁,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策略性棋类游戏。

它起源于中国,被誉为"棋中之王",因其复杂的规则和无穷无尽的变化而被广泛喜爱和研究。

围棋的基本规则很简单,游戏双方使用黑白两种颜色的棋子,在棋盘上交替落子。

棋盘是一个19×19的方格网,共有361个交叉点。

黑方先行,双方轮流在空白的交叉点上落子,落子后不能移动,只能在空白的交叉点上下子。

当一方的棋子形成一片围地,将对方的棋子围住,就可以获得这片区域的得分。

最后得分高的一方获胜。

围棋的魅力在于它的无穷变化和深厚的战略性。

棋盘上的每一个交叉点都可能成为战场,每一步棋都可以影响整个局势的发展。

因此,围棋被誉为"智慧的游戏",需要玩家具备深思熟虑的头脑和全局观。

围棋的战略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攻守兼备:围棋中攻与守是紧密相连的。

一方面,玩家需要利用自己的棋子攻击对方的势力,夺取对方的地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守自己的棋子,避免被对方围住。

围棋的攻守要求玩家在局势中灵活应对,既要积极进攻,又要及时防守。

2. 考虑全局:围棋是一个全局性的游戏,每一步棋都可能影响整个局势的发展。

因此,玩家需要考虑全局,预测对手的下一步棋,制定相应的对策。

只有全局观念清晰的玩家才能在围棋中取得优势。

3. 利用势力:势力在围棋中非常重要。

玩家需要在棋盘上布局,形成自己的势力区域,同时封锁对手的势力,限制对手的发展空间。

利用势力可以有效地控制局势,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优势。

4. 妙手回春:在围棋中,有时候看似处于劣势的一方可以通过妙手回春来扭转局势。

妙手回春是指在关键时刻采取出人意料的棋法,迅速扭转局势。

这种战术手段需要玩家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灵活的思维。

围棋不仅仅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哲学、一种思维方式。

围棋所蕴含的智慧和战略思维可以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在围棋中,每一步棋都需要玩家深思熟虑,权衡利弊,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围棋式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围棋式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围棋式思维方式作者●白毛道人综合与分析是人类思维的共同形式。

任何思维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

但这并不能排除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偏重某一侧面的事实。

希腊人以几何学为代表的思维方式明显以分析为主,由此形成严密的形式逻辑演绎体系。

一直到近代微积分发现,数学家都用“数学分析”的概念。

把一个对象逻辑地分割再分割,直到最后无限小,再来积分。

这种思维对西方科学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中国的数学与哲学思维都强调把对象作为有机的结构从整体上去把握,强调一个对象与有关事物的关联、渗透和变化。

不重视对各个部分的仔细考察,也不承认各部分的独立性。

这里,可以看到:“善”的内涵和“真”的思维方式间的密切联系。

原来,“善”的内涵和思维方式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它们是相互渗透的。

不重视个人而强调整体的伦理观念,和一般的强调综合观察总体、忽视分析各独立部分作用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

缺乏分析作基础的综合,势必要依靠直觉领悟。

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人特别发达的综合领悟能力;如果说中国人聪明,那就是聪明在这里。

顾准是一位杰出的现代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在《顾准文集》中,他一再慨叹中国人太聪明,太善于综合,是“先天的辩证法家”,因而不肯像希腊人那样花大力气,下“笨功夫”,对事物分门别类加以分析,深钻细研,因而不能发展出科学来。

这是一针见血之论。

在西方,人们在二十世才纪逐渐认识了直觉的价值。

除了一些哲学家有专门著作外,对直觉的尊重已经为广大人群接受。

中国人的直觉综合领悟能力突出表现之一是善于理解人。

许多不同国别的观察者都一致公认,中国人在生疏环境中能最先掌握别人的特点,并且善于处理好关系,赢得好感:中国人最博得人们赞赏的品质之一,是他们把握外国人感情的能力。

不论是到中国去旅游的,还是多年居住在那儿的,几乎所有的外国人都喜欢中国人。

中国思维像毛笔字。

一笔一笔看看不出好坏。

它不注意精确,只注意总体的配合、气势、神韵。

中国围棋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中国围棋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中国围棋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起源于中国的围棋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从古文献来看,围棋最早被人称为"弈"或"棋"。

据说,这是各地方言不同的缘故。

北人称"弈",南人谓"棋"。

后来,有人根据下棋时黑白双方总是互相攻击,互相包围的特点,称"下棋"是"围棋"。

我以为学习中国围棋对于个人成长有诸多益处,如果从幼学习效果更佳:一、智慧的煅练:下围棋是煅练智慧的好方法。

对弈时,每下一子就是提出一个问题,就要想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这样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脑象做体操一样,得到良好的煅练。

二、和数字做朋友:围棋当中运用数字的地方特别多,比如气的计算、围地的大小、胜负的计算等。

在学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自然轻松的接触数字,逐渐成为数字的好朋友。

三、陶冶性情:在下棋的过程中,要集中精神,心要静、气要定,久而久谋,可以养成临危不乱的诚定功夫。

同时,棋品的培养可以有助于个人思想品德修行的煅练。

四、训练十种能力:1、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快速抓住问题重点的能力;3、面对现实的能力;4、随时不放弃希望和理想的能力;5、组织的能力;6、果断的能力;7、尊重别人优点、检讨自己缺点的能力;8、眼光远大,不求近利的能力;9、坚韧不拔的能力;10、逻辑科学的能力。

五、助学上进:目前,国内诸多名牌重点院校纷纷推出招收特长生的优惠政策。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规定,围棋业余4段至5段棋手为国家二级运动员;在河南省内二级运动员高考可加20分。

围棋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性的学习,同时又体现的寓教于乐的学习思想。

我们可以在体会围棋博大精深的同时得到个人素质的提升。

在了解了学习围棋的诸多益处谋后,我们有必要学习围棋的基本技能。

其实围棋的规则说来复杂而同时又很简单。

简单的说就是,第一,黑棋先下,棋子要下在交叉点上,下子后不可移动,以后双方轮流下子、且每次只能下一步;第二,提吃棋子:简单的说就是,谁如果先把对方的棋子紧紧围住,对方的棋子就被吃掉了;第三,围棋胜负:就是双方对比、用棋子包围交叉点(术语叫“地”)的数量,谁围的地多谁胜。

棋艺的智慧中国围棋文化的独特力

棋艺的智慧中国围棋文化的独特力

棋艺的智慧中国围棋文化的独特力棋艺的智慧——中国围棋文化的独特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围棋是一项博大精深的智力游戏,它不仅仅是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表达智慧和塑造人格的方式。

中国围棋文化的独特力量在于它融合了哲学、艺术和竞技的元素,通过棋局的布局和对局双方的较量,折射出智慧的光芒。

中国围棋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围棋在古代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提升智力,还培养了人们的耐心、决策能力和战略思维。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将围棋比喻为人生,通过棋局中的种种变化,折射出人们对于生活和命运的感悟。

而在如今的社会中,围棋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竞技运动,但其内涵依然与古时相似,代表着中国人对于智慧和思维的追求。

中国围棋文化的独特力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围棋传承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

中国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和墨家等,这些思想对于围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比如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促使棋手在对局中考虑他人的感受并妥善处理棋局,这不仅展现了棋手的智慧,更体现了儒家道德观的核心。

而道家强调“无为而治”,鼓励棋手在布局和对弈过程中保持冷静和自然的状态,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种中国古代哲学融入到围棋当中,使得围棋具有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

其次,围棋被视为一种艺术表达。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将围棋与文学、书画相结合,将其视为一种艺术形式。

他们认为围棋局势变换万千,每一步棋都承载着情感和智慧的体现。

因此,他们在创作中常会借鉴围棋的布局方式和战略手法,以表达情感和思想。

比如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赵州桥》中就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写照,他将围棋的局势与人生的际遇相结合,显示了围棋在中国文化中的艺术价值。

最后,围棋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竞技精神。

围棋在中国被视为一项重要的竞技运动,每年举办的全国围棋锦标赛和国际围棋比赛都吸引了众多棋手和观众。

围棋比赛既是智力较量,又是心理对决,每一步棋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围棋式思维方式作者●白毛道人综合与分析是人类思维的共同形式。

任何思维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

但这并不能排除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偏重某一侧面的事实。

希腊人以几何学为代表的思维方式明显以分析为主,由此形成严密的形式逻辑演绎体系。

一直到近代微积分发现,数学家都用“数学分析”的概念。

把一个对象逻辑地分割再分割,直到最后无限小,再来积分。

这种思维对西方科学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中国的数学与哲学思维都强调把对象作为有机的结构从整体上去把握,强调一个对象与有关事物的关联、渗透和变化。

不重视对各个部分的仔细考察,也不承认各部分的独立性。

这里,可以看到:“善”的内涵和“真”的思维方式间的密切联系。

原来,“善”的内涵和思维方式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它们是相互渗透的。

不重视个人而强调整体的伦理观念,和一般的强调综合观察总体、忽视分析各独立部分作用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

缺乏分析作基础的综合,势必要依靠直觉领悟。

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人特别发达的综合领悟能力;如果说中国人聪明,那就是聪明在这里。

顾准是一位杰出的现代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在《顾准文集》中,他一再慨叹中国人太聪明,太善于综合,是“先天的辩证法家”,因而不肯像希腊人那样花大力气,下“笨功夫”,对事物分门别类加以1分析,深钻细研,因而不能发展出科学来。

这是一针见血之论。

在西方,人们在二十世才纪逐渐认识了直觉的价值。

除了一些哲学家有专门著作外,对直觉的尊重已经为广大人群接受。

中国人的直觉综合领悟能力突出表现之一是善于理解人。

许多不同国别的观察者都一致公认,中国人在生疏环境中能最先掌握别人的特点,并且善于处理好关系,赢得好感:中国人最博得人们赞赏的品质之一,是他们把握外国人感情的能力。

不论是到中国去旅游的,还是多年居住在那儿的,几乎所有的外国人都喜欢中国人。

中国思维像毛笔字。

一笔一笔看看不出好坏。

它不注意精确,只注意总体的配合、气势、神韵。

它的美感存在在于总体的组合,而不在于部分,部分的独立性没有价值。

这里,又可以看到:原来审美感也和思维方式有内在的联系。

真、善、美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统一不可分割的。

我们转向对人的精神状态的观察。

中国人爱讲“察言观色”,对人的观察依靠综合直觉。

孔子观察人的方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共所安,人焉廋哉。

”这是一种既有分析又有综合的方法。

但从《论语》中看,他对学生的了解更多是凭综合领悟,凭直觉。

很少看到他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的例子。

孟子说的方法更具有中国思维的特色: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2一面听他讲什么,一面观察他的眼睛,就能充分掌握这个人的心灵。

这就是把一个人讲的话与他的眼光综合起来,依靠直觉掌握对象。

可见,“察言观色”从孟子开始就成为了一种认识人的理论。

眼睛是一个人灵魂的窗口。

这很难用分析法证明。

可这的确在一定范围内是真理,是世界各民族公认的。

人的目光各式各样。

中国人对此有深刻领会。

什么“目光迥迥”,“死眯羊眼”,“鱼眼”,“两目无光”,“目光逼人”,“目光灼人”,“美目盼兮,勾人魂魄”,“眼神不定”……人的目光,有时像聚焦的光芒,锐不可挡,能穿透你的心灵;有时又昏暗无神,黯弱无光;智者的目光清明、锐利、坚定;贪婪者的目光执着、咬定、纠缠;追求者的目光有神、犀利、明亮;胆怯者的目光闪烁不定、收缩、回避;忌妒者的目光凶狠、穿刺、伤人;失望者的目光灰暗、迟短、无力;挑逗者的目光牵引、缠绵、跳动;淫荡者的目光扫射、阵发、捕捉;陶醉者的目光朦胧、散射、有情……总之,目光有正派、邪恶、善良、凶狠、爱慕、锐利、温柔、挑战、合解、惊恐、哀求、威逼、明智、愚昧、呆滞、灵秀、绝望、兴奋……各种表现,这是无可否认的。

用物理学的方法,从光波波长、频率、相位等等去分析,绝对不可能有什么结果。

这里要靠直觉,靠综合领悟是毫无疑问的。

谁能说这不科学呢?孟子是一位特别聪明的人,他自己说:天下舍我其谁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需要综合领悟能力,其直觉的可靠性因人的聪明程度和经验多少和主观精神状态而异。

最聪明的人,如果有忌妒、偏见、傲慢也会发生失误。

这种方法,常常能产生惊人的效果,但也容3易导致荒唐的结论。

当然真的判断一个人,要靠检验他的行为。

上面说的话,前题是还没有行为根据时凭言谈与眼神作出判断。

但有些时候,行为也不能准确判断人;孟子的方法有广阔的使用余地。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是不善于运用综合直觉的结果。

在更大的范围,对社会、政治的估价,中国人也多用综合领悟方法。

古代信息落后,可供分析的资料不多,人们常凭藉少量事实,靠综合领悟得出重要结论。

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落叶触动平日积累的信息,灵感来了,就能预先知道局势将有变化。

诸葛亮的《隆中对》固然有不少分析,却更多靠天才的综合领悟。

所谓“见微知几”,“几”不是机会,而是一种兆头,是神妙的预见。

《孙子兵法》是中国人智慧的出色表现,在军事上,中国人善于把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包括天、地、人、经济、政治、军事、物质诸多因素。

古代各国军事著作中,能和《孙子兵法》比美的,恐怕不可能找到。

《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诸葛亮和周瑜分别在手掌中写下一个“火”字,两位天才将领都对局势有了共同的直觉,综合领悟出必须火攻。

可是当真的准备火攻时,才发现需要东风。

事先没有考虑到东风这一关键因素,正是直觉综合思维的弱点;这只有通过精确的、细致的分析才能发现。

“火攻”是灵感,是综合直觉悟出的道理,是中国式思维的优点;没有考虑到东风这一条件,则是不可原谅的疏忽,是缺乏分析的可怕后果。

如果没有“借东风”这场戏,火烧赤壁就失败定了。

4领悟思维使中国人很早就在数学上有惊人的发现。

十进位的发现是一个突出例子。

我们很难说清楚十进位是怎样发现出来的,只能说是一种非常卓越的领悟。

古埃及人如果要写二百五十三这个数,就只能在最前面画两个百字图形,中间画五个十字图形,最后画三个一字图形。

中国人却很简单地在百位处写2,在十位处写5,在个位处写3,就构成253这个数。

十进位隐含在其中。

在伦理学上,综合方式轻视个别部分的作用和短时期的功能,强调个体服从整体,局部服从长远;一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家庭利益和国家利益,一代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子孙万代的利益。

这类在中国人看来理之当然的观念,对其他民族则未必被认同。

某种程度不妨把中国人的上述综合领悟式思维称作“围棋思维”。

围棋是中国的发明,它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精确分析思维的影响,把一目半目的胜负视为最终目标,这和中国人原来的兴趣有所不同。

但从整体上看,围棋的思维方式仍然能体现中国的思维传统。

围棋的黑子、白子都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的特殊地位。

单个的子没有独立性,无足轻重;一切得看这一子在全盘棋局中的地位--它和其他子的关联而定(这和伦理观念中个人的地位多么相似)。

围棋没有固定的攻击目标,只要能在棋盘上任何一处夺取地盘就行。

国际象棋已经被电脑干预,棋手完全可能被电脑战胜;围棋则不可能。

围棋的下法太多,多到再快的电子计算机也不可能应付(现代最快的电子计算机也要一两年才能走一步)。

下围棋无法用精确分析的方法,只能靠综合领悟,靠直觉的天赋。

比如,围棋讲究“形”和5“势”,似乎占优势,但“形”不好,就可能转化为劣势。

敌方的阵地,本来不可能打入的,一旦自己一方在附近的子多,形成“厚势”,就可以因外势变化而“占势欺人”,乘势打入。

下围棋的人都知道“脱先”的重要。

但何时能脱先却不容易判断。

该抢先手而不抢,就会坐失良机;但不该抢而抢了,就会吃大亏。

这很大程度依靠对全局的综合判断,权衡轻重得失。

围棋不能孤立地考虑一块地盘的得失,必须考虑所有各块棋的关联;常常一块棋本是赢的,因为周围的棋发生变化而转化为败棋。

许多块棋交互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局势。

这种错综复杂局势从局部说可以精确计算,但从整体上说则无法靠精确分析判断其未来发展,只能靠综合直觉去把握。

围棋中的转化非常多:这块棋交换那块棋,死棋变为活棋,“围魏救赵”、“声东击西”、“虚张声势”、“暗渡陈苍”、“无中生有”、“死中求活”……特别是在布局时,表面分散、互不关联的子,隐伏着未来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不是绝对的,有多种转化可能,再高明的棋手也不能预言其变化,下棋下得好,不可能不靠综合直觉与领悟。

说到转化,应该指出中国的综合领悟思维特别重视事物之间的转化。

老子的《道德经》和《易经》一个强调阳刚,一个强调阴柔,但都共同对对立面的转化作了十分高明的论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坚强者莫之能胜。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6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易》比老子优越之处是它指出转化的条件。

如剥卦六爻中,下面五爻是阴爻,最上一爻是阳爻。

阳爻处于顶端,下一步即将转入最下层;而阴爻呈全面上升之势。

这是一个走向坏结果的形象。

相反,复卦六爻中,下面五爻是阳爻,上面一爻是阴爻,阴爻处于即将崩毁之势,阳爻全面上升,其象大顺。

所以《篆辞》说:“复,亨。

刚反,动而以顺行。

”这种对立面相互渗透转化的思维,已经深入到中国的广大人群中。

中国人运用这种辩证思维观察各种现象,特别是从不利中找寻有利的因素,是形成乐观主义的原因之一。

哲学家讲剥、复,泰、否的转化,讲阴阳两极的交互作用与转化;文学家则说:“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普通人群用通俗的语言发明了大量类似警语:“时来运转”,“天无绝人之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人有旦夕祸福,马有转缰之危”,“舍钱免灾”,“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苦尽甘来”,“乐极生悲”,“置之死地而后生”,“狗急跳墙”,“吃小亏占大便宜”……辩证思维使中国人有一套高明的处世与人生哲学。

顺利时强调:“满招损、谦受益”,强调“居安思危”;不顺利时则强调“韬光养晦、7等待时机”。

皖南事变后,中共曾对处于地下状态、形势险恶的地下党工作提出十六字方针:“长期埋伏,隐敝精干,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全世界的其他民族,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很少看见类似的思想。

这显然和民族文化基因有关。

中国民族灵活的、相信并高度重视祸福转化的思维方式,对其长期稳定并不断有繁荣局面出现,起了重要作用。

直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出色的认识或引发灵感,同样也会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可怕的错误。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