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关世杰,1995:102)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
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
《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十四诗品》中则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
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则很不发达,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
其后,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断断续续。
“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发达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则偏重于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发达,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体现了这些原理。
三段论推理的运用成为西方人思维的基石。
此外,西方人抽象思维发达在对事物的定义上也有体现,较之于形象思维的下定义,抽象思维往往更加清晰、概括。
例如: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这样阐释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中国人的思维有比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十分有帮助。
西方的科学重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确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
特别是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这些科学家们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与思想家。
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浑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的整体性把握事物中国人的思维1、“天人合一”:推崇“整体思维”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善用“辩证思维”3、“叩其两端”:喜欢“中庸思维”4、“顿悟成佛”:偏好“直觉思维”5、“唯上是从”:习惯“权威思维”6、“这有什么用?”:讲究“实用思维”7、“月印万川”:爱用“形象思维”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偏爱“循环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
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上凝聚出共识。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老先生。
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
顺着老人家提供的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
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
仔细揣摩许慎与老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历史悠久,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多,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几个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自我超越有形有相的东西终归于毁灭,要实现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这个有限的存在。
中国先哲将“道”作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的永恒存在。
但这个“道”又不是不可捉摸、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万事万物之中。
理想人格的获得就在于与“道”自觉、自然而然地合和。
道虽“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绝象。
要与“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体和自己的生命。
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在现实中实现永恒。
中国知识分子习惯于自我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躯壳上起念,追求某种精神境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的体现与应用。
自我实现中国先哲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性,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谓的“心中乐地”。
这种实现完全是现世主义的,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
因为永恒和幸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随时可以实现和受用。
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为人生“三不朽”,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
然而,也同样由于这种现世的自我实现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
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把“双刃剑”。
这种着眼于现世的自我实现既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不思进取、长期安于小农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忍耐的美德。
中庸之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
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
(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
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
(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每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都是不一样的,几千年流传下来,每个国家的人在思维方式方也会有所不同,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呢?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解析顺应规律春节通常在立春前后,既是一年四季的开端,也是万物更新、大地回春的节日。
按照中国传统的历法,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春节都是名副其实的新一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
阴阳对立转换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
古代中国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万事万物均有其阴阳属性,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长变化。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
如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等。
如果违反阴阳基本原则,就会造成误会或冲突。
古代中国人的这种阴阳分类方式,通常称为“二元分类宇宙观”。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具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这一学说的基本理念是使万事万物达到阴阳均衡和谐。
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万事万物都需要均衡和谐。
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都是失衡的表现。
在自然界,阴阳失衡意味着自然灾害频发;在人类社会,阴阳失衡意味着社会不稳定;在个人,阴阳失衡意味着身体不适。
阴阳失衡必须用抑强扶弱的方式使之均衡和谐。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冬至之后,天气寒冷,是因为阳气太弱、阴气太强的缘故。
因此,必须增强阳气的力量,压抑阴气的力量。
春节期间许多与火有关的事物均与这种调节阴阳的观念有关,是扶阳弱抑阴强的表现。
如除夕生旺火,就是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乞求兴旺发达、红红火火。
还有点长明灯,就是除夕夜家家户户点燃灯火,一旦燃上,就不能吹灭,点灯守岁成为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体现了人们对长寿安康的祈求。
放鞭炮是“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最早也是祭祀太阳的,后来增添了驱除邪秽、接神迎神等新的意义。
所有这些活动,目的都是增强阳的力量,以使阴阳平衡。
所以,春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现象变化发展规律的节日,是体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日。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民族各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的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我们从整体上很难分辨其孰优孰劣,只能从它们各自的利弊来分析。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
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 注重整体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也深深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在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社会规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积极意义。
一、思维方式的定义与传统文化的内涵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知和思考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和过程。
它涉及到人们的观念、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因素。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广泛传承的文化体系。
它包括了宗教信仰、道德伦理、艺术审美、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塑造1. 尊重传统和长者权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传统和尊重长者权威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往往将传统视为智慧的源泉,尊重传统的教诲和指导,持有一种谦虚的态度。
同时,中国社会注重孝道,尊重长者的观点和决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2. 和谐与整体观念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观念和和谐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认为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种观念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体现为注重整体、注重协调和崇尚和谐的态度。
3. 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的思想,即取中道而行,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体现了谨慎、稳健、平衡的特点。
他们会在各种问题中寻求平衡点,避免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使事情失衡。
4. 值得传承的优秀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诚信、礼貌、忍让等优秀品质的培养,这些品质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注重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态度,乐于助人、宽容待人、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
(1)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征(转)

(1)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征(转)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
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突触”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并按“既定路径”来变化传递,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观念(思想)。
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无生有,有生无”,就能够构成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
一.思维的弱点思维方式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只是现在我们身处现代化、西方化的潮流之中,只能以普适的价值、全球公认的标准——能否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否促进物质财富的积累、能否促进民主自由社会的形成来评判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正如西方人喜欢批评社会并不意味着他们否定民主制度一样,我们讲思维的问题、《易经》的问题,也不是在否定传统、丑化我们的民族,而是在深化对传统的认识。
通过了解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以及长处和短处,将有助于中华民族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尽快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早日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为什么中国人要么是革命派,全盘否定过去,要么是保守派,不允许反思传统,讲任何缺点呢?二.中国人的处事及思维方式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
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
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5]。
整体观、系统观当然很好,但我们还应学会局部的、解剖的、微观的、严谨的、分析的方法中国人的主流思维是模糊、体验、直觉型的,是象征主义、相对主义、一元主义的思考模式,它适合于文学哲学的创作,但不适合科学的发展。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下了独特的基础。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一、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性和分析性。
中国人习惯将事物放在整体的背景下考虑,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秩序。
相反,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尊重长辈、敬重权威、注重家庭和谐等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传统价值观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追求稳定和安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日益凸显。
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被传统价值观所束缚。
三、长期思考与短期利益的权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长期规划。
中国人习惯于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长期影响。
他们更注重积累财富和稳定发展,追求长期的成功和幸福。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短期利益和眼前的满足。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享受和快乐,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和成果。
四、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中国人习惯于以集体为重,强调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五、面子文化与直接沟通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面子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追求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会使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直接沟通和坦诚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实验
试验三: 将一批动物放在多种不同的背景下展示,测试美国 学生与日本学生识别它们的准度和速度。 结果再次发现日本学生比美国学生更多地受到背景 的影响,当背景发生变化时,他们犯了比美国学生多 得多的错误 。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1.伦理型与认知型 2.整体性与分析性 3.意向性与对象性 4.直觉性与逻辑性 5.意象性与实证性 6.模糊性与精确性 7.求同性与求异性 8.后馈性与前瞻性 9.内向性与外向性 10.归纳型与演绎型西方:二元(人与自然)对立 Nhomakorabea认识前提
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方: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西方:希腊半岛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商业、航海业 的发展 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方: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内向型思维 西方: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外向型思维
傅雷先生说
东方人与西方人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 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 西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 不周。”
东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实验
结果发现:
对于体积最 大、运作最快的“焦点”鱼,美国学生 和日本学生提到的次数一样多,但是日本学生提到 背景物如水、石头、泡沫、水下植物及其他动物的 次数,比美国学生多 60%。
尽管美、日学生提到活动动物的次数一样多,但日 本学生提到背景事物之间关系的次数是美国学生的 两倍。 日本学生开头一句话往往是“这是一个水 池”,而 美国学生开头一句话往往是“一条很大的鱼,可能 是鲑鱼,正在向左方游去。”
什么是思维方式?
所谓思维,就是人脑的活动(储存、遗忘、检索、 整理)过程。
思维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进行的理性思 考的过程。
思维方式则是心理深层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一 个民族、一个地方的人或一个稳定的群体在思考问 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哲学传统的不同 中方:“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1.伦理型与认知型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政治伦理型 ▲地理环境:半封闭、大陆型 ▲小农经济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出于忧患意识,关注政治伦理 ▲思维的中心:伦常治道 ▲政治 + 伦理 + 哲学 + 哲学家本人的生活体验 = 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 哲学家 = 政治家 = 道德家 = 文学家/诗人 ▲孔子哲学: 以 “仁”、“礼” 为中心 ▲科举制度:读书人醉心于科举,埋头于八股 ▲科学技术:被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受到歧视与打击 ▲结果:重道轻器、重人文轻科学
东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实验
试验二: 让所有参加者看96种不同事物的照片,其中有一半 他们以往见过,一半未见过。然后,以两种方式重现 这些东西,一种方式是让这些事物在与当初同样的 环境中出现,另一种方式是让他们在与当初不一样 的环境中出现。
结果发现:
日本学生对于重现环境未变的对象的识别能力大于 美国人,而对美国学生来说,环境的变化对其识别效 果根本没有影响。这说明:东亚人所认识的对象与 环境“紧密连在一起”。
趣谈
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 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 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 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 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 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 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3. 意向性与对象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向性
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万物皆备于我” 把 知、情、意 融合在一起 其中的主观情感使传统思维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向 判断价值标准:以主体意向统摄客观事实 以政治判断统摄真假是非 以道德判断作为价值判断 判断学术价值标准:重 “经世致用” 重君主的权术和驭民术 客体主观化,自然人格化,哲学文学化,政治伦理化 重视 “治人” 与 “人治” 的政治伦理
西方思维方式——分析性
柏拉图之前:类似中国的 “天人合一” 整体观 柏拉图:首先提出了 “主客二分” 的思想 十五世纪下半叶以后:分门别类,分析解剖 定性 → 定量,宏观 → 微观 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笛卡儿:开创西方近代哲学,以 “主客二分” 为原则 分析性思维的特点: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 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 分析、研究这个二元世界
东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实验
试验一: 设计一种由八种色彩激活起来的水下动感场景,其 中有一两条鱼体积最大、色彩最亮、运动也最快,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运动速度相对慢一些的鱼、石头、 泡沫,等等(见图)。
该场景向被试验者先后放映两次,每次20秒。分 别让一批日本京都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学生被 试验者来描述他们看到了什么?
2. 整体性与分析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性
《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思维奠 定了基础 儒家:把自然人性化 道家:把人性自然化 1) 整体性思维的特点: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2) 整体的基本范畴:“道”、“气”、“太极”、“理” 3) 整体的基本要素:“阴阳”、“五行”、“八卦” 整体思维的目标: 主客一体实现 “尽善尽美” 的整体和谐境界
西方思维方式——科学认知型
地理环境:开放性、海洋型 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发达 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智者:出于好奇、“惊异”,注重求 知,探索自然奥秘 思维的中心:认知自然 追究宇宙起源,探索万物本质,分析自然构造,寻求物质元素 诘问人生目的 重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哲学 + 科学 =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 哲学家 = 自然科学家 近现代西方人:发扬古希腊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 结果:重科学、重认知
西方思维方式——对象性
以自然为认知对象 主客二分,天人对立,划分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界 区分自我意识与认识对象 将自然作为自身之外的对象来研究 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持尊重客观的态度 理性主义:把主体作为 “旁观者”,对客体进行探究 摆脱主体意向而导致客体意识 以事实判断统摄价值判断 注重真假选择而非伦理规范 排除主观因素,强调客观性,使客体客观化 以客观和冷静的科学态度对待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