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实验大纲(本)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实验大纲(本)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单位: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系临床生化与免疫病原检验教研室编写时间:2008年6月20日教务处印制2008年6月20日一、实验课程简介二、实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一)、实验项目名称:生化检验基本实验技术[实验目的]1. 掌握吸量管、加样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2. 掌握实验报告的内容及书写格式;3. 熟悉混匀技术、标准曲线的绘制,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守则。

[实验教学基本要求]1. 学会生化检测的简单操作;2. 学习标准曲线制作及其意义。

[实验内容提要]1. 吸量管及加样器的使用;2.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3. 混匀技术;4.标准曲线的绘制。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1.试剂 3%的CuSO4溶液、蒸馏水2.器材 721/723分光光度计、吸量管、加样器(二)、实验项目名称:血清蛋白测定[实验目的]1. 掌握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溴甲酚绿法测定血清清蛋白基本原理及操作;2. 熟悉血清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注意事项;3.了解测定血清蛋白特点。

[实验教学基本要求]1. 学会血清蛋白测定的手工操作;2. 树立准确检测的概念。

[实验内容提要]1.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2.溴甲酚绿法测定血清清蛋白。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1.试剂 70g/L蛋白标准液、双缩脲试剂、溴甲酚绿试剂、40g/L清蛋白标准液2.器材 721/723分光光度计、吸量管、加样器、水浴箱(三)、实验项目名称: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实验目的]1. 掌握CAM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原理,操作过程(点样、电泳条件的选择、染色、漂洗、等过程);2. 熟悉电泳仪装置过程,支持物平衡,区带的定量分析方法3.了解电泳中出现脱尾现象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实验教学基本要求]1. 学会CAM电泳的操作(点样、电泳条件的选择、染色、漂洗过程);2. 学会洗脱法进行区带的定量分析。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

生物化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一、临床化学基本概念临床化学是化学、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性质和作用,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并以化学和医学为主要基础的边缘性应用学科,也是检验医学中一个独立的主干学科。

二、临床化学检验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技术方面:达到了微量、自动化、高精密度。

2.内容方面:能检测人体血液、尿液及体液中的各种成分,包括糖、蛋白质、脂肪、酶、电解质、微量元素、内分泌激素等,也包含肝、肾、心、胰等器官功能的检查内容。

为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各个方面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也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第一章糖代谢检查一、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概念: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1、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2、三步不可逆反应:①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萄糖-6-磷酸,由己糖激酶催化。

为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消耗1分子ATP。

②果糖-6-磷酸磷酸化,转变为1,6-果糖二磷酸,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消耗1分子ATP。

是第二个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

③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催化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丙酮酸和ATP,为不可逆反应。

3、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ATP):①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4、1分子的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个分子ATP,糖原可净生成3分子ATP,这一过程全部在胞浆中完成。

5、生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无氧状态获得能量的有效措施。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产生能量,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重要途径。

(3)糖酵解的某些中间产物是脂类、氨基酸等的合成前体,并与其他代谢途径相联系。

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的组织细胞有:红细胞、视网膜、角膜、晶状体、睾丸等。

二、糖的有氧氧化★概念: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1、四个阶段:①葡萄糖或糖原经糖酵解途径转变为丙酮酸;②丙酮酸从胞浆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③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共进行四次脱氢氧化产生2分子CO2,脱下的4对氢;④经氧化脱下的氢进入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H2O和ATP。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大纲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大纲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修订适用于3年制高职高专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教学大纲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本教学大纲是依据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制)学生培养目标和要求,按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9月制定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修订后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总学时数为112学时。

本大纲的编制是在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教育毕业生对能力的要求进行调研,经过专业论证委员会论证,在课程剖析和听取相关一线课程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

本大纲是教师从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须遵守和执行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督导组和上级领导检查和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还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出题依据。

本大纲也可供学生学习参考,可作为学生上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习指导。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以健康和疾病时的生物化学过程为研究目的,通过测定组织、体液的成分,揭示疾病变化和治疗药物对机体生物化学过程和组织、体液成分的影响,以提供疾病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有用信息的一门学科。

属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

由于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自动化,学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既要掌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理论,还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临床“对话能力”。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工作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三方面的具体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临床生化检验中常用的技术(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自动生化分析技术等),并能够运用临床生物化学的基本技术,进行临床生化指标检测(蛋白类、糖类、无机离子、肝功能、血脂、血气及酸碱分析等)。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教学提纲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教学提纲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生物化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一、临床化学基本概念临床化学是化学、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性质和作用,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并以化学和医学为主要基础的边缘性应用学科,也是检验医学中一个独立的主干学科。

二、临床化学检验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技术方面:达到了微量、自动化、高精密度。

2•内容方面:能检测人体血液、尿液及体液中的各种成分,包括糖、蛋白质、脂肪、酶、电解质、微量元素、内分泌激素等,也包含肝、肾、心、胰等器官功能的检查内容。

为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各个方面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也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第一章糖代谢检查一、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概念: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1、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2、三步不可逆反应:①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萄糖-6-磷酸,由己糖激酶催化。

为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消耗1分子ATP。

②果糖-6-磷酸磷酸化,转变为1,6-果糖二磷酸,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消耗1 分子ATP。

是第二个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

③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催化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丙酮酸和ATP,为不可逆反应3、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ATP):①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4、1分子的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个分子ATP,糖原可净生成3分子ATP,这一过程全部在胞浆中完成。

5、生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无氧状态获得能量的有效措施。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产生能量,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重要途径。

(3)糖酵解的某些中间产物是脂类、氨基酸等的合成前体,并与其他代谢途径相联系。

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的组织细胞有:红细胞、视网膜、角膜、晶状体、睾丸等。

二、糖的有氧氧化★概念: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大纲《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学时:___学时课程学分:___学分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是运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技术和方法,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生物化学过程的变化,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健康评估提供重要信息的一门学科。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和评价,了解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临床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酶、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等物质的代谢过程和代谢紊乱,以及肝、肾、心、胰等器官的生物化学功能和代谢紊乱。

2、使学生掌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包括样品采集、处理和保存,生化指标的测定原理、方法和质量控制,以及生化检验结果的分析和报告。

3、使学生熟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和评价,能够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合理选择和应用生化检验项目,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健康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4、使学生了解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1、掌握临床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物质代谢、生物转化、基因表达调控等。

2、掌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电泳法、层析法、免疫分析法等。

3、掌握常见疾病的生物化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如糖尿病、高脂血症、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4、熟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的选择原则、参考范围和临床应用评价。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

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实验
包括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纯化和鉴定实验,以及结构和功能分析实 验。
包括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代谢途径的 验证和分析实验,以及能量转换机制的探 究实验。
基因表达与调控实验
生物化学与疾病实验
包括基因克隆、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转 录和翻译等实验,以及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的研究实验。
实验报告目的、原理、步骤、结果、 讨论等部分,要求内容完整、数据准 确、分析深入。
成绩评定标准
根据实验报告的质量、实验操作规范 程度、实验结果准确性等方面进行综 合评定,给出相应的成绩等级。同时 ,鼓励学生创新性和探究性的实验表 现,并给予额外加分。
08
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细胞内信号级联放大
信号在细胞内通过一系列酶的级联反应被放大, 如蛋白激酶级联反应,产生广泛的细胞效应。
受体介导细胞内信号传导过程
受体酪氨酸激酶途

某些生长因子受体具有酪氨酸激 酶活性,结合配体后发生自磷酸 化,激活下游信号通路。
G蛋白偶联受体途

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配体后,激活 G蛋白,进而调节效应器酶的活性 ,如腺苷酸环化酶、磷脂酶等。
或过度,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信号传导异常影响细胞代谢和功能
03
如胰岛素抵抗、脂肪代谢异常等,与糖尿病、肥胖等
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06
生物化学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
生物化学技术在诊断中应用
01
02
03
酶学诊断
利用生物化学反应中酶的 活性变化,判断疾病的发 生和发展。
免疫学诊断
应用生物化学技术检测体 内抗原、抗体等免疫活性 物质,辅助疾病诊断。

医学检验生化教案模板范文

医学检验生化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医学检验专业——生化实验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生化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了解常见生化指标的检测原理和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

教学重点:1. 生化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2. 常见生化指标的检测原理和方法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2.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医学检验专业相关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生化实验的兴趣。

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实验原理1. 讲解实验原理,包括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实验步骤等。

2. 通过实例说明实验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1. 讲解实验操作流程,包括实验器材、试剂、操作步骤等。

2. 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操作、精确计量、规范操作等。

四、实验步骤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位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协调本组实验。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实验观察与分析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2. 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点评,指出实验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回顾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二、实验报告点评1. 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点评,指出实验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互相学习。

三、拓展实验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实验改进方案。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医学检验专业的热爱。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动手能力等。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临床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临床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医学生提供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医学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教材选择本课程根据最新的教育和医学理论,选用具有权威性和教学性的生物化学教材作为课程教材。

教材内容全面,包含临床医学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应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目标1. 理论掌握:学生应该理解临床医学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基础。

包括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等生物化学基础知识。

2. 实验技能:学生应熟练掌握临床医学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术,能够进行生物样品的分离、提取和分析。

3. 知识应用:学生应能将所学的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如临床检验、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四、教学内容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a.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b. 核酸的化学组成和结构c. 碳水化合物的化学组成和结构d. 脂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2. 生物化学代谢a. 糖代谢与糖尿病b. 脂质代谢与心血管疾病c. 蛋白质代谢与蛋白质相关疾病d. 核酸代谢与遗传性疾病3. 临床医学生物化学实验a. 生物样品的采集、处理和保存b. 实验室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c.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讨论互动等。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临床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评价方式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平时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

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全面评估学生对临床医学生物化学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时安排进行,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时间比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生物化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一、临床化学基本概念临床化学是化学、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性质和作用,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并以化学和医学为主要基础的边缘性应用学科,也是检验医学中一个独立的主干学科。

二、临床化学检验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技术方面:达到了微量、自动化、高精密度。

2.内容方面:能检测人体血液、尿液及体液中的各种成分,包括糖、蛋白质、脂肪、酶、电解质、微量元素、内分泌激素等,也包含肝、肾、心、胰等器官功能的检查内容。

为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各个方面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也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第一章糖代谢检查一、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概念: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1、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2、三步不可逆反应:①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萄糖-6-磷酸,由己糖激酶催化。

为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消耗1分子ATP。

②果糖-6-磷酸磷酸化,转变为1,6-果糖二磷酸,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消耗1分子ATP。

是第二个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

③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催化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丙酮酸和ATP,为不可逆反应。

3、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ATP):①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4、1分子的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个分子ATP,糖原可净生成3分子ATP,这一过程全部在胞浆中完成。

5、生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无氧状态获得能量的有效措施。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产生能量,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重要途径。

(3)糖酵解的某些中间产物是脂类、氨基酸等的合成前体,并与其他代谢途径相联系。

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的组织细胞有:红细胞、视网膜、角膜、晶状体、睾丸等。

二、糖的有氧氧化★概念: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1、四个阶段:①葡萄糖或糖原经糖酵解途径转变为丙酮酸;②丙酮酸从胞浆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③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共进行四次脱氢氧化产生2分子CO2,脱下的4对氢;④经氧化脱下的氢进入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H2O和ATP。

2、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3、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可生成36或38个分子的ATP。

4、乙酰辅酶A不可以转变为其他物质,只能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功能。

5、线粒体内膜上分布有紧密相连的两种呼吸链,即NADH呼吸链和琥珀酸呼吸链,氧化脱下的一分子氢在进入NADH呼吸链可生成3分子ATP,进入琥珀酸呼吸链(FAD)可生成2分子ATP。

三、糖原的合成途径★概念:由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

1、糖原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为直链结构,通过α-1,6糖苷键相连为分支结构。

糖原中的重要糖苷键为α-1,4糖苷键。

2、糖原主要储存在肝组织和肌肉组织中,肝糖原总量约为70~100g,肌糖原约为250~400g。

3、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糖原合酶,合成1分子糖原需要消耗2个ATP。

4、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是葡萄糖的活化形式。

5、糖原合成可以降低血糖浓度。

四、糖原的分解途径★概念: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原分解。

1、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糖原磷酸化酶。

2、糖原磷酸化酶只催化α-1,4糖苷键的断裂。

3、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因为其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只能通过糖酵解或有氧氧化。

4、糖原分解可以升高血糖浓度,当机体缺乏糖的供应时,糖原分解加快。

五、糖异生途径★概念: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可以升高血糖。

1、能进行糖异生的物质主要有甘油、乳酸、丙酮酸及生糖氨基酸。

2、糖异生主要在肝脏进行,肾脏的糖异生能力是肝脏的1/10。

3、意义:①维持血糖浓度恒定;②有利于乳酸的再循环;③肾脏糖异生有利于酸碱平衡。

六、磷酸戊糖途径1、磷酸戊糖途径由6-磷酸葡萄糖开始,生成2个具有重要功能的中间产物:5-磷酸核糖和NADPH。

2、关键酶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3、生理意义:(1)提供5-磷酸核糖,用于核苷酸和核酸的生物合成。

(2)提供NADPH形式的还原力,参与多种代谢反应,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等,若NADPH缺乏,可使红细胞膜的抗氧化作用减低,而发生溶血。

七、血糖空腹时血糖(葡萄糖)浓度:3.89~6.11mmol/L。

(一)血糖来源1、糖类消化吸收:血糖主要来源。

2、肝糖原分解:短期饥饿后发生。

3、糖异生作用:较长时间饥饿后发生。

4、其他单糖的转化。

(二)血糖去路1、氧化分解: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为血糖主要去路。

2、合成糖原:进食后,合成糖原以储存。

3、转化成非糖物质:转化为氨基酸以合成蛋白质。

4、转变成其他糖或糖衍生物:如核糖、脱氧核糖、氨基多糖等。

5、血糖浓度高于肾阈时可随尿排出一部分。

★肾糖阈:8.9~9.9mmol/L,160~180mg/dl,当血糖浓度超过此水平,出现糖尿。

(三)血糖调节1、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

★胰岛素发挥作用首先要与靶细胞表面的特殊蛋白受体结合。

2、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主要刺激糖异生作用;肾上腺素主要促进糖原分解。

3、肝脏是维持血糖恒定的关键器官。

肝脏具有双向调控功能,可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糖的氧化分解,转化为其他非糖物质或其他糖类,以及肝糖原分解、糖异生和其他单糖转化为葡萄糖来维持血糖的相对恒定。

(四)糖代谢异常1、血糖浓度>7.0mmol/L(126mg/dl)称为高血糖症。

2、糖尿病(DM)分型:(1)1型糖尿病概念: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内生胰岛素或C肽绝对缺乏,即Ⅰ型或青少年发病糖尿病。

由于胰岛β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损伤而引起。

临床上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其特点为:①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表面抗体(ICAs)、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等。

②任何年龄均发病,好发于青春期,起病较急。

③胰岛素严重分泌不足,血浆C肽水平很低。

④治疗依靠胰岛素。

⑤多基因遗传易感性。

如HLA-DR3,DR4等。

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化学物质和食品成分等可诱发糖尿病发生。

(2)2型糖尿病:即Ⅱ型或成年发病DM概念: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胰岛素抵抗并存的疾病。

不发生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

特点:(1)患者多数肥胖,病程进展缓慢或反复加重。

(2)血浆中胰岛素含量绝对值不低,但糖刺激后延迟释放。

(3)ICA等自身抗体呈阴性。

(4)对胰岛素治疗不敏感。

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指标随机血糖大于11.1mmol/L;(2)空腹血糖大于7 mmol/L;(3)OGTT两小时后血糖大于11.1 mmol/L。

以上三种指标中的任何两种若同时出现可确诊。

4、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①低血糖症状;②发作时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③供糖后症状缓解。

5、糖代谢的先天性异常是由于糖代谢的酶类先天性异常或缺陷,导致某些单糖或糖原在体内贮积,从尿中排出。

此类疾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包括糖原累积症、果糖代谢异常及半乳糖代谢异常等,以糖原累积症最为常见。

八、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一)血糖测定★血糖测定应用氟化钠抗凝剂抗凝。

采血后不及时离心,血糖浓度每小时下降5%,不能及时检验的话,应置于2~8℃的冰箱保存,血糖浓度可稳定3天。

1、血糖测定的方法按原理分为3类:无机化学法、有机化学法和酶法,无机化学法特异性差已经淘汰,有机化学法主要为邻苯胺法(缩合法),酶法的特异性高,是临床检验的主要方法。

2、己糖激酶法(HK)是测定血糖的参考方法,吸收波峰在340nm。

3、葡萄糖氧化酶法(GOD)是测定血糖的常用方法,是我国目前推荐临床常规测定血浆葡萄糖的方法。

4、餐后血糖浓度的排序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空腹血糖浓度的排序静脉>毛细血管>动脉。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本试验用于糖尿病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患者。

2、方法:WH0标准化的OGTT:①病人准备:实验前3天每日食物中糖含量不低于150g,维持正常活动。

影响试验的药物应在3日前停用。

整个试验中不可吸烟、喝咖啡、茶和进食。

试验前病人应禁食10~16h。

②葡萄糖负荷量:成人将75g葡萄糖溶于250ml的温开水中,5min内饮入;妊娠妇女用量为100g;儿童按1.75g/kg体重给予,最大量不超过75g。

③标本的收集:试者在服糖前静脉抽血测空腹血糖。

服糖后,每隔30min取血一次,共4次。

若疑为反应性低血糖症的病例,可酌情延长抽血时间(口服法延长至6h),分别进行血糖测定。

同时每隔1小时测定一次尿糖。

根据各次血糖水平绘制糖耐量曲线。

3、正常糖耐量: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口服葡萄糖30~60min达高峰,峰值<11.1mmol/L(200mg/dl);120min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即<7.8mmol/L(140mg/dl)。

尿糖均为(-)。

此种糖耐量曲线说明机体糖负荷的能力好。

(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1、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血红蛋白主要是HbA1c。

2、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应患者过去1~2个月(6~8周)的血糖平均水平。

3、测定的参考方法为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

4、参考区间:HbA1c4.8%~6.0%。

(二)糖化血清蛋白测定(果糖胺测定)1、血清白蛋白在高血糖情况下同样会发生糖基化。

主要是白蛋白肽链189位赖氨酸与葡萄糖结合形成高分子酮胺结构,其结构类似果糖胺,故也称为果糖胺测定。

2、临床意义:反映2~3周前的血糖控制水平,作为糖尿病近期内控制的一个灵敏指标。

3、不同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血糖水平时间的长短不同,一般来说时间由长到短的排列是:糖化终末产物>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血糖4、参考区间:1.9mmol/L±0.25mmol/L。

(三)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1、胰岛素(INS)是胰腺B细胞分泌,入血后约10分钟降解。

主要功能是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和糖原的生成,抑制糖异生,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正常人胰岛素分泌与血糖呈平行状态,在30min~60min,峰值达基础值的5~10倍,180min时降至空腹水平。

3、胰岛素水平降低常见于1型糖尿病,空腹值常<5μU/ml。

4、胰岛素水平升高可见于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空腹水平正常或略高,胰岛素释放曲线峰时出现晚,约在120min~180min。

5、C-肽的测定意义与胰岛素相同,但C-肽的半衰期长,约为10~11分钟,且不被肝脏破坏。

6、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曲线图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胰岛素、C肽水平低,对血糖刺激基本无反应,整个曲线低平;2型糖尿病胰岛素、C肽水平正常或高于正常;服糖后高峰延迟或呈高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