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93-高考内环境和稳态、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合集下载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3章 第3节 第2课时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含答案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3章 第3节 第2课时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含答案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3章第3节第2课时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含答案第2课时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学习目标] 1.概述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2.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

1.机体保持水平衡的机制2.Na+的来源和去路: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经肾随尿排出,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3.渗透压调节: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密切相关,通常称为渗透压调节。

4.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1)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2)血钠平衡的调节过程(3)水盐平衡的意义: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稳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5.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和意义(1)关系内分泌腺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调节影响发育和功能(2)意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保证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判断正误(1)下丘脑既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也是渴觉中枢()(2)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和分泌的,其靶细胞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3)血钠升高时,肾上腺髓质分泌降低,血液中醛固酮减少()(4)K+对于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起重要作用()答案(1)×(2)×(3)×(4)×任务: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分析1.就水的来源和去路图解,分析我们为何在冬天尿液比夏天多呢?提示冬天比较冷,人体的排汗会少,摄入量和排出量是维持平衡的,会有更多的水分随尿液排出。

在寒冷环境中细胞代谢加快,产生的水也多,所以随尿液排出的水会多。

2.根据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①水平衡调节中枢:下丘脑。

②渴觉中枢:大脑皮层。

③渗透压感受器分布:下丘脑。

④相关激素:抗利尿激素。

请据图回答该激素特殊之处: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

⑤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请据图分析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理: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管腔面)融合,使细胞膜(管腔面)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增加,最终促进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

高中生物必修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四)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Na+有何生理作用?
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有重要作用。 大量丢失钠时会出现细胞外液渗透压下 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 冷等症状,甚至昏迷。
(四)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K+有何生理作用? 1)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决定性作用) 2)维持心肌舒张 3)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等
A)
B.人体在寒冷的冬季不能通过皮肤散失水分
C.人体皮肤只有在出汗的情况下才散失水分
D.出汗的目的是为了排泄
2.A下.列性各激组素物、质醛中固,酮属、于肾同上类腺物皮质质的激一素组是(A )
B.解旋酶、醛固酮、抗利尿激素 C.血红蛋白、胰岛素、维生素D D.载体、抗体、核糖体
3.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
数量:6 ~ 10 g/D
2 ~ 4 g/D
吸收:小肠(几乎全部)
消化道
代谢:主要存在细胞外液
主要存在于细胞内
排出:肾脏(主要)、汗液、粪便 肾脏(主要)、粪便
特点:多吃多排、
多吃多排、
少吃少排、
少吃少排、
不吃不排
不吃也排
(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人体内水和无机盐 的平衡,是在神经 调节和体液调节共 同作用下,主要是 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怎样缓解上述症状? 及时补充生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
想一想
有的人口味过于清淡,炒菜时放盐极少。 想一想长期这样下去,对他的健康会有什 么影响?
长期不吃盐或吃盐极少,会导致机体 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 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严重甚至昏 迷等。
1.下列关于皮肤与散失水分的关系,正确的是( A.人体在寒冷的冬季也能通过皮肤散失水分

稳态及水盐平衡调节

稳态及水盐平衡调节

专题三:第13讲:稳态及水盐平衡调节一、考纲要求:内环境与稳态:B级;水和无机盐的平衡:B级;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A级;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不作要求。

二、高考真题:2004年此节内容未考;2005年考了一道选择题,占2分;2006年考了一道选择题,是关于汗腺的,占2分;1.(2006年江苏高考17).人汗腺的功能是A.散热为主,兼行排泄B、排泄为主,兼行散热C、排泄为主,兼行气味散发D、化学通讯为主,兼行散热【分析】当人处在炎热环境中时,皮肤的血流量增加,使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主要是为了散热,而不是排泄。

散热和排泄都是汗腺的功能。

但应该是散热为主。

因为排泄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2.(2006年上海卷8题)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A.血液 B.体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3.(2006年广东卷25题)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4.(2005年江苏生物·21)正常情况下,人体摄人和排出的无机盐是保持平衡的。

若只饮水不进食,则A、K+排出量大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B、K+排出量等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C、K+排出量小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D、K+排出量等于零解析:钾离子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因此在只饮水不进食的情况下,虽然也排出钾离子,但比正常进食情况下,钾离子的排出量小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C三、回归课本:1、内环境和稳态(1)内环境①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叫人体的内环境。

②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③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A.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是由于___细__胞__外__液__渗__透_降压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导致下丘
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
的 ____________抗__利,尿降激低素减了少肾 小 管 和 集 合 管 对 水 的
____________通,透使水性重吸收减少。饮水1 h 后,通过图中a 所示的______________调节机负制反,馈尿量逐渐恢复正常。
调节方式:激素调节
调节激素: 醛固酮
调节 过程
水盐平衡的意义
(1)水和钠盐在维持 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有重要意义,如
果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则影响
血的压稳定、心率
(2)钾在维持
渗透压、
细胞内液
上有重要作用
(3)维水持在心溶肌解舒代谢张废、物保、持排心出肌代谢正废常物兴等奋方性面具有重要作用
讨论1:有人说:“一个人一天内不吃饭、不喝 水,但只要没有大、小便,就可以维持体内水和 无机盐的平衡”,这种说法对吗?
②如果下丘脑——垂体病变,常引起抗利尿 激素分泌减少,出现多尿,每日尿量可达 10 L以上,称为垂体性尿崩症。
2.Na+、K+平衡的调节过程(见下图)
血钠降低,血钾升高 +
肾上腺皮质
+
-
醛固酮
+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
重吸收和对K+的分泌
+ 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3.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关系
(1)都是在神经和激素调节下通过肾脏来实现 的(最终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由重吸收 作用实现)。
(2)水平衡调节既有行为调节(饮水),又有生理 调节,无机盐平衡调节主要是生理调节。
(3)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和 醛固酮,醛固酮促进Na+的重吸收,也促进 了水的重吸收。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人体的稳态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人体的稳态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教案

人体的稳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要点提示
1.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理现象、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本节课内容教科书提供了5幅图、1个小资料、1个表和4个旁栏思考题,这些内容形象、直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图表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挖掘出丰富的教育信息,延伸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本节课涉及到“尿的形成”这些初中生物学的知识,由于学过时间已久,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已把握不准,因此对这部分内容应作适当复习。

高三生物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高三生物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高三生物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高三生物课程的一大重点是学习生物体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

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生物体内各种物质浓度、酸碱度和温度等参数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有助于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高三生物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点,包括水分平衡、酸碱平衡和体温调节等内容。

一、水分平衡水分平衡是生物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

水是生命的源泉,对于所有的生物体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高三生物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生物体水分的平衡是通过体液内外浓度的调节来实现的。

生物体通过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控制水分的进出。

当环境中的渗透浓度高于细胞内液时,进水分子的速度超过出水分子的速度,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实现水分平衡。

反之亦然。

这种调节方式称为渗透调节。

二、酸碱平衡酸碱平衡是人体内部环境维持稳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产生了大量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酸性物质。

这些废物需要及时排除,否则会对细胞产生不良影响。

高三生物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人体通过酸碱平衡调节系统,维持血液和组织液的酸碱度稳定。

在这个调节系统中,碳酸盐-氢盐-碳酸氢根离子三者之间的浓度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在血液循环中,呼吸作用使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产生酸性溶液,使pH值下降。

与此同时,肾脏还能排除多余的氢离子,通过调节氢离子和碳酸盐的浓度比例,维持血液酸碱平衡。

这种调节方式称为酸碱平衡。

三、体温调节体温调节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高三生物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体温是生物体内部环境恒定性的关键指标之一。

在人体内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细胞代谢反应才能正常进行。

因此,体温调节对于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人体的体温是由体温调节中枢——脑下垂体调节的。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脑下垂体会通过刺激汗腺分泌汗液引起出汗,使人体散发热量,以降低体温。

反之,当环境温度较低时,脑下垂体会刺激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以增加体温。

【平衡】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第1节第1课时内环境与稳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Word版含答案

【平衡】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第1节第1课时内环境与稳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Word版含答案

【关键字】平衡第1节人体的代谢与稳态第1课时内环境与稳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1.生物有肌体的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3.反馈调节是肌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

4.与水平衡调节有关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5.与无机盐平衡调节有关的激素是醛固酮。

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是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细胞内液(约占2/3)和细胞外液(约占1/3)组成。

2.内环境(1)概念: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因处于肌体的内部,故称为肌体的内环境。

(2)组成及关系:3.内环境的稳态(1)含义:内环境的温度、pH等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2)意义: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调节:主要是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方式。

1.下列液体是否构成内环境?①汗液②尿液③血浆④消化液⑤细胞质基质提示:③属于内环境,①②④⑤不属于内环境。

2.分析血浆、淋巴液与组织液中哪两者成分最相近,并说明理由。

提示:淋巴液与组织液的成分最相近,因为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下列物质哪些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并说明原因。

①纤维蛋白原②尿素③呼吸酶④消化液⑤血红蛋白⑥胰岛素提示:③④⑤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③⑤存在于细胞内,④存在于外界环境。

4.血液常规检查时,参考值为什么有一个范围?提示:这说明:①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②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5.思考内环境稳态的对象及特点。

提示:稳态的对象有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

特点是在一个范围内波动。

[跟随名师·解疑难]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1)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液,④是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⑤为血细胞,①②③共同组成了内环境。

(2)由图中可知:组织细胞的生活环境为组织液,血细胞的生活环境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为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为淋巴液、组织液。

高三生物高考冲刺必备知识点分析(一)(3)

高三生物高考冲刺必备知识点分析(一)(3)

换兑市暧昧阳光实验学校2010高考生物冲刺必备必修3 第一讲 一、内稳态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高的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内、外环境的线是由皮肤的表皮细胞、消化道粘膜、呼吸道粘膜、泌尿粘膜和生殖道粘膜组成的连续的一层或几层细胞构成。

如下图2内稳态的含义: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

物理性质如渗透压、温度。

化学性质如pH 值、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3、内稳态的平衡与调节:通过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机体的调节活动能够维持相对的稳。

3.1、渗透压的调节渗透压由溶质和溶剂决的。

溶质主要是无机盐,特别是钠离子。

溶剂主要是水。

水的平衡与调节水的平衡:饮水和食物是主要途径,此外还有物质代谢产生的水。

去路:肾脏排尿是主要途径,此外还有皮肤通过汗液排出、肺呼吸、大肠排便。

水的平衡调节 无机盐的平衡与调节 无机盐的平衡细胞细胞膜内、外环境内环境钠盐主要是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钾盐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无机盐的平衡调节3。

2、血糖平衡血糖平衡血糖平衡调节调节中枢——下丘脑;相关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坏和体液调节调节激素:使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使血糖下降——胰岛素3.3、体温及调节寒冷和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过程【例题】.(09理综)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

用药后得以康复。

请回答问题:(1)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反引起人体发热。

体温过高时,人体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耗氧量;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

(2)人的体温是由位于的中枢调控的。

(3)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和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

【解析】:(1)人体体温过高时,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增多,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

供氧不足时,肌肉组织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组织中的乳酸含量升高,从而使人感觉肌肉酸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生物第13 周周测 内环境和稳态、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2.排水和排盐的关系是
A.排水伴随着排盐,排盐伴随着排水 B.排水伴随着排盐,排盐不一定伴随着排水
C.排水不一定伴随着排盐,排盐伴随着排水
D.排水不一定伴随着排盐,排盐不一定伴随着排水
3.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作用部位分别是
A.前者是肾小球,后者是肾小管 B.前者是肾小管,后者是肾小球
C.前者是下丘脑,后者是肾上腺 D.两者都是肾小管
4.被切除某一内分泌器官的褐家鼠会很快死亡,若补充大量食盐水可维持生存,切除的这一
内分泌器官最可能是
A.甲状腺 B.胰腺 C.肾上腺 D.脑垂体
5.不属于醛固酮分泌异常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是
A.K+在体内贮留,心肌自动节律异常 B.Na+在体内贮留,造成水肿
C.腹泻丢失大量Na+,血压下降 D.肾小管排出K+过量,心肌自动节律异常
6.正常情况下,由尿排出的K+的量大约是肾小球滤过的K+量的1/10,当给人以大量钾盐时,
尿中K+的排出量可超过由肾小球滤过的K+的量。这一事实说明:
A.肾脏排出的K+的特点的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B.K+的分泌和重吸收既可能是主动过程,也可能是被动过程
C.肾小管和收集管既能重吸收K+,又有分泌K+的能力
D.K+的分泌和Na+的重吸收相关联,都受到醛固酮的促进
7.科学家研究甲、乙两种生活在不同栖所的哺乳动物,分别强迫灌饮海水1公升后,再分
析尿量和其成分,结果如下表。如果将这两种动物放在竹筏上,任其漂流在海上,只供饲料
不供水,结果会如何
海水(ml) 尿液(ml)
灌饮 氯浓度 排出 氯浓度
甲 1000 535 1350 400
乙 1000 535 165 820
A.甲比乙先因缺水而死亡 B.乙比甲先缺水而死亡
C.甲乙均能饮用海水而存活 D.表中资料不足,所以不能判断
8.大面积烧伤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使血钾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
A.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减少 B.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浓度增加
C.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 D.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浓度减少
9.肾小球肾炎的病人,常出现面部水肿,下列各项中不是其原因的是
A.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下降 B.组织液量有所增大
C.肾小球血管的通透性有所增大 D.血浆的浓度有所下降
姓名 班级 分数
10.下表是人体肾单位中某些相关物质相对含量,样品A ~ E的来源及组成成分含量见下图:
A B C D E
水 90.9 98.0 96.0 91.0 97.5
尿素 0.03 0.03 1.20 0.01 2.00
无机盐 0.35 0.70 0.60 0.30 0.50
葡萄糖 0.55 0.10 0 0.55 0
蛋白质 7.00 0 0 7.00 0
(1)在结构A ~ E中,其中的体液属于血
液的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A处蛋白质浓度高于B处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处
葡萄糖浓度高于C处的原因是_________;
C处尿素浓度高于B处的原因是________。
(3)如果E处发现了葡萄糖,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
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实验者在实验后的24h没吃蛋白
质,这对尿液成分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取20只体重15g的雄性小鼠,随机分成为两组。实验组(A组)全部摘除肾上腺,对
照组(B组)不作任何处理。在实验组小鼠身体恢复手术刀伤后,做如下实验。
实验一:从两组中各取5只小鼠,分别饲养,给予充足的相同的食物和饮料(饮料包括清水
和淡盐水)。结果发现,A组小鼠饮水量大大多于B组,且饮淡盐水多于清水。请分析A组小
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1)A组小鼠饮水量大增的原因是肾上腺被切除后,体内 激素缺乏,保水和
保 能力下降,尿量增加,造成体内缺水。
(2)饮水以淡盐水为主的原因是体内 离子丢失太多,需饮淡盐水补充。
(3)在饮水这一行为发生过程之前,小鼠产生渴觉,是由于下丘脑中的 感受
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同时,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 激素会增加,以减少尿量。
实验二:再从两组中各取出剩余5只小鼠,同时放入4℃环
境中,两组小鼠体温变化如右图。
(1)图中曲线a、b分别表示 组、 组
小鼠的体温变化。
(2)A组小鼠体温之所以这样变化,原因是手术后 缺
乏,造成血糖浓度太低,不能满足氧化分解供能和维持体
温的需要。
(3)B组小鼠的体温之所以这样变化的原因是 激素、 素和胰岛素、胰高
血糖素共同调节使体温相对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1)A和D (2)蛋白质分子量大,不能通过
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 C处葡萄糖一部分被重吸收,而B
处没有 由于水分大量被重吸收故而尿素的浓度升高;(3)糖尿病或肾小管病变;因
为糖尿病的症状之一是尿中含有葡萄糖,如果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原尿中的
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液,也会使尿液中含有葡萄糖;(4)尿素含量减少;因为蛋白质的代
谢终产物为尿素;(5)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渗出,而血红蛋白的分子量小于血浆蛋白,故
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原尿,最终成为尿液的一部分。
【解析】(2)由于肾小球是由毛细血管所构成的血管网,红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是不能透
过的,所以A处蛋白质浓度高于B处。原尿再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能重吸收全部的葡萄
糖等,所以B处葡萄糖浓度高于C处,而原尿中的大部分水被肾小管重吸收,所以C处尿素浓
度高于B处。(3)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过高,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
在经过肾小管时,原尿中的葡萄糖不能全部被重吸收,所以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之一是尿中含
有葡萄糖;另外,如果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
液,也会使尿液中含有葡萄糖;(4))蛋白质的代谢的特有产物是尿素,所以如果实验者在
长时间内没有食用过蛋白质,这时尿液中的尿素成分就会减少。本题考查尿液的形成过程,
A血管(肾动脉)中的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B中的液体),
原尿再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回收大部分水、无机盐以及全部的葡萄糖等物质,最终形
成尿液。经过过滤净化作用后的血液进入D血管(肾静脉),该血管中代谢废物含量减少。
11.【答案】实验一 (1)醛固酮 钠(2)钠 (3)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
实验二:(1)B A (2)肾上腺素 (3)甲状腺 肾上腺素
【解析】实验一:(1)A组小鼠饮水量大增的原因是肾上腺被切除后,不能产生醛固酮,醛
固酮具有升血钠和降血钾的作用,而且钠在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上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
血钠过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使得保水和保钠能力下降,尿量增加,造成体内缺水。
(2)小鼠体内钠不足,应该补充食盐。(3)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高时,下丘脑中的渗透
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传向大脑皮层,小鼠产生渴觉,多饮水。同时,下丘脑神经
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以减少尿量。
实验二:当小鼠处于寒冷的环境时,体内的肾上腺素增加分泌,肾上腺素一方面可以促进产
热,另一方面也可以升高血糖的浓度,为维持体温提供物质的需要。A组的小鼠切除肾上腺
后,体内的肾上腺素不能正常产生,所以体温下降。而B组正常小鼠的体温之所以能够维持
稳定,是因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使体温相对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C C D C C C A C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