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小结与测评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小结与测评课件新人教版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
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
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故 A 项正确。答案:A
二、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欧洲启蒙运动
政 治
封封还未建建形专统成制治资统仍产治十阶空分级前稳力强固量化,,进时摇壮大,入代,资早封产期建阶资统级产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儒家思想正 统地位依然
如故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 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 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 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 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高考

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高考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高考研析人民版真题典例1.[2015·课标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的目的是对君主进行规劝,这不能说明儒者不能适应现实政治,A项错误;古代儒家学者中有许多思想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如汉代的董仲舒,B项错误;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常把尧和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这是对理想政治模式的追求,C项正确;以尧、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不等于复古,D项错误。

2.[2015·安徽高考]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并为诸侯国所重用,故选A项。

由材料中“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可知,田子方还是重视功名利禄的,B项错误;C项从材料信息中体现不出来;D项与材料的意思相反,排除。

3.[2015·山东高考]《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D.道法自然C.以民为本答案C解析“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

“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

“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4.[2015·四川高考]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新编教考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单元训练)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编教考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单元训练)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4· 三教合一 6· 宋明理学 14· 唐宋的‚三教合一‛ 16· 唐朝的儒学 17·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选择· 2分 选择· 2分 选择· 4分 选择· 4分 选择· 4分
广东
全国
15· 王阳明的心学
26· ‚心外无物‛
选择· 4分
选择· 4分
第十二单元 单元知识总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续表
考点 近三年高考考查情况 年份 明清 2012 之际 的儒 学思 地区 题号· 考点具体内容 北京 1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中国 古代科技成就、中国古代文学成 就、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 运动、近代科学技术等 浙江 38(2)· 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儒 非选择· 9分 学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等 题型· 分值 选择· 4分
12· 孟子的思想主张 14· 儒家思想的影响 1· 墨家思想 13· 道家思想 9· 墨家思想
选择· 4分 选择· 4分 选择· 2分 选择· 4分 选择· 4分
第十二单元 单元知识总结
汉代儒 2012 学成为 正统思 2011 想 2010
天津
12(2)· 百家争鸣、汉代儒学 非选择· 4分 、中国古代的艺术
第十二单元 单元知识总结
3.隋唐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科技文化具 有兼容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许多方面在世界领先。它不 仅影响到亚洲文明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源流,而且在 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宋元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 空前加强,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的 水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和外传。其他领域也取得一定成就, 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第十二单元 单元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时限时训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时限时训练

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时限时训练北师大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某某检测)有人写道:“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在黑夜的背景下,诸子的身影如群星般闪耀。

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B[由题干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X。

因此,其关注的共同点是社会现实。

如儒家的“仁”“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

]2.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根据材料“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可知该思想流派为道家。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思想,故A项错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道家思想,故B 项正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3.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某某、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

”以下主X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 A.有教无类B.诲人不倦C.仁者爱人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A[“有教无类”是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体现了教育公平、平等的原则,故A 项正确。

]4.(2016·某某质检)黄宗羲在《孟子师说》中评论:“周之制度,当以《孟子》为主,以正周礼之失”;“乃知孟子性善之说,终是稳当”;“故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舍仁义更无他道”。

由此可知,黄宗羲推崇孟子的( )①以礼治国主X ②性善论③仁政学说④兼爱思想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B[第一句古文的意思是:周朝的制度以《孟子》为主,来修正周礼的缺失,说明孟子的主X不是“礼”,故①错误;第二句古文“乃知孟子性善之说,终是稳当”可知②正确;最后一句古文“舍仁义更无他道”可见③正确;兼爱是墨子的思想,故④错误,B项符合题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计时双基练47 宋明理学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计时双基练47 宋明理学 新人教版必修3

计时双基练47 宋明理学(时间:30分钟满分: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2016·广东十校模拟)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全新的创造”是指有别于以往的思想观点,依据所学可以看出这是指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答案 B2.(2016·梅州质检)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反映出(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解析“浮图”指佛教,“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说明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6·黔东南模拟)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解析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是指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理学思想。

理学把伦理道德视为理,从而构建起以人伦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故选B项。

答案 B4.(2016·南充质检)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

北宋理学家程伊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整合

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整合

单元整合通史概览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例1诸子百家——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精华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是不可以认识的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主张。

由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故选D 项。

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反映的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

例2汉代儒学——对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和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有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

这种观点认为() A.汉武帝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B.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C.董仲舒彻底否定了先秦儒学D.汉代儒学家重视考据、训诂答案 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含义,题干主要叙述了汉武帝时儒学逐渐神化、宗教化的趋势。

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观点,适应了当时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

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A、C两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例3宋明理学——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宋代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

二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B.提倡知行合一C.构建新儒学体系D.重建伦理秩序答案 A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张载和顾炎武的主张,结合宋代和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历程,理解两者的主张反映的本质特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高效整合课件北师大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高效整合课件北师大版
一、听要点。
一般来说,一节课的要点就是老师们在备课中准备的讲课大纲。许多老师在讲课正式开始之前会告诉大家,同学们对此要格外注意。例如在学习物理 课“力的三要素”这一节时,老师会先列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这就是一堂课的要点。把这三点认真听好了,这节课就基本掌握了。
二、听思路。
四、听方法。
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老师讲课的结论而且要认真关注老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上语文课学习汉字,一般都是遵循着“形”、“音”、“义”的 研究方向;分析小说,一般都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个要素入手;写记叙文,则要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进行 叙述。这些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其他的科目也有适用的学习方法,如解数学题时,会用到反正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消元法; 因式分解法等,掌握各个科目的方法是大家应该学习的核心所在。
优等生经验谈:听课时应注意学习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同学们如果理解了老师的思路和过程,那么后面的结论自然就出现了,学习起来才能够举 一反三,事半功倍。
2019/12/3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1
谢谢欣赏!
2019/12/3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2
二、儒家思想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1.特点 (1)注重道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等。 (2)注重血亲人伦: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3)注重民本思想: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注重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等。 (5)注重现实社会:关注现实政治、伦理生活、具有理性精神。 (6)注重群体意识:重视并积极维护群体秩序与和谐,个人服从群体。 (7)注重开放意识:外儒内法、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具有很强适应性。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Word版含解析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Word版含解析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学者信力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黄金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

”材料反映的是()A.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B.儒家思想开始处于独尊地位C.我国传统主流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D.促使“三教合一”现象出现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

”以下言论不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 A.士有怀居,不足以为士也B.士可杀不可辱C.士志于道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A.治之经,礼与刑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4.漫画是《季氏第十六》“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翻版——“庶人不议,则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一言论出自先秦()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5.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B.勤俭节约C.忠孝为本D.国富民贫6.《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张不同: •①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是由古代民本思想向近代 民权思想的过渡形式,蕴含了强烈的民主意识。 •②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心,以民为体”,强调民为邦本、民贵君轻、民水君舟 、民体君心、损上益下,依靠圣君贤相“为民”做主。 •(3)治国方式不同: •①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顾炎武),以“法治”取代 “人治”(黄宗羲)。这些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 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②民本思想强调人治(德治),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倡行以德 治国,强调统治者首先要“修身正己”并由己及人,主张用道德教化人民等。
必修三 文化发展历程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高效整合
专题归纳· 知识整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 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 为主,礼法并施。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 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 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二、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 •都关心人民疾苦。它们都认为人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础,是建设和保卫国家 的基本力量,所以提倡当政都要重民、爱民、以民为本。 •2.不同点 •(1)目的不同: •①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主权力,君主应遵从人民的 意愿,如黄宗羲提出君民平等,倡导“学校议政”在君主制度下进行“补天”,而 不是“变天”。 •②古代民本思想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目的,从巩固君主专制设想,注重民 众的力量和民心的向背,主张通过维持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来确保统治者地位的稳 固。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 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 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 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