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高考历史考点秦汉时期的思想

课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
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
解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论。
地位:战国时贵为显学但受冷落;秦朝受压制;汉朝获独尊地位。 原因:(1)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这些主 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和民众基础,但在战国纷争时期,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受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 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 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发展:提出“天人感应”说,宣扬“君权神授”响: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使君主实行“仁政”; 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由此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本质是封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抑制民主思想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
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经济已恢复,但王国、土地兼并等 汉武 背景:儒学适时发展:形成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董仲舒)
帝时 来源:《公羊春秋》为基础, 融合阴阳家、黄老及法家思想(外儒内法)
“罢 基础:“天人感应”说(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黜百
家, 独尊
继承:“天人感应、薄赋”等承袭了儒家“仁政”“民本”思想; 内容:
——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你怎么不睁眼,这 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 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速记

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社会成员关系上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这三个主张。
儒学在汉代为何摇身一变成为“国学”?
节操碎了一地的节操到底是什么?
“节操”和天理一样,其实也是真实存在的。这要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几个特点说起。 1.儒学的哲理化:注重思辨 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本原、 认知) 2.儒学的世俗化:注重普及 (1)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儒家伦理深入社会。 (2)推动庶民社会发展,重视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 3.理学的精神化:注重修身 个人的气节德操,民族的使命责任感(一直影响到近代)等。(局限性) 4.理学的正统化:孔孟地位提升 南宋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元朝科举考“四书”,明朝居于统治地位。 5.理学的国际化 流传朝鲜、日本等,形成“朱子学”学派。
士是如何实现逆袭的?
士的逆袭源于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束缚 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 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 阶层形成。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兼爱”爱的是一个人吗?
1.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 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 兴便由此开始。 2.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 复和大规模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 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 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4.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 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 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强调“天行有常”,同时又指出人道有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清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含义: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2、出现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文化上: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3、诸子百家: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墨家墨子“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道家老子1、世界的本原是“道”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法家韩非子1、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儒家具体见第二目内容4、意义: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形成过程:⑴春秋末期孔子创立;⑵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主要内容:人物时代主要观点影响孔子春秋末期⑴政治思想:①“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主张“克己复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⑵民本思想:以德治民,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⑶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⑷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孟子战国中期(1)政治思想:"仁政";(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3)伦理观:"性本善,”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亚圣”荀子战国末期(1)政治思想:“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精心整理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溃。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转折时期,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变法图强,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原来属于低层的“士”“士”从“学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中国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
所以,我们需要掌握诸子百家的及其思想主张。
儒家作为百家中的一家,不断完善、发展、吸收其他学派的进步内容,与时俱进,最终脱颖而出。
了解百家思想,有一个比较。
2.诸子百家“仁”,即要求统治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理解和体贴他人,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克己复礼”,指做人要克制自己,行为要符合“礼”。
“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实现“礼”,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主张“为政以德”,(包含民本思想),逐步改良政治。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在学生学的方面,他要求学生(1)学而时习之(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当仁不(重坚持自然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能够认识自然规律,并拥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基本继承儒家思想,同时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不完全一致,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厌恶战争的愿望,但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尚贤”反映了小生产者提高政治地老子哲学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得;主张“无为而治”,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
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1.诸子百家2.汉代儒学3.宋明理学4.明清进步思想家1.主流思想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主流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1)汉代:①汉代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适应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需要。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重用儒生,兴办太学,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华,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5)宋明:①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南宋朱熹全面总结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倡“格物致知”,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③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④明代王阳明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
(6)明清时期: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3.主流思想随着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法治”“加强君主集权”等理论适应了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儒学不受重视。
(2)汉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宋明: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现代价值1.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主义精神2.诸子百家的思想契合当今3.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气节产生了积极影响宋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勤奋向上、勇于担当等优良传统产生了积极影响。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日之家可 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C )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孟子: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 ②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这一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另外孟子还提出了什么主张?
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 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 ③伦理观:人性本善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1)形成: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 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2)特点:
①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 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墨翟
1、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2、思想主张:非攻
尚贤
尚同
节用 ①学术团体以纪律严明著称; ②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3、墨家风气:
③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④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如何理解道、儒、法、墨各家学派的阶级属性 及核心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整合】一、知识点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①、“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②、“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5、西汉董仲舒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在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1)发展: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6、理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人?(1)兴起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7、概述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宋明理学家是怎样发展儒家学说的?)如何评价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1)、主要内容:程朱理学: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①、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2)、历史作用: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8、李贽有哪些进步思想?(1)、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2)、政治思想:①、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②、肯定追求物质享受合理性,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③、主张男女平等。
9、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有哪些?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10、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是怎样改造和发展儒学思想的?他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具体表现是:①、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
②、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
他踏实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
③、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
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二、疑难点突破1、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继承、发展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最终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
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发展: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深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程朱理学与陆王新学的异同(1)、程朱理学和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两者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其分歧只是理学范围内的分歧,其在基本思想主张方面有一致性,其思路也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
其区别之处在于求理的方式不同,分别是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
(2)、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主张“心即是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
3、明清之际君主批判与启蒙运动中的君主批判的不同?对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有何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和孙中山对君主专制的态度与明清之际的君主批判有何不同?明清之际的君主批判主要侧重于对君主的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限制君权的设想,它在当时文化专制统治下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因此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而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启蒙思想家主要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集中力量批判了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对未来资本主义提出了很多构建,如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社会契约。
他们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描绘了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对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世纪末期康有为主张通过改革的方式用君主立宪来代替君主专制。
20世纪初期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摧毁君主专制,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其主要原因在于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4、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1)、儒学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2)、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
(3)、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阶级所喜爱。
5、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1)、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一个主要渠道;(2)、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一统思想,对维护安定统一的社会状况和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价值;(3)、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对于当今政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4)、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5)、还有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民本、农本思想对于今天的"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中国文化象征,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曾被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大加赞扬和介绍。
6、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
对待传统儒家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