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生平123456789
著名作家介绍[5篇材料]
![著名作家介绍[5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855382a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4.png)
著名作家介绍[5篇材料]第一篇:著名作家介绍冰心(1900——1999)提起冰心先生,70年代出生的青年朋友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童年》、《笑》、《小桔灯》、《寄小读者》……而时光倒流回孩提时代,“冰心”这两个字会让我们想到更多。
冰心先生的作品始终流淌着“母爱”、“童心”、“自然美”三大创作主题,早在1924年,她创作《寄小读者》时,就写下“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此后,她不断书写这句名言,尤其是到了晚年,对此更是坚信不已,因而这句话也成了冰心老人人生感悟的结晶。
1900年10月5日,冰心诞生在福州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父亲时任“海圻”巡洋舰副舰长,母亲出身书香世家,能诗善文。
5岁时,冰心随父母迁居烟台,度过了七年多与海为伴的生活。
这些童年时代留下的关于海的回忆,为冰心以后走上文学道路、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冰心先生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文学家,也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
按冰心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是1919年那场“‘五四’运动的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1919年8月25日,冰心以“女学生谢婉莹”之名开始投稿,而文坛上最早出现“冰心”这个名字,则是在她陆续发表了《两个家庭》等五篇连载小说之后。
很快,冰心便以小说享誉文坛。
1921年,她发表了散文《笑》,以清新淡雅的风格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这篇散文也因此被誉为“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型意义的美文”。
冰心先生喜欢随时随地用小纸片记下些不规则的长短句。
写时并未在意,更没有打算拿去发表,然而,后来被弟弟们整理出来,便结集出版成诗集《繁星》与《春水》。
这些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在“五四”新诗坛上独树一帜,很受读者欢迎。
1923年,冰心先生赴美学习英国文学,她陆续在《晨报》的《儿童世界》专栏里发表了29封寄给小朋友的信,并结集为《寄小读者》出版。
这部中国现代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了冰心在美留学期间的见闻感受,更逐渐积淀出冰心所独有的“爱的哲学”。
矛盾当代知名作家生平介绍

02
Growth Experience
笔名趣事
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 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 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 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 在手稿上署名“矛盾”。 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 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 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 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
03 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
促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YOUR LOGO
A UNIVERSITY
04
Character nfluence
人物评价
郁达夫:“茅盾是早就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 以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 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使 文章和实际生活发生关系,则象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 一个好一个……
03
Novel Works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 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 构形式。 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 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 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 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 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 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 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与其他现实 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 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 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
史铁生生平及作品

史铁生生平及作品史铁生生平及作品生平简介1951年1月4日在北京出生 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毕业1969年插队延安清平湾务农 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1981年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小说《命若琴弦》、小说《务虚笔记》、小说《插队的故事》、小说《夏日的玫瑰》散文《我与地坛》、散文《合欢树》、散文集《记忆与印象》、散文集《病隙随笔》、散文集《灵魂的事》、散文集《我的丁一之旅》。
主要成就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3年,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1984年,小说《奶奶的星星》再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小说《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作家报》十佳小说奖。
《老屋小记》同时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
他的243则写于重病中的《病隙碎笔》出版发行。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2005年,完成长篇小说《我的丁一笔记》,再次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
2007年,第三届北京文学节给史铁生颁发杰出贡献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守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的关怀。
阎连科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他在作品中也涉及了农村贫困、教育落后、女性地位等问题,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支持。
阎连科认为作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用自己的作品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阎连科关于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1
阎连科在作品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主 张人生应该追求真实、善良和美好,反对虚伪、 自私和贪婪。
连科对现实的理解和表达。
《四书》等作品则以寓言、象征 等手法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
命的哲思。
散文随笔
《我与父辈》等散文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绘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展现 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散文三篇》等作品则以其精炼的文字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 考。
文学评论
《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等评论性文章深入探讨了乡村文化 和都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展示了阎连科对文学和文化问题 的敏锐洞察力。
持续创作与探索
阎连科已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 学作品,但我们对他的未来发展 抱有期待,希望他能够继续保持 创作热情和探索精神,为读者带 来更多惊喜和感动。
文学交流与传承
阎连科的作品已经在国内外的文 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们期 待他能够通过文学交流活动和传 承工作,进一步推广中国当代文 学和文化。
社会公益与责任
社会贡献巨大
阎连科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激发了读者 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对于提高公众的文学素养和促进社 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个人经历独特
阎连科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他的作品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形成了独 特的个人风格。
对阎连科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期待
沈从文——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沈从文以独特的文风和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绘,创作了大量优秀 的小说、散文和随笔。
学术研究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比较文学有独到的见解,曾参与中国历史博物 馆和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工作。
文化事业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名大学。
沈从文的晚年生活与影响
沈从文的哲学思考及其影响
生命哲学
沈从文通过文学作品探讨生命的价值和 意义,他的作品常常触及人类存在的本 质问题。
VS
对后世的影响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他的思想和哲学为后来的作家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灵感。
04 沈从文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 文学的内涵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 察力,为现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篇章。
代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巅 峰
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 的复杂性,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沈从文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要点一
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化
沈从文的创作手法和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作家,激 发了他们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沈从文在作品中表达出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和融合,他的作品常常以乡村为背景,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
沈从文的乡土情结与人文关怀
对乡土的眷恋
沈从文对乡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对城市文明的批判。
人文关怀
沈从文的作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残酷,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
要点二
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和灵感
他的作品所描绘的乡村生活和人性冲突为后来的文学 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路遥研究

作品背景
主要人 物性格
主要内容
《平凡的 世界》解 读
主题思想
家族人物
艺术特色
作品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 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 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问 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 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 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 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 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 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为“茅盾文 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艺术特色 一、小说以人物活动为主线,人物形象塑造 鲜明。
所有的人物都处于一个社会的变局之中,谁也无法预料 下一部情节的发展。 老实善良的少安,终于不再局限于背向蓝天面对黄土 的以农为本的生活,开砖窑、包砖厂,谋求新的致富之道; 热情洋溢的少平终于背井离乡,以矿山为归宿。都是人生旅 途上,开始迈出了新的一步,她们不是生活的强者,他们身 上不可能没有旧的传统,但他们能够冲破旧有的藩篱,选择 应走的道路,求得滋生价值的实现。
第三部
1982年孙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成了一名优秀工人。 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 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 的帮助下再度奋起。但是祸不单行,少安的妻子秀莲,在欢庆 由他家出资两万元扩建的小学会上口吐鲜血,确诊肺癌。晓霞 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灾民光荣献身。润叶生活幸福,生了个胖 儿子,润生和郝红梅的婚事也终于得到了父母的承认,并添了 可爱的女儿。27岁的少平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 英俊面容尽毁,却遇少时玩伴金波之妹告白,少平为她的前途 与自己的感情选择拒绝,他们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医院出 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 与挑战。 LOGO
著名作家生平和著作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朝花夕拾》是鲁讯写于1926年2月间的散文集,共10篇。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朝花夕拾》;课文《雪》选自《野草》(《鲁讯全集》第2卷);《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胡适(1891-1962) 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
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胡适作品集》等。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
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
《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4、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
《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5、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6、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著名作家简介

著名作家简介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
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因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纪老人”,深受人民的喜爱。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我国第一位童话作家。
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笔名叶陶、圣陶、斯提、桂山等。
生活在江南水乡——苏州。
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笔名巴金。
汉族。
祖籍浙江嘉兴。
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
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
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闻一多生平(1899-1946)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
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郭沫若(1892~1978),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当代著名杰出之文学、史学界权威,蜚声国际,努力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他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
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老舍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
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1924年夏,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
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
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
接着,又发表了《赵子曰》、《二马》,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国。
在新加坡写了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描写了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侨少年与各被压迫民族的小伙伴一起,反对强权奴役的故事,体现了团结奋斗、强国救民的思想境界。
1930~1936年,老舍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济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
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
此后四年,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还出版了包括《黑白李》、《微神》等15部短篇小说在内的短篇小说集《赶集》以及幽默诗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
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茅盾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茅盾的著作,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计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脱险杂记》《茅盾论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译文选集》《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神话研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长篇《锻炼》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
临终前,他恳切地向党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荣耀。
”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萧红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汉族,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今聊城市莘县)逃来东北,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中国常见名。
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有同名者。
“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
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学习。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读音:jì)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
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版)《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
其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是散文集《离别》中的一篇,后入选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第18课。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版)《猫》其入选人教版初中新教材第七年级第二学期第26课。
《唯一的听众》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1课。
《海燕》入选语文出版社语文书七年级下册第2课。
诗篇:《我们是少年》和《燕子》等。
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朱自清在海州古城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
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子”,“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的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秦牧(1919-1992),中国著名作家。
原名林阿书,又名林派光、林觉夫、林顽石,广东澄海人。
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
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
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
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
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
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
广东省文教厅科长,中华书局广州编辑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作品》主编,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
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大量作品。
几年来,仅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
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
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
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思小说”,并对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三十种,其中英译本五种。
冯骥才兼为画家,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并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举办个人画展,均获很大反响。
他以其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在中国当代画坛独树一帜,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
一些作品被收藏家与美术馆收藏。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生态书画院顾问《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2010年入围“免网杯”中国文艺网络奖(中国网络代表最高荣誉)最佳作家候选人。
年轮》等。
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闪亮的萤火虫》,1982年开始其文学创作。
其作品往往从儿童视角出发,展现儿童的所思所行,语言风趣幽默,且不乏感人之外,非常富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