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提纲-1
安徽工业大学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复习提纲整理(1)

1.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残余应变为1%~2%),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应力(弹性极限或屈服强度)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应力降低(特别是弹性极限在反向加载时几乎降低到零)的现象,称为包申格效应。
2.用低密度可动位错理论解释屈服现象产生的原因金属材料3.答:塑性变形的应变速率与可动位错密度、位错运动速率及柏氏矢量成正比欲提高v就需要有较高应力τ这就是我们在实验中看到的上屈服点。
一旦塑性形变产生,位错大量增值,ρ增加,则位错运动速率下降,相应的应力也就突然降低,从而产生了屈服现象。
(回答不完整,尤其是上屈服点产生的原因回答的不好)3.塑性:材料受力,应力超过屈服点后,仍能继续变形而不发生断裂的性质。
强度: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强度。
韧性:表示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脆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如拉伸、冲击等)仅产生很小的变形即断裂破坏的性质。
4.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的区别,为什么脆性断裂最危险?答:韧性断裂是材料断裂前产生明显宏观塑性变形的断裂,这种断裂有一个缓慢的撕裂过程,在裂纹扩展过程中不断地消耗能量,韧性断裂的断裂面的断口呈纤维状,灰暗色。
脆性断裂是突然发生的断裂,断裂前基本不发生塑性变形,没有明显征兆,因而危害性极大,脆性断裂面的断口平齐而光亮,常呈放射状或结晶状。
5.试指出剪切断裂与解理断裂哪一个是穿晶断裂,哪一个是沿晶断裂?哪一个属于韧性断裂,哪一个属于脆性断裂?为什么?答:都是穿晶断裂,剪切断裂是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沿滑移面发生滑移分离而造成的断裂,断裂面为穿晶型,在断裂前会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为韧性断裂;而解理断裂是材料在正应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晶体学平面产生的断裂,也为穿晶断裂,但断裂面前无明显的塑性变形,为脆性断裂。
6.拉伸断口的三要素:纤维区、放射区、剪切唇7. 理论断裂强度的推导过程是否存在问题?为什么?为什么理论断裂强度与实际的断裂强度在数值上有数量级的差别?答:(1)虽然理论断裂强度与实际材料的断裂强度在数值上存在着数量级的差别,但是理论断裂强度的推导过程是没有问题的。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提纲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提纲一、力和运动1.力的概念2.弹簧测力计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力的合成与分解5.运动状态的判断(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6.分离力和接触力7.牛顿第一定律8.牛顿第二定律9.牛顿第三定律10.质量和重力二、运动的描述1.位移和路程2.速度与速度的计算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4.加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5.物体匀变速直线运动6.自由落体运动7.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8.斜抛运动9.飞行物体的竖直上抛运动三、力的应用1.摩擦力与静摩擦力最大值的计算2.摩擦力与斜面上物体的运动3.鹰击长空问题4.能量和功5.功的计算公式6.能量守恒定律7.动能和位能8.动能的计算公式9.重力势能10.机械能守恒四、简单机械1.杠杆原理2.杠杆的公式3.一类简单机械(斜面、滑轮、绞盘)4.输出功与输入功五、压力和浮力1.压强概念2.压强的计算3.压力和面积的关系4.浮力概念5.浮力的计算6.浮力的应用(浮力平衡、浮力的浮物性质)六、机械能和功率1.功和功的计算2.机械能的转化3.功率概念4.功率的计算公式5.功率的单位七、力的留性1.弹性形变和弹性恢复2.弹性势能3.弹性势能的计算4.动力学留性5.动力学留性的应用(减震、保护)八、物体的平衡1.物体平衡的条件2.物体平衡的类型(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中立平衡)3.杠杆平衡条件4.力矩的概念5.力矩的计算公式6.力矩平衡定律7.平衡力的分析九、机械工作和机械效率1.机械工作的定义2.机械工作的计算公式3.输入功与输出功4.机械效率的定义5.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1.运动和力学1.运动的概念和分类2.质点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4.动力学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5.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6.加速直线运动和斜抛运动2.力和压强1.力的概念和性质2.力的合成和分解3.弹力和重力4.弹簧弹力、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因数5.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6.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3.能量和功1.能量的概念和分类2.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3.功和能量的转化4.功率和效率5.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弹簧势能4.热学1.温度、热量和热能2.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3.物体的热膨胀和热收缩4.热平衡和热力学第一定律5.比热容和相变6.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5.光学1.光的传播和光的速度2.光的反射:光线、反射定律和像的性质3.光的折射:折射定律和像的性质4.凸透镜和凹透镜:像的性质和像的构成方法5.光的色散和彩色世界6.电学1.电荷、电流和电压2.电阻和电阻定律3.并联和串联电路:电阻的计算和电流的分配4.电功和电功率5.静电场和电场力线6.电池、导体和绝缘体7.磁学1.磁场和磁力线2.磁铁的磁性和磁场的形成3.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铁4.洛伦兹力和电磁感应现象5.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6.变压器和感应电流8.声学1.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特性2.声源和声音的强度3.声音的反射和声音的吸收4.声音的频率和音高5.声速和声时9.电磁波1.电磁波的概念和分类2.电磁波的传播和电磁波谱3.光的电磁波特性:波长、频率和光的颜色4.光的干涉和衍射5.电磁波的反射和折射以上是初中物理复习的完整提纲,对于每个知识点,可以进一步展开,掌握概念和基本原理,并通过练习题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复习工作!。
流体力学复习提纲及答案 交大

切向应力与流体的角变形率成正比 应力张量 σ xx τ xy τ xz
τ yx σ yy τ yz τ zx τ zy σ zz
九个应力分量中只有六个是独立的
二、计算
1、积分形式的动量方程、连续方程同伯努利方程的综合应用; (注意坐标系、控制体的选取、 受力分析时尤其要注意表压力是否存在)
1、牛顿内摩擦定律的应用-间隙很小的无限大平板或圆筒之间的流动。的特点; 方向垂直于作用面,并指向流体内部 静止流体任意点处静压强的大小与其作用面方位无关,只是作用点位置的函数 理想流体压强的特点(无论运动还是静止) ;
p = f (x , y ,z ) 静压强的大小与其作用面方位无关,只是作用点位置的函数
DN ∂N ∂N ∂N ∂N = +u +v +w Dt ∂t ∂x ∂y ∂z
DN 流体质点的物理量 N 随时间的变化率 Dt ∂N 空间点上的 N 随时间的变化率,由物理量场的非定常性引起 局部导数或当地导数 ∂t u ∂N ∂N ∂N +v +w 由物理量场的非均匀性引起的 N 的变化率 位变导数或对流导数 ∂x ∂y ∂z
/
µ 反应流体真实粘性的大小 ν 不能真实反应流体粘性的大小
µ ρ
理想流体的定义及数学表达 粘性系数为零的流体
µ = 0
牛顿内摩擦定律(两个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τ = µ du dy
粘性切应力与层间速度梯度成正比,而不由速度决定
τ =µ
dα dt 粘性切应力与角变形率成正比,而不由变形量决定
粘性产生的机理,粘性、粘性系数同温度的关系 液体:分子间内聚力 温度上升,粘性系数增大 气体:分子热运动 温度上升,粘性系数减小 牛顿流体的定义 符合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3、可压缩性的定义 压强变化引起流体体积或密度变化的属性 体积弹性模量的定义、物理意义及公式 =−
(完整版)力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力学知识点复习提纲力的基本概念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同时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由快变慢、由慢变快)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或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B、使用方法: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分度值;并在受力方向上进行调零;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必须在受力方向进行调零。
D、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涉及到的原理有:二力平衡条件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E、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一个端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要求力的大小和作用点,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斜面推理实验:(1)三次实验都使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处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初速度相同。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一)一 、力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符号:F3、单位: 牛顿 ,单位符号: 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二 、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静止变运动,运动变静止,运动的快慢或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三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 大小 、 方向 、 作用点 叫做力的三要素。
2示意图:是在受力物体沿力的方向画个箭头,表示在该方向上受到了力,线段的起点代表力的作用点。
如:①沿水平方向向右用100N 的力拉小车。
②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为100N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同时产生和消失,等大,反向)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2、构造:主要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等组成。
3.认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不要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第三节 重力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重力 ,用字母 G 表示。
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 重力 的作用。
二、重力的大小1.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或3、g = 9.8 N/kg 。
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 。
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
三、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应用:铅垂线 水平仪四、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五重力的由来: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Gg m=m g G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初二物理力学知识点提纲

初二物理力学知识点提纲【力学】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
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理论力学复习提纲

《理论力学》复习大纲一、静力学l.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静力学的研究对象。
平衡、刚体和力的概念,静力学公理,非自由体,约束,约束的基本类型。
二力构件。
约束反力。
物体的受力分析。
受力图。
三力平衡定理。
2.共点力系共点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和平衡的几何条件。
力在轴上的投影,合力投影定理。
力沿坐标轴的分解,共点力系合成的解析法和平衡的解析条件,平衡方程及应用。
3. 力偶系力偶和力偶矩。
力偶的等效变换和等效条件。
力偶矩矢。
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条件,平衡方程及应用。
4. 平面随意力系力对点的矩。
刚体上力的平移。
平面随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简化,力系的主矢和主矩。
第 1 页/共 5 页力系简化的各种结果。
合力矩定理。
平面随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平衡方程的各种形式及平衡方程的应用。
静不定问题的概念。
物体系的平衡。
外力和内力。
5.摩擦摩擦现象。
滑动摩擦定律。
摩擦系数和摩擦角,自锁现象。
有摩擦物体和物体系的平衡。
平衡的临界状态和平衡范围。
滚阻的概念。
滚阻力偶。
滚阻和滑动摩擦同时存在时平衡问题的分析。
6. 空间随意力系力对轴的矩,力对点的矩及其矢积表示式,力对点的矩与力对于通过该点任一轴的矩之间的关系。
力对坐标轴的矩的解析表达式,空间随意力系向一点简化,力系的主矢和主矩。
空间随意力系简化的各种结果,空间随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空间随意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
二、运动学l.点的运动运动学研究对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考坐标系。
决定点的运动的基本主意:天然法、直角坐标法和矢量法。
运动方程和轨迹方程。
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形式,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在固定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天然轴系,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在天然轴系上的投影,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2. 刚体的基本运动刚体的平动及其特征,刚体的定轴转动及运动特征,转动方程,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矢。
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矢积表达式。
3.点的合成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动参考系和静参考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本学期的内容)
第七章刚体力学
1.刚体运动学
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坐标- 角速度-角加速度的关系
,
,
掌握刚体的平面运动(刚体上每一点都在与某固定平面相平行的平面内运动)
无滑滚动的条件,
2.刚体动力学
掌握对刚体的转动力矩的计算
掌握刚体的转动惯量的计算
(1)关于刚体定轴转动的动力学
掌握定轴转动的转动定理
(2)关于刚体平面运动的动力学
掌握刚体平面运动的刚体的质心运动定理
刚体绕质心轴的转动定理
3.刚体的角动量
掌握角动量定义,为对z轴的转动惯量
掌握角动量守恒定律
4.刚体的能量
掌握刚体转动动能
刚体的重力势能
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若系统只有保守力做功,则系统机械能守恒
第八章振动
1.理解简谐振动的特点
2.掌握振动的函数描述
-- 振幅
-- 圆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初相位掌握初相位的求法
掌握振动速度、加速度等与时间的关系
,
2.掌握旋转矢量图的意义和应用
例如:利用旋转矢量图求相位等一些应用
3.掌握x-t曲线对振动的描写,能与函数以及旋转矢量图联系起来
4.掌握振动的能量理解机械能守恒、动能-势能相互转化
会计算任意时刻动能、势能的大小
5.振动的合成
理解用旋转矢量法求两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第九章波动
1.理解波的相关基本概念
横波、纵波、波面、波线、波前、平面波、球面波等
2.掌握平面简谐波方程
(1)理解并掌握描写波动的参量等
-- 振幅; --圆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 角波数与波长的关系
--初相位掌握初相位的求法(与振动类似)(2)理解简谐波的方程与简谐振动方程的关系
(a)当x坐标固定,可得到该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b)从某点的振动方程可求得波的方程
(3)理解简谐波的方程与波形方程的关系
当时刻t固定,可得到该时刻的波形方程;
3.理解波形曲线能从波形曲线上获得等信息
(要注意不要与振动曲线相混淆)
4.理解波动能量的特点 (体元内机械能随时间变化)
理解能量密度、能流密度、声强
5.掌握波的干涉的条件(3点)相干加强、相干减弱的条件
在两振动相遇处,两振动的相位差
6.理解驻波的运动特点(与行波的区别)
理解半波损失的含义
第七章相对论
1.理解并掌握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
2.理解洛仑兹变换的意义
3.掌握相对论的时空观
(1)同时的相对性(某参考系中同时,不同地的两个
事件在另一个相对运动的参考系中是不同时发生
的)
(2)时间延缓的含义、固有时间的概念
(例如:粒子的运动寿命与静止寿命的关系)
(3)长度收缩的含义、固有长度(静长度)的概念(例如:运动物体长度与固有长度的关系)
(4)运动质量与静止质量之间的关系
4.掌握相对论的能量关系
总能量
相对论动能
热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温度
1.理解温度的概念
理解气体温度计测温的原理,理解理想气体温标
掌握绝对温标与理想气体温标和摄氏温标的关系
2.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会借助其中已知参量来对未知参量进行判断,例如:会借助压强和
体积的乘积来判断温度的变化。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理解并掌握内能、功、热量等概念
理解理想气体的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
2.掌握,的意义及两者的关系;
掌握理想气体内能增量与温度的关系
3.理解并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
(注意:每个量的正负号)
4.掌握理想气体几种典型过程的特点及过程方程 *
功、热量、内能等的变化 *
(1)等体过程
;
(2)等压过程
;
(3)等温过程
过程方程
(4)绝热过程
过程方程,
5.循环过程
掌握循环过程的特点(初-末状态相同,)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循环过程的应用()
* 掌握循环效率的计算
注意:循环效率中的功是净功;是所有的吸热!
掌握制冷系数的计算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1.正确理解并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
特别要注意两种表述中 “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意义。
2.正确理解并掌握可逆过程的概念
理解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不可逆过程:
(1)热量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发生的传递
(2)功转变为热的过程
(3)气体的自由膨胀过程
注意: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
3.卡诺循环
掌握卡诺循环的构成、循环效率与高温、低温热源的关系4,关于熵的意义和计算
(1)理解熵的意义
(2)掌握一些简单过程中熵的变化的计算
对可逆过程
(3)熵增加原理
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少
系统作可逆的绝热过程,系统的熵保持不变,
第四章气体动理论
1.理解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2.掌握分子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理解温度的微观实质
3.关于分子速率分布函数的意义
理解分子速率分布函数的意义(注意:该函数是比率的概念,而不是分子数)
4.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
(1)掌握该函数基本形状
(2)理解并掌握最概然速率,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的意义。
掌握最概然速率等与气体温度,气体摩尔质量等的关系。
5.关于分子自由度、内能、热容
(1)掌握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刚性),多原子分子(刚性)的自由度数目以及分子平均能量
(2)掌握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刚性),多原子分子(刚性)理想气体的内能
(3)掌握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刚性),多原子分子(刚性)理想气体的定体热容量
第六章非理想气体
1.了解范德瓦耳斯方程的意义
针对理想气体模型进行的改进
2. 了解非理想气体与理想气体的模型差别而导致的内能的差别
3. 了解焦耳-汤姆森效应
第七章相变
1.了解相和相变的意义
2.了解二氧化碳等温压缩过程及其中相的变化
祝同学们学业有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