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鲁教版地理七下7.1《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word教案2
七年级地理《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授课题目7.1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总第10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利用地图指出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3.认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特点。
2.通过相关地图和资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的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
2.外向型经济、区际联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1.“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条件及主要特点。
2.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讨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导入新课(幻灯1)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大家知道这个“圈”指的是哪里吗?(幻灯2)面向海洋的开发地区──珠江三角洲读图分析(幻灯3)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积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千米。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7个城市组成(不含香港、澳门两个个特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珠江三角洲。
那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到底在哪里呢?我们来读图分析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幻灯4)海陆位置: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纬度位置:大致位于22°N~23.5°N之间可见该区绝大部分属于热带范围。
中图初中地理七下《7.7第七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word教案 (2)

教学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本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对本地区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表,能总结出本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了解本地区有特色的农业模式“杂基鱼塘”。
于知道本地区的外向型出口创汇农业类型。
3.收集本地区地理资料,并进行筛选和分类,能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本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条件和不利条件。
4.根据有关材料,说出轻工业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5.能够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6.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本区和港澳的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
教学难点1.能够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本区和港澳的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情况。
教学方法收集材料、读图、讨论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外向型经济教学过程一.导入说说你家有些什么家电,它们大多产与什么地方?——本地家电市场的产品多来自珠三角,以此引出珠江三角洲。
二.轻工业与外向型经济1.看地图册P28顶图,说出恩地区在全国的位置,结合图A,说说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在我国的南方,珠江出海口处。
纬度位置:22°N——24°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中北部。
(分析气候类型及特点)海陆位置:面向南海,与东南亚隔海相望。
(分析其地理优势)2.读图A,(1)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看卡该地区城市分布与河流有什么关系。
——南方的城市大多依河而建,一方面把河流作为生活和生产用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水运条件发展经济,尤其是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附近。
(2)在图上找出本地区的主要城市广州、深圳、珠海及香港、澳门,看看它们的位置关系。
3.看书,结合图C、D,想一想,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哪些特有的优势条件?——便利的海运、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著名的侨乡、香港和澳门位于本区、对外开放政策的支持。
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改革开发以来最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之一。
第七章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发地区--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发地区----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运用地图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教材分析】八年级下册主要从全国范围内选取不同尺度的区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地理区域的一般方法。
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因此教材选取该区域作为认识省内区域的典型案例。
本节课以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为主线,了解其区位、人文、政策因素发展的有利条件、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征、城镇发展的必然结果,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教学目标】1、通过读图说明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优越性;阅读图表,归纳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并能结合案例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运用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的特点及原因;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2、在区域发展中,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分析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收集资料、读图分析的能力,但综合性分析地理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尚有欠缺,现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重点: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城镇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珠江三角洲的优势、外向型经济。
【设计思路】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信息、资料经常见诸新闻、报纸、网络等媒体,学生可以广泛地收集资料,储备知识。
通过对“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学习,学生对区际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为了培养学生对身边地理事物、现象、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笔者将教材内容整合为三个学生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梁郭中学周晓丽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丰富,可充分利用学生对生活的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探究区位优势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外向型经济作为本区的特色经济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确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讨论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坚定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第一课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丰富的课本素材和自我生活体验,探究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及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课时:通过指导学生收集、分析相关材料,认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独特性;联系家乡实际,探讨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能力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填空(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部,(河流)下游,毗邻、特别行政区,与地区隔海相望,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和,其中,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
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是从全国范围选学不同尺度的区域,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珠江三角洲”作为“省内区域”这一尺度上的地区第一个出现在教材上,所以学好它可以为以后其他省内区域的学习提供可供借鉴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说明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理解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2)归纳珠江三角洲主要产业部门及经济发展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理解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3)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特点及原因,评价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以及综合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在区域对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区域比较过程中,寻找差距,要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分析评价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外向型经济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要使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有较全面和辩证的了解;使学生懂得各地的外向型经济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个性特征。
二、学生的起点行为分析1.学生从七年级下半学期起,已较多地接触到经济地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的教学中,对于一些国家的有代表性的经济地理问题(例如日本),教师已带领学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学生平日通过媒体对此也已有所了解。
但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孩子们对陌生的事物总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想探究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在全国率先富裕起来的原因。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说课稿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的基本步骤
②读图分析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从地位上、结构上、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实效性原则--说课活动的核心
(三)德育目标
1.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三、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①问题讨论法: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2

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一课,主要介绍了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产业特点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沿海地区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珠江三角洲这一特定区域,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产业特点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实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产业特点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珠江三角洲产业特点以及对外开放的具体表现。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使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区域特点。
2.实例分析法:引入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产业特点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课件。
2.地图:准备珠江三角洲地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3.实例资料:收集与珠江三角洲相关的实例资料,用于教学过程中分析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珠江三角洲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详细介绍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产业特点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内容。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导学案

第七章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导学案太平三中张霞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2、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重点、难点】珠江三角洲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因素。
【预习新知】1、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_______省东南部,__________下游,毗邻____________,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____________”。
2、1980年,我国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位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特区有________、_________。
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_____________。
3、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的__________(热量带)和我国的__________(温度带),地处________地区(干湿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_____(上、下),所以这里气候条件______________,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_________等环境特点。
4、珠江三角洲的________(城市)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5、香港位于________(经济特区)以南,澳门位于_________(经济特区)以南。
6、我国著名的侨乡是________省和________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华侨、海外华人的投资。
【探索活动】1、阅读课本P51图7.2《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2、阅读课本P51-52及图7.2,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区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文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获与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什么?请与同学们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评价点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属外向型经济;教师:答得很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二、外向型经济
[讲授新课]
师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生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
(教师及时激励评价)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读图“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7.3)
珠江三角洲外
资的主要来源地
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
其中3%的外资来自祖国的台湾地区;23%的外资来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区。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引导学生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及外向型经济的名称,边想象边画出外向型经济示意图。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画出示意图,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读图“外向型经济一例”(图7.4)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的产品是通过什么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的呢?
生答: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把本区的主导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的。
(教师及时给予激励评价)
师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P53材料,明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前店后厂”的基本模式合作发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
两地区正是采取了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合作模式,到2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才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发散思维:“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
你认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还对哪些地区有借鉴意义?
评价点拨:学生发言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对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珠江三角洲和全国GDP增长曲线”(图7.5)
1: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带动作用。
读图7.5,分析珠江三角洲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
(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的趋势有何差异?
(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
请你分析其原因。
评价点拨:(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增长幅度较大,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却较小。
(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
主要是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大力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因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上升。
2: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结合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评价点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税收减少等。
这些现象毫不奇怪。
因为投资者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什么地区获得经济效益大,就投资什么地区。
什么地区投资环境好,就投资什么地区。
这是商人的经营之道。
投资要考虑各种因素,才可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我国地区差异巨大,各地依托不同的条件,可以发展具有不同特色的经济。
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试比较珠江三角洲和辽中南地区经济特色和条件的差异。
出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图”和“辽中南地区图”,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两地区产业分布图并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比较两地区主要产业部门和发展主要产业所依托的地理条件的差异。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评价点拨:
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
板书:三、城镇的发展
师问: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形成这种巨大变化需要哪些条件呢?
读图7.6、川流不息的民工潮图7.7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短文加深印象。
启发思考:同学们,画中的城镇幢幢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居住、建工厂、办学校、办医院等)城镇的建筑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学生:当地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口急剧膨胀。
教师:及时鼓励)评价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娱乐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不仅吸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还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
正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才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散布在城郊和乡镇,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师讲述: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才使本区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形成条件是: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调整。
填表:
交错分布。
形成条件:(1)外向型经济繁荣;(2)产业结构得到重大调整〕读(图7.8)结合地图说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评价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促使各种服务业迅速崛起,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因而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过渡: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为70%以上,而我国现在的城镇化水平不到40%,亟待加快发展步伐。
但是,城镇化的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评价点拨: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成堆、绿地面积减少等)和社会问题(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噪声污染、住房短缺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采取的独特的模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利弊和解决办法。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