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虫
寄生虫(线虫)

第一部分线虫一、线虫纲特征⏹虫体圆柱形,左右对称,不分节。
⏹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雌虫尾端直,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或膨大成伞状。
⏹体腔为原体腔。
⏹消化道完整,为管形。
⏹生殖系统:雄性为单管形,雌性多为双管形(鞭虫为单管形)。
⏹发育阶段:虫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幼虫发育显著特征:幼虫蜕皮4次。
⏹生活史类型:土源性线虫,生物源性线虫二、蛔虫——学名似蚓蛔线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蛔虫病。
●蛔虫形态:⏹活体是呈淡红色,死后呈灰白色⏹雌虫长约20-35厘米,雄虫长约15-25厘米⏹体表有细横纹,虫体两侧有两条白色的侧线。
⏹口端有品字型排列的3个唇瓣(蛔虫的三个唇瓣呈品字形排列,借唇瓣咬附肠黏膜)⏹雌虫尾部钝圆,雄虫尾部卷曲,有两根交合刺⏹雌虫有两套对称的管状生殖系统,雄虫的生殖系统为单管型●蛔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卵圆形,棕黄色,大小约(65×45)μm,卵壳厚,内含物为卵细胞,外被蛋白质膜。
⏹未受精蛔虫卵狭椭圆形,大小约(90×41)微米,卵壳薄,内含屈光的卵黄颗粒,蛋白质膜较薄,没有蛔甙层,所以有一定的变形性●蛔虫生活史:虫卵随粪便排出→感染性虫卵→经口进入人体→小肠→穿过小肠壁进入静脉→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血窦→通过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进入心脏→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毛细血管网→穿出血管进入肺泡(对肺产生机械性损伤)→蜕皮(产生抗原,导致免疫损伤)→上行到咽部,在咽部有两条路,一条是咳嗽将幼虫排出体外,另一条路则是通过吞咽进入消化管,最终以成虫计生在小肠。
●生活史特点:⏹人是唯一终宿主,成虫寄生部位:小肠⏹感染期:感染性虫卵,感染途径:经口⏹成虫寿命一年左右,在肠腔内孵出的幼虫必须经组织移行后才能发育为成虫,其移行途径为侵入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入血-右心-肺/肺泡-支气管-咽喉部-胃-小肠。
⏹幼虫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四次蜕皮,第一次(卵内)、第二次和第三次(肺泡内)、第四次(小肠内)。
线虫

45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一、形态
1
成虫
细小,乳白色,线头状;
雌虫大小(8~13)mm×(0.3~0.5) mm,尾直而尖细,生殖系统双管型;
雄虫大小(2~5)mm×(0.1~0.2)
mm,尾卷曲,有交合刺一根,生殖系 统单管型。
雌虫 雄虫
46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多肌型:肌细胞多而长,如蛔虫;
少肌型:肌细胞大而少,如蛲虫、钩虫;
7
细肌型:肌细胞细而密,如鞭虫。
线虫概论 (Nematodes)
二、形态特征
(2)消化系统
包括口孔、口腔、咽管、中肠、直肠和肛门。
8
口腔周围通常有唇瓣2~3片围绕。不同虫种口腔形状不一,有的变大形成
口囊,其内有齿(如钩虫)。 咽管圆柱状,下段常膨大,咽管壁肌肉内有咽管腺。
20
生殖系统为单管型,镰刀状交合刺一对。
蛔虫成虫
似蚓蛔线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一、形态
21
3个唇瓣排列成“品”字形
似蚓蛔线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一、形态
2
虫卵
(1)受精蛔虫卵 宽椭圆形,棕黄色,大小约(45~75)µ m×(35~50)µ m。卵壳厚, 无色透明,表面常有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壳内有一大而圆的卵细胞, 卵细胞与卵壳之间有新月形间隙。
二、形态特征
2
虫卵
1. 多为卵圆形,有色或无色,无卵盖, 内含细胞或幼虫。
2. 卵壳有三层 从外向内依次为:
卵黄膜 (受精膜) 壳质层 脂层(蛔苷层) 3. 有的虫卵表面还有一层蛋白质膜。
线虫病害检测实验报告

线虫病害检测实验报告
线虫病害检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了解和学习线虫病害的检测方法,掌握线虫病害的诊断技能。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
1. 试验材料:线虫病害患病的植物样品。
2. 试验器材:显微镜,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相机。
3. 试剂:10%酒精溶液。
三、实验步骤
1. 取线虫患病的植物样品,仔细观察其叶片上是否有线虫根部附着。
2. 将植物样品放入10%酒精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使线虫脱落。
3. 取少量线虫悬液放在玻片上,加盖玻片,通过显微镜观察并拍照。
4. 根据观察结果判断是否存在线虫病害。
四、实验结果
经过观察和拍照发现,植物样品上存在线虫病害。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线虫在植物根部附着,对植物造成了危害。
五、实验分析
线虫病害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给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
了很大的损失。
通过本实验的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出是否存在线虫病害,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并掌握了线虫病害的检测方法,提高了病害诊断的技能。
线虫病害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应加强对线虫病害的防治措施,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从而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线虫

病原形态
头端细,具不 发达口囊(内 有角质矛状小 齿),虫体前 部两侧有一对 颈乳突,缺叶 冠。
病原特征
雌虫27-30mm, 雌虫新鲜时红白相间,阴 门开口于虫体后半部,有一显著的舌状 阴门盖。
雄虫15-19mm,淡红色,虫体毛发状;交 合伞偏于左侧,呈“人”字或倒“Y”形。
病原特征
虫卵特征性不大,要鉴定需要培养为三期幼虫,三期幼虫口囊大,肠细胞有16个以上。
症状
1.贫血
30ml/2000条/天
可视黏膜苍白,血红蛋白降低 下颌间隙、下腹部及四肢水肿 便秘、下痢交替出现 被毛粗乱无光,身体消瘦,放牧时离群 死亡多发在春季。
2.消化不良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 饱和盐水漂浮法 培养粪便检查三期幼虫
治疗
左咪唑,牛、羊6-10mg/kg 丙硫咪唑,10-15mg/kg 甲苯咪唑,10-15mg/kg
诊断
临床检查:
如消瘦,贫血,下痢,大便带血等症状可怀疑本病
确诊
饱和盐水漂浮法 每克粪便虫卵数达400-500个时,或尸体剖检在寄生部 位发现大量虫体时即可确诊。 在牛寄生虫体数量达到400条以上,羊寄生虫体数量达到 100条以上,即为严重感染。
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及时驱虫:多种抗线虫药对钩虫都有效, 对症治疗:输血、输液,补充营养物质。
线虫
概述
一、基本形态:前段钝圆,后端较细
头端 尾端 圆柱形或纺锤形 腹面 背面 侧面
活体常为乳白色或淡黄色,吸血的虫体为淡红色 线虫均为雌雄异体
二、发育史
成虫期
成
线虫生活史

线虫生活史
线虫是一类微小的生物,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数百万年,拥有着丰富多彩的生
活史。
线虫的生活史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卵、幼虫、成虫和老年虫。
首先是线虫的卵阶段。
线虫的卵是微小而透明的,通常在潮湿的土壤或者腐烂
的植物物质中产生。
线虫的卵在适宜的环境下会迅速孵化,产生出幼小的线虫。
接下来是线虫的幼虫阶段。
幼虫在孵化后会迅速成长,它们的身体逐渐变长,
头部和尾部也开始分化出来。
在这个阶段,线虫主要依靠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质来生长和发育。
随后是线虫的成虫阶段。
当线虫的身体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它们会进入成虫阶段。
在这个阶段,线虫会开始寻找配偶,并且进行交配。
线虫的交配方式十分独特,它们会通过释放化学信号来吸引异性,然后进行交配并产卵。
最后是线虫的老年虫阶段。
线虫在成熟后会进入老年虫阶段,它们的身体开始
衰老,生命力逐渐减弱。
在这个阶段,线虫会逐渐停止进食,最终死亡。
总的来说,线虫的生活史是一个充满奇妙的过程。
从微小的卵到成熟的成虫,
再到老年的线虫,它们在地球上演绎着自己独特的生命故事。
线虫的生活史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对象,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命的奥秘。
线虫

蛔虫-成虫
雄蛔虫交合刺
成虫口孔 3片唇瓣顶面观呈“品”字形排列
三叉型口孔,周围有三个唇瓣
蛔虫卵
注意两种虫卵的鉴别
• 大小 • 形状 • 颜色 • 卵壳 • 内容
受精蛔虫卵
脱蛋白质膜蛔虫卵
• 平均大小60×45 μm
• 宽椭圆形
• 棕黄色
• 卵壳较厚,自外向内分三层:受 精膜(卵黄膜)、壳质层和蛔甙 层。壳外有一层蛋白质膜,凹凸 不平,被胆汁染成棕黄色
生活史
基本过程分虫卵、幼虫、成虫三阶段 生活史分为直接发育型和间接发育型
直接发育型: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在外界适宜条件下,
发育为感染期虫卵或幼虫,直接侵入人体。 肠道寄生线虫(蛔虫、钩虫、蛲虫等):土源性线虫
间接发育型: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
感染期后,通过中间宿主经皮或经口感染人体。 组织内寄生线虫(旋毛虫、丝虫):生物源性线虫
• 由于鞭虫产卵量相对较少,且虫卵较小,容 易漏检,一般应连续粪检三次以上。
流行与防治
•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温暖和潮湿的环境 有利于鞭虫卵的发育
• 常与蛔虫感染并存,儿童感染多于成人 • 人是唯一传染源,防治原则、治疗药物与
蛔虫相同:阿苯达唑(肠虫清) 400 mg/d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流行
• 蛔虫的流行农村高于城市、儿童多于成人。 • 粪便内含受精蛔虫卵的人是蛔虫感染的传染源。
使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或儿童随地大便是造 成蛔虫卵污染土壤、蔬菜或地面的主要方式。鸡 、狗和蝇类的机械性携带也起一定作用。 • 人感染是由于接触被虫卵污染的泥土、蔬菜,经 口吞入附在手指上的感染期虫卵;或食用被虫卵 污染的生菜瓜果等。
线虫的生活史与繁殖

线虫的生活史与繁殖线虫(Nematode)是一类简单而广泛分布的无脊椎动物,其生活史与繁殖方式引人关注。
本文将探讨线虫的生命周期和繁殖过程,以期对这一类生物有深入的了解。
一、线虫的生命周期线虫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卵阶段、幼虫阶段、成虫阶段和老虫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功能。
1. 卵阶段线虫的生命起始于卵阶段。
成虫会产下卵,这些卵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育。
卵通常具有保护性的外壳,能够在恶劣环境下存活一段时间。
卵直径一般在50至100微米之间,取决于线虫的种类。
2. 幼虫阶段一旦卵孵化,幼虫便会出现。
幼虫是线虫生命周期中最活跃的阶段。
它们较小,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
幼虫会通过蜕皮来增长体型。
线虫通常经历四到五次蜕皮,使其逐渐成长为成虫。
3. 成虫阶段当幼虫第四次或第五次蜕皮后,它们最终会发育成为成虫。
成虫的体型比幼虫更加庞大,通常有数毫米长。
它们具备性别特征,并可以进行繁殖。
成虫会寻找配偶进行交配,以产生后代。
4. 老虫阶段在达到一定寿命后,成虫会进入老化阶段,这被称为老虫阶段。
老虫会逐渐失去活力并死亡,结束线虫的生命周期。
二、线虫的繁殖方式线虫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各种线虫可以采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式进行繁殖。
1.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两个不同性别的成虫之间进行交配,通过交换精子来产生后代。
交配可以在土壤中或其他适宜的环境中发生。
交配后,雄虫的精子会被雌虫吸收,然后受精卵发育成新的卵。
这种繁殖方式有助于基因的交流和遗传多样性。
2.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单个成虫通过自我复制或产卵而生成后代。
这种方式不需要两个不同性别的成虫参与。
通过无性繁殖,线虫能够快速增加数量并适应环境变化。
无性繁殖通常发生在恶劣条件下,例如资源有限或外界环境不稳定。
总结:线虫的生活史与繁殖方式是其生物学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线虫的生命周期和两种不同的繁殖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如何适应各种环境,并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线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基础。
线虫的分类鉴定

(1)多聚酶链式反应(PCR)
PCR技术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 其特 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PCR由 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① 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 ,使之成为单链;
② 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温度降至55℃左右,引 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
植物线虫的形态分类特征
2.内部结构
(1)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 ①口针:粗、细,有无基部球及基部球形态(球形、凸缘状、郁金香形、锚状等)。 ②食道:食道类型及结构在高级阶元的分类上非常重要。 ③食道腺开口:滑刃目线虫背食道腺开口位于中食道球,垫刃目线虫背食道腺开口 位于口针基部球后的食道前体部,这两类线虫的2个亚腹食道腺开口位于中 食道球,垫刃目线虫的背食道腺开口与口针基部球的距离是一些种、属的重 要鉴定特征。 ④肠:在分类鉴定中意义不大。 ⑤肛门:常描述的是该处体宽,有的肛门略凸起,也只作为描述特征,不作为鉴定 检索特征。
13
植物线虫的形态分类特征
雄虫生殖系统的描述:
① 生殖腺单或双,长度,若单生殖 腺则其前伸或后伸(一般前伸),是 否转折; ② 贮精囊是否明显; ③ 交合刺形态:瑰玫刺状、新月状、
贮精囊
镰刀状等; ④ 引带有无; ⑤ 交合伞有无及其长度,与尾的位 置关系。
14
植物线虫的形态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植物线虫分类的目的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鉴定:研究区分和确定植物线虫的各个种类,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
规予以命名,并加以描述,提供正确识别和辨别线虫种类 的知识和资料。
(2) 分类:根据线虫种类之间的异同及亲缘关系,确定其所属的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发病条件— 1.温 发病条件— 1.温、湿度
适于发育、孵化和活动的土温:20 30℃ 适于发育、孵化和活动的土温:20~30℃ 适宜侵染的土温:25~31℃ 适宜侵染的土温:25 31℃ 柑橘区 轻微侵染的土温: 15℃或 轻微侵染的土温:<15℃或>35℃ 基本停止活动的土温: 5℃或 基本停止活动的土温:<5℃或>40℃ 在广西,每年5~6月和9~11月是线虫入侵为害活动盛 ,每年5 6 11月 11 是线虫入侵为害活动盛 减少; 期,7~8月气温高,雨量大,线虫数量有所减少;9月 8 气温高,雨量大,线虫数量有所减少 以后气温逐渐下降,温度适宜,线虫数量又复上升 上升。 以后气温逐渐下降,温度适宜,线虫数量又复上升。 温暖少雨年份病情重 温暖少雨年份病情重;雨水多,雨季来得早或及时灌 病情重;雨水多,雨季来得早或及时灌 溉的病害较轻 溉的病害较轻。 病害较轻。
哈蜜瓜根结线虫病
1
症状
某些作物如罗汉果等,久雨转晴,全株还会呈青 青 枯状叶片萎垂。 枯状 此外,结瓜、果的作物还会出现开花多,座果率 低,果实瘦小,叶片呈现花叶等病状。最后叶片干 枯脱落,枝梢枯萎乃至整株枯亡。
1
症状— 症状— 柑橘根结线虫病
1
地上部症状) 症状— 症状—番茄根结线虫病(地上部症状)
1
防治— 2.培育无病苗木 防治— 2.培育无病苗木
(2)土壤处理 选用前作为水稻的地育苗。 如用病地育苗时则需反复犁耙,翻晒病土, 以大量杀死线虫和土传病菌,或在播种前依 所用药剂的特性提早2~4周处理土壤。
1
防治— 2.培育无病苗木 防治— 2.培育无病苗木
(2)土壤处理
①熏蒸营养土(以斯美地为例):将土壤与基肥拌匀 熏蒸营养土(以斯美地为例) 后平铺5㎝厚,用32.7%斯美地水剂80倍液均匀喷布 于营养土表面,湿透土层3㎝以上,再覆土一层同时 喷布药液,如此重复多次后聚成土堆,用塑料薄膜覆 盖严实。10天后揭膜,翻土,5天后再一次,待药气 充分逸散后即可装盘(杯)使用。 苗床熏蒸消毒······· 苗床熏蒸消毒 尚有棉隆(速灭)、二氯异丙醚,威百亩等供选。
1
发病条件— 2.栽培条件 发病条件— 2.栽培条件
根结线虫生长发育要求充足的氧气,故砂质土病重 砂质土病重, 砂质土病重 壤土病轻,黏土发病最轻 黏土发病最轻。 壤土病轻 黏土发病最轻 感病寄主连作地,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病残体多 的田块,发病也重。 肥料种类亦影响发病,病(柑)树增施尿素 0.5~0.75kg/株,一年1~3次,连续3年的病情严重 ; 重 对病树施用(花生麸等)饼肥 饼肥1~2.5kg/株,猪、牛 饼肥 栏粪50~75kg/株,根系发育良好,树势恢复明显, 挂果多。
香蕉根结线虫病
1
症状
严重被害时,根结上可 生出许多小根,其上亦可 形成次生根结,当新细根 被线虫反复多次侵染时, 根系盘结成须根团 须根团。病根 须根团 皮层终致变褐腐烂 变褐腐烂。 变褐腐烂
柑橘根结线虫病
1
症状
轻病株地上部无 明显症状,病情加 重后地上部出现枝 枯梢弱,叶片变小 叶肉变薄,长势衰 退等症状,甚至叶 色黄化,无光泽, 叶缘卷曲,呈缺水 缺肥状。 缺肥状
1
症状— 症状— 番茄根结线虫病
1
症状— 症状— 番茄根结线虫病
左:正常根系;右:病株根系 正常根系;
1
症状— 症状— 花ຫໍສະໝຸດ 根结线虫病病荚果1
症状— 症状— 花生根结线虫病
1
症状— 症状— 花生根瘤和根结区别
根瘤生于根侧,由表皮和薄壁组织形成;根结生于根 根瘤生于根侧,由表皮和薄壁组织形成;根结生于根 生于根侧 中部,由根木质膨大而成。 中部,由根木质膨大而成。 根瘤圆形,光滑,无不定根且易掉落;根结大小不一 根瘤圆形,光滑,无不定根且易掉落;根结大小不一 圆形 粗糙,一般不脱落,上生不定细须根。 ,粗糙,一般不脱落,上生不定细须根。 根瘤内为肉红色或紫色共生细菌粘液;根结内可见白 根瘤内为肉红色或紫色共生细菌粘液;根结内可见白 内为肉红色或紫色共生细菌粘液 色粒点状雌虫。 色粒点状雌虫。
二龄幼虫
1
病原学— 2.形态 病原学— 2.形态
二龄侵染幼虫 二龄寄生幼虫; 二龄寄生幼虫 三龄幼虫豆荚状 四龄幼虫 官加以区别; 四龄幼虫脱皮后变为成虫 。 ,开始雌雄分化; 雌雄分化明显,可从体形 生殖器 体形和生殖器 体形 无色透明,线形,侵入寄主后称
1
病原学— 2.形态 病原学— 2.形态
病原学
1.病原 1.病原 线虫 2.形态 2.形态
3.生理 3.生理
1
病原学— 2.形态 病原学— 2.形态
柑橘根结线虫雌雄异形 雌雄异形,成熟雌虫乳白色至褐色,梨 雌雄异形 梨 形,体前端延伸如颈状,其会阴区形成一种特异的角 质花纹,称会阴花纹。卵产于附着的胶质囊 胶质囊内。 胶质囊
1
病原学— 病原学—
1
发病条件— 3.品种抗病性 发病条件— 3.品种抗病性
在相同土壤条件下,柑橘品种抗性有明显差异 明显差异。兴 明显差异 国甜橙、尾张、红橘、温州蜜柑、蕉柑等品种感病 感病; 感病 哈姆林、酸橙等品种抗病 抗病。 抗病 以枳、红橘作砧木的病较重 较重;以酸橘、酸橙作砧木 较重 的病较轻 较轻。 较轻 浅表根系病也重,这与土层下5~15cm处线虫分布最 浅表根系病也重 多有关,16~20cm处次之;20cm以下线虫渐次减少。
1
植 物 根 结 线 虫 病
1
植物根结线虫病
• 植物根结线虫病又称根瘤线虫病,危害花生时俗称 植物根结线虫病又称根瘤线虫病, 地黄病、地落病、矮黄病;红麻上则称鸡爪瘤、 地黄病、地落病、矮黄病;红麻上则称鸡爪瘤、麻 薯等。广布于全球,危害大,难防治。 薯等。广布于全球,危害大,难防治。受害植株长 势衰退,叶片黄化,病重的凋萎枯死。 势衰退,叶片黄化,病重的凋萎枯死。 • 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已报道的寄主植物有 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十分广泛, 114科3 000多种。 多种。 科 000多种
1.雄虫 2.雌虫及卵囊 3.卵 4.卵壳内的幼虫 1. 2. 3. 4. 5.2龄幼虫 6. 6.3龄幼虫 7. 7.4龄幼虫 5. 8.幼虫侵入根部 9. 9.雌虫寄生在根内并排卵 8.
1
病原学— 病原学—
3.生理 3.生理
根结线虫好气性 好气性。 好气性 最适生长温度25 30℃ 25~30℃ 35~40 最适 25 30℃,完成一个生活史35 40天; 35 40天 18~24℃时47~50天; ~ ~ 15℃时轻微为害; 低于13℃ 13℃幼虫休眠。 低于13℃ 南方根结线虫尚有1号小种和2号小种之分化。
2.形态 2.形态
雄虫线形,头部圆锥形,尾端钝圆,稍向腹面弯曲, 雄虫线形 有交接剌和引带,无交合伞。卵 略透明,蚕茧状 蚕茧状, 卵 蚕茧状 外壳坚硬。
1
病原学— 2.形态 病原学— 2.形态
幼虫4 龄 :一龄幼虫于卵壳内 4 卵壳内孵化,线状,卷曲于卵壳 卵壳内 内,经一次脱皮后出壳于土中变为二龄幼虫,二龄幼虫 二龄幼虫 分侵染幼虫 侵染幼虫和(仍在寄主体内的)寄生幼虫 寄生幼虫两种。 侵染幼虫 寄生幼虫
1
防治— 2.培育无病苗木 防治— 2.培育无病苗木
(2)土壤处理
①熏蒸营养土(以斯美地为例) 熏蒸营养土(以斯美地为例) 热力处理(只宜在棚室栽植高经济价值作物的场 ②热力处理 合下施行):有蒸汽消毒法、热水消毒法、太阳能消 毒法、地下加热与太阳能并用消毒法。 太阳能消毒法(利用夏季高温进行土壤消毒):每 太阳能消毒法 667㎡用1 000㎏稻草或麦秸,铡成4~6㎝长,撒于土 表,再均匀撒施生石灰60㎏,翻耕、灌水,然后密闭 棚室15~20天,土表温度可达70℃以上,10㎝土层温 度也能升至60℃,对根结线虫、枯萎病、青枯病等土 对根结线虫、 对根结线虫 枯萎病、 传病菌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传病菌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发育为成虫
1
1
病害循环
根结线虫在南宁可繁殖9代 世代重叠明显,再侵染频繁
发病条件
1.温度 1.温度 湿度 3.品种 3.品种 抗性 2.栽培 2.栽培 条件
1
发病条件—1.温 发病条件—1.温、湿度
南方根结线虫:15 30℃ 南方根结线虫:15~30℃ 四川烟区 瓜哇根结线虫:20~30℃ 瓜哇根结线虫:20 30℃ 卵孵化和 花生根结线虫:21~27℃ 花生根结线虫:21 27℃ 侵入温度 北方根结线虫:15~21℃ 北方根结线虫:15 21℃ 平均地温>10℃卵陆续孵化 12℃脱皮 13~15℃开始侵染 河南 成二龄幼虫 22~28℃最适侵染
根瘤 根结
1
症状
该病还与真菌性根部病害有共害 共害作用,如花生根 共害 结线虫病加重群结腐霉所致猝倒病。被害根系还常 诱发某些丝核菌、镰孢霉、疫霉、灰霉等的侵染, 加速根系腐烂。 线虫为害造成的伤口 伤口同样十分有利于青枯细菌的 伤口 复合侵染,促使植株提早死亡。 入侵,和/或引起复合侵染 复合侵染
1
防治
1.严格 1.严格 检疫 3.农业 3.农业 防治
2.培育 2.培育 无病苗木 4.药剂 4.药剂 防治 5.病果树 5.病果树 及经济 林木处理
6.利用捕 6.利用捕 捉植物和 拮抗植物
1
防治— 防治— 1.
严格检疫
;
林果类作物禁止从病区调运苗木
可通过果壳传带线虫的,如花生荚果需引种时必 须先剥去果壳 ,并在原产地将种仁 含水量干燥到10%以下。 在调运其他寄主作物时,同样须进行检疫。
病害循环
本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初侵染来源是病土和病根。种植 初侵染来源 带有病土和病根的种苗或病果(如花生荚果) 是远距离传播 远距离传播该病的主要途径。 远距离传播 主要越冬虫态 越冬虫态是 越冬虫态 及 。
生产中,线虫借雨水和灌溉水,粪肥、农具 以及人畜活动传播 传播。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