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五重境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日积月累》及解释

五年级上册语文“日积月累”(解释)第一单元----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1、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陈寿)----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
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书如同良药,善于读书可以医治愚钝。
4、黑发不如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在少年时代不知道发奋读书,等到老了再想读书就迟了。
应该珍惜时光。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
第二单元----关于表达诗人思乡、思友之情的诗句1、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在空旷的天宇之下,我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2、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杜甫)----浮云整日飘来飘去,远去的朋友已好久没有想见了。
3、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他乡的树已经落叶了,夜里,在寒冷的灯光下,也是漂泊他乡的孤独的人啊。
4、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袁牧)----如果明月有情的话,它应该认识我啊,因为每年我们都能在他乡相见。
5、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家想只在我的梦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你看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乡的呢?6、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刘着)----记不清江南的梅花开了有多少次,离开家乡的我已是双鬓斑白了。
第三单元----《四时之风》这首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风的不同特点,表现出大自然的奇妙景色。
(1)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
裙裾微动摇,花气时相送。
这节诗写出了春风的特点。
春风吹来,冰冻的大地开始融化,和煦的春风似乎正在催促人们快些播种。
人们的衣服在微风中摇动,不时传来一阵阵花的香气。
(2)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
小立池塘侧,荷香隔岸闻。
写了夏风的特点。
在暖和的夏风中,草木生长得茂盛,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高中关于阅读的议论文800字【五篇】

高中关于阅读的议论文800字【五篇】【篇一】高中关于阅读的议论文800字人生天地间,总要与外界发生联系。
而阅读,则是其最主要的通道。
阅读分为若干种,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属于消遣性阅读。
这种阅读的目的就是打发时间,说得高雅点,是让时间不至于白白流逝。
浏览网页,翻翻报纸,看看电视,了解一些热点新闻,搜集几件明星八卦,打探哪里出了奇人异事,瞅瞅又有几个老虎被调查……边看边乐,然后与志同道合者大摆龙门,是很惬意很得意的事。
市井闲人们的阅读大抵如此,很多上班族的阅读有相当的比重也可归入此类,我们青年学子,有时也愿意做这些消遣性的阅读。
为的是放松放松,调剂一下有些枯燥的学习生活。
我觉得,“消遣”是个中性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归入褒义,毕竟有所消遣便是有所寄托,这总比无所事事、无是生非要好得多得多。
阅读的第二重境界,我称之为充电式阅读。
这种阅读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颇有现趸现卖、临时抱佛脚的意味。
以我为例,该交综合性研究作业了,我才上网搜索相关的材料,包括成本的书、杂志,相关论文,然后挑灯夜战,快速扫描,从中筛选自己用得着的矿石,冶炼、提纯,最终形成自己的产品。
这样的阅读,效率高,印象深,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我的大脑里面的东西感觉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品位。
出于很近视的目的,其效果却是长久的,这样的阅读,其实就是我们成长的台阶。
听说大多数成年人尤其是上班族,其阅读大都含有某种“功利性”。
这不是坏事。
关键是要将这些信息合理转化,切忌生搬硬套,机械照搬。
否则的话,这种阅读就成了鸦片,副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
阅读的境界,是精神性阅读,或者叫心灵性阅读。
这样的阅读完全是个人的兴趣所在,阅读的过程,也是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过程。
据说,这样的人,看经典的影视作品,会忘掉了世界的存在,能与剧中人的命运相喜悲;看喜欢的文学名著,常常会如五柳先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可惜的是,我还没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
鲁迅说过,要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第五章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第五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第五章看透自己,成为更好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被书中的内容吸引,被作者的思想所触动,被故事情节的展开所感动。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除了理解和欣赏作者的意图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看透自己,反思自己在阅读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在第五章《看透自己,成为更好的读者》中,作者给我们指出了一些重要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控自己的阅读过程,提升我们的读书品味和感悟力。
作者告诉我们要懂得面对自己的偏见和成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遇到新的事物和新的观点时,很容易被自己已有的认知所束缚。
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偏见,就会很难真正深入理解和领会书中的内容。
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者,就要能够识别并逐渐消解自己的偏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才能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思想火花。
作者提醒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心理阴影。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被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打动,暴露出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不为人知的阴影。
这些阴影可能是我们的恐惧、焦虑、痛苦等,而它们会影响我们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要想成为更好的读者,就必须勇于面对自己的心理阴影,理解并调和它们,不让它们成为我们理解书籍的障碍,从而更好地体验书中的智慧和思想。
作者还提醒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阅读是一种审美活动,要想真正领会和理解书中的艺术之美,就必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这包括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对作者的手法和技巧的欣赏,以及对情节的把握和对话的体味。
只有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领略书中的韵味和趣味,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情感。
作者还强调了要保持谦卑的态度。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被书中的智慧所震撼,被作者的思想所打动,产生一种自豪和骄傲之情。
要成为更好的读者,就必须保持谦卑的态度,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自大和自负,而是要尊重作者的劳动和智慧,虚怀若谷,虚心倾听。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
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要避凶。
第一、出生时间(先天之命):时也命也。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芸芸众生,各具其命,形形色色,千变万化。
十二亿人细分约五十万种相似之命,粗分六十种。
从文?从武?脑力?体力?搞经济?搞政治?当老板还是打工?上岸还是下海?顺乎自己命运的特点去行动如顺水推舟,反之如逆水行舟。
问自己:什么命?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
原理:时间是决定事物最重要的因素。
时间和空间决定事物性质。
1)时间转变角度,角度转变空间。
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天体群是一个有规律运转的系统。
2)太阳系是其中一个子系统,地球月亮木星太阳等相对旋转。
其磁场引力光线射线温度湿度等均发生相应变化。
3)因此地球上不同时间出生的人们其性格.形体.神态.思维.语气等均具不同特点,同一时间段均居相同特点。
4)进而导致不同或相同的追求目标,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承受能力等。
5)其命运结果的不同和相同当然可想而知了第二、成长时代(运气):命好不如运好,运气犹如春夏秋冬,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生经历童年青年中年晚年四季。
有一生旺,有一生衰;有早年旺、中年旺、晚年旺。
甘罗十二为秦相,姜太公八十遇文王。
孔明初出茅庐,范蠡泛舟西湖。
花开花落,日出日落。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守得云开见日出。
能进能退,能上能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旺运时积极奋进,衰运时退壁三舍。
总之,要做到等待时机,抓住机遇,功成身退。
1、时代是一种大环境。
时代不断更新也是天意。
战争与和平,刀耕火种与手机电脑,红楼梦与青春之歌。
时也命也。
同样的命在不同的时代导致不同的命运。
要根据时代来决定自己的选择:顺则昌逆则亡。
2、命是车,运是路。
命运如舟与水。
路影响车,水影响舟。
先天的出生日期影响后天的运气变化。
十年一大运,五年一小运。
第三、居住环境(风水):地吉苗旺,宅吉人旺。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精选3篇)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精选3篇)《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篇1放假在家,我读了万玮所著的《教师的五重境界》,那么教师的五重境界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它是指作者把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教知识,第二阶段——教方法,第三阶段——教状态,第四阶段——教人生,第五阶段——教自己。
作者还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的五个不同方面。
实际上这五重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教知识,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教人生。
细细品读,书中作者很多亲身经历的故事给我们以启发、以思考,尤其是教数学的一些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最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教师的境界又在何处?关于境界,成功,都源于我怎样给教师定位,就应做个什么样的教师,这样才能朝着自己决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到达成功的彼岸,进入自己的境界。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最基础的主角乃授之知识,除此之外,重在育人。
书中对“教师是谁”做出了很多解答,应对不同身份主角的人,教师的身份亦不同。
然而,我认为,不管应对多少不同主角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面前就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主角,在学生面前,我们是“师”更是“友”。
只有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才能到达最好的教育目标。
如何让教师称为学生真正的朋友,我有着这样的一点理解。
(一)多一份人格魅力。
《论语》有言:君子不重则不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于内心真正对;教师产生温情与敬意。
所谓:亲其道,信其师。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教师“不战而屈人之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________于教师的精心营造。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受动者。
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有人说,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教师学问的怀疑。
教师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标准的普通话,飞扬的文采,妙语连珠的课堂语言,优美的书法字体,能给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加分,勾起学生的景仰,让学生打心底里佩服和敬重教师,产生亲近教师的渴望。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及点评【五篇】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及点评【五篇】高考满分作文:阅读的三重境界人生天地间,总要与外界发生联系。
而阅读,则是其最主要的通道。
阅读分为若干种,绝绝大部分人的阅读属于消遣性阅读。
这种阅读的目的就是打发时间,说得高雅点,是让时间不至于白白流逝。
浏览网页,翻翻报纸,看看电视,了解一些热点新闻,搜集几件明星八卦,打探哪里出了奇人异事,瞅瞅又有几个老虎被调查……边看边乐,然后与志同道合者大摆龙门,是很惬意很得意的事。
市井闲人们的阅读大抵如此,很多上班族的阅读有相当的比重也可归入此类,我们青年学子,有时也愿意做这些消遣性的阅读。
为的是放松放松,调剂一下有些枯燥的学习生活。
我觉得,“消遣”是个中性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归入褒义,毕竟有所消遣便是有所寄托,这总比无所事事、无是生非要好得多得多。
阅读的第二重境界,我称之为充电式阅读。
这种阅读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颇有现趸现卖、临时抱佛脚的意味。
以我为例,该交综合性研究作业了,我才上网搜索相关的材料,包括成本的书、杂志,相关论文,然后挑灯夜战,快速扫描,从中筛选自己用得着的矿石,冶炼、提纯,最终形成自己的产品。
这样的阅读,效率高,印象深,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我的大脑里面的东西感觉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品位。
出于很近视的目的,其效果却是长久的,这样的阅读,其实就是我们成长的台阶。
听说绝大部分成年人尤其是上班族,其阅读大都含有某种“功利性”。
这不是坏事。
关键是要将这些信息合理转化,切忌生搬硬套,机械照搬。
否则的话,这种阅读就成了鸦片,副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
阅读的境界,是精神性阅读,或者叫心灵性阅读。
这样的阅读完全是个人的兴趣所在,阅读的过程,也是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过程。
据说,这样的人,看经典的影视作品,会忘掉了世界的存有,能与剧中人的命运相喜悲;看喜欢的文学名著,常常会如五柳先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可惜的是,我还没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
鲁迅说过,要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古人谈读书》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古人谈读书》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第25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古代名人的名言和故事,来理解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材中包含了三则古代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分别是朱熹的《读书有三到》、刘彝的《读书有三层境界》、以及《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
这些名言和故事都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需要用心、用功,要善于思考和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一些古代的名言和故事也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解读。
但同时,由于古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在的有所不同,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名言和故事,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如何理解和解读古代的名言和故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读书、善于思考和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名言和故事,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古代的名言和故事,对于一些表达方式和用词能够进行正确的解读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古代的名言和故事,小组合作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PPT,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书籍。
2.学生准备:课本、文具、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读书重要吗?为什么?”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课文中的名言和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读书三重境界——钱钟书读书笔记

读书三重境界——钱钟书读书笔记.txt读书的三重境界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日: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
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皇帝如此,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
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
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者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
这是读者的第二重境界。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
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
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听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
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
这是非常宝贵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应该大力提倡,并大加发扬。
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而是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