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村庄变化前后环境的对比。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变化的关注。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感受村庄变化前后的氛围。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出示村庄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场景。
2.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学生分享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并简要说明原因。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环境变化,对比村庄变化前后的不同。
2.学生举例说明环境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家乡变化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2.学生举例说明生字词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文解析1.教师解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感受村庄变化前后的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一个关于家乡变化的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2.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分享家乡变化的故事。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词?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环境变化的感受。
(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学校或家乡的变化。
2.学生记录观察到的变化,并进行交流分享。
2019-2020学年最新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生字,理解“晨曦”“渺茫”“边陲”等词语的意思。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并学习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解决,课堂中,通过抓重点句段,进行对比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后体会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借助网络,让学生体会深圳的变化有多大,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迅速浏览与课文相关的网页,并概括复述一篇。
教学方法:通过抓住重点段落,在相互对比中体会变化,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变化的原因,感受改革开放的力量。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春天的故事》歌曲磁带。
学生搜集有关深圳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品读文字,体会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4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1.了解“昨天的村庄”和“今天的特区新城”各是什么样儿的。
2.指导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特区的发展原因是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赞颂改革开放政策给特区带来的繁荣昌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初读诗歌,分析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听说过深圳吗?(请同学谈谈)深圳的过去和现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2.出示课题。
师: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那么今天这儿是什么呢?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二、导学新课1.读课文,说说每小节的意思,哪几小节联系紧密2.引导学生分节朗读,在说出节意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改革开放前,农村贫穷落后的模样。
(二)第二部分:(3~7自然段)描写了特区奇迹般的变化。
(三)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点出特区飞速发展的原因。
3.重点分析讨论第一部分(一)理解:1.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
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
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二、设计理念《课标》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
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三是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
小学语文《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案

3.勾画字词(生字用圆圈,词语用横线,句子用破浪线)
4.记住生字(拼读,去拼音读,想办法记住生字的写法,在书上扩词三个)
5.学习词语(读词两遍,理解意思,不明白的查阅工具书并摘抄在书上)
6*思考课后问题,写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2.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课文,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3.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1)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
(2)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过渡: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第4~7小节。
(1)你喜欢哪个小节就把那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通过读,自身知道了什么?读后可以与同学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你从哪知道的?用书上的话来回答(指名学生回答,回答到哪就指导哪个小节的朗读。)
(3)有和他同样感受的人请把手举起来,诗是要读的,哪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村庄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指名朗读第4小节,评价。
5.教师过渡:旧貌换新颜!村庄的生存环境彻底地改变了,那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他们又有什么改变呢?
(1)乡亲们有什么变化呢?
(2)想一想你在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人们投资办厂,与外商谈判、洽谈业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空虚头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等)
(3)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人们告别了贫困,放眼世界,开拓进取,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
作业布置
1.把诗歌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
2.以“家乡的变化”为题,写一篇习作。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通用13篇)《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篇1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看看屏幕上打出的这两张图片,你能用什么词来概括一下?那么,你能将这两幅图片联系到一起来想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是的,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闻名的经济特区。
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板书课题:同学齐读课题从题目上看,会写有关深圳的哪些方面内容呢?师板书:昨天今日二、指导学习1、听读课文,留意字音。
2、在预习中你都解决了哪些字词?(课堂汇报一下)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索:哪些小节写的是深圳的今日,哪些小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可以分为几部分?4、小组沟通分部分5、沟通感受第一部分(1~2小节)1)、深圳的昨天是怎样的?诗人是怎样描绘的?请读出有关诗句,找出重点词语。
老师板书:贫困落后泥泞的古路破旧的小屋稻草堆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摆的夕阳……”这句话?这名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3)、第一小节和其次小节是什么关系?2)、指导朗读诗的第一部分(语调迟缓低沉)屏幕显示过去的图片,过渡:如此贫困落后的村庄,现在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6、指导朗读其次部分。
1)、深圳的今日是什么样子的?老师板书:高速大路厂房幢幢儿童乐园还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同学说出人的变化)由城市的变化到人的变化,用了一个什么句子?2)、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首?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美之情。
3)、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7、指导朗读其次部分(读出惊喜、赞美之情)屏幕显示现在的图片,过渡: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小村庄,进展到一个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是什么力气让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8、齐读第7小节同学说,老师板书:改革开放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方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日的农夫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妙春光”?其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9、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大活力,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发现了祖国美妙壮美的进展前景。
单元3-1《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案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
(重点)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语;找出文中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难点)3、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重大意义。
课前准备:深圳发展变化的图片,视频资料。
课时建议:2课时课前预习1、回顾原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自测。
1、区分形近字。
灶()喷()煮()陲()肚()愤()著()睡()2、填空()的古道()的面庞()的西阳超出()插上()改变()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传递——()描绘——()我的疑问:课内探究探究点一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找出文中写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的诗句画下来。
)探究点二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探究点三:(拓展延伸)(1)说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变化?(2)谈谈你的理想是什么?(3)播放:《春天的故事》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当堂检测1、用诗句仿写家乡的变化:2、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3、归纳整理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例如:贫穷落后、焕然一新————————————————————————————————————————————————昨天—————————现在改革开放我的收获:。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1、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深圳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原因是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讴歌改革开放的政策。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情感;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诗中描绘的深圳的巨大变化,体会作者对这种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从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可喜变化的重义。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诗歌,体会作者对深圳巨变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教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境,触变化1. 同学们,课前老师想放一首歌给大家听,想听吗?(首先播放《春天的故事》的前几句歌词),同学们要注意听好歌词的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然后启发提问学生:歌词中那个“圈”指的是哪里?——深圳,那位老人又是谁呢?——邓小平爷爷。
2.过渡: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深圳已成为国际花园城市,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
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具有时代特征的画面——深圳的今天。
问:今天的深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整齐的街道,五彩的霓虹灯,林立的高楼大厦。
)今天的深圳如此美丽,如此壮观,那么邓爷爷没有画这个圈之前深圳又是什么样的呢?——《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知变化1. 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朗读课文,检查生字。
2、以这首诗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给每部分写提纲,(板书)“深圳昨天今天”从总体感知课文。
3、读了这首诗歌,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三、研读感悟,说变化(一)感受“昨天的贫穷落后”。
(学习第1、2小节)1.自由朗读第1、2小节,让我们一起看看原来的深圳是什么样子的?感受深圳的过去。
小学五年级语文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五年级语文教案教材分析:《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现代诗歌的形式,用简洁优美的语句叙述了原来贫穷落后的深圳,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充分反映了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诗歌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学情分析:学生由于年龄及所处的环境,对诗歌中所述的内容没有生活体验。
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对一些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等已经有所掌握,也有了不少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朗读能力。
对这样一首现代诗,针对学生的情况,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读出现代诗的节奏和韵律美,进而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学生是比较好掌握的。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本课的设计就是通过诗歌所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体会诗人的情感,紧扣“变化”,感受祖国的飞速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认识。
教学目标:1.掌握“灶、庞、焕”三个生字,理解积累“困扰、渺茫、晨曦、劳作、边陲、翩翩起舞、焕然一新”等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并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
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
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二、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
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三是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
三是理解课文中教案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泥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
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
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
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
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板书课题]
(用深圳的图片导入,为的是能让预习过的学生感到惊叹:原来课文中提到的就是深圳呀。
)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
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
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
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的内容和情感。
)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
“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
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
歌种唱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
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