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 展现蒲剧风采——山西大众蒲剧艺术发展中心之侧记
浅谈戏曲(蒲剧)进小学校园的途径和意义

浅谈戏曲(蒲剧)进小学校园的途径和意义作者:薛志文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8年第01期【摘要】戏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之一,与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中华戏曲对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精彩的典故,从明辨是非善恶、知晓人情事理,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戏里戏外都有生动的体现,这些也是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戏曲进校园”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戏曲中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让他们懂得孝敬父母、团结互助、弘扬正义、鞭挞邪恶,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学校特色蒲剧传统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言,其民族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
戏曲作为民族文化,它是高度的综合化和艺术化的精品,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精髓。
迄今为止,在广阔中国大地上有300余种戏曲剧种。
蒲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简称“蒲剧梆子”,多年来名人名家层出不穷,表现出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三晋大地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两会上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讲话精神、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52号文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
我作为一个晋之校长,又是一名艺术师范生,毕业于当地艺校,在校期间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深知传统文化蕴藏的内涵和教育意义,于是,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弘扬戏曲艺术,传承地方文化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校长,我是如何让蒲剧走进我们的校园,让孩子们了解蒲剧,爱上蒲剧,传承蒲剧艺术并取得成效。
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打造校园文化,引蒲剧进校园,创特色办学氛围1.开设戏曲长廊,创设文化氛围,感受戏曲艺术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戏曲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融合了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精华,熔歌、舞、剧于一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要想在校园内创设出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校园环境的布置。
乡音乡情,代代相传

乡音乡情,代代相传作者:刘慧媛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4期【摘要】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新兴媒体产业的出现,这些宝贵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如何更有效的传承和保护“非遗”,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蒲剧”的现状出发,分析其传承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同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蒲剧;延续;塑造【中图分类号】J809【文献标识码】A“蒲剧”居山西四大梆子腔之首,是考察山西戏曲文化的鲜活资料,然而,在如今商业时代下,蒲剧受到了猛烈冲击,陷入危机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下面就其倾向性和不足,做具体分析:一、蒲剧的现状(一)剧团的内部问题首先,因为这些剧团大多都是国营剧团,在建国以后时至今日的几十年中,基本都是靠政府拨款才得以生存,到改革开放之后顺应时代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实行差额拨款的政策,这些拨款主要用于退休演员的退休工资、医疗费及社会保险的发放等,因此,绝大多数在职演员无法顺利拿到工资,所以演员们很难养家糊口,迫于生计不得不选择放弃表演,导致蒲剧表演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其次,由于学戏过程比较苦、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会成才,这就使很多孩子只能放弃学戏,结果造成了戏剧人才的“断奶”现象。
再一点,由于对于戏曲表演中的一些口诀以及剧目等很少有人去做文字性的总结和归纳,或者被整理出来的一部分也因存放不得当导致曲谱损坏,尤其是像蒲剧这样的地方戏曲文化,在传承中遇到很大問题,许多经典剧目的曲谱只能留在老艺人的脑海中,随着时间消失在世上,无法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二)推广受阻由于人们对蒲剧剧目、方言、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了解甚少,所以剧目叫座率不高。
部分蒲剧剧目场面较华丽无法在乡镇演出,不能很好深入群众,为大众所熟知。
此外,戏曲中多数剧目反映历史与现实生活少有联系,不能赢得人心,也不能激发人们观看的兴趣。
(三)新媒体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现代新型媒体横空出世,电视、网络等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人们更加不愿意了解传统戏曲文化,尤其是年轻人们也很少愿意去剧院看戏致使在现代化的今天,蒲剧的发展受到巨大冲击。
走进蒲剧

走进蒲剧作者:郭翔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9期摘要: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是晋南地区的代表性剧种,它的产生与发展都因为历史的遗忘和岁月的沉寂抛在尘烟之中,本篇文章就是要通过搜集各种残文段字中需要到蒲剧的产生与发展,重新唤起人们对于蒲剧的注意。
从明末至今,蒲剧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展现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蒲剧;蒲州梆子;戏剧;腔调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68-01山西是我国戏曲艺术遗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侯马金代舞台模型到人所共知的万泉元代戏台,赵城广胜寺元代演剧壁画,再到临汾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文物古迹,无不见证了从金元时期开始,山西的民间戏曲活动的发展与普遍。
本文将重点分析四大梆子之一的蒲剧,期以有利于戏曲艺术的发展。
一、蒲剧的产生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是晋南地区的代表性剧种,又名“蒲州梆子”,亦称“乱弹”。
关于其源流与形成,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蒲剧胚胎于宋朝时期的安邑“铙鼓杂戏(宋官本·金院本)” (《关公战蚩尤》)和金、元间的平阳“弦索杂戏(元杂剧)”(大行院散乐《西厢记》为首),迄元、明间形成蒲州“梆子杂戏”(《文王哭狱》为首),成为蒲剧源流演变的一条主要历程。
一说自元曲散亡之后,遗音流传于山陕地区,成为当地的民间小调,古人有所谓“西调”、“西曲”,其实并非单指陕西甘肃的民间小调,而是包括了山西、河南西北部所流行的民间小调。
崔憬在《通俗篇》中说,“今以山陕所唱小曲为西曲。
”其中山陕,就是陕西和山西。
之后根据蒲剧史学家墨遗萍先生的《蒲剧小史》:“明成祖时,将山陕之民不附其篡位者从集蒲州等地,编为山西乐户,称贱民,习贱业,世世子孙不得与良民齐齿。
他们于沿街歌唱敲梆乞食之际,择旧曲(元曲遗散)拾俚调,杂悟声(道曲中的七言、十言),参野啸(河曲野啸之倬歌),重敲梆以节拍,乱弹弦以和声,渐次献身于舞台,逐以梆子腔顶替了元曲活动的地位而成一家。
十大蒲剧名段

十大蒲剧名段背景简介蒲剧是中国北方传统的民间戏曲剧种,起源于山西蒲县,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蒲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悠久的历史、深入人心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魅力而闻名于世。
在蒲剧的表演中,有许多经典的名段,这些名段通过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精湛的演技,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本文将介绍蒲剧中的十大名段,展示蒲剧的魅力与艺术价值。
一、《智取威虎山》: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个名段是《智取威虎山》中的一场大戏,在这个场景中,英雄们穿越威虎山,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目的地。
他们高歌一曲,表达了胜利在望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精神。
•按照人物顺序,表演者分别唱出各自的心声和感慨。
•通过合唱的方式,展示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力量。
•通过精彩的舞台表演和声腔演唱,体现了蒲剧的独特魅力。
二、《红灯记》:遇掌柜《红灯记》是蒲剧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名段《遇掌柜》更是引人入胜。
在这个场景中,主人公遇到了掌柜,两人通过打招呼的方式揭示彼此的身份,暗中交流着对时局的看法,同时也展现了蒲剧演员的表演功底和技巧。
•通过特殊的表演方式,表达了主人公和掌柜之间的默契和信任。
•通过拆字和对话,揭示了两人的身份和目的。
•通过精湛的表演和唱腔,展现了蒲剧演员的艺术魅力。
三、《刘海砍樵》:樵夫诉衷情《刘海砍樵》是蒲剧中的一部经典剧目,其中的名段《樵夫诉衷情》情感真挚,深入人心。
在这个场景中,樵夫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和艰辛。
•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引发观众的共鸣。
•引用自然景物来描绘樵夫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通过歌曲和舞蹈来表达樵夫内心的情感。
四、《刘小庆》:刘小庆离开家《刘小庆》是蒲剧中的一部优秀剧目,其中的名段《刘小庆离家》情感真挚,引人入胜。
在这个场景中,刘小庆因追求自由和理想而离开家乡,开启了她的冒险之旅。
•通过生动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展示了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通过唱腔和舞蹈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愿望。
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

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南风广场上,有这样一个业余文艺团体:南风老年蒲剧演唱团,他们天天坚持在这里唱两个小时的“蒲剧”,被群众誉为“永不落幕的‘免费大戏’”。
每天早上8点前(除过三九、三暑),一群蒲剧爱好者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然后又各司其职,尽其所能,在一切就绪后,只要打板师傅一起板,一场美妙的乐器大合奏便应声而起,观众们或睁大眼睛,或谜着双眼,有的还用手指在大腿上敲着鼓点儿,享受着这场美味的大合奏。
尔后,就由退下来的专业老艺人们,或自学成才的“下里巴人”们,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一个接一个地演唱着一场场蒲剧,引爆得观众席上掌声阵阵。
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南风广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还被群众推荐参加了山西省第十五届群星奖大赛,并荣获群星奖;而且从这支队伍走出去的蒲剧演唱者李振岚,还在山西电视台举办的《走进大戏台》舞台上获得二等奖。
为什么南风老年蒲剧演唱团能坚持22年久盛不衰?有一位热心的组织者1996年,李淑慧从盐化南星公司退休后,经常到西花园扭秧歌,唱蒲剧,开始只有她和闫景平老伴两个人,以后又加入了几个人;没有伴奏,她们就“清唱”。
听的人多了,有些会唱戏的人嗓子就痒痒的,便也参加进来。
李淑慧想,随着市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中央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于是,就审时度势,组织起了一支文艺演唱队,市、区老龄委发现后,帮助她们把地点转移到市区中心——南风广场,还给他们起了“南风老年蒲剧演唱团”的名字。
从此,他们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把城乡文化的旗帜高高地举了起来。
摊场一大,就需要资金,但他们是“业余、自发、自愿”的,没有资格列入政府预算,李淑慧便和鱼明、李文明等几个文艺爱好者商量,由他们自己凑钱买了板、锣、钹等必须乐器,后来又找到市委常务、宣传部长于波,于波让文化局局长杨金贵拨了资金。
夏县一对戏迷夫妻——史阿丽和韩铁军知道后,也慷慨捐资1.8万元,为演唱团购买了一对进口音箱、功放调音台和无线话筒等设备。
三晋文化自豪感作文

三晋文化自豪感作文展示三晋文化魅力塑造山西美好形象缓缓地打开山西的版图,品味这枚写满中华五千年文明密码的树叶,你可以看到清晨雾气环绕、肃静悠然的五台山寺庙群;可以看到正午阳光下慈眉善目、威武雄壮的云冈石窟大佛;可以看到夕阳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散步在灯火通明的平遥古城;可以看到夜幕里五彩斑斓、灯光琉璃的晋阳湖。
山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
我省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颇具禀赋,资源分布贯穿古今、纵横南北、门类繁多、品种齐全。
如何让更多人领略到山西的这份文化韵味?全省上下对山西文旅寄予着厚望。
展演类活动第十六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展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舞台剧交流展演“晋韵华彩”——山西省“梅花奖”演员精品集萃“古韵新唱”山西省稀有剧种展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西省廉政文化优秀剧目展演“祖国颂·青春梦”山西省高校艺术专场展演“歌声致敬70年”山西省离退休干部主题演唱会展览类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西优秀美术作品展“人说山西好风光”大型书画展“华彩盛世”全国著名艺术院校名师精品展“丹青绘国韵”全国百名油画家作品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西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西工艺美术作品展“微画异彩”山西优秀微型版画(藏书票)展“晋土奇花”炕围画展“长城·古城”主题摄影展“艺术山西”作品展打造精品力作塑造山西形象“爸妈,你们看这是晋阳湖的灯光秀《如梦晋阳》,超好看的!”来自山东的山西大学大一新生小张笑嘻嘻地挂断视频,急忙选出9张绚丽的照片在朋友圈打卡这个“网红演出”。
看完表演的小张感叹道:“我第一次来山西,看完这部演出不仅让我体验到了晋阳湖的美丽,也初步了解了古晋阳城的悠久文化底蕴与传承以及昂扬激烈的晋人风骨!下次我希望可以带爸妈一起来看看。
”与此同时,在平遥、五台山、山西大剧院等地,每天都有省内外的游客在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中感动着、体悟着……舞剧《一把酸枣》《打金枝》、话剧《为我先锋》、上党梆子《太行娘亲》、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舞蹈史诗《黄河》、京剧《文明太后》、红色实景剧《太行山》、佛教情境体验剧《又见五台山》、夜游实景剧《再回相府》等等,一批彰显中国精神、时代风尚、三晋特色的精品力作,或用科技的创新手段,或用传统的艺术传承,塑造着山西形象、诉说着山西5000年的故事。
蒲剧的艺术特色及现状思考

蒲剧的艺术特色及现状思考樊宇红【摘要】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属于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与其它地方戏曲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从明清到新中国的成立,它饱经风霜,但是因为多变的板式,丰富的唱腔,优美的旋律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和独特的表现魅力,使其倍受人民的喜爱.另外,蒲剧的脸谱色彩明艳,构图富有特色,简单明了,也成为其一大亮点.然而随着二十一世纪传媒的高度发展,人类文化共享程度越来越高,使得蒲剧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观众减少,种类的单一及宣传力度不够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古老而传统的蒲剧艺术发扬光大.【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2页(P106-107)【关键词】蒲剧;音乐特色;继承与发展【作者】樊宇红【作者单位】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大同037009【正文语种】中文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地方戏中,产生于古蒲州(现金永济)一带,当地人亦称“乱弹戏”。
蒲剧的产生可追溯至明朝甚至更早,到了咸丰同治后被称为“山陕梆子”。
蒲剧之所以在当时被称为“山陕梆子”,是由于山西晋南与陕西相邻,一条黄河之隔,两地民风语言相似,使得蒲剧具有山陕两地特色。
据史料记载,在乾隆年间,秦腔名旦申翔麟曾“由蒲州售技至太原”(引自严长明《秦云接英小谱》),后仍有多数山陕艺人同台演出,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蒲剧与陕西秦腔开始分道扬镳,蒲剧在民国时期是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出现了郭宝臣、王来、吕长林、孙广胜和王存才等一批蒲剧表演艺术家。
在当时的蒲州、平阳等地区,蒲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像比赛、祭祀、红白喜事、宴饮等都要用到蒲剧。
在抗战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环境恶劣,艺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辛,在那种环境下,随着严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和杨虎山等蒲剧大师的相继出现后,仍使蒲剧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向前发展着。
山西蒲剧

山西蒲剧作者:罗兰莎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0期【摘要】山西省戏剧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晋南地区,是山西省戏剧、也是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
【关键词】蒲剧;改革开发;发展一、蒲剧简介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勾腔、大戏,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
因发源于山西运城的蒲州(今属永济)而得名。
蒲剧是山西运城文化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最重要的戏剧剧种,经考究,蒲剧是一种具有700年左右历史的剧种,缘何产生于运城?首先,运城发生过尧舜禹在盐池定都的传说,也有晋文公因盐绸铜铁称霸中原的事实,因此运城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其次,宋金战争时期,运城依靠天险、吕梁、太行、黄河,生活富裕,文化得以发展,最后,晋商使蒲剧发展到更大的范围。
二、改革开放前的蒲剧发展蒲剧发展史上有两次低谷,一次是在日军侵华战争期间,1937,日军的铁蹄侵入中国,山西的大部分地区沦陷,很多戏班被迫解散,蒲剧艺人们生存艰辛,行艺艰难,不得不各自谋生,一部分去了西安,在国民党统治区组织了唐风社、虞风社、晋风社,从而进入剧场进行表演谋生;一部分人北上吕梁,在吕梁山国民党统治区成立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文化宣传队,归入了阎锡山的军政活动;还有一部分人,就在日军的沦陷区中挣扎谋生。
行艺环境艰难,艺人们颠沛流离,但蒲剧也借此宣扬开来。
第二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在砸烂“文艺黑线”、破“四旧”的名义下,各个剧团停演,演员遣散,并把大批的戏剧服装、道具、剧本、资料烧毁,给蒲剧事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排练的剧目大都被定为《白毛女》《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革命现代戏,上座率极低,收入甚微,剧团难以维持。
另一方面,一批优秀的剧团导演、编剧和演员被定为“牛鬼蛇神”而受到排挤、囚禁,蒲剧的艺术骨干和干部都被当成反动权威批斗,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
很多蒲剧优秀人才被下放至农村,从而远离了蒲剧的舞台,蒲剧一时难以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一)新世纪前的发展1976年,持续了十年之久的文革体制最终土崩瓦解,但文革时期给人留下的思想桎梏依然存在,一个例证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批判的那些传统的剧目并没有得到很快的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