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歌剧中戏曲元素的运用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
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独特的音乐元素和演唱方式。
这些元素和方式在民族声乐作品中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运用戏曲音乐元素,可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并传达出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戏曲音乐中的旋律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得到广泛运用。
戏曲音乐旋律的特点是曲调扬宕起伏,节奏变化多样,既有悠扬的抒情曲调,又有活泼欢快的节奏。
这种旋律风格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常常可以听到,比如《茉莉花》这首经典的民族歌曲就运用了戏曲音乐中的旋律元素。
这样的旋律风格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
戏曲音乐中的音色在民族声乐作品中也得到充分发挥。
戏曲音乐中不同乐器的音色各异,有金属声、木声、弦声等,这些特殊的音色也用来表现不同角色和情感,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同样地,民族声乐作品中也会使用不同的声音、乐器来呈现丰富的音色,例如巴乌这种特殊乐器常被用来演唱蒙古族的民歌,它的独特音色使得歌曲更具特色。
戏曲音乐中独特的演唱方式也被借鉴到民族声乐作品中。
戏曲演唱注重喉音的使用,通过紧张声带的振动和闭气的表现,使得音乐更加高亢激昂。
民族声乐作品中也会使用类似的演唱方式,比如蒙古族的呼麦,就是通过使用喉音来演唱的。
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使得作品更具民族特色,也更具感染力。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演唱。
旋律、音色、节奏以及独特的演唱方式都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这种运用和演唱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音乐内容,也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戏曲音乐元素是广东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呈现了浓郁的南方地方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在民族声乐作品中,戏曲音乐元素的运用和演唱分析,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还能够突出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可以体现在旋律和节奏上。
戏曲音乐的旋律多采用才调流畅、优美悠扬的音乐形式,这种旋律特点在民族声乐中同样可以体现出来。
在广东音乐中的《岭南春曲》中就运用了才调流畅、优美悠扬的旋律,使整个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戏曲音乐的节奏多变、富有变化,这种节奏特点同样可以被运用到民族声乐作品中。
在广东音乐中的《梁祝》中,运用了快速跳跃的节奏,使演唱者的演唱更加有活力和活泼,更加贴合作品表达的情感。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可以体现在声音的处理和表现上。
戏曲音乐的声音处理主要体现在音色的选择和发声技巧的运用上。
在广东音乐中,演唱者经常使用咬字、挤压声音、颤音等发声技巧,使声音更加生动有力。
戏曲音乐还非常注重音色的选择,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音色,例如男性角色常用洪亮有力的音色,女性角色则常用柔美婉转的音色。
这种声音的处理和表现方法同样可以被运用到民族声乐作品中。
在广东音乐中的《红船颂》中,演唱者使用了柔美婉转的音色和咬字的发声技巧,使整个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也可以体现在表演形式和舞蹈上。
戏曲音乐的表演形式非常丰富多样,例如歌唱、对唱、三重唱等,这种表演形式同样可以被运用到民族声乐作品中。
在广东音乐中的《五岳歌》中,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使用了歌唱和对唱的形式,使作品更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戏曲音乐还非常注重舞蹈的表演,舞蹈动作与音乐的融合使整个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美感。
在广东音乐中的《唐山大地震》中,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使用了舞蹈动作,使整个演唱更加生动有力,令人印象深刻。
浅谈戏曲艺术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借鉴与运用

2017年第14期(总第326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14,2017(CumulativelyNO.326)浅谈戏曲艺术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借鉴与运用李海洋(北华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吉林 130000)【摘要】中国民族歌剧源于西洋歌剧,而戏曲艺术为中国发展最为悠久的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优秀的特点,如在戏曲艺术的创作上的故事性以及吐字唱腔,和表演上的虚拟性、唱念做打等,这些特点对中国歌剧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而这种借鉴推动了中国歌剧的发展,而后形成了中国所独有的中国民族歌剧。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 戏曲艺术【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中国民族歌剧属于中国歌剧的范畴,而“中国歌剧”是西洋歌剧在中国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西洋歌剧起源于古希腊,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它是以音乐为主体,以演唱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并将戏剧、文学、舞蹈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黎锦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儿童歌舞剧,他的歌剧是运用中国本土民间音乐的特点,注重音乐原创性与戏剧变现性的统一,并结合西洋歌剧的表演形式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在“五四”之后中国作曲家开始以民间音乐为基础,借助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创作具有革命内容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
中国民族歌剧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紧紧抓住贴近现实的题材,将表现民族革命,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积极健康的主体作为创作的主要选题。
与戏剧题材风格的统一,使中国民族歌剧逐步确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
而中国戏曲源远流长,上可看到秦汉。
下到社会发展的今天,在漫长的发展过程戏曲也在不断发展,更是将好几大种类合在了一起,组成的一种新的戏剧,他以情感为主的故事情节的在现,其中将武术、音乐舞蹈等等掺杂到一起,跟西方歌剧略有相似,但是为主不同!一、中国民族歌剧对戏曲艺术创作上的借鉴(一)情感上的中国民族歌剧虽然是中国版的歌剧,但是在内容上依然保留了西洋歌剧的特点。
歌剧《白毛女》中的戏曲元素[权威资料]
![歌剧《白毛女》中的戏曲元素[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6e4175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a.png)
歌剧《白毛女》中的戏曲元素【摘要】歌剧《白毛女》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和中国特色,表现了特殊时期下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斗争精神,以及对自由、真理、平等的追求。
此外,《白毛女》中所包含的戏剧元素也使其成为了研究上个世纪戏剧特色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从戏剧元素的角度对歌剧《白毛女》进行分析。
【关键词】《白毛女》;戏剧元素;地方戏剧J643.2 文献标志码:A 1007-0125(2016)03-0037-01一、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抗战时期,许多文艺工作者走进抗日根据地,投入最前线。
新秧歌剧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使得艺术创作者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创作应当源于生活,与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斗争服务。
为此,文艺工作者们运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音乐、故事和艺术形象进行创作。
在这一时期,站在革命第一线的艺术工作者们创作了许多反映人民生活并深受他们喜爱的艺术作品,其中很多作品都反映了歌颂党、歌颂领袖人物、歌颂新社会的主题。
革命根据地的艺术创作和文艺活动达到了一个异常积极、活跃的时期。
二、戏曲元素在歌剧《白毛女》中的运用及艺术效果戏曲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最能够表现出我国的民族色彩。
戏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创作与各个地区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因此,不同地区还有各自不同的戏曲剧种,但都体现出极具特色的艺术内涵,共同组成了我国的戏曲文化体系,深深地扎根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受到广大群众的由衷喜爱。
在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中,创作者们就大胆、合理地运用了许多戏曲的创作手法、旋律和演唱方式等,突出了戏剧的主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为作品添加了更多的表现力和民族特色。
(一)戏曲乐器和戏曲伴奏形式在歌剧《白毛女》中的运用。
弓弦类乐器是中国传统戏曲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歌剧《白毛女》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为作品赋予了强烈的戏曲色彩。
中国民族歌剧对戏曲的借鉴

160艺术家The artists吸收众戏曲的诸多元素,中国民族歌剧提高了自身的艺术水平,取得了新的发展。
一、中国戏曲的特点戏曲在中国源远流长,综合了滑稽戏、说唱和民间歌舞三种艺术形式,从原始歌舞开始,经夏、商、周、汉唐、宋元时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
戏曲综合了我国360多种优秀的文化艺术类别,包括表演艺术、杂技、美术、武术、舞蹈、音乐、文学等,用一个共同的标准,将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到一起,既显现出共性,又保留了自身的个性。
二、中国民族歌剧借鉴的戏曲表演艺术内容(一)吸收戏曲的表演技巧和审美理念中国民族歌剧诞生在西方歌剧传入的基础上,是西方歌剧的中国民族化。
西方歌剧传入中国后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因素,发展、改进自身的表演技巧,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歌剧。
例如,将手、眼、身、步、法的表演技巧与中国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相结合,进行创新,形成新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表演风格。
在中国戏曲中,唱是指歌唱,用于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或用于叙事,不同的戏曲剧种有着不同的唱腔,如果将唱词作为衡量的标准,大致可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
板腔体包括我们熟知的京剧、评剧和梆子戏等;曲牌体则包括高腔、昆曲等。
念则是指戏曲中人物的对白或独白,这些对白或独白具有音乐性和诗歌性的特点。
戏曲中的念白深受地域影响,和本身剧种所处的地域方言音调基本一致。
戏曲表演中,我们看到的戏曲演员的表情、风度和身段,就是戏曲中的“做”。
简单地说,就是舞蹈化的动作、表情等,做构成了戏曲的舞台行动和表演的主体。
打则是武术或者翻跌的技术,就是做功,在戏曲表演中,表示对打或者战争,打有很强烈的表现性、误导性、娱乐性和程式性。
中国戏曲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积淀,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浓缩与精华,因此,中国戏曲集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富有中国意蕴的审美价值,带有一种特殊的风韵,表演极具特点,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戏曲音乐作为中国音乐中的重要分支,随着中国音乐的发展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其中,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
1. 旋律的运用在民族声乐作品中,通过运用戏曲音乐特有的旋律运用方式,使得歌曲更加有层次感。
比如,在《夜来香》这首歌曲中,采用了戏曲中的花腔唱法,在演唱时又加入了多种不同的变化,使得整首歌曲更加丰富多彩。
在民族声乐作品中,节奏的运用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中,戏曲音乐中的一些特有的节奏手法也常常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得到运用。
比如,在《梁祝》这首歌曲中,通过运用戏曲中的“沉吟默思”、“起承转合”等特有的节奏形式,使得整首歌曲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1. 歌声的表现在演唱时,歌唱者通常会通过一些特殊的唱法和表现手法来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和情感变化。
这种情感表现中,很多时候都会运用一些戏曲音乐中的唱法,比如拖腔、抑扬顿挫、颤音等。
通过这些鲜活的歌声表现,歌曲才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在传统的中国戏曲中,舞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一些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舞蹈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舞蹈来表现歌曲中的情感和情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法,而在这种表现中,同样也可以运用戏曲音乐中的一些舞蹈手法,比如功夫、步法、动静结合等,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和演唱分析是一个非常广泛和重要的话题。
通过对这种音乐元素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使演唱者在演唱时更加灵活和自如,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分析

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分析民族声乐是一种以歌唱形式存在的音乐艺术形式,基于人声音这一载体,进行音乐信息传播,加强思想情感交流。
传统戏曲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无论是表演形式、演唱技巧,还是唱腔等诸多元素在民族声乐创作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不仅是在继承、发扬传统戏曲,也有助于推动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为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唱腔戏曲通常是以地方民歌为重要基础,作为戏曲演唱的关键组成部分,唱腔具有的地方特色非常浓郁,能够进一步凸显、丰富民族声乐表现力。
我国戏曲有着丰富多样的曲目,其中,多种多样的唱腔有着丰富素材内容,可以体现我国的民族特性。
许多剧种都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基础,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和沉淀,逐渐具备了许多地区的群众审美特征,在实际演出中有着丰富的曲调和风格。
因为地方方言的差别,形成的声腔体系以及具体的唱腔特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为当前的民族声乐发展提供了完善的素材。
例如秦腔的风格豪放不羁,有着夸张的演唱风格,而且相应的苦音和欢音都比较鲜明;对于昆曲来说,则有着丰富的曲调,比较关注吐字和咬字的技巧,需要有效控制节奏。
唱腔的润腔也是传统戏曲演唱的另一个特点,灵活运用不同手法对曲调进行润饰,通过有机融合词与曲,使得表情的不足能够得到有效弥补,通过在民族声乐中的恰当运用能够促进演唱表现力的不断提升。
在当前的戏曲中,字正腔圆的演唱技巧获得了广泛应用,利用拖腔的方式,可以明确体现相关人物的情绪特征。
在具体的民族声乐中,使用这种技巧可以呈现悠扬的声音,这样可以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不仅可以拓展民族声乐的实际演唱效果,而且可以突出人物的丰富情感。
二、审美熏陶传统戏曲中的唱词在很多著名声乐唱段中都有所体现,比如《断桥遗梦》的唱词中,就融入了西湖、钱塘江等内容,充分展现了民族的风情、风貌。
传统戏曲多样化形式在民族声乐中的恰当运用,不仅使其板式的演唱风格得到了有效继承,情感表达也得到了进一步凸显。
在传统戏曲的熏陶之下,民族声乐也涌现出了更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对传统戏曲的审美标准的继承。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声乐作品中也广泛运用,并且对演唱有着重要的影响。
戏曲音乐元素对民族声乐作品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曲调和旋律方面。
戏曲音乐以中国传统乐器为主要伴奏,如古筝、琵琶、二胡等。
这些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技巧性的演奏方式为民族声乐作品增加了浓厚的民族色彩。
戏曲音乐中的旋律曲调也常常被运用到民族声乐中,如《葫芦巴》、《阿里山的姑娘》等都采用了戏曲音乐中常见的旋律形式,使得民族声乐更加富有戏曲音乐的味道。
戏曲音乐元素对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有着重要的影响。
戏曲音乐注重演唱技巧和表演艺术,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唱腔、变调、咬字等演唱技巧。
这些技巧不仅能够提升声乐表演者的演唱水平,还能够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常常运用到的跳腔和滑音技巧,就是戏曲音乐中常见的唱腔表现手法,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可以使得声乐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戏曲的特点。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也体现在词曲创作和演唱风格上。
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以表达人民群众的真实感情和生活经历为主题,而戏曲音乐中常常表现的是古代故事和历史题材。
在创作民族声乐作品时,往往可以借鉴戏曲音乐中的词曲创作手法,通过歌词和旋律的搭配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在演唱风格上,戏曲音乐要求演唱者有着丰富的表演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常常可以看到演唱者通过动作、表情和舞台布景等手段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使得声乐作品更具有戏曲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主要体现在曲调和旋律的运用、演唱技巧的应用以及词曲创作和演唱风格上。
这些音乐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民族声乐更加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 剧整 合 起 来 ,提 取 了 话 剧擅 长 的对 话 、 化 装; 吸 收 了 群 众 熟 悉 的 民谣 、 小 调 和 各 地 方 戏 曲的歌 唱 元素 等 。河 北民 歌 《 小 白菜 》 、 《 青 阳传 》 、 山西 民歌 《 捡麦根》 、 河 北 梆 子 和 山 西
原 则 。许 多歌 剧 演唱 采用 了戏 曲 中特 有 的
种京剧元素 , 开 始 是 散 板 的拍 子 , 表 现 珊 妹 内心 的憎 恨 与愤 怒 , 后面 运 用 了 京 剧原 板 拍
主 要有 四类 : 原板、 快板 、 慢板 、 散 板 。原 板 节 奏 中庸 , 一般用于叙事抒 情 ; 快 板 所 表达 的 戏剧性强烈 , 可用于激 烈的叙事 ; 慢 板 腔 少
尉影月报 艺坛
中国 民族歌剧 中戏 曲元素 的运用
一 王曦仝
歌 剧起 源于 1 6世纪 的意 大利 , 是 一种 集
梆 子等 都 是 秧歌 剧 对 《 白毛 女 》 的充 分体 现 。
它 吸收 了 传 统戏 曲音 乐 的长 处 , 又 没 有受 戏 曲音 乐 的禁 锢 , 这 一 特 点可 以 说 是 歌 剧 《 白
圆润、 明亮、 清脆、 高 亢等 特 点 , 字正腔圆、 头 腔共鸣、 气 沉丹 田等 演 唱方 法 又很 好地 借 鉴
了戏 曲的特 点 。说 到歌 曲语 言 又不得 不说 民 族 歌 剧 中 的唱 腔 , 主要唱腔有 : 拖腔 、 哭腔 、
绪 ,能 够 将 人 物 的 内心 情 感 细 腻 地 刻 画 出 来, 引导剧情的走 向 , 起 到承 前 启 后 的 关键 作 用 。歌剧 《 白毛女 》 这 一新 歌 剧 的诞生 引发
拖腔 手法 。拖腔 是 戏 曲唱腔 中为表现 人物 情
艺坛 尉影月报
绪 的需 要而 拖长 的 部分 , 有 长 有短 , 有 的 用于
春风去 , 我随杜鹃喊 , 我在天边唱 , 我在 土 里
眠” 就 运 用 了喷 口 . 表现 了 主人 公在 英 勇就 义 之前 的英 雄 气概 。戏 曲板腔 体 的使 用 可 以说
了 无数 秧 歌 作 品 的创 作 。 秧 歌剧 能 将 戏 曲 、
板腔、 甩腔 、 喷 口。首 先 是 “ 正” 字的运用 , 就 是 人们常 说 的字 正腔 圆 。民 族音 乐家 董 维松 老师在 《 论润腔 》 中讲 到 字 正 腔 圆 , 其 中 的 “ 字正 ” , 就 是在 歌 唱 时 不倒 字 。在 演 唱民 族 声 乐作 品 ( 包 括 民族 歌 剧 ) 时, 要基 本遵, 被 当地 群 众 称 为 “ 省剧” , 它 是
唯 一 具 有 河 北 称 谓 的地 方 剧 种 。 它 以 节 拍 性、 声 音 高 亢和 擅 长 表现 慷 慨 悲 壮 剧情 的优
点 被 世人 称 颂 。在 歌 剧 《 白毛女 》 的表 演 中 ,
“ 恨 似 高 山仇 似 海 ” 这 一选 段 就 运 用 了快 板 来 表达 喜 儿 的 内心 状 态 。通 过 快 板 的伴奏 ,
同的 内心情 感 。在 歌 剧 中使 用 多种 板式 交 替 变 化 ,能 够 让 歌 剧 的 表达 内 容 更 加 丰富 立 体 。戏 曲板式 的变 化 一般 以皮 黄腔 系和 梆 子
腔 系 为主 要 代 表 。梆 子 腔 系 中 。 戏 曲 的 板 式
瑚》 “ 海风阵阵愁煞人” 这 一选 段 , 运 用 了 多
音乐 、 戏剧 、 诗歌 、 舞台美术 、 舞 蹈 等 交 融 为
一
体 的综 合 性 艺术 。上 世 纪 初 西方 音 乐 、 歌
剧、 歌舞艺术在 中国“ 西学东渐 ” 和“ 五 四 新
毛女》 的一 大 亮 点 , 是 歌 剧 创 作 的 一 个 有 益
创举 , 且 通 过运 用 戏 曲 音 乐使 戏 剧碰 撞 更 加
子, 节奏紧凑 , 表 现 了 珊 妹 听 说 大 龙 山 上 来
了解 放 军时 喜悦 期盼 的心 情 。 中 国 民 族 歌 剧 在 唱腔 上 也 完 美 地 融 合 了地 方 民歌 以及 地方 戏 曲的 元素 。由于 我 国 汉 字独 特 的 发音 方 式 , 使 得 民 族 唱 法拥 有 了
中 国 歌 剧 的形 成 与 发 展 与 中 国 戏 曲 密
切 相 关 。我 国 戏 曲 中 的板 式 运 用变 化 丰 富 ,
能 够 在 不 同 乐 曲 的起 伏 变 化 中 突 出人 物 不
让 喜 儿 的控 诉变 得 更 加 有 力度 , 表现 出 喜儿
无 奈 、愤 恨 的 心 情 以及 故 作 镇 定 的 复 杂 情 绪, 营 造 出 了 强 烈 的戏 剧 效 果 。 歌 剧 《 红 珊
句中, 有 的 用于 句尾 。在 演 唱 中 , 拖 腔 多 为字
音尾 音 的演 唱 , 有 的加 上衬 字或 衬词 。 是对 原
唱腔的进一步发挥 , 可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拖腔 的旋 律 委婉 悠长 。戏 曲拖腔 手 法运 用 在
字多 , 通 常 用于 抒 情 ; 散 板 应 用范 围较 大 , 在 演 唱 时常 常 会 表现 出慷 慨 激 昂 的情 绪 。 比如
歌剧 《 江姐 》 选段“ 我 为 共 产 主 义 把 青 春 贡 献” 中 。“ 粉 碎 你 旧世 界 , 奴 役 的锁链 …… ” 就 是 紧拉 慢 唱 , 有 时 候 也可 表达 人 物 的 悲 伤情
强 烈 。中国梆 子声 腔 中的一 大 重要组 成 部分
文 化 运 动 ” 的 背 景 下 在 中 华 大 地 上 繁 衍 开
来, 在 将 西方 歌 剧 这 一 综 合性 艺 术 与 中 国 传 统 戏 曲 戏 剧 艺 术 推 出 了 一 批 具 有 中 国 民族 特 色 的歌剧 。这就 是在 吸收 外 来 文化 的基 础 上, 结合 中 国京 剧 、 晋剧 、 豫 剧等 戏 曲剧 种 的 唱 腔及 表演 形 式 , 改 良而 形成 的 中 国民 族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