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X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2 说明文阅读

合集下载

云南昆明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2篇(2003—2019)

云南昆明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2篇(2003—2019)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云南昆明说明文阅读12篇(2003—2019)形神兼备中国画①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荟萃,在世界美术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②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有“书画同源”之说。

中国画的颜料由天然的植物或矿物制成。

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来红色和青色,所以又称为“丹青”。

③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④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

从传世的人物画作中,后人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面容,还能看到仕女图表现的宫廷生活和风俗画中展现的市井百态等。

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例如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画作中人物画得不大,线条流畅遒劲,形象栩相如生;背景则大幅留白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配以书法题字,更彰显了人物的精神气度。

⑤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现为主要对象的画作。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山水蕴含着天地宇间无穷的奥妙,由此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

中国的山水画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

例如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915米、高0.515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

此画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星现出一派方象皆容的场景。

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萌,空简层次清晰。

在色彩表现上,该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颇料绘成,较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青绿山水画作都要鲜艳。

全画除青绿主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效果格外鲜明生动。

元代书法家、鉴赏家薄光和尚在此画题跋中称其“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也”。

⑥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

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点的小景,注重笔情墨趣。

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指导

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指导
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背下来的答题模板,例如说明方 法举例子,很多考生感觉似曾相识:答题时老师给的答题模板就成了“救命草”——答:运用举例子的 说明方法,举了两个事例,使说明的道理更加具体直观,有说服力。至于举了什么例子,说明什么道理,完 完全全抛却脑后。这种“似曾相识之感”,害了一大批“懒”学生。因此即使考试的题目与平时做过 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联系原文灵活回答。
【考点三】 说明方法及作用 (4年3考)(2014、2016、2018年考查) 2.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3分)
【答案】示例一:在介绍亭时,以北京景山五亭、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为例,具体说明 了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的“点景”与“引景”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示例二: 在介绍桥时,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具体说明“桥引人随”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
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云高 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 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 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 则妥帖,游者至此,往往留步。
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说 明文阅读指导
文体知识清单
平实性说明文,一般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
说明文 按语言
明易懂,如:《中国石拱桥》
分类 特点分 生动性说明文,一般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拟
人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
说明对 说明对象就是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诠释的事理。事物性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具有事

2012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6篇

2012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6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12年云南省说明文阅读6篇大自然的智慧赵大年①蜘蛛天生就会结网捕食。

它在体内制造黏性韧性很高又无色透明的“隐形”蛛丝,选择蛾蝶蚊蝇等飞虫的林间通道巧妙织网,然后躲在暗处,一旦有自投罗网者,信息立刻由蛛丝颤动传递给蜘蛛,它就迅速赶到,咬住俘虏,将自制的麻药通过牙齿输入俘虏体内,使其丧失抵抗或逃跑的能力,再放心地把俘虏吃掉。

聪明的祖先也许就是从这里学会编织渔网来张网捕鱼。

发展到现在,这网已经衍生出多少有形和无形的网啊,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通信网,互联网……②多种昆虫的外皮又薄又轻又有韧性,譬如蝗虫的“外骨骼”,既能保护内脏和肌肉,又支撑全身,可轻盈地弹跳、飞翔,这种外皮也是很好的材料呀。

最近美国科学家研制的“昆虫皮肤”,就是分析了昆虫外皮的成分,取得了甲壳素和若干蛋白质的配方进行了人工合成。

这种材料的强度和铝相当,重量却轻得多,加上甲壳素容易获得,成本很低,也使大量的虾壳、蟹壳、鱼鳞都能变废为宝。

加水多少即可决定其柔韧度,可制成任何形状,替代塑料,可自然降解,保护环境。

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在医学上用途广泛。

③粗略地想想,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事例多矣。

为防野兽伤害,有巢氏教部族学习鸟儿“结木为巢,编堇而寝”,住在树上。

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取名“鸟巢”,也是人们向鸟儿学习的一种纪念吧?冷兵器时代的盔甲和现代装甲车,大概是学习甲壳动物自我保护之法,譬如乌龟、穿山甲、鱼体内有鳔,充气则浮,排气则沉,潜艇也学了这一招。

跳蚤肯定是跳高的绝对冠军,它的记录是自身高度的600倍,已经有人研究跳蚤的膝关节了。

④蒲公英给它的孩子们每人一把伞,随风飘去,播种四方。

胡杨树给它的种子设计了辐射型的细毛,随风滚转到水土适宜处再扎根生长。

蒺藜有点儿霸道,让它的孩子浑身长满倒钩刺,钩住动物的腿脚或人的裤腿,可免费旅行,待到你把它摘下,怕扎嘴双双不敢吃,扔到地上则“正中下怀”,就地发芽。

美哉蒲公英、胡杨、蒺藜,它们共同的智慧,就是不让孩子挤在自己的“福荫”下生活,不要子女跟自己争夺身边这点水分、养料和阳光。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12说明文阅读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12说明文阅读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12说明文阅读 专题训练(十二) 说明文阅读 ◇传统文化类◇ 一、[2018·荆门]说明文阅读。(10分) ①按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说文解字》里说:“梁,以木跨水,今之桥也。”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崖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 ②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 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就是由13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 ③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④许多古桥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具特色: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平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⑤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桥梁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远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一 串串精彩的桥梁故事。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桥、岛、隧结合,成百上千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同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⑥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成为创新文 化的显著标识! (选自《科学24小时》2017年第12期) 1.文章第①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2分) 2.文章第⑤段文字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列举说明。(2分) 3.本文②③④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3分) 4.一座桥,一个传奇;一座桥,一段历史。正如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所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请结合文本,概括中国桥梁的美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每点不超过七个字)(3分) 二、说明文阅读。(12分) 中国护照的历史变迁 叶宁 ①护照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谓。夏、商、西周时代的护照雏形称为“牙璋”和“圭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护照称为“封传”和“符节”,唐代称“过所”,宋代护照又演变为“关引”“符牌”,元代护照则以“公验”“腰牌”为主,明代护照又出现了“文牒”“关照”“符牌”和“堪合”的形式。护照由石铜变竹木,由竹木变纸张,由手书变印刷,由文牒变本本。 ②在汉代、唐代两个鼎盛朝代,出现了一种与现代护照更为相像的通行证——过所。所谓过所,“至关津以示之也”。也就是在经过关卡的时候,展示给守关人看的文件。过所初为竹简,后为锦帛或纸本,上面必须注明持证人的姓名、经过的地方,颁发机关要署名、钤印、落日期,并把旅行目的写得清清楚楚,跟现代护照的性质几近相同。更为巧合的是,在命名方面,东西方产生了一种默契——英语中称护照为“passport”,直译的话是“过港”,而“过所”据《说文解字注》的解释为“过,为度,经过之谓;所,为处所”,恰与“passport”不谋而合。 ③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安全、保证税收,通行证的使用更加普遍。过所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过所制度发展到唐代更加完善。唐代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朝代,疆域北越贝加尔湖,南抵南海,东临大海,西到咸海,驿道四通八达,驿站多达1639所,关津166道。陆上和 海上丝绸之路通到日本、朝鲜、东南亚、波斯、阿拉伯、非洲东岸和东罗马帝国。唐代的过所制度非常严格,凡到各地进行贸易或从事其他活动的商人都要持过所,否则便是非法通行,要受到缉拿。申请人万一丢失过所,要被扣留拘押,查清身份后再酌情处理。无过所者将被视为“私度”,被查到就要治罪。在护照研究专家范振水看来,中国唐代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接近1000多年后的现代出入境、边检和海关查验制度。来自北非和西亚各国的商人,在唐境内外“安全”“自由”地通行,与唐代国力的强盛和中外交通的活跃 有关。 ④若不拘泥现代护照形式,中国第一本现代护照实为1689年由清朝政府发放的“信函式集体护照”。以文字及信函笼统内文,描述赴外中国人的该文件,一直延续至1839年。 ⑤1840年以后,清朝政府碍于与西方强权各国的不平等双边条约,开始授权驻在中国境外的领事馆或海关为中国人(包含华侨)发放形式不一的护照,这是“单人单纸”中国护照的开始。种类则有“内地游历护照”与“华工护照”。 ⑥1922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本子护照,因军阀割据的混战,一纸护照仍然继续签发。这些本子护照多为16页,3年有效。因持照人途经国家多,译文多达8种,光译文就占了护照8页。 ⑦1925年,由东三省交涉总署批转下发《发给入境签证办法》,废止向外国人颁发“另纸护照”的做法,改为在外国人护照上颁发签证。1930年,国民政府颁发《查验外国人入境护照规则》,要求入境外国人所持护照必须经中国驻外使领馆签证。 (选自《今晚报》2018年1月12日) 1.文章围绕“中国护照的历史变迁”主要说明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3分) 2.为什么说过所是一种与现代护照更为相像的通行证?(3分)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谓过所,就是在经过关卡的时候,展示给守关人看的文件。 B.作为汉代、唐代通行证的过所跟现代护照的性质相同。 C.1930年,国民政府颁发《查验外国人入境护照规则》,要求入境外国人所持护照必须经中国驻外使领馆签证。 D.1689年,由清朝政府发放的“信函式集体护照”是中国第一本现代护照。 4.哪些因素使唐代的过所制度更加完善?(3分)

【最新2019】云南西双版纳201X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word范文 (11页)

【最新2019】云南西双版纳201X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word范文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云南西双版纳201X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内容预览:云南省西双版纳州201X年中考语文试题一、语文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含1~7小题,其中1~6小题,每小题2分,第7小题8分,共20分)1.给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当第一缕晨xī()洒在澜沧江上,回眸处,袅袅娜娜的凤尾竹宛如刚刚合上脂粉奁()的傣家少女。

葫芦丝低回wǎn()转的曲子,能否送到她的身旁。

竹楼、山峦影影绰绰(),静美无比。

我想,胸有万千诗意,心怀几多柔情的人们,拥有如此美景一定是幸福的。

A.晞lián 婉zhuóB.曦xiá 惋zhuóC.晞xiá 惋chuòD.曦lián 婉chuò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粲然娴熟狼籍跚跚来迟B.省悟暮然锦嶂妇儒皆知C.黝黑胆怯荫庇不容置疑D.寒禁讪笑归咎物竟天择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小明被评为“优秀学生”,是因为他刻苦学习,乐于助人。

B.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C.在“人代会”筹备期间,各相关部门广泛交换了意见。

D.这篇小说全面地叙述了一个优秀教师的感人故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句是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

B.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

C.我的心情还像前几天一样无法平静。

D.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5.下列文段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没有瘦老人人的丰收何以证明胖老人老人固守有何意义海中多的是鱼的丰收都不足挂齿海有漫长的历史的固守都是一瞬间,。

,。

,,,? B.,?,?,;,。

C.,?,?。

,,。

D.,;,;,?,?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这便是棋院。

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3记叙文阅读课件

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3记叙文阅读课件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要求不仅要概括人物形象 ,还要结合内容找出依据,然后细读文章,找到关于刷子李的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他刷浆时必 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才知道师傅派头十 足”“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可以看出其技艺高超、
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 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 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 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答案】(1)“搜索”为仔细寻找的意思,突出了曹小三求证刷子李是否真有传说中那手绝活 的好奇心和认真劲。 (2)“扫一眼”为迅速偷看一眼,表现出曹小三生怕自己看错,想仔细确认但又担心被师傅发现,
想看不敢看的矛盾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1)中“搜索”是指仔细查找、搜寻的意思,这里结合文 章内容可知是指曹小三仔细寻找刷子李身上有没有白点,写出了曹小三的好奇心和认真劲儿。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 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 然倒去。但他怕师傅难堪,既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

云南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40篇(2003—2019)

云南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40篇(2003—2019)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云南省说明文阅读40篇(2003—2019)着眼湿地,呵护“地球之肾”杨志峰①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的星球上,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湿热的雨林、广袤的海洋、寒冷的苔原,还有时常寒风凛冽的高耸山脉和四季分明的温带平原,为诸多的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生存环境。

但几乎..没有哪个生态系统能够像湿地一样,以狭小的面积,孕育了如此众多的生命。

②顾名思义,“湿地”就是富含水分的湿润地方。

广义的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还是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以及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而狭义的湿地则仅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且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

③即使按照最为宽泛的定义来划分,湿地在地球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也只有大约6%。

它们可能是天然形成,也可能由人类活动所塑造。

但就是这些只占地球表面积很小一部分的区域,却为全球大约20%的生物提供了居所。

栖居于湿地的野生动植物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数量繁多,以至于湿地成为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④当我们走近湿地,我们可以领略到栖息其中的动物们的独到生存智慧。

黑鹭会将自己的翅膀围成伞状来遮住阳光,使想要寻找阴凉的鱼落入陷阱;丹顶鹤演化出修长的双腿,使它们可以在沼泽地带跋涉和觅食;弹涂鱼独特的身体结构,使它们可以离开水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有幸观察这些生活在湿地里的生灵,相信你会不由得感慨演化的力量留在它們身上的印记。

⑤而在滋养生命的同时,湿地也发挥着调节水分平衡和净化水体的功能。

湿地如同天然的海绵,在洪水来临时充分蓄水,削减洪峰;在干旱的季节则成为重要水源,补给河川和地下水。

而且,不同于河流,湿地里的水流较缓,使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逐渐沉淀下来,通过化学转化、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富集等途径去除污染物,从而有效地净化水质。

这种全方位的调蓄和净化能力,使湿地扮演着“地球之肾”的角色。

云南昆明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2篇(2003—2019)

云南昆明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2篇(2003—2019)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云南昆明说明文阅读12篇(2003—2019)形神兼备中国画①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荟萃,在世界美术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②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有“书画同源”之说。

中国画的颜料由天然的植物或矿物制成。

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来红色和青色,所以又称为“丹青”。

③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④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

从传世的人物画作中,后人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面容,还能看到仕女图表现的宫廷生活和风俗画中展现的市井百态等。

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例如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画作中人物画得不大,线条流畅遒劲,形象栩相如生;背景则大幅留白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配以书法题字,更彰显了人物的精神气度。

⑤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现为主要对象的画作。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山水蕴含着天地宇间无穷的奥妙,由此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

中国的山水画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

例如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915米、高0.515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

此画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星现出一派方象皆容的场景。

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萌,空简层次清晰。

在色彩表现上,该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颇料绘成,较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青绿山水画作都要鲜艳。

全画除青绿主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效果格外鲜明生动。

元代书法家、鉴赏家薄光和尚在此画题跋中称其“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也”。

⑥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

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点的小景,注重笔情墨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doc . 专题十二 说明文阅读

针对训练 第1讲 筛选信息、说明方法、品味语言、迁移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中国探月新创举:率先探索月球阴暗面 心 月 由于自转、公转周期相同,月球有一面一直背对地球,也被人们称为“月球阴暗面”。 日前,英国《每日快报》官网刊登文章,称xx年,月球探索领域或将出现新的世界领军者,中国将会成为第一个探索月球阴暗面的国家。

由于地球上的潮汐引力,月球有一面总是面对着地球,这种现象被称为“潮汐锁定”。由于通讯方面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让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阴暗面,因为信号无法到达就意味着无法进行沟通。

然而,中国正试图克服这一难题....,并发送探测器探索月球的阴暗面。xx年,中国将开展两次发射任务。这也是中国第四次执行“嫦娥”系列探月计划。

嫦娥四号使命的第一部分计划在xx年6月发射。这将是一颗在距离月球背面6万余公里的中继卫星,它将为地球与月球背面之间提供通信联系。通信一旦建立,中国就将向月球背面发射该使命的第二部分:着陆器(和巡视器)。

尽管令人瞩目,但迄今中国的所有太空探索还是在追赶美国的步伐,而嫦娥四号的发射将成为一次创举。截至目前,任何国家的探测器都从未在月球背面着陆,因此,此举能够获得巨大的科技回报。

太空分析师、《太空中的中国:伟大跃升》一书的作者布莱恩·哈维说:“中国正通过这一极具挑战的任务在太空开疆拓土。”

《每日快报》认为,并非只有中国正计划实施探月项目,但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探月计划是最先进的。 环球智能简单梳理了中国探月的发展历程,具体如下: 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称为“嫦娥”工程,分为三大步,第一步探月,即无人月球探测;第二步登月,即载人登月;第三步驻月,即建立月球基地。精选doc . 探月阶段又规划为绕、落、回三期。这三期的时间段分别是:绕月从2004年到xx年,任务是研制和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实施绕月探测。落月从xx年前后到2020年前,任务是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从2020年开始将进入“回”的阶段,将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返回探测。

在xx年,即将发射的嫦娥四号是世界首颗在月球背面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将实现人类探测器第一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同时,嫦娥四号还将开展月基低频射电天文、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和矿物组分、巡视区浅层结构等科学探测与研究,预期可以获得一批原创性科学成果。

(选自《人民日报》xx年1月5日,有删改) 1.文中加点的“这一难题”指的是什么?(2分)

2.本文所说的“中国探月新创举”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被称为“新创举”?(3分)

3.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分为哪几步?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3分) 4.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精选doc

. 第2讲 说明对象、段落作用、内容理解、说明顺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不让地球“发低烧” ①日前,一种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在京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由中国科学院段雪院士、中国工程院苏义脑院士等领衔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技术成果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将对传统发泡剂的替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提起聚氨酯发泡剂,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是作为世界六大合成材料之一..,聚氨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冷藏、太阳能、汽车、沙发、床垫、建筑物外墙保温等都离不开它,而发泡剂是其关键的原材料之一。

③面世80多年来,研制出一种性能良好且环保的发泡剂一直是聚氨酯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过去,“臭氧层杀手”氟利昂就一直被用于聚氨酯发泡,对环境破坏巨大。而作为氟利昂替代品的氢氟碳化物发泡剂又被证明会产生强效温室气体,它导致全球变暖的潜能值比二氧化碳高出了数千倍,其排放量正以每年10%的速率增加,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温室气体。

④一些国际条约对使用这些发泡剂做出了明确的限制。1987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就规定,氟利昂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需要逐步淘汰;xx年10月,在卢旺达基加利签署的《基加利修正案》同意将氢氟碳化物列入限控清单,并拟定了时间表,规定在2040年前逐步减少80%~85%氢氟碳化物的使用。

⑤离开了这些物质,发泡剂该怎么办?这是山东理工大学的毕玉遂教授一直思考的问题。2003年,毕玉遂开始研发新型发泡剂,当时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通过技术创新,早日把“臭氧层杀手”和让地球“发低烧”的发泡剂淘汰掉!

⑥历经10余年不断试验攻关和反复“试错”,毕玉遂团队终于研发出世界上第一种化学合成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物理发泡剂,发泡剂分子本身不含氟、氯等卤族元素,生产过程也不涉及卤化反应,又能满足聚氨酯泡沫导热系数等性能要求,大大减少了对臭氧层的破坏和温室气体的产生。精选doc . ⑦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推动下,该项技术成果目前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8件,其中2件获授权,申请PCT专利2件。xx年以来,山东理工大学和补天新材料公司合作开展了新结构发泡剂应用和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建成年生产规模为3000吨的中试装置,下一步还将建设10万吨/年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项目。“我们希望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既对臭氧层友好,又对气候友好的替代技术,引导相关制造业从供给到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提升我国相关行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毕玉遂说。

(选自《人民日报》xx年4月27日) 1.为什么说“研制出一种性能良好且环保的发泡剂一直是聚氨酯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3分)

2.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与传统的物理发泡剂相比,有哪些不同?(2分) 3.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之一”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4.选文是如何按照逻辑顺序来介绍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的?请简要说明。(3分) 精选doc

. 精选doc

. 参考答案 第1讲 筛选信息、说明方法、品味语言、迁移探究 1.让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阴暗面。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提取与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从文中找出“这一难题”出现的位置,再根据其语句前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2.嫦娥四号的发射,率先探索月球阴暗面。嫦娥四号是世界首颗在月球背面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将实现人类探测器第一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截至目前,任何国家的探测器都从未在月球背面着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理解“新创举”即新的伟大举措,然后从文中找出本文所说明的伟大举措是什么,以及被称为“新创举”的原因。

3.第一步探月,即无人月球探测;第二步登月,即载人登月;第三步驻月,即建立月球基地。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说明对象。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就是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然后从文中找出所分的三个步骤即可。

4.下定义。准确科学地讲述了什么是“潮汐锁定”现象。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判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时,首先要判断说明方法,从“这种现象被称为‘潮汐锁定’”可判定其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作用是准确科学地说明……,可以此说出说明的对象及作用。

第2讲 说明对象、段落作用、内容理解、说明顺序 1.一直被用于聚氨酯发泡的氟利昂是“臭氧层杀手”,对环境破坏巨大;作为氟利昂替代品的氢氟碳化物发泡剂会产生强效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潜能值比二氧化碳高出了数千倍;一些国际条约对使用氟利昂、氢氟碳化物这些发泡剂做出了明确的限制。精选doc . [解析] 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读全文,第③④段是解说这个问题的原因的;再仔细阅读这两个段落,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第③段说明一直被用于聚氨酯发泡的氟利昂是“臭氧层杀手”,对环境破坏巨大;作为氟利昂替代品的氢氟碳化物发泡剂会产生强效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潜能值比二氧化碳高出了数千倍;第④段说明一些国际条约对使用氟利昂、氢氟碳化物这些发泡剂做出了明确的限制。

2.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分子本身不含氟、氯等卤族元素,生产过程也不涉及卤化反应,又能满足聚氨酯泡沫导热系数等性能要求,大大减少了对臭氧层的破坏和温室气体的产生。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在第⑥段找到“毕玉遂团队终于研发出世界上第一种化学合成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物理发泡剂”一句,表明答案就在这一段;仔细阅读这一段内容,可知答案就在这句话的后面。

3.不能删去。“之一”表范围,说明聚氨酯发泡剂只是世界六大合成材料中的一个,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符。“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此题考查赏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先明确表态:不能删去。然后结合语境分析“之一”的作用,再说删去后有什么影响,最后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首先介绍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在京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引出说明对象;接着介绍毕玉遂团队研发新型发泡剂的背景;然后介绍新型发泡剂的优势;最后介绍新型发泡剂获得专利的情况及其运用、研发的意义。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说明顺序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划分层次结构;然后分别概括每一层的主要内容,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表明说明的层次。选文结构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别说明了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在京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毕玉遂团队研发新型发泡剂的背景、新型发泡剂的优势、新型发泡剂获得专利的情况及其运用研发的意义。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