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脑与第四脑室

合集下载

2023小脑梗死及外科干预时机进展(全文)

2023小脑梗死及外科干预时机进展(全文)

2023小脑梗死及外科干预时机进展(全文)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全球常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发病率逐渐增加。

小脑梗死是CIS的重要类型。

小脑梗死的发病率并不高,占所有CIS的2%-3%,但其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一旦病情恶化,梗死可延伸至脑干或梗死后脑肿胀都会导致第四脑室阻塞嗍,从而引起脑积水或脑干受压,危及患者生命,及时手术干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本文就小脑梗死的治疗及手术干预时机的最新研究进行系统的综述,进而为降低小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提供参考。

一、相关解剖学小脑位于颅后窝,在小脑幕下方,脑桥及延髓的背侧。

上方借小脑幕与枕叶隔开,下方为小脑延髓池,腹侧为脑桥和延髓,其间为第四脑室。

解剖位置对于了解小脑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脑干压迫和梗阻性脑积水并继发脑疝非常重要。

小脑由三对动脉供应血液——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t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和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它们都是后循环的分支,也称为椎基底系统。

基底动脉分支直接供应大部分脑干,基底动脉分成左右两条大脑后动脉,分别供应丘脑、内侧颞叶和枕叶,因此小脑梗死常伴有脑干及半球缺血。

二、病因及病因分型心源性栓塞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是小脑梗死的常见病因,血管炎、高凝状态、偏头痛和药物中毒较少见。

对于年轻患者来说,椎动脉夹层也是小脑梗死的重要病因。

小脑梗死的一般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和卒中病史。

对CIS患者进行病因分型有助于预后判断、指导治疗。

目前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卒中分型系统是比较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CIS 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和中国CIS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

CT各层结构图

CT各层结构图

CT的轴位层面:1、颅底层面:前半主要显示眼球、眼外肌、视神经、筛窦、蝶窦及颞下回,后部依次为桥前池、桥脑、第四脑室、小脑,角池内可见面神经及听神经。

第四脑室的中孔、侧孔亦可显示,如经过延髓层面的T1W1上,可见橄榄体及后组颅神经。

2、蝶鞍(窦)层面:可见额窦、额叶底部、后组筛窦、前床突、鞍背及鞍旁的海绵窦,中颅凹内少部分颞叶。

占据后半画面的是脑干和小脑。

第四脑室位于鞍结节和枕内粗隆连线的中点处,呈拱桥形,在桥脑基底部的下部,由于皮质脊髓束的重新聚集,出现一对称低信号区,T2W1上小脑前外缘灰质与白质及小脑诸叶显示好,同时可见齿状核,低场强呈高信号区,而高场强则为低信号区。

在T1W1上角池附近可见较粗大的三叉神经束。

3、鞍上池层面:此层的中心以五角形或六角形的鞍上池最为醒目。

五角形时,它的后方为桥脑上部,前角为纵裂,两前外侧角与侧裂通。

后外侧连接小脑桥脑角池。

六角形时,后角为脚间窝,两全外侧角为环池。

鞍上池内可见视交叉、视束、垂体蒂、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

环池内可见大脑后动脉。

脑实质从前至后为直回、颞下回、海马沟回、枕极,大脑脚之后为小脑上部。

如层面偏向上丘平面,则在鞍上池中可见乳头体、动脉、神经。

在T2W1上可见中脑中信号较低的呈新月状的皮质脊髓束等。

4、第三脑室下部层面:该层面的前部主要容纳两侧额叶,并可见前角下部和尾状核头,该部大脑纵裂内可见大脑前动脉的断面;中部主要是岛叶和岛盖及其内侧的豆状核。

丘脑后下部在中脑顶盖部的前方;后部为颞叶和颞叶下部;该层的中线结构,自前至后为纵裂、第三脑室下部、导水管、四叠体池、小脑上蚓部、小脑上池。

5、基底节层面(第三脑室顶层面、蝴蝶层):大脑纵裂、透明隔、第三脑室、松果体等中线结构显示极佳;侧脑室前角呈蝶状对称分布。

前角外上角为锐角,其两用人才侧间距成人在40mm以内;两侧室间孔与第三脑室成“Y”形,室间孔之前为穹隆柱,后部为丘脑前端。

第三脑室的横径不超过5mm,后部可见缰联合和松果体,正常时松果体可向左偏移1-2mm,附近及后部是大脑大静脉池,内有加仑氏静脉及直窦开口。

系解课件--小脑 间脑 端脑

系解课件--小脑 间脑 端脑
D.上丘 √
E.后丘脑
练习
4.关于外侧膝状体,正确的是() A. 属于背侧丘脑的一部分 B. 接受来自下丘臂的纤维 C. 属于中脑结构
D. 发出纤维至视觉中枢 √
E. 损伤后可致对侧听觉障碍
端脑
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中枢
四、端脑(大脑) 脑的最高级部位,由胚胎时的前脑泡演 化而来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包括:皮质、小脑核、髓质
1、小脑皮质
位于小脑表面,并向内部深陷形成沟,将小脑表面分成许多大致平行的小脑叶片
即:灰质,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 细胞结构由深至浅: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
2、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位于小脑内部,埋于小脑髓质内。
即:小脑皮质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形成的团块。
乳头体区包括乳头体及其背侧灰 质,核团有乳头体核和下丘脑后 核。
乳头体核
下丘脑的主要核团
(1)视上核:视上区,
分泌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 →垂体后叶。
(2)室旁核:视上区,
分泌催产素→垂体后叶。
(3)漏斗核(弓状核):结节
区。包含许多重要神经元群,
如:神经内分泌细胞、
(4)乳头体核:乳头体区
漏斗
1.左侧小脑半球大范围损伤将导致() A. 身体左侧半反射亢进 B. 身体左侧半意识性本体感觉丧失
C. 左侧肢体共济失调 √
D. 左侧肢体偏瘫 E. 右侧肢体偏瘫
练习
2.属于旧小脑的结构是() A.绒球 B.小结 C.小脑扁桃体 D.绒球脚
E.蚓锥体 √
练习
3.不属于间脑的结构是() A.上丘脑 B.下丘脑 C.底丘脑
下面(凹凸不平):
与小脑半球对应的前内侧,各有一突出称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的前方有一对绒球。 与小脑蚓对应的下方(前→后):

第四脑室名词解释解剖学

第四脑室名词解释解剖学

第四脑室名词解释解剖学
第四脑室是脑内的一种重要结构,是大脑的中心结构之一。

脑室位于头颅内,位于两侧颅骨之间,头骨中部和头骨下部之间。

它是由三个深层脑室构成,它们分别称为左脑室、中脑室和右脑室。

第四脑室亦称为回路脑室,是脑室的一种特殊类型。

它包括两个转角脑室以及它们之间的脑室走廊,脑室走廊环绕整个大脑,将左右大脑连接起来。

第四脑室有三种主要功能,分别是运动、感知和认知功能。

第四脑室对运动控制非常重要,所以它也可以被称为“运动脑室”。

它将
经过大脑皮层处理后的信息反过来传递给运动肌肉,从而控制肢体运动,它还可以控制平衡和协调。

第四脑室还具有感知功能,它可以控制大脑反应外界刺激的能力,比如说声音、视觉和触觉。

最后,第四脑室也可以调节精神活动和社会行为,例如说语言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等。

第四脑室缺乏和/或损伤可能会导致各种问题,例如说运动不灵活,感觉障碍,语言能力低下,精神紊乱,学习障碍,情绪紊乱等等。

第四脑室的缺陷也可能会引起肌肉骨骼系统的问题,比如说肩膀僵硬,脊柱侧弯,脚部麻木等等。

要检查第四脑室的功能,可以使用CT和MRI扫描,可以清楚地
看到脑室的结构和功能。

这种技术能够检测第四脑室肿瘤,脑损伤,血管疾病和其他脑室问题。

研究人员正在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以更好地了解第四脑室的功能,以及疾病和损伤的可能影响。

总的来说,第四脑室是大脑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结构,负责控制运动、感知和认知功能,它也可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

因此,第四脑室的健康状态对人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脑解剖图谱

大脑解剖图谱

二、颈内动脉
1、后交通动脉 2、脉络膜前动脉 3、大脑前动脉 4、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 眶动脉:额叶眶回内侧部,嗅球,嗅束。 • 额极动脉:额叶前部内侧面。 • 胼胝缘动脉:额上回,扣带回,旁中央
小叶。 • 胼胝周动脉:中央旁叶,楔前叶。
1. 皮质支 2. 髓质支
大脑中动脉
皮质支
1. 眶额动脉:1~3支,行向前上, 6. 角回动脉:全为单支,发出后
硬膜窦
9. 海绵窦 10. 环状窦 11. 岩下窦 12. 蝶顶窦 13. 岩鳞窦(可有)
椎动脉 颈内动脉
脑动脉
一、椎动脉
1、脊髓前动脉 2、脊髓后动脉 3、延髓支
(起至椎动脉)
4、小脑下后动脉 5、桥脑支 6、小脑下前动脉 7、小脑上动脉 8、大脑后动脉 (起至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 颞前动脉 • 颞后动脉 • 距状动脉 • 顶枕动脉
–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 (位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
中回和颞下回 –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
回等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 半球纵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 位于中线的鞍上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额下回 –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 顶枕沟:将顶叶和枕叶分开
– 前上方:顶叶 – 后下方:枕叶 – 枕叶内侧面为距状沟(自顶枕沟向枕极延伸):
视觉皮层分布于距状沟两侧 – 楔叶:顶枕沟与距状沟之间的部分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 外侧裂: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外侧面,将额叶、 顶叶和颞叶分开

第四脑室的名词解释

第四脑室的名词解释

第四脑室的名词解释人体神经系统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脑室系统。

这个系统由四个相互连接的脑室组成,它们是: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以及最底下的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是脑室系统中最底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位于脑干和小脑之间的液体腔隙。

它的形状如同一个长方形的管道,呈现前后延伸的形态。

第四脑室的位置使得它在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第四脑室是脑干与小脑之间的连接通道,是脑脊液在脑内循环的主要途径之一。

脑脊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体液,存在于脑室系统中,主要由脑膜分泌。

它在维持正常脑功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脑组织所需的养分,并对脑进行保护。

除此之外,第四脑室还负责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排出。

脑脊液在第四脑室中生成后,通过一系列排泄孔和通道,将多余的脑脊液引导出去,防止脑室系统内部积聚过多的液体。

这个过程的平衡对于维持正常的脑功能至关重要,因为过度积聚脑脊液会对脑组织造成损伤,引发脑积水等病症。

第四脑室还与运动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

脑干是负责控制人类自主神经系统的重要中枢,而第四脑室则起到了传递信号和信息的媒介作用。

运动的平衡和协调是依赖于脑干和小脑之间的通讯,而第四脑室的存在和作用就是连接这两个重要的器官。

除了生理功能之外,第四脑室也与临床医学中的一些疾病相关。

例如,脑干肿瘤或脑干损伤可能会影响到第四脑室的正常运作,导致脑脊液的周转问题,进而引起一系列脑血液循环障碍。

此外,脑积水等脑室系统疾病也可能会影响到第四脑室的功能。

总之,第四脑室是脑室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持正常的神经系统功能以及调节运动平衡和协调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同时,它也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对于深入了解脑脊液循环及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对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治疗,都离不开对第四脑室的深入解析和理解。

最新脑室断层解剖

最新脑室断层解剖
脑外侧沟处的蛛网膜下池,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大脑中浅静脉 ;青年人不明显,老年人常较清晰,脑萎缩者明显增宽
小脑上池:位于小脑幕下方与小脑上面之间,向前通四叠体池
– 下壁:海马及海马 伞
3. 胼胝体压部层面
• 侧脑室最宽阔处 :三角区
• 三角区伸至枕叶 的部分为后角
• 后角
– 顶和外侧壁:胼 胝体压部纤维所 形成的毯,其外 侧为视辐射
– 底:枕叶髓质 – 内侧壁:禽距,
为距状沟前部皮 质陷入而成
脑池断层解剖
成对脑池: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窝池、 环池、
• 大脑大静脉池:位于胼胝体压部后下方,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池和松果体的上方
;松果体是此池的标志;池内有大脑大静脉
• 间位帆池:亦称第三脑室脉络组织池或第三脑室上池;位于第三脑
室顶的上方,穹窿体、穹窿连合的下方,两侧界为穹窿的内侧缘,后 界是胼胝体压部下方,前至室间孔;后通大脑大静脉池;内容大脑内 静脉
• 大脑外侧窝池(外侧裂池):为额叶、顶叶、颞叶与岛叶之间的大
– 其前端宽大部分为前角, – 前角的前上壁为胼胝体嘴
和膝, – 底为尾状核头。
• 前角向后续于中央部,
– 顶为胼胝体, – 底自内向外为穹窿和脉络

3.内囊膝的矢状断层 • 主要显示侧脑室中央部
4.壳和内囊后肢的矢状断层
• 侧脑室中央部向后续为三角区,内有脉络丛 • 侧脑室下角出现于颞叶内,呈狭长的裂隙状
向上通入脚间池,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脑桥小脑三角池cistern of
pontocerebellar trigone:其前 外侧界颞骨岩部的内侧面, 后界为小脑中脚和小脑半球 ,内侧界为脑桥基底部下部 和延髓上外侧部;内有面神 经和前庭蜗神经

《小脑与第四脑室外科用》课件模板

《小脑与第四脑室外科用》课件模板

E,右侧脉络组织已切除,显露出第四脑室和外侧隐窝。下髓帆向外侧延伸形下绒球脚,在外侧隐窝 的外侧缘融入绒球。
F, 两侧的脉络组织已被切除。第四脑室的上半部外侧壁是由小脑上脚构成。小脑下脚沿延髓背外 侧上升,形成外侧隐窝的前缘及上缘。
另一组图
A.小脑延髓裂向上延伸于延髓与扁桃体之间。在扁桃体脚处将两侧扁桃体切除,以显露构成第四脑室顶下部的下髓 帆和脉络组织。小脑下脚沿延髓后外侧上升。脉络丛从脉络组织的内层发起。膜带是脉络组织沿第四脑室底下外 侧缘依附着的位置。膜髓帆连结是下髓帆连结脉络组织的地方。蚓小结深藏于蚓垂,发起下髓帆。
B, 局部放大观。位于脑室后方的蚓下部是蚓锥体和蚓垂。
C, 将右侧扁桃体切除,显露出构成室顶下部的下髓帆和脉络组织。发出下髓帆的蚓小结隐藏于蚓垂的前方。蚓垂 向下悬于两扁桃体之间,这就像口咽部一样。脉络丛起源于脉络膜组织的内层,向外延伸穿出外侧孔,位于舌咽神 经和迷走神经之后。下髓帆起于蚓小结的表面,向外延伸遮盖扁桃体上极,融合于绒球。
B,局部放大观。岩裂从桥小脑裂的顶点处向外侧延伸。外展神经在脑桥延髓沟中部延髓的颅侧处上升,面神经和 前庭蜗神经从桥脑延髓外侧端绒球附近的第四脑室外侧孔的颅侧处上升。舌下神经从橄榄的前方发出,而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副神经从橄榄的后方发出。脉络膜丛从位于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后方的第四脑室外侧孔处突出。
帆。小脑上动脉行于小脑中脑裂。小脑后下动脉行于小脑延髓裂,该裂缝由下髓帆上面和扁桃体上极以下所形成。
E将双侧小脑扁桃体切除,可见小脑后下动脉经下髓帆与小脑扁桃体间隙上升。
逐步从前向后显露脑干、 第四脑室和岩面
A, 三叉神经从脑桥中部发出。展神经在桥脑延髓沟中部,延髓锥体颅侧发出。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在脑桥延髓沟的 外侧末部,临近第四脑室外侧孔的颅侧端发出。舌下神经在橄榄的前方发出,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在橄榄 的后方发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