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4.2 小说阅读 小说情节作用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高考试题中的情节考查有较强的综合性,往往与小说环境、人物、主题紧密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考查重点的变化,即由过去直接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转变为要求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分析某一情节作用,对情节手法(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的分析也趋于精细化。
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是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常设题型有以下三类:概括情节、分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
知识回顾一、情节安排技巧1.线索。
小说的线索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
其目的是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悬念。
悬念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如2016年全国I I卷《战争》的开头。
3.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即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蓄积气势,突出主旨。
4.伏笔。
伏笔是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
5.照应。
照应是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在不同部位的互相关照与呼应。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如《祝福》的开头和结尾。
二、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方式(1)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
可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4)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4.2 小说阅读 小说中物象的作用-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素材

主标题: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副标题:小说中物象作用类题目,在高考试题中屡有出现,不能忽视哦!关键词:命题揭密,答题思路,典型示例难度:2重要程度:3内容:一、命题揭密: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物象入手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2、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答题思路: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2、为下文作铺垫(伏笔)作用;3、对人物的衬托作用;4、对内容的充实作用;5、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三、典型示例:(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阿根廷]莱·巴尔莱塔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
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
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
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
请看!我至亲某某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
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
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骑士跳栏!”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
“玉兔食菜!”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
“山羊爬坡!”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
“现在我要让这昙花一现的形象具有独立的生命,向大家揭示一个无声的新世界。
”说完,他从墙壁旁走开,影子却魔术般地越拉越长,直顶到天花板上。
“诸位,为了使影子能脱离我而独立生活,敝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研究。
我只要对它稍加吩咐,它就会具有生命的各种特征……甚至还会吃东西!我马上给诸位表演一番。
诸位给我的影子吃些什么呢?”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
”一阵哄堂大笑。
他伸手接过递来的菜盘,走进墙壁。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中重点情节的作用

高考小说中重点情节的作用重点情节作用1、反复出现的情节:层层递进,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XXX”的主题。
2、典型细节:内容上,勾勒出人物生存环境,突出人物心理,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结构上,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或照应、或呼应,或铺垫,或对比等。
【小说情节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交代或突出环境,给读者某种感受。
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解题步骤(一)通读全文,确定情节位置,思考作用。
(二)确定角度,找到对应。
内容上:环境,人物,主题,读者;结构上,文章开端:(1)开篇点题(.2).照应题目.(3.)总领全文(.4.)埋下伏笔.(5.)设置悬念,为下文铺垫.文中的有:(1)承上启下(过渡)(2)总领下文(3)呼应前文.文末:(1)点明中心(2)深华感情,深化主题.(3)照应开头,让文章结构严谨.(4)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5)言有尽而意无穷.(6)总结全文,启发读者思考.(一)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学储能黄晖毛泽东在当天下午放学后,如约到了杨昌济家。
杨宅门前,“板仓杨”的门牌静静地挂在大门一侧,杨宅院内,兰花青翠,藤蔓攀墙,点点阳光透过树阴,洒在落叶片片的地上。
探头打量着这宁静雅致的小院,毛泽东长长呼吸了一口清新的口气。
“进来吧。
”杨昌济推开了书房的门。
带着几分崇敬,毛泽东跟在他身后,向里走去。
书桌上,铺着一张雪白的纸,写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修学储能。
“修学储能,这就是今天的第一课,也是我这个老师对你这个弟子提出的学习目标。
”杨昌济放下笔,面对毛泽东坐了下来,说:“润之,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反过来,光是注重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其人必死板呆滞,毫无价值。
小说 情节作用

高考真题:2019课标3卷《到梨花屯去》P105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 请结结合合全全文文分分析析。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指向
首尾
提示了答题区间
均有这一细节 结合全文分析
考查首尾段的作用
提示考生全方位的思考角 度,即从人物、情节、主 题、效果等角度思考作答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 请结合全文分析。
另外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 即:这三类作用类题目,除了考虑其对本身的作用外, 都要考虑其他三方面
情节作用类题思考方向:
分析情节 作用
四循环+读者 看位置
反复出现
位置角度 1.小说常用开头方式及作用(四循环+读者)
方式
释义
作用
(直一入般式开开头头)开门见山,直接叙述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引出下文,为 后面情节作铺垫;③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祝福》情节作用分析: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 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 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 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 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 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 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 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反映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以及世人的冷漠。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含练习题及答案 (一)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含练习题及答案 (一)为了备考高考语文,阅读小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复习环节,而分析小说情节则是其中的重点。
掌握了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还能够提高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
一、情节的含义与重要性情节是小说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精神活动与事件的总和。
小说情节是对毕生经历和成果的高度浓缩,它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深刻思想,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因此,分析小说情节是读懂和领悟小说内涵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1.了解小说的整体结构在分析小说情节前,要首先了解整个小说的结构,包括小说的主题、情节线、名字、人物等。
了解整个小说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情节,理解小说的故事脉络。
2.把握小说的关键事件小说中的事件可以分为主线和次线,而主线的发展就是小说的情节发展。
因此,要把握小说中的关键事件,理解事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事件背后反映的作者思想。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情节的铺陈往往是由人物行为所推动的。
因此,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进而分析情节的发展。
4.体会小说的情感倾向情感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在分析小说情节时,要体会小说的情感倾向,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情感要素,从中分析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
三、情节分析练习题及答案1.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命运极其坎坷,同时,故事情节也充满着阴暗的色彩。
请问,这个小说的情节由哪些元素构成?答案:这个小说的情节由祥子的悲惨命运、社会不公、人性的扭曲、毒瘤般的环境等元素构成。
2.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相识之初,他们对彼此都有很大的偏见,而经过一系列事件之后,他们的关系得到了转变。
请问,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有哪些变化?答案: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伊丽莎白变得更加成熟,思想更加开放,胆识更加豁达,而达西则表现出更多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感,逐渐摆脱了高傲自大的心态。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作用

结局
总结词
故事收束,解决矛盾冲突
详细描述
结局是小说情节的结束部分,通常会解决故事中的矛盾 冲突,给出主人公的命运安排和各个人物的归宿。结局 可以是一种圆满的解决,也可以是一种深刻的反思。
背景与环境
总结词
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点和自然环境等
详细描述
背景和环境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真实、生动的情节体验,同时也能够增强故事的 可信度和感染力。
高考真题解析
2019年北京卷《到梨花屯去》中,老人“添孙添寿” 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情节安排方面,老人“添孙添寿”的情节安排具 有多重作用。一方面,这一情节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 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另一方面,这一情节也推动了后续 情节的发展,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再者,这 一情节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即表现人们对于生命、家 庭和情感的关注与重视;最后,这一情节也使得整个故 事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小说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反映了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
高考中小说阅读的常见题型
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分析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如 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读者感受等方面的影响 。
评价情节安排的合理性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评价小说情节安排是否合理, 包括情节转折、铺垫、高潮等是否得当。
概括情节内容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概括小说情节的主要内容,包 括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等。
05
总结与反思
本专题主要内容回顾
01
常见题型分析
总结了高考小说阅读中常见的情节作用类题型,如开头结尾的作用、
情节高潮的作用等。
02
解题方法探究
提出了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个方面入手分析情节作用的方法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作用

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01
02
03
展现人物性格
情节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 和决策,揭示人物的性格 特征和内心世界。
推动故事发展
情节的展开能够推动故事 的发展,引导读者深入了 解故事背景和主题。
表现主题思想
情节是表现小说主题思想 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情节 的描写和展开,传递作者 的观点和情感。
2. 通过主人公格里高 尔的变形,小说探讨 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 化和孤独感。
3. 现代主义小说的情 节往往没有明显的因 果关系和矛盾冲突, 而是注重表现人的内 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THANKS
感谢观看
情节的分类与构成
分类
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作用 和特点。
构成
情节的构成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描写和 安排,形成完整的情节。
02
情节的推进与转折
起始阶段
介绍背景
小说开篇对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人物及社会环境进行简 要介绍,为读者展现一个初步
03
社会公正的实现
在社会矛盾的解决中,公正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维
护社会公正。
05
情节的创作与构思
创作思路的拓展
主题思考
从个人生活、社会现象、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挖掘情节创作的素 材,体现深度和广度。
角色设计
精心设计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使其具有独特性和立体感,增加 情节的吸引力。
情节线索
开放性结尾
03
通过开放性结尾的情节设计,引发读者对故事后续发展的想象
和思考。
04
高考小说情节作用题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思路

小说情节作用题
一、情节作用
(一)开篇的类型及作用
1、一般开篇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2、设疑开篇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
3、写景开篇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心情。
(二)中间情节的作用
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照应前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三)结尾情节的类型及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尾
结构安排上,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起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感伤的悲剧结尾
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效果上,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
表达效果上,大团圆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大团圆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欣慰、愉悦之感;主题上,之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读者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
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标题:小说情节的作用
副标题: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起着重要的作用,绝对不能忽略。
关键词:命题形式,思维角度,解题方略
难度:2
重要程度:4
内容:
一、命题形式:
高考对于“情节作用题”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
1.某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分析;
2.某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
3.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小说在描写人物时有哪些伏笔或照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二、思维角度:
分析某一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三、解题方略:
(一)、解答此类题需考虑“四对关系”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
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作用。
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设置了悬念。
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例三]《侯银匠》中的答案要点①就是由此而来的。
(4)就结尾来说: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
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如《祝福》“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一位想念儿子而又希望获得别人同情的祥林嫂形象。
再如[例三]《侯银匠》中答案要点②“突出侯菊的精明能干”,也是从这方面考虑的。
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
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二)、掌握常用答题模式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常用答题模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小说情节的段落(句子)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开头段的作用,仍像散文那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①悬念式。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
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
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出人意料式。
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
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
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
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