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陵碑文

合集下载

明显陵《加上皇考尊谥记》碑文考异

明显陵《加上皇考尊谥记》碑文考异
100105加上皇考尊谥记是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在显陵为其亡父兴献帝朱祐杬亲笔撰写的两篇碑文之一原立于恩殿内其内容是追述自己登基后怎样通过斗争取得大礼议胜利并为其父追谥成功的艰难过程并阐释尊谥的内涵突出孝道和伦理以示己之孝诚与另一篇皇考恭穆献皇帝睿功圣德碑侧重于记述其父生世及生前事迹突出其功德以示怀念形成互补关系
明显 陵《 加上皇考尊谥记》 碑 文 考异
胡 家 全
( 荆楚理工学院 文学与传媒 学院, 湖北 荆 门 4 4 8 0 0 0 )
摘要 : 明显陵是“ 大礼议 ” 的产物 , 《 加上皇考尊谥记》 是对“ 大礼议” 经过的追述 和对尊谥含义 的阐释 , 系嘉 靖 皇帝亲笔撰写 , 并刻成碑 立于棱 恩殿 内。祓 恩殿 内立碑 , 在 明皇 陵系 列 中仅 此一例。 因历 史 的原 因, 此碑 只
而成 , 但 因 得 不 到 嘉 靖 皇 帝 的认 可 而 没 有 刊 行 。
考 价值 。作 者 嘉靖 皇帝 又 是 这 一 事件 的 主角 , 因 此 具 有 较 高 的 文 献 价 值 。从 明 皇 陵 系 列 来 看 ,
“ 在 陵恩殿 内 立碑 只 有 显 陵 独 具 ” l 2 J ( p 7 6 ) , 更 显 其
《 承天 大志 》 是 以徐 阶 、 李 春 芳 等 为 主 的 阁臣们 在 《 兴 都志 》 的基础上 重 新 修 订而 成 , 书成后 嘉靖 帝 大 加赞 赏 , 并命礼 部精审 , 大量 刊 发 。 《 兴都 志》
没 有正 式 刊行 , 其后也 只 能 以手抄 本形式 流 传 , 其 正 确性 自然 无法 保证 。
特异 之处 。 明显 陵是 明朝 著 名 “ 大 礼议 ” 胜 利 的 产物 , 而此 文 追 述 了 “ 大礼议” 的过程 , 阐 释 了 尊 谥 的 内涵 , 丰 富 了显 陵 的 内容 , 成 为显 陵 的灵魂 。

明孝陵的碑文

明孝陵的碑文

明孝陵的碑文
明孝陵的碑文是一篇记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其配偶的雕刻石碑文。

这篇碑文充分展现了朱元璋和他的爱妃们在建国和治理国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坚定。

在这篇碑文中,朱元璋被誉为“千古一帝”,称赞他为治国之才、英明神武,深受民众爱戴。

同时,碑文也特别提到朱元璋的几位爱妃,如徐皇后、马皇后等,称她们“妇德天下无双”,对她们的美德和贡献作了充分的赞誉。

除此之外,碑文还详细记录了明孝陵的建造过程和场景,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和雕刻艺术。

整篇碑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明朝皇家建筑和文化等方面的强烈自豪感和自信心。

从历史意义上说,明孝陵的碑文是我国明代文化和历史的珍贵遗产之一。

它不仅是一篇艺术精品,更是一部瑰丽的历史巨著,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明孝陵功德碑碑文

明孝陵功德碑碑文

明孝陵功德碑碑文由永乐皇帝朱棣亲自撰写,内容主要赞颂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

碑文描述了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创立者,如何受命于天,正中夏文明之统,开创了子孙万亿世隆平之基。

他具备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的品质,姓朱氏,是句容大族。

在天下乱时,豪杰相率来归,而他焚香祝天,为民请命。

发迹定远后,建立了大明王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纪元洪武。

他还建社稷宗庙,追尊四代考妣为帝后,册中宫,建皇太子,追封同姓。

命将征蜀,伪夏主降,封归义侯。

碑文还列举了太祖的子孙、曾孙等众多被封为郡王的人员名单。

以上只是简要介绍,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可以亲自参观碑文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明皇陵碑文

明皇陵碑文

明皇陵碑文大明皇陵之碑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建皇堂。

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

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其辞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

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

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殡无棺椁。

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

仲兄少弱,生计不张。

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

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

乃与兄计,如何是常。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

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

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

众各为计,云水飘扬。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

依亲自辱,仰天茫茫。

既非可倚,侣影相将。

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

仰穹崖崔嵬而倚壁,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佯。

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

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于是思亲之心昭著,目遥眄兮家邦。

已而既归,仍复业于於皇。

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

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

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

既忧且惧,无可筹祥。

傍有觉者,将欲声扬。

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智者相商。

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非?亦奋臂而相戕!智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

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祥。

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

少顷获释,身体安康。

从愚朝暮,日日戎行。

元兵讨罪,将士汤汤。

一攫不得,再攫再骧。

移营易垒,旌旗相望。

已而解去,弃戈与枪。

予脱旅队,驭马控缰。

出游南土,气舒而光。

倡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

凤阳明皇陵

凤阳明皇陵

凤阳明皇陵明皇陵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父母(追尊为淳皇帝、皇后)的陵墓,位于凤阳县城西南7公里处,始建于1366年。

1369年复建后皇陵曾占地25平方公里,有土城、砖城、皇城三道城墙,布局和规模与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一致。

经600多年自然、人为破坏,皇陵地上建筑损毁殆尽,只有神道旁的石像生和皇陵碑保存了下来,成为这里的主要看点。

下图神道尽头就是按原样重建的皇城大门,景区售票口就在那里。

明皇陵有32对石像生,是历代皇陵中数量最多的;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李治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前都只有18对石像生。

进皇陵门不久便是南北向257米的神道,两侧32对石像生一路排开:依次为麒麟2对、狮子8对、望柱(华表)2对、马官、马和控马人6对,虎、羊各4对,文臣、武将、内侍(太监)各2对。

从石像生终点的金水桥上回看神道,显得庄严肃穆。

金水桥雕龙画凤,应该是新修的。

神道起点的麒麟和狮子。

麒麟取意避邪除秽,狮子取意威震四方。

独角麒麟头部特写儿子总能找各种地方拍照,麒麟脚部不知为何被磨损了许多。

儿子站在神道中间望柱(即华表),用意“取民心、得民意,天下太平”,上面有精美的花纹马是交通工具,取意马上得天下;马倌和马雕在同一块石料上,栩栩如生。

儿子属马,在后面拍马屁,呵呵!这个马倌更酷石虎,兽中之王,取威严之意石羊表示孝顺文臣武将取意武定祸乱,文治天下;石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身上纹饰文臣为飞禽,武将是走兽。

“衣冠禽兽”原指明代文武官员的等级服饰。

文官一至九品分别为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鸂鶒(xichi)、鹌鹑、练雀;武官一至九品为麒麟、狮、豹、虎、熊、彪、犀牛、海马。

明朝晚期政治腐败,文官武将为非作歹、道德败坏,“衣冠禽兽”才演变成为非作歹、如同牲畜的贬义词。

内侍(太监)排在石像最后。

按事死如生的礼制,他们要为皇帝皇后司香火、起居洒扫。

金水桥南面神道两侧是相对而立的双层碑亭,中间各有一块高6.87米的石碑。

东侧碑亭内为朱元璋为其父母而立的无字碑。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立于明朝永乐帝时,以纪念他对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这座雄伟的碑文是对他深深的敬意和赞美。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如下:
永乐帝,名朱棣,伟业之君,光明磊落。

其功德卓著,让人肃然起敬。

统一国土,使之繁荣昌盛。

为百姓谋福利,平衡社会阶级。

孝陵,他永恒的安息之所。

丰碑巍峨,伫立于金陵城中。

展示着他深沉的爱国情怀和治国才能。

神功录于石,告诉后世子孙。

仁德为本,他让仁义之风在国内蔚然成风。

勤政爱民,兢兢业业。

尽心办理政务,解答人民的困扰。

民生无忧,人人皆安。

知识推行,他推动文化进程。

鼓励学习之风,普及科学知识。

建立强大的图书馆,珍藏文献之精华。

文化繁荣,国家更强大。

忠诚无比,他对朝廷虔诚侍奉。

退位让贤,传承王位。

体贴顾及臣下,领导有方。

众望所归,百官尽心。

孝陵神功圣德碑,见证国家的荣耀。

他是明朝的灿烂星辰,人民的慈父。

我们时刻缅怀他的贤明治理,敬仰他的卓越品德。

愿天地长存,明朝永恒。

愿神功神德永传于世,永久流传。

我们永远怀念永乐帝,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永远屹立不倒。

明皇陵碑文

明皇陵碑文

明皇陵碑文大明皇陵之碑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建皇堂。

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

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其辞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

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

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殡无棺椁。

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

仲兄少弱,生计不张。

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

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

乃与兄计,如何是常。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

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

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

众各为计,云水飘扬。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

依亲自辱,仰天茫茫。

既非可倚,侣影相将。

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

仰穹崖崔嵬而倚壁,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佯。

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

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于是思亲之心昭著,目遥眄兮家邦。

已而既归,仍复业于於皇。

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

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

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

既忧且惧,无可筹祥。

傍有觉者,将欲声扬。

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智者相商。

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非?亦奋臂而相戕!智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

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祥。

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

少顷获释,身体安康。

从愚朝暮,日日戎行。

元兵讨罪,将士汤汤。

一攫不得,再攫再骧。

移营易垒,旌旗相望。

已而解去,弃戈与枪。

予脱旅队,驭马控缰。

出游南土,气舒而光。

倡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

明孝陵功德碑碑文

明孝陵功德碑碑文

明孝陵功德碑碑文功德碑文明孝陵,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即成祖)的陵墓,位于中国南京市栖霞区紫金山麓。

明孝陵陵园庄严肃穆,是一座体现明朝皇陵建筑艺术风格的典范。

明孝陵不仅以其壮丽的建筑和难以置信的工艺美术而闻名,还因为其中包含的一尊碑文,而被誉为“明朝功德碑”的代表之一。

明孝陵功德碑是一块巨大的石碑,高约十米,宽约七米,厚约一米。

碑文以隶书刻写,描绘了明成祖的伟大事业和对国家的贡献,以及对先祖和后代的慈爱与期许。

下面是明孝陵功德碑中的碑文内容:明成祖仁皇帝功德碑:余之祖考,高皇帝太祖皇帝赐号为明成祖,谥号仁皇帝。

其在位期间,倾力兴修国家,奠定了明朝的基业。

严明法纪,推行兴文化,勤务教育,大力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位期间,明成祖励精图治,致力于国家繁荣发展。

他通过改革农业税制,调整土地政策,提供农业贷款,促进农民生产力的发展。

他坚定地推行对外政策,拓展朝廷的疆域,加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保障了国民的安全。

明成祖还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兴建学校,开展科举考试,为后代选拔人才。

他希望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

他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修建了众多著名建筑,修缮了许多庙宇和陵墓,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孝陵功德碑记录了明成祖的壮丽事业和全面贡献。

他的智慧、勤奋和卓越领导能力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座碑文永远地纪念了明成祖在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贡献。

明成祖身后是世休草荐彩碑,上刻"天下士民弔其德瑞",旁第一崇文院碑,第二再肯献事,第三归功石,第四再肯延祀事,第五"太子解元"碑,并刻歌士文,秀才策,及授哲科。

称我成祖功德,钜细津约。

总结明孝陵功德碑是明成祖在位期间所建立的众多纪念碑中的一块,它是一部生动记载了明成祖杰出贡献的历史文献。

通过这块碑文,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明孝陵功德碑凝聚了明成祖的智慧和勇气,它是一座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历史遗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明皇陵之碑
孝子皇帝元璋谨述:
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建皇堂。

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

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其辞曰: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

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

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殡无棺椁。

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

仲兄少弱,生计不张。

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

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

乃与兄计,如何是常。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

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

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

众各为计,云水飘扬。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

依亲自辱,仰天茫茫。

既非可倚,侣影相将。

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

仰穹崖崔嵬而倚壁,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佯。

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

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于是思亲之心昭著,目遥眄兮家邦。

已而既归,仍复业于於皇。

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

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

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

既忧且惧,无可筹祥。

傍有觉者,将欲声扬。

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智者相商。

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非?亦奋臂而相戕!智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

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祥。

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

少顷获释,身体安康。

从愚朝暮,日日戎行。

元兵讨罪,将士汤汤。

一攫不得,再攫再骧。

移营易垒,旌旗相望。

已而解去,弃戈与枪。

予脱旅队,驭马控缰。

出游南土,气舒而光。

倡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

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

率渡清流,戊守滁阳。

思亲询旧,终日慨慷。

知仲姊已逝,独存驸马与甥双。

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

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

次兄已殁又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

因兵南北,生计忙忙。

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

于是家有眷属,外练兵钢。

群雄并驱,饮食不遑。

暂戊和州,东渡大江。

首抚姑
孰,礼仪是尚。

遂定建业,四守关防。

砺兵秣马,静看颉颃。

群雄自为乎声教,戈予天下铿锵。

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何有乎仁良。

予乃张皇六师,飞旗角亢。

勇者效力,智者赞襄。

亲征刑、楚,将平湖、湘。

三苗尽服,广海入疆。

命大将军东平乎吴越,齐鲁耀乎旌幢。

西有乎、伊、洛、崤函,地险河湟。

入胡都而市不易肆,虎臣露锋刃而灿若星芒。

已而长驱乎井陉,河山之内外,民庶咸仰。

关中既定,市巷笙簧。

元菟、乐浪以归版籍,南藩十有三国而来王。

依金陵而定鼎,托虎踞而仪凤凰。

天堑星高而月辉沧海,钟山镇岳而峦接乎银潢。

欲厚陵之微葬,卜者乃曰“不可”,而地且臧。

于是祀事之礼已定,每精洁乎蒸尝。

惟劬劳罔极之恩难报,勒石铭于皇堂。

世世承运而务德,必仿佛于殷商。

泪笔以述难,渝嗣以抚昌。

稽首再拜,愿时时而来飨。

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七月吉日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