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三首练习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练习和答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前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拼音。
栖.鸦()丙辰.()宫阙.()今夕.()琼.楼()朱阁.()绮.户()咽.下()2、判断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正误,在括号内用“√”或“×”表示。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3、文学常识填空。
⑴.《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填人名)。
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人。
这首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阕问________,下阕问________,归根结底,是问________。
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⑶.《我的思念是圆的》的作者是著名诗人,他的原名是。
4、阅读下面的材料,从后面所给的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下联,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对出下联。
2008“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主题口号的深刻内涵,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突出“文明”、“和谐”两大主题,北京奥运开幕式更是给你印象深刻,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
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
华夏子孙四海同心迎奥运,国印飞红五环生活源希腊,人文辉奥运同一世界同一梦想,【课堂学习】诗词意境或主题:《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我的思念是圆的》这首诗托今追昔,想到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而自己仍或活着,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然而由于诗人心境、性情从容达观,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学习情景交融写法。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积累咏月的诗句。
学习难点:读懂课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
学习重点:积累咏月诗句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栖.鸦()绮.户()宫阙.()琼.楼()天涯.()2、形近字3、多音字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中庭..落谁家..地白树栖鸦(2)不知秋思(3)把酒..问青天(4)高处不胜.寒(5)何似....在人间(6)千里共婵娟3、文学常识填空:(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朝的(填人名);(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作者,字,号,代人。
“苏门三父子”是指他、其父和其弟。
(3)(填作者)的诗《我的思念是圆的》从时代来看,是一首现代诗。
4、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王建:苏轼:艾青:二、学习研讨《十五夜望月》1、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暗写了诗人望月,从哪里可看出?2、“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中“落”换成“在”好不好,为什么?《水调歌头》1、上阕主要写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两阕有什么联系?2、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3、找出《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我的思念是圆的》思念是一种内心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作者却说“我的思念是圆的”,如何理解?三、拓展延伸月球是地球的朋友,是等待人类去探索的一块神奇的土地。
班级举行“探究月球奥秘”的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拟出三条活动方案。
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2、写出古今诗词中有关“明月”的三句诗句。
(1)(2)(3)3、写出有关月亮的传说三个。
(1)(2)(3)4、写出月亮的美称或雅号三个。
(1)(2)(3)中秋 -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咏月诗词导学案1

课题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卡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学习任务一、阅读“导学方案”第74页“资料整合”部分,了解作者信息及文作背景。
1.王建,代诗人。
2.苏轼,字,号,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之一。
与其父、其弟合称为“三苏”。
为派代表人物。
二、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栖.()宫阙.()绮.()户琼.()楼婵.()娟天涯.()不胜.()寒三、学习第一首《十五夜望月》1.诵读(小组互读,正音,划分节奏)2.赛读(小组推荐代表朗读,集体评价)3.品读①集体诵读《十五夜望月》。
②理解诗意(参考“文言文详解”第10页)③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四、学习第二首《水调歌头》1.理解文题“水调歌头”是;“丙辰中秋……兼怀子由。
”是,它交代了作此词的理由。
2.自由朗诵,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3.展示朗读技巧,注意语速、重音。
(男生朗读上阕,女生朗读下阕。
)4.理解诗意(参考“文言文详解”第11页),体会诗情。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③上、下两阕的联系何在?④小组讨论。
(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3)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5)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6)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7)《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五、背诵这两首诗词学习疑点●训练卡基础题(80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栖.鸦()绮.户()宫阙.()琼.楼()婵.娟( ) 不胜.寒(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中庭..落谁家..地白树栖鸦(2)不知秋思(3)把酒..寒..问青天(4)高处不胜(5)何似....在人间(6)千里共婵娟(7) 今夕是何年.. (8) 何事长...向别时圆3.文学常识填空:(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朝的(填人名);(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作者,字,号,代人。
七年级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自由朗读
互相品评
1、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 学生做评委)
合作探究 驱遣想象
1、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 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 言之成理即可) 2、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 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 的情景 。 3、看着圆圆的明月,你会想起什么? 4、为什么不能把月饼咽下?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王建
合作探究
1、诗中点明了哪些意像? 2、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你可知诗人的秋思落于何处? 4、诗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驱遣想象 再现情景。
• 1、自由诵读,发挥想象,再现整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 2、根据下列的赏析,请同学加以体会。 在唐代咏月诗中,这是比较著名的一篇。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 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珠一定也沾湿 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 远,耐人寻味。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 发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 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委婉动人。 A:哪些地方特别精彩?B: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 充?
开锁技术培训/ 仧莒狎
明确
实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 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 宫阙、琼楼玉宇
返回欣Biblioteka 歌曲拓展练习• 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 文章: 中秋的晚上,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 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我的思念是圆的
水调歌头
苏轼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 --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熟悉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方法:颂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备统复备第一块: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指导语:借助工具书和书下解释读顺三首诗。
组织朗读其次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创设情境:诗人同时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咏叹,但描写的情景还是有所不同的.,你能借助详细的诗句说说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吗?再次朗读,同伴互助,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发表见解,小组补充组织朗读第三块:三读诗歌,品位字里行间流露的诗人感情创设情境: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思想的表达,这三首诗的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织沟通、点拨、朗读评价课后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其次课时初备统复备第一块:诵读品位,说说个人爱好创设情境: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爱哪一首,请将它背出来,并简述你喜爱的理由。
结合内容谈感受组织背诵其次块:拓展延长——能诵会写更多的咏月诗创设情境: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爱咏叹中秋之月,给予它肯定的内涵,你能再吟诵几句吗?创设情境:就你的理解,往往给予“中秋之月”怎样的寓意呢?组织沟通,评价布置任务:请同学即兴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巡察、关心〕课后作业:1、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2、邀请家人举办一个中秋赏月晚会,将你写作的诗歌献给家人。
部编版2018_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题含答案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节奏划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shēng)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
【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同步练习-苏教版

1
⑶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泊船瓜洲》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⑹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⑴团圆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赏月、观潮、赏灯、 玩兔儿爷、烧斗香、舞火龙。
⑵嫦娥、玉兔、夜光、素娥、玉轮、玉蟾、桂魄、蟾蜍、婵娟、玉盘、玉钩、广寒宫等等。⑶符合中秋时节、祝福对象以及自己身份,能表达祝福之意即可。
5.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对和平安康合家团聚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⑵示例:拜土地说: 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知识理解与运用
1.qī què qǐ 胜 琼 婵
2.⑴冷露无声湿桂花 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⑴庭院中⑵)到⑶端、持(⑷玩弄
4.⑴月光从朱红色阁楼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无眠之人。⑵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7.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回答下列问题。
⑴请用"/"标出下列词句的朗读节奏。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⑵这首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1)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目标:一、朗诵并背诵着三首诗,积存咏月的诗词。
2、明白得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学习重难点:一、学会有情感的朗诵诗词。
二、培育鉴赏诗词的能力一、课前预习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唐朝诗人,著有《王司马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词派代表人物。
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仍是闻名的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闻名诗人。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炬》等。
对四十年代诗坛有极大的阻碍,曾被文学史家成为“艾青时期”,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
1.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 __。
2.《水调歌头》的词牌名为____ ____,这首词上阕写____ ____,下阕写____ ____,表现作者对人一辈子哲理的探求。
3.《十五夜望月》是诗人为怀念友人____ ____而作。
《水调歌头》抒发了想念____ ____之情;而_____ ___的《我的想念是圆的》一诗那么表达了期望__ ______的愿望。
4. 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树栖.鸦()宫阙.()绮.户()琼.楼()婵.娟()5. 说明以下词语。
中庭:秋思:琼楼玉宇:何事:婵娟:6.默写。
①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 _______。
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_ __ ______ 。
③_____ _,___ ____,____ __ _。
不该有恨________ ?④________ ,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 。
⑤希望人长久,。
⑥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 。
⑦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________ 。
7. 在古代诗词中描述“月”的句子很多,请你写出几句关于咏月的诗句,越多越好。
基础问答1. 你以为《十五夜望月》前两句通过写景表达了何种情感?2.“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中“落”换成“在”好不行?什么缘故?3. “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作者如何的愿望?4.“我的想念是圆的”,此处的“圆”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情感?二、依照提示,填写相关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综合能力测试班级:姓名:一、积累运用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填人名)。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人。
这首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阕问________,下阕问________,归根结底,是问________。
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3.________(填作者)的诗《我的思念是圆的》从时代来看,是一首现代诗。
4.默写。
①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正误,在括号内用“√”或“×”表示。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6.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我欲乘风归去。
7.加点字注音。
宫阙()绮户()高处不胜寒8.解释。
①达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一)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说诗歌后两句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分析划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月光幻想曲月光的美是画不出来的。
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
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
音乐呢?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传出了月光之情的。
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像,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
秦少游《踏莎行》词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个“迷”字便摄住了月光的精灵。
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与烦躁。
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
进入月光,便被一种恍惚朦胧的境界所迷:这是我平日生活过的世界吗?我还是我吗?在人间,在仙境,还是在通往地狱的忘川或地下隧道行走?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
进入精神深处,引得离却人间烟火,如在梦里游,长久置身月光之中,人会“异化”为幽灵么?这或与嫦娥有关。
与她的孤独,寂寞,忧郁有关,与她的绵绵乡愁织就的悲剧氛围之网有关吧。
[来源:学#科#网]人们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条船上,抑或摇篮中,晃荡着,颠簸着,飘飘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编织的梦境所环绕,所牵引,所左右。
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
对于月光,只能在想像中追逐,寄期望于一个“如梦的行者”,让他做我的替身,到月光中飘忽,去历险,去陶醉吧。
月光是清冷的。
水的青色,雪的微寒,且有颤颤的感觉隐约其间,像一角轻纱,一片叶片。
月光的神秘性在于她似静犹动,在于她的孤独和不安,如同手指握不住的一支残烛,一叶信笺在抖索。
而当她依附于什么,笼罩着什么,便与她难以割舍地构成一种幽暗的粘合,幻化出万千种迷离之境来了。
寻梦者走着,走着,影子孤单,徒步向前。
月光在村庄的模糊的屋脊之上,在匍匐着的庄稼地里,在井栏边,在场院的草垛,在深深的沟壑里暗暗流动。
光与影此起彼伏,在河的波浪间如蛇影穿梭。
没有车辆的路边,黑黝黝的大树,一个汉子在伐木。
他挥起巨斧,一下,一下,披在身上的黑衣裳滑落在地,露出了壮健的肌肉。
月光给他的肤色镀上一层青铜的光辉,阴森的潮湿……是吴刚么?伐木者的汗珠在月光里悠悠地闪烁。
寻梦者走着,走着,旷野无垠,前边有绵延的山岭逶迤,“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他念着姜夔的诗句,一个“冷”字该是咏月诗的千古绝唱了,那些山岭全在月光中半隐半现,冷僻而高远,且有一座古塔倾斜,立体的月光从塔顶滑下,似有丝绸碎裂的声音相伴。
寻梦者仰起脸望月,试着攀上几级塔阶。
他听见深山里有犬吠月,他听见远处传来荒鸡的啼鸣。
一个平淡无奇的白昼又将来临,皎月如钩,月光在渐渐地消隐……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影绰绰()朦胧()颠簸()匍匐()2.解释。
①氛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月光的神秘性在于她似静犹动,在于她的孤独和不安”这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哪一个字高度概括了月光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具体来说,月光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月光为什么是“遮遮掩掩,影影绰绰”的?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来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文中哪几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积累运用1.唐王建 2.水调歌头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宋天明月人生 3.艾青 4.略 5.①√②× 6.B 7.què qǐ 8.①达旦:到天亮。
②兼:同时。
阅读理解(一)1.想到月宫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词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3.怨恨。
“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