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黄萎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研究

合集下载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裴旭;杨柳青;徐鑫;景岚【期刊名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年(卷),期】2012(34)6【摘要】从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和西部、河北、陕西、宁夏、新疆向日葵黄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块采集有典型症状的200多个病株进行病原物分离,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到120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其菌落表现黑色、白色及灰白色.显微镜下观察其营养菌丝透明、有分隔,呈轮状分枝;分生孢子卵圆或椭圆形、单细胞;大多产生黑色微菌核.提取DNA并进行ITS序列分析(ITS1/ITS4),证实该120个向日葵黄萎病菌株均为轮枝孢属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More than 200 diseased plants having shown typical Verticillium wilt symptoms were collected from Heilongjiang,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ebei, Shanxi, Shaanxi,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120 strains obtained by tissue isolation technics were identified. On PDA, the colonies showed black, white or gray white. The vegetative mycelium was hyaline and septate. Conidia were o-void or ellipsoid and single - celled. They were borne on phialides, which were produced in a whorl around each conidiophore. Most of these isolates produced black microsclerotia.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and used as a template for amplification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 of rDNA with primer pair ITS1/ITS4. All of the 120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as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总页数】5页(P645-649)【作者】裴旭;杨柳青;徐鑫;景岚【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655【相关文献】1.兰州地区茄子黄萎病病原鉴定 [J], 朱建兰;常永义2.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J], 马立功;张匀华;孟庆林;石凤梅;刘佳;李易初;纪武鹏3.弱毒黄萎病菌的筛选及诱导向日葵交互保护作用的条件优化 [J], 赵英杰;王东;赵鑫;赵君;景岚;周洪友4.不同种类杀菌剂对向日葵黄萎病发生及产量影响 [J], 刘壮;张雷;王祉诺;于学鹏;孙敏;李慧英;牛庆杰;巴桑平措5.浇水频率对向日葵黄萎病严重度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J], 曹雄;李小娟;周洪友;景岚;赵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黑龙 江农 业 科 学 2 1 (0 4 ~4 0 1 1 ):0 3 Heln ja g Ag iutr l ce cs i gin rc lu a S in e o
向 日葵 黄 萎 病 病 原 鉴 定 及 其 生 物 学 特 性 研 究
马 立 功 , 匀 华 孟 庆 林 石 凤 梅 刘 佳 李 易 初 纪 武 鹏 张 , , , , ,
1 i, 血 球 板 计 数 法 进 行 产孢 量 的 测 定 _ 。 0r n 用 a 4 ]
病 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提供 理论依 据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材 料 .
1 3 2 温度 . .
采用 P C平板培 养基 , 5 5 S 于 ~3 ℃
病 害标 本 于 2 0 ~ 2 1 0 9 0 0年 采 自黑龙 江 及 吉 林 向 日葵 主 产 区 , 典 型 症 状 在 室 内参 照 方 中 对
(. 1 黑龙 江省 农业科 学 院 植 物保 护研 究所 ,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0 8 ; . 5 0 6 2 黑龙江 省农 垦科 学院 作
物 研 究所 , 龙 江 佳 木 斯 1 4 0 ) 黑 5 0 7
摘要 : 为更 好 地 研 究 向 日葵 黄 萎 病 发病 规 律 及 其 有 效 防治 方 法 , 向 日葵 黄 萎 病 菌 的 形 态 和 生物 学特 性 进 行 对 了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该病 菌在 梅 千培 养基 上 分 生 孢 子 透 明无 色, 子 梗 基 部 为 黑 褐 色 , 期 有 黑 色念 珠 状 菌 孢 后 丝 产 生 , 发现 微 茵核 和 厚 垣 孢 子 , 实 为 黄 萎 轮 枝 茵 ( et i im a b— tu 未 证 V ri l u loar mRe k t et od 。其 菌 丝 cl i ee B r l ) n h 生 长 的 最 佳 条 件 为 P C, 5 , H5 S 2 ℃ P ~6 最 适 碳 氮 源 为 蔗 糖 和 甘 氨 酸 。 产 孢 的 最 佳 务 件 为 P C 2 ~ 3 ℃ , , S ,5 O

向日葵菌核病、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向日葵菌核病、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萌发。根据笔者 2 0 1 0 — 2 0 1 3 年连续 4 a 的调查与观察 , 在
向 日葵 开 花末 期 至 成熟 期 如 遇 连续 阴 雨 天气 , 花 盘 受 害 就重 , 大 面 积重 茬 种植 向 日葵 的 区域 就 可 引起 该 病 的流
2 0 1 0 — 2 0 1 3 年对以上 2 种病害的为害特点 、 发病原 因及发
1 . 1 发 病特 点 向 日 葵 在整 个生 育期 间都 可能被 菌核 病 侵染 , 根 据 侵 染 部 位 的不 同 , 可分为 3 种类 型 : ( 1 ) 根 腐
型。病菌侵染向 日葵幼苗的根及茎基部 , 茎基部形成水
渍状褐色病斑 , 病部很快腐烂 , 产生黑色菌核 ; 重病植株
茎基 部输 导 组织 被破 坏 , 叶片 下垂 萎蔫 , 整株 呈立 枯状 死
向 日葵产 区 发生普 遍 且危 害 日趋严 重 。根 据笔 者 连续 几
多雨天气 , 花盘极 易感病受害。发病初期 , 感病花盘背面
首先 出现软腐型褐色病斑 , 随即病菌蔓延扩大到花盘正
面, 病部菌丝密生于种子与肉座之间 , 变褐、 软化, 而后花 盘腐烂 , 甚至脱落 , 并在其中形成网状或单个菌核。山西 省各地向 日葵菌核病以盘腐型为主, 平均发病率 4 0 %左 右, 而根腐型 、 茎腐型菌核病发病率只有 2 % 左右 , 为害损
品种、 轮作倒茬 、 调整播期、 加强栽培管理、 化学防治等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 词 : 向日 葵; 菌核病 ; 黄萎病 ; 综合 防 治 中图分 类号 ¥ 4 3 5 文献标 识码 B 文 章编 号 1 0 0 7 — 7 7 3 1 ( 2 0 1 4 ) 2 1 — 6 0 — 0 2

黄萎病菌致病及植物抗黄萎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黄萎病菌致病及植物抗黄萎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机 制 方 面的进展 , 为黄 萎 病的相 关 研 究奠定 理 论基础 。 关 键 词 :黄 萎病 ;致病机 制 ; 植 物 抗病 机制 中图分 类 号 :¥ 4 3 2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4—3 2 6 8 ( 2 0 1 4 ) 0 1 —0 0 0 1 —0 6
有 效 的 防治 手 段 来 控 制 该 病 害n ] 。1 9 4 1年 首 次 在
美 国吉弗 尼 亚州 发 现 黄 萎 病 , 目前 这 一 病 害 已 蔓 延
至世 界各 地 ] 。黄 萎病 病原 菌 属于 真 菌 的半 知 菌 亚
门( De u t e r my c o t i n a ) , 淡 色菌科 ( Mmo n i l a c e a e ) , 轮
Ab s t r a c t :Ve r t i c i l l i um wi l t i S on e of t he mo s t d e s t r u c t i v e s oi l ~ b or ne f un g a l d i s e a s e s , whi c h s e —
黄萎 病是 一 种 土 传 植 物 维管 束 病 害 , 其 病 原 菌
能够 以微 菌核 的形 式 在 土壤 中长 期 存 活 , 目前 尚无
菌 变异 性强 , 在 与寄 主 协 同进 化 的过 程 中常 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
理 分化 , 产 生新 的 致病 类 型或 生 理 小 种 。如 某 一 棉 花抗 病 品种 引种 到 另 一病 区后 , 可 能并 不 具 有 抗 病
Ve r t i c i l l i u m wi l t . Thi s r e v i e w s umm a r i z e s s o me a d va nc e s i n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pa t h o ge ni c me c h a n i s m of Ve r t i c i l l i u m wi l t a nd p l a nt r e s i s t a nc e t o Ve r t i c i l l i um wi l t , e mpha s i z i ng r e c e nt a d v a nc e s i n mo — l e c ul a r me c ha n i s ms, t o e s t a bl i s h t h e t he o r e t i c a 1 b a s i s f o r f ur t he r r e s e a r c h. Ke y wo r ds :Ve r t i c i l l i um wi l t ;pa t ho ge ni c me c ha ni s m ;pl a n t r e s i s t a n c e me c h a ni s m

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摘要介绍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黄萎病、菌核病的症状,以及识别与防治方法,以为提高向日葵的产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黄萎病;菌核病向日葵的病害种类很多,在长岭县发生较多的是向日葵菌核病、向日葵黄萎病和细菌性茎腐病,这些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向日葵产量造成很大影响。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向日葵的产量,避免损失,除要掌握向日葵的栽培技术外,还要对向日葵病害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现对向日葵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进行介绍,以为提高白日葵产量提供参考。

1 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1.1 发病症状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主要危害茎和葵盘,以茎为主。

茎部症状分褐腐和黑腐2种。

褐腐型:染病组织变褐呈湿腐状,后向上下及髓部扩展,病菌进入髓部后致髓部腐烂变褐,呈浆糊状。

木质部、导管组织也逐渐变褐,茎杆开裂、髓部萎缩中空,病茎外部变褐或倒折。

黑腐型:染病处呈水浸状,先呈橄榄绿色,后变黑,病茎部凹陷,呈墨汁状,髓部很快软腐。

萎缩变空,病茎外部变黑,呈条状开裂,田间后期发病主要是该类型。

花盘染病也可造成褐腐和黑腐,病部初期呈不规则水渍状,褐色或黑色。

条件适宜时病情扩展很快,造成整个葵盘褐腐或黑腐,并向茎杆扩展,使葵盘组织崩溃萎缩,只残留纤维和空盘。

湿度较大时甚至会导致向日葵全盘腐烂。

1.2 病因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

1.3 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残体中越冬。

雨水多,伤口及自然裂口多的条件下发病重。

1.4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措施:实行大面积轮作,清除病株和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二是种子处理:采用温水浸种,55 ℃温水浸种30 min,或用硫酸链霉素200 mg浸泡1 000 g种子,浸种2 h。

三是喷药处理:发病初期可喷施农用链霉素1 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7~10 d喷1次,连续喷施3~4次[1-2]。

2 向日葵黄萎病2.1 发病症状向日葵黄萎病主要在成株期发生,多始于植株下层叶片显症。

向日葵黄萎病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

向日葵黄萎病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5·02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生、分布及危害情况,并进一步对该病防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向日葵;黄萎病;防治;前景分析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 )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属菊科(Asteraceae )向日葵属(Helianthus ),起源于北美洲,具有耐盐碱、耐贫瘠、抗干旱、适应性强等特性,在许多国家广泛种植,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1]。

向日葵黄萎病是向日葵上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其寄主广泛,防治难度大,因此,加强对该病害的预防及防治研究对新疆向日葵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向日葵黄萎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向日葵种植区,发病面积逐年扩大,且发病率不断上升,在美州地区部分重病田,其发病率可达40%以上[2]。

该病在我国向日葵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如,内蒙地区向日葵黄萎病发病率在10%左右[3],宁夏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达40%以上[4],在新疆北疆地区向日葵黄萎病普遍发生,阿勒泰地区田间调查发病率普遍在10%左右,部分重病田可达70%以上[5]。

由于该病害的影响,有些地区已停止种植向日葵,严重影响了向日葵产业的发展。

1.1发病症状向日葵黄萎病田间一般在开花期开始表现症状,成熟期达到高峰。

田间的症状多从植株下层叶片显症,从叶尖叶肉部分开始褪绿,后整个叶片叶肉组织褪绿,叶缘和侧脉之间发黄,最后叶片除主脉及其两侧叶组织勉强能保持绿黄色外,其余组织均变为褐色,焦脆坏死,病叶皱缩变形,呈变褐干枯的典型症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向上位叶扩展。

后期剖开病株茎秆观察,维管束变褐。

湿度大时叶两面或茎部均可出现白霉[2,6]。

1.2病原向日葵黄萎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两个种,但在新疆向日葵黄萎病的病株上还分离到另一种可引起黄萎病的致病菌—硫色轮枝菌[7],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寄主广泛。

据统计,除危害向日葵外,还可以危害棉花、芝麻、番茄、茄子等多种作物[8]。

向日葵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及致病力分化

向日葵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及致病力分化
F u r t h e r mo r e,v e g e t a t i v e c o mp a t i b i l i t y,pa t h o g e n i c i t y o f t h e s e s t r a i n s we r e a na l y z e d.1 2 0 s t r a i n s c o u l d b e c l a s s i f i e d
Ve g e t a t i ve c o m pa t i bi l i t y an d pa t h o g e ni c i t y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f Ve r t i c i l l i um d ah l i ae i s o l a t e s f r o m s un lo f we r
东部和西部 、 河北 、 陕西 、 宁夏 、 新疆 等向 日葵黄萎病 发生严 重的地块 , 并 经分离 纯化后得 到 的 1 2 0株 菌株为材 料 , 开展 了菌株问营养亲和性 、 致病力分化研究 。结果表 明 : 利用硝 酸盐营养缺 陷型突变 体 ( n 如 ) 技术可将 1 2 0株菌株 分为 3个亲和群( V C G s ) , 3个亲和群分别有 8 9株 、 1 3 株、 7株 , 此外 , 还有 1 1 株未能 鉴定出亲和群 。通过对 3个 鉴 别寄主 的致病力测定 , 1 2 0株菌株可分为 3个致病类型 , 强致病力 ( I ) 占7 . 3 %, 中等致病力 ( I I ) 占5 2 . 7 %, 弱致病力 ( I I I ) 占4 0 %, 菌株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差异 。研究同时表明菌株问营养 亲和性与地理 位置没有 明显的相关性 , 但 与
i n t o t h r e e v e g e t a t i v e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g r o u p s( V C G s )b a s e d o n c 0 m p l e m e n t a t i 0 n t e s t s o f N i t r a t e —n o n— u t i l i z i n g( n i t )

向日葵列当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向日葵列当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向日葵列当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作者:侯东生等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12期摘要介绍了向日葵列当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分布、危害及防治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向日葵列当;发生;危害;防治现状中图分类号 S56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2-123-02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是1年生草本植物,属菊科(Asteraceae)向日葵属(Helianthus),起源于北美洲,具有耐盐碱、耐贫瘠、抗干旱、适应性强等特性,在许多国家广泛种植,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向日葵列当(Orobanche cumana)是一类全寄生性杂草,它本身没有根,主要寄生在向日葵根际,吸取向日葵植株的营养和水分生长[1],严重地降低了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给向日葵产业的发展造成很大损失。

笔者综述了向日葵列当的危害特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向日葵列当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向日葵列当的发生危害与生物学特性1.1 向日葵列当的发生、危害情况向日葵列当又称为毒根草、无根草、兔子拐棍等,是1年生寄生性草本植物,属双子叶植物,列当科。

在国外主要分布于俄罗斯、美国、匈牙利、斯洛伐克、朝鲜、捷克、以色列、保加利亚和埃尔维亚等地。

国内分布在新疆、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北京、辽宁、山西、吉林等省(市、区)。

其中新疆危害最重,东北次之,辽宁较轻[2-3]。

主要危害向日葵、番茄、西瓜、蚕豆、豌豆、甜瓜、芹菜、胡萝卜、烟草、亚麻等。

向日葵整个生育期间都能被列当寄生,被列当寄生后,体内营养和水分被向日葵列当消耗,列当寄生在寄主根部,影响植株生长,使得植株矮小,不能形成花盘,甚至干枯死亡,危害极大,导致百粒重降低、子粒短小,饱满度差,子粒含油率下降,品质变劣,商品性变差。

经报道在我国最大的向日葵产区——内蒙古自治区,仅巴彦淖尔市向日葵列当危害面积就达1.33余万公顷,部分向日葵田列当平均寄生率达到72%以上,向日葵受害一般减产在30%~45%,部分严重地块列当寄生率达90%以上,导致绝收,经济损失严重[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f e p t o e sg o t y l a d tmp rt r d p a i t r l s t e s me, h i g o h c ce i a o t wo o a h g n r w h c ce n h t e e au ea a tb l y a e amo t h a i t err wt y l s b u
h a g n a e d n i d y t e p t o e s r i e t e b mo p o o n b oo i a h i f r h lg a d il gc l y me h d u e t o s s d; a d h i o tn ilg c l n t e mp ra t b oo ia
新 疆农 业科 学
2 1 ,9 8 :4 0—14 0 2 4 ( ) 14 48
X ni gA r utrl c ne i a gi l a Si cs jn c u e
di1.0 8 ji n 10 — 30 2 1 .80 o:0 6 4/.s .0 1 4 3 .0 2 0 . 1 s 1
萎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和硫色轮枝菌 , 两种病原菌对向 日葵均有较强的致病性 。
关键词 : 日葵 ; 向 黄萎病 ; 病原; 生物学特性 ; 致病性
中图 分 类 号 :45 65 s 3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0 — 302 1)8 40 0 1 1 4 3 (02 0 —14 — 9 0
Vrc lm d hi n e il m sl ueu ij n ;R sac nbooi l h rc r t sso s h t e il a l ead Vre l p rl m i Xni g eerho il c aa t i i hw a t iu a tiu u h l n a g ac e sc t
Re e r h o o o ia a a t rsisa d s a c n Bi lg c lCh 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e itc n Pa h g n ct fS n o r Ve t il m l Pa h g n t o e iiy o u f we ri l u wi t o e l c i t
ca c rts n t gn to t t gn a s r e y ee l ioi m t d pld R sl hr t ii d a oeiy fh p h es r r e c d nr o g e o pe .【 e t a e sc a p h c e a o e e a h b g ab l c h a i u】
向 日葵 黄 萎病 菌 生物 学特 性及 致 病 性研 究
付 剑 桦 , 庆元 , 磊 郭 穆
(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鸟鲁木齐 80 5 ) 30 2

要: 目的 】 【 明确新疆向 日 黄萎病病原菌种类 , 葵 分析病 害规律 , 究防病关键技 术。【 法】 研 方 采用形 态分
类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种的鉴定 , 采用一般生物学方法 对病原菌重要生 物学 特性及致病 性进行研 究。【 果 】 结 病原菌种 的鉴定结果表明 , 新疆 向 日葵黄萎病 主要致病 菌为大 丽轮枝 菌 ( e il m dhie 和硫 色轮枝 菌 Vrcl a l ) t iu a ( eti t d hrUm)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 明: Vrchm s p teu ; il t t 两种病原菌 的生长周期及 温度适 应性基本一致 , 生长
A s at【 be i 】no e t c rysei f ufw rV tii i pt g , nl et bt c:O j t e I r r o l i pc so sn o e eiU m wl a oe aa z e r cv d at e l rc u t h n y h ocrn gli f e i ae n uy h e n o t ho g. Me o 】 e e a h sei f cu i r u ry s s ads d eky ot l cnl y 【 t d I t s r , pc s r g e atot d e h t t c r e o h n h re c eo
Th d nt e r s l o t o e s o e i e i d e u t f pa g n h w t a man ah g n c u i to e un o r etcli m wit r i f s h ht i p t o e s a sng h s s f we V rii u l l l a e
F i U J n—h a G O Q n — u n MU L i a u , U ig y a , e ( ol eo goo y Xn a gA r utrlU i rt, rm i 3 0 2 C ia C lg e fA r m ,i in gi l a n e i Uu q 8 0 5 , hn ) n j c u v sy
周期约为 1 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 1 0d, O一3  ̄ 最适生长温度为 2 ℃ , 0C, 5 致死 温度为 5 o 大 丽轮枝菌较适 宜 2C;
的酸碱范围为 p . —1 . ; H 5 1 11 硫色轮枝菌在 p . 一l . 均可生长 ; H4 1 1 1 在多种常用培养基 中, 燕麦培养基是 大 丽轮枝菌的最适 培养基 ; 而玉米片培养基是硫色轮枝菌的最适 培养基 。致病 性研究表 明: 自然 条件下 , 病菌 自 苗期开始整个 生育期均可侵染 ; 人工接种条件下 , 及有伤接种有利于侵染 和发病 。【 高湿 结论 】 新疆 向 日葵 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