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_以渤海海域P油田为例

合集下载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摘要:剩余油表征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

目前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较快,石油资源的地位仍然无法取代。

加强石油油藏等相关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剩余油;精细油藏;油藏工程1剩余油研究的重点内容1.1储层中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刻画董冬等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的剩余油类型划分和分布规律特征。

窦松江等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配套挖潜措施。

剩余油的类型主要包括宏观剩余油和微观剩余油,其中宏观剩余油主要指油藏规模剩余油的发育特征,而微观剩余油主要指剩余油在孔隙结构中的分布规律。

1.2剩余油形成和分布模式表征及控制因素分析王志高等以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藏为例,进行了稠油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该项研究主要综合地质和开发特征,通过剩余油成因和分布位置特征,对剩余油进行分类描述及预测。

1.3层序地层学划分、构造精细解释、储层构型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流动单元分类等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汪益宁等研究了高精度构造模型在密井网储层预测及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胡望水等以白音查干凹陷锡林好来地区腾格尔组为例,分析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陈程等以吉林扶余油田S17-19区块为例,研究了点砂坝内部水流优势通道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1.4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预测尹太举等以马场油田为例,对复杂断块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

研究认为剩余油预测包括井点剩余油预测和井间剩余油预测2方面。

1.5三次采油措施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描述宋考平等分析了聚合物驱剩余油微观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降低了流度比,在宏观上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聚合物溶液黏弹性加大了其与油膜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不同水淹程度产生不同特征的剩余油,盲端状剩余油受聚合物驱影响最大;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受不可及孔隙体积倍数影响,主要以簇状形式存在。

辫状河储层内部构型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

辫状河储层内部构型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
A b s t r a c t :T a k i n g S e d i me n t a r y U n i t P I 3 i n D a q i n g S a b e i D e v e l o p m e n t Z o n e 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g o b j e c t , t w o s u p e r
2 0 1 5年 8月
大 庆石 油地 质与 开发
Pe t r o l e u m Ge o l o g y a nd Oi l f i e l d De v e l o p me n t i n Da q i n g
Au g .,2 01 5
第3 4卷第 4期
Vo 1 . 3 4 NO . 4
F I NE CHARACTERI ZATI oN oF THE I NTERNAL CONF I GURATI oNS FoR
THE BRAI DED RI VER RES ERVo I RS AND REM AI NED oI L
YU Hu a n
( N o . 3 O i l P r o d u c t i o n P l a n t o fD a q i n g O i l i f e l d C o . L t d . ,D a q i n g 1 6 3 1 1 3 ,C h i n a )
o f t h e m i c r o — s t r u c t u r e s 。 i n j e c t i o n — p r o d u c t i o n i m p e r f e c t p a r t s , e d g e s o f t h e b r a i d e d c h a n n e l s ; t h e l o n g i t u d i n a l l y r e —

近岸水下扇多级次储层构型特征及剩余油分布——以Bongor盆地X油田下白垩统油层为例

近岸水下扇多级次储层构型特征及剩余油分布——以Bongor盆地X油田下白垩统油层为例

近岸水下扇多级次储层构型特征及剩余油分布——以Bongor盆地X油田下白垩统油层为例冯烁;刘倩;彭子霄;付超;李苏磊;刘明慷【期刊名称】《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年(卷),期】2022(46)2【摘要】陆相断陷湖盆近岸水下扇沉积体内部厚层砂体结构复杂,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

以Bongor盆地X油田下白垩统油层为例,根据岩心观察、密井网测录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研究区下白垩统典型厚层近岸水下扇沉积序列,研究不同级次下的储层构型及其对沉积体内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识别泥质沉积面、冲刷/侵蚀面两类界面,近岸水下扇构型单元划分为7个级次(一级~七级),识别分支水道、席状砂、分支水道间和末端水道4种四级构型单元,复合分支水道为五级构型单元。

储层内剩余油分布受四级、五级构型单元平面展布特征控制,具有构型界面夹层垂向控油和分支水道砂体横向控油两类模式,构型单元平面连通性及界面阻隔是控制油水连通的主要因素。

该结果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开采后期剩余油挖潜提供指导。

【总页数】16页(P58-71)【作者】冯烁;刘倩;彭子霄;付超;李苏磊;刘明慷【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1【相关文献】1.近岸水下扇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油藏为例2.近岸水下扇扇中厚砂体储层构型及对剩余油控制——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四砂组2小层为例3.基于储层构型的三角洲前缘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渤海湾盆地S油田东营组二段下亚段Ⅰ油组为例4.扇三角洲厚储层构型解剖及在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文昌B油田为例5.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水驱油实验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L1区长7储层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近年来,辫状河储层构型成为油气勘探勘查领域中令人关注的研究话题,因为它有助于深入了解岩性控制下油藏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定义、分类、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出发,综合阐述辫状河储层构型在油气勘查领域的应用。

1、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定义辫状河储层构型是指依托碎屑岩砂岩体内明显的水动力建造的储层,具有不规则的巧妙细节。

水动力通过平流等机制影响河系,改变河流轨迹,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储层构型,即辫状河储层构型。

2、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分类根据沉积河系的形态和类型,将辫状河储层构型分为曲移河构型、缓存河构型和排列河构型三大类。

(1)曲移河构型:曲移河构型由曲移河型和斜坡河型组成,它们以多条短曲移河谷和斜坡河两类曲移河系统为主要沉积形态,它们具有较多的辫状河渠,但没有主河流。

(2)缓存河构型:缓存河构型是河系系列缓存河流形成的构型,它们缓慢地沿流域的细分地形排列,包括横移河流、多左右分支、交叉河流等沉积河系及其所形成的辫状性河流储层。

(3)排列河构型:排列河构型是由排列河流型和斜坡河流型组成,它们以多段排列河谷和斜坡河两类排列河系统为主要沉积形态,河流系统的横弯曲长度为数十米至几公里,具有明显的主河流流程及较多的辫状河渠。

3、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特征辫状河储层构型各种类型的储层共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包括合理的分层结构、便于沉积的滑动侧边线及其冲积特征、耦合时期沉积活动等。

合理的分层结构:辫状河储层构型经历过拉拔强烈的水动力,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分层结构,诸如上中下、河流底泥沙层、砂层、重砂层、细砂层等,这有助于油气的封闭和流动。

便于沉积的滑动侧边线以及其冲积特征:滑动侧边线又称河谷侧边线,它的存在使河流的变形更有效,并在河流底部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台,从而使得沉积物有足够的位置和空间来发育河流沉积构造。

耦合时期沉积活动:油气的封闭和流动,特别是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形成,往往是由水动力活动及相关活动耦合同步发育的,耦合时期沉积活动尤其是辫状河储层构型形成的沉积变形活动,对油气的封闭和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海上油田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级次解析

海上油田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级次解析
HuGuangYi1,2 WangHaiFeng1,2 FanTingEn1,2 GaoYuFei1,2 ChenFei1,2 XiaoDaKun1,2 ZhangXianWen1,2
1StateKeyLaboratoryofOffshoreOilExploitation, Beijing 100028, China 2CNOOCResearchInstituteCo., Ltd., Beijing 100028, China
海上油田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级次解析
胡光义 1,2 王海峰 1,2 范廷恩 1,2 高玉飞1,2 陈 飞 1,2 肖大坤 1,2 张显文1,2
1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8 2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
摘 要 在现有的碎屑沉积地质体构型分级方案基础上,充分考虑自然界中河流沉积演化规律以及海上油
Abstract Basedontheexistinghierarchicalschemeofarchitecturalunitsinclasticdeposits,taking accountoftheevolutionlawofnaturalriversedimentation, thedatabaseandeconomicdevelopmentscale ofoffshoreoilfields,andfollowingtheprincipleandbasisofthegeologicalbodiesclassification, anar chitecturehierarchyoffluvialcompoundsandbodyinoffshoreoilfieldisestablished.Inthispaper, the basiccharacteristicsof13gradearchitectureunitsoffluvialcompoundsandbodyaresystematicallyde scribedfrom theaspectsofgeologicalgenesis,maincontrolfactors,spacetimescale,etc., andthecor

河流和三角洲储层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渤海湾盆地胜坨油田为例

河流和三角洲储层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渤海湾盆地胜坨油田为例

V oI29. . No. 2 A pr 2 7 .. 00
河 流 和 三 角洲储 层 剩 余 油 分布 模 式
以渤 海 湾 盆 地 胜 坨 油 田为 例
黄 石 岩
(. 国 石 油 化工 股 份 有 限公 司 油 田事 业 部 ,£ 1中 j京 1 0 2 ;. 国科 学 院 地 质 与 地 球 物 理 研 究 所 , 京 0092 中 北 10 2 ) 00 9
OF TH E BOH AI BAY BAS N I AS AN EXA M PLE
H u ng Sh y n , a ia
( . l n sDe eo me tBu iesUnt I 1 Oi a d Ga v lp n sn s i,S NOPEC,Bej n 0 0 9 h n iig 1 0 2 ,C ia;
中图分类号 : 37 TE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DI TRI S BUTI oN oDE M oF REM AI NG L NI o

TAKI NG TH E SH ENGTU O LFI OI ELD
Ab t a t s r c :The p p r s u e c a s a d d s rbuton ofma r nd m ir e i i li l i la d a e t did me h nim n i ti i c o a c o r ma n ng oi n fuv a n d la r s r o r,a d bu l s rb i o e ofm a r nd mir e i i i. The p pe ut f wa d et e e v i n it dit i uton m d c o a c o r ma n ng o l a r p or r t a he r ma n ng o l n fuv a n e t e e v i nrc d ma nl n ma gi a i s h tt e i i i l i la d d la r s r o r e ihe i y i r n f ce ,he e bo f ul , i r a ut a t r n d ou nd pa t u on r ld by we 1 The p a s rbu i f r mani g o l s ma nl o ou d we ge ta r nc t ole l. l ne dit i ton o e i n i i y c n— i tole e i ntmi r a is,f u t a d s nd dit i to r ld by s d me c of c e a l n a s rbu i n.Th nt ra r d s rbu i n o e i i l e i e lye it i to fr ma n ng oi i anl o r le e tc lhe e o net . The r m ani i e rc e n up i stv hy h sm i y c nt o l d by v r ia t r ge iy e i ng o l n i h d i sde ofpo ii e r t m r s r o roffu i lwh l n d e e v i l v a ie i ownsd e a i e r t m e e v r o e t .M ir e ani g o lha i e i e ofn g tv hy h r s r oi fd la co rm i n i s fv s p y s,s h a e wo k,s e kl ha e t pe uc s n t r p c e,a t c d, rc e a o u e o i an t r t a he t ikl nd c nf s fo l d wa e .

2014-孙天建-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以苏丹穆格莱特盆地Hegli油田为例

2014-孙天建-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以苏丹穆格莱特盆地Hegli油田为例

mo d e l s wi t h mu d s t o n e ,s e mi — mu d s t o n e ,a n d s a n d b o d i e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h e s c a l e s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1 u n i t s a t d i f f e r e n t h i e r a r c h i c a ll e v —
s i n g l e b r a i d e d c h a n n e l b e l t ,s i n g l e s a n d b o d y ,a n d s i n g l e a c c r e t i o n o f c h a n n e l b a r . Th e t a r g e t b r a i d e d c h a n n e l s a r e f i l l e d i n t h r e e
Wi t h t h e c o n s t r a i n t o f t h e s c a l e f o r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0 n o f d i f f e r e n t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u n i t s ,a t h r e e — d i me n s i o n a l g e o l o g i c a l mo d e l i s b u i l t u s i n g f a c i e s — - c o n t r o l a n d ma n - c o mp u t e r i n t e r a c t i o n me t h o d t o a c c u r a t e l y d e l i n e a t e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a t t e r n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U — _ n i t s i n s a n d y b r a i d e d — r i v e r r e s e r v o i r s .

砂体叠置关系与剩余油分布规律

砂体叠置关系与剩余油分布规律

砂体叠置关系与剩余油分布规律杜殿发;郭乔乔;郑洋;张根凯;张雪【摘要】针对不同砂体叠置类型下水驱流线及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明确的问题,以孤东油田七区西区块的地质条件为基础建立概念模型,利用流线数值模拟方法,对储层内部砂体叠置构型进行深入分析,模拟不同空间叠置类型下的油水渗流状态,观察流线的分布及变化,剖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砂体叠置对流线分布、剩余油的驱替有重要影响作用,剩余油分布呈现叠置区域上部高于下部,边缘区域高于中心区域的规律.流线趋向于保持在原砂体内渗流,泥岩及叠置面的存在改变了流线的方向,造成泥岩、泥岩附近和叠置交界面处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该研究对认识层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流线驱替效率及油藏开发后期的方案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8(025)004【总页数】5页(P62-66)【关键词】砂体叠置;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流线分布;孤东油田【作者】杜殿发;郭乔乔;郑洋;张根凯;张雪【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10 引言中国大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日趋分散,开发难度不断增大。

砂体间的叠置关系直接控制注水开发油田的水淹特征,常规的储层研究已无法满足油田生产的需要,需对砂体间的接触关系展开精细研究[1]。

胡光义等[2]对海上油田河流相复合砂体的叠置样式展开研究,封从军等[3]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的单砂体进行识别,以上研究只局限于砂体叠置类型的描述与划分,对不同砂体叠置关系下的剩余油分布研究仅停留在定性层面上,未曾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不同砂体叠置构型下的流线与剩余油分布展开集中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0550(2016)02-0375-11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6收稿日期:2015-03-07;收修改稿日期:2015-07-14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1ZX05023-006-002)[Foundation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No.2011ZX05023-006-002]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渤海海域P 油田为例徐中波1申春生1陈玉琨2康凯1罗宪波1何新容1李林1张博文1(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2.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14)摘要砂质辫状河内部不同级次的构型模式,特别是心滩坝及其内部夹层的构型特征尤为重要,直接控制了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富集与分布。

采取现代地质调查与地下地质解剖相结合的思路,以渤海海域P 油田为例,分别从辫流带、心滩坝及心滩坝内部夹层三个级次,探讨了砂质辫状河构型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

结果表明砂质辫状河道具有三种充填样式,且以砂质充填为主,心滩坝与辫状河道呈“宽坝窄河道”的分布样式;坝内落淤层具有穹窿式和水平式两种分布样式。

此外,从5级至3级构型单元逐步细分,通过三种识别标志划分单一辫流带,平均宽厚比约178;心滩坝辫状河道宽度与心滩坝宽度比约为1ʒ3.8,心滩坝宽度与长度比约为1ʒ2.2;心滩坝内部单期落淤层近水平分布,多期之间互相平行,一般2 4个。

不同级次储层构型要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存在差异性。

对于辫流带级次,层间隔层直接控制剩余油分布;心滩坝级次泥质半充填河道底部砂体连通,侧翼上部水淹程度较低,剩余油富集;受落淤层和物性界面的影响,心滩坝内部剩余油主要呈“分段式”富集在落淤层下方垂积体的顶部和水驱较弱的边部。

该成果在油田老区综合调整方案和新区开发方案设计上得到了应用,也在调整井部署,尤其是水平井挖潜剩余油等方面,提供了地质依据。

关键词辫状河储层构型现代沉积露头砂体叠置样式剩余油第一作者简介徐中波男1984年生硕士油气储层地质E-mail :xuzhb2@cnooc.com.cn中图分类号P618.13文献标识码A0引言储层构型研究的核心主要是研究储层的沉积微相及其在空间上的展布[1-2]。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地下储层构型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3-8]。

目前,砂质辫状河储层也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构型模式、定量关系以及地下储层构型表征方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和认识,但由于受辫状河沉积作用的多样性、地下储层的复杂性等因素影响,对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定量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辫流带级次的规模方面,但对心滩坝级次成因单元的定量规模关系研究较少,关于砂质辫状河砂体内部隔夹层的模式研究也较为局限[9-14]。

此外,与曲流河研究精度相比,辫状河心滩坝砂体内部不同泥质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尚不确定[15-17]。

渤海海域P 油田是河流相储层为主的大型整装油田,其主力区块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层间、平面、层内矛盾突出,剩余油预测及稳产难度越来越大。

以P 油田主力区块为例,按照层次分析、模式拟合、动静结合的思路,从辫流带、心滩坝及心滩坝内部夹层三个级次进行了构型解剖,建立了砂质辫状河心滩坝及其内部构型要素的定性、定量分布模式,重点对研究区目的层心滩坝和辫状河道的展布进行了预测,进而分析不同级次渗流屏障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1研究区概况P 油田位于渤海中南部海域渤南低凸起中段的东北端(图1)。

该油田为一断裂背斜构造,受两组南北向走滑断层控制且内部受NE 或EW 向次生断层复杂化,断裂系统发育;以辫状河沉积为主,砂地比约30%,主力含油层系为馆陶组,油藏埋深910 1400m ,纵向连续含油,无底水天然能量,油藏类型为岩性—构造油气藏,属于海上大型复杂河流相水驱开发油田(图2)。

第34卷第2期2016年4月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Vol.34No.2Apr.2016图1研究区构造位置图Fig.1The location map of structure zone in the studyarea图2研究区馆陶组地层综合柱状图Fig.2Comprehensive stratigraphic column in the study areaP 油田于2003年初投产,已开发12年,钻井密度达到29口/km 2,井距150 300m ,侧钻井资料较为丰富,部分井已侧钻6次,井距小于100m ,目前综合含水率已达70%,但采出程度仅为12%,剩余油仍有很大潜力。

研究区丰富的钻井资料和动态资料为开展本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辫状河储层层次构型研究地下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依据地震和钻井等资料[18],但由于该油田现有地震资料的有效频带范围673沉积学报第34卷为10 70Hz,主频较低,约28Hz。

并且核心部位受浅层气影响而地震反射杂乱,难以应用地震切片对构型单元进行分辨和识别。

结合动、静态资料,通过大量的相似露头类比和现代河流沉积的统计分析,参考Maill构型理论的界面层次,依据“模式指导、层次约束、动静结合”的思路即在不同层次的模式指导下,依据河流沉积模式进行不同层次的井间构型分布预测,然后分多个层次进行了辫状河内部多级构型研究(重点是5、4、3级构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剩余油分布模式。

2.1露头与现代河流沉积类比2.1.1露头和现代沉积类比的适用性受沉积、构造、成岩等地质因素影响,露头和现代沉积的储层构型模式应用于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前,应进行适用性分析。

通过采用两种手段进行适用性分析:(1)河型类比不同类型的辫状河具有不同的构型要素类型和空间组合关系,因此类比露头或现代河流沉积时,首先确定辫状河河型。

在辫状河河型分类方面,Miall (1985,1988,1996)划分出的16种河流类型中,把辫状河分为砾质辫状河和砂质辫状河。

砂质辫状河又分为深的终年砂质辫状河(South Saskachewan型)、浅的终年砂质辫状河(Platte型)、高能砂质辫状河以及漫流末端辫状河(Bjou Creek型),并总结了不同类型辫状河的沉积构型模式。

经过多年的研究,河流地质家和地貌学的专家们认识到河流的满岸水流深度决定了水流形成的沙丘高度,沙丘高度又决定了其形成的交错层层组的厚度,而河流满岸水流深度与河道带宽度之间存在统计关系。

因此,只需测出砂层交错层层组的厚度便可利用辫状河满岸水流深度与沙丘高度、砂层交错层层组厚度和河道宽度之间相互的统计公式求出河道带的宽度。

根据研究区3口取芯井的岩芯观察,馆陶组岩性主要为细、中细、含砾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单层厚度2 5m,属于砂质辫状河相;交错层理系平均厚度为12 30cm,由Leclair经验公式计算出研究区馆陶组辫状河古水深为3 6m,属于深的终年砂质辫状河沉积[19-20]。

类比原型挑选的是河型一致的大同吴官屯辫状河露头和孟加拉Jamuna河的辫状河段。

(2)应用密井网资料抽稀验证适用性结合丰富的侧钻井资料,利用抽稀后的小井距井区的钻井资料验证露头构型模式和现代沉积构型要素的规模、尺寸等,对于相似的露头和现代沉积予以采用。

结果表明,大同吴官屯辫状河露头和孟加拉Jamuna河的构型模式和构型要素规模与研究区相符。

2.1.2类比适用露头的沉积露头类比研究是储层构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山西省大同市云岗镇云冈石窟景区附近出露四条连续性好的辫状河砂体露头,露头区距大同市区约14 km,分别被称为石窟剖面、晋华宫剖面、铁路桥剖面和吴官屯剖面。

于兴河(2004)、吴胜和(2012)、陈玉琨(2012)等对云冈组四条剖面的层次界面、岩相类型、构型要素识别以及砂体叠置样式等进行过详细研究,并统计了辫状河道及各种类型坝的宽度、厚度数据。

依据上述研究区以及原型区的地质概况,进行了类比分析的工作,通过分析后的结果表明,露头区吴官屯剖面与研究区之间存在较好的可比性,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如下:(1)发育的气候条件相同,均属于相对较干旱的气候环境;(2)都发育典型深河型砂质辫状河储层。

研究区与原型区单一辫流带厚度近似。

P油田馆陶组单一期次砂体厚度平均约为5m,露头区单一期次砂体厚度平均约为5.1m,均属于中等深度的辫状河;依据Miall(1996)关于辫状河的分类标准均属于常年流水的深河型砂质辫状河。

(3)构型要素特征相似:垂向河道充填复合体之间发育稳定分布的泛滥平原泥岩;叠置砂体之间为连通、半连通和不连通接触样式;单期河道充填复合体内部表现为“宽坝窄河道”样式。

由此可见,吴官屯露头剖面原型模型与地下研究区沉积特征类似,可以用于指导地下储层的构型解剖。

根据露头剖面所划分出的9种岩相类型,结合对剖面的精细描述,在构型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吴官屯剖面沉积构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描述,归纳出以下6种构型要素的不同岩相组合类型,其主要特征描述如下(表1)。

在辫流带级次,吴官屯剖面自下而上共发育四期河流沉积,期次之间泛滥平原泥岩稳定分布,厚度0.2 1.3m。

砂体叠置形式为垂向不连通的层状孤立式。

单期河流沉积砂体目视平均厚度从下往上逐渐变小,泛滥平原泥岩厚度和分布范围逐渐增大。

在心滩坝级次,心滩坝级次构型要素主要包括心滩坝和辫773第2期徐中波等: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表1露头剖面岩相组合及构型要素特征Table 1Architecture elements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uguantun sandstone构型要素岩相组合几何特征沉积作用层次界面辫流带(BRB )任意组合顶平底凸的板状,宽度大于200m ,厚度约1 5m垂向加积、填积、侧向加积等五级界面限定的构型单元,侵蚀的基底砂质河道(SCH )Gm →St -ln →Sst →Fsc ;Sm →St -Sn →Fsc 顶平底凸的透镜状,宽度约12 30m ,厚度1.5 3m垂向加积、填积泥质河道(SMCH ;MCH )Fsc -Fp ;Sm →Fsc -Fp顶平底凸的透镜状,宽度约为12m ,厚度约为3m 填积四级界面限定的构型单元,侵蚀的基底常与顶面不平行砂坝(LB )Sm -Sp →Ssp 顶平顶凸的透镜状顺流加积、侧向加积垂向加积越岸沉积(OF )Fsc ;Fl席状,顶部常被侵蚀漫积四级、五级界面状河道。

根据岩相和砂体剖面形态,在各单一期次沉积砂体内部,可识别出心滩坝和辫状河道砂体,两者形态差异大,界面处存在清晰的岩相变化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