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地区葡萄3414肥料试验初报
马铃薯“3414”田间肥料效应试验分析与总结

马铃薯“3414”田间肥料效应试验分析与总结马铃薯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肥料的施用。
为了探究不同肥料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本次试验选择了常用的“3414”肥料进行田间试验,并对其效应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试验设计及方法1. 试验设计本次试验采用了随机区组设计,在同一块土地上设置了三个不同的施肥处理组(分别为施用“3414”肥料的不同比例),每个处理组设有3个重复,并且设置了对照组。
在整个试验期间,对各处理组的土壤性质、植株生长情况、产量等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
2. 试验方法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我们在试验前对土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调查,包括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
在施肥前后,还对土壤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进行了监测,并对植株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定期观测和调查。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性质通过试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施肥处理组的土壤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施用“3414”肥料的处理组中,土壤的氮磷钾含量普遍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肥料比例的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也随之增加。
这一现象表明,“3414”肥料的施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
2. 植株生长情况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对不同处理组的马铃薯植株生长情况进行了定期观测和记录。
结果显示,在施用“3414”肥料的处理组中,马铃薯植株的生长情况普遍优于对照组,包括植株的高度、叶片数量、叶片颜色等方面。
随着肥料比例的增加,植株的生长情况也明显提升。
这表明,“3414”肥料的施用对马铃薯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试验总结通过对“3414”肥料的田间试验分析与总结,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3414”肥料的施用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氮磷钾含量,促进植株的生长;2. 随着“3414”肥料比例的增加,马铃薯的生长情况和产量也相应增加;3. 合理施用“3414”肥料可以有效地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3414”肥料田间试验的操作及结果分析探讨

“3414”肥料田间试验的操作及结果分析探讨测土配方施肥最关键的一项技术环节是“3414”肥料田间试验。
目的是获取作物的最佳产量、最佳施肥量、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根据我区近两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实施,发现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探讨。
1试验设计1.1“3414”完全实施方案“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组合成的试验。
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
1处理N0P0K0、2处理N0P2K2、3处理N1P2K2、4处理N2P0K2、5处理N2P1K2、6处理N2P2K2、7处理N2P3K2、8处理N22P2K0、9处理N2P2K1、10处理N2P2K3、11处理N3P2K2、12处理N1P2K2、13处理N1P2K1、14处理N2P1K1。
该方案可用14个处理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的拟合,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的拟合。
1.2试验设计的关键点试验设计的最关键点是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的确定。
若2水平确定的相对偏高,试验得出的最佳施肥量会内推。
若2水平确定的相对偏小,最佳施肥量会外推。
2水平确定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土肥专家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施肥水平等因素来确定。
2试验实施2.1试验地选择试验地应选择地块平坦、整齐、不同肥力水平、均匀,具有代表性的地块。
坡地应选择坡度平缓,肥力差异较小的田块;试验地应避开道路、堆肥场所等特殊地块。
2.2试验作物品种和肥料品种选择选择当地主栽作物品种或拟推广品种。
肥料应选择氮磷钾单质品种,如尿素、三料过磷酸钙、硫酸钾等,磷酸二铵及其他二元或三元复合(混)肥不能做为试验用肥。
2.3试验地处理准备整地、设置保护行、试验地区划;小区单灌单排,避免串灌串排;试验前多点采集土壤样品,制备风干混合土样,进行土壤养分测试。
巨峰葡萄“3414”肥效试验

巨峰葡萄“3414”肥效试验郑章福【摘要】A "3414" regressio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by applying different contents of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s to kyoto grape.The results showed the application of N 15 kg,P2O5 12 kg and K2O 18 kg obtained the best achievement,with the best quality and agronomic traits of kyoto grape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yield and benefit.%对巨峰葡萄氮磷钾施肥量进行"3414"回归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条件下,巨峰葡萄每667 m2施用N 15 kg、P2O5 12 kg、K2O 18 kg表现最佳,各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突出,增产、增收明显。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科技》【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巨峰葡萄;平衡施肥;3414试验;经济施肥量【作者】郑章福【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溪尾镇农技站,355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福安市是福建省葡萄主要产区之一,全市现有巨峰葡萄种植面积3300多hm2,年产量5万t,年产值2.5亿元,巨峰葡萄是续茶叶之后当地农民收入的又一个主要来源。
但在葡萄种植中,由于农户凭经验施肥较为普遍,存在盲目、跟风施肥,施肥量和氮磷钾配比不合理现象十分突出,影响到巨峰葡萄产量品质。
为探讨氮磷钾不同配比对巨峰葡萄产量、品质的影响,在福安市溪尾镇进行巨峰葡萄平衡施肥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情况试验地点选择在溪尾镇下坯村洋边田,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一致,所属土种为白底田。
3414试验数据处理及配方施肥简介(下)

②各级指标值的确定依据 国际上尚无统一规定,根据我国土壤肥力偏低的实际
情况,全国“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协作组确定了我
国农田土壤通用的任何养分提取测定值划分级别: >90% 70~90% 高 中
50~70%
<50%
低
极低
浙江省红壤旱地速效磷提取测定值的等级划分
第一步:将某一较大的生态区域内的所有田间试验按土壤类型进
第三步:散点图
(1)图表向导
(2)xy散点图
(3)下一步
(4)下一步
第四步:拟合曲线
(2)单击右键、添加趋势线
(1)选中数据点
(3)类型中选择对数 (4)选项中选择显示 公式、R平方值 (5)确定
第四步:获 :获取方程 第五步
第六步:计算
Y = 30.96Ln(x) – 13.498
式中Y为相对产量,X 土壤速效养分含量
75 90 95 34 91 126 相对 产量 50 土壤有效钾含量 (mg/kg) 7
相对产量(%)
山东冬小麦土壤有效钾丰缺指标及钾肥推荐用量
土壤钾等级 极高 高 中 相对产量 >95% 90~95% 75~90% 土壤速效钾含量(mg/kg) >120 90~120 50~90 钾肥推荐用量(kg/ha K2O) 0 50~60 90~100
“3414”田间试验数据处理 问题与讨论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
报告内容
“3414”试验简介 “3414”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建立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制订
①具体步骤 A、多点田间试验(20点以上,肥力拉开) B、参比标准为相对产量(只此一项!) C、测土、作土测值与相对产量的回归曲线图
004专题四 3414试验与田间肥效对比试验报告

专题四 3414试验与田间肥效对比试验报告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因为其既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首要途径,也是筛选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
通过田间试验,掌握不同作物优化施肥数量,基、追肥分配比例,肥料品种、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府谷县从2009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按照项目安排,布设玉米、马铃薯、糜子三个主要作物开展“3414”肥效试验。
构建了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现将试验总结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试验点基本情况全县共布置了50个“3414”试验点,其中玉米16个、马铃薯15个、糜子19。
各试验点土壤养分含量情况(0-20cm)见表1。
采用常规测定方法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
有机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法;碱解氮:碱解扩散法;速效磷: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
表1 试验点基本情况表作物类型编号土壤类别地下水位灌溉能力自然灾害玉米719400G20100423F008 719402G20100413M068 719400G20100417A033 719405G20100417T071 719402G20120328M190马铃薯719402G20100413M067 719400G20100417A032 719405G20100417T072 719400G20100423F005 719400G20110605K200 719400G20110605K201 719400G20100417A033 719400G20100415K021 719402G20120328M191 719402G20120328M192糜子719400G20100423F009 719405G20100417T075 719400G20100415K054 719402G20100411M006 719400G20100417A031 719402G20100413M066 719405G20100417T073 719400G20100423F006 719400G20110605K199 719402G20120328M193表2 试验点土壤基本养分含量情况(0-20cm)汇总表作物类型编号有机质(g/kg)碱解氮(mg/kg)有效磷(mg/kg)速效钾(mg/kg)玉米719400G20100423F008 9.6 43.3 6.4 129 719402G20100413M068 8.2 36.2 12.4 71 719400G20100417A033 7.7 29.1 1.8 95 719405G20100417T071 8.4 61 1.0 157 719402G20120328M190 11.2 26.3 5.5 47马铃薯719402G20100413M067 13.9 27 3.1 66 719400G20100417A032 6.8 27.7 2 45 719405G20100417T072 4.8 68.9 2.3 47 719400G20100423F005 9.5 39.7 7.6 46 719400G20110605K200 10.3 31.2 11.5 55 719400G20110605K201 5 29.8 3.2 79 719400G20100417A033 7.7 29.1 1.8 95 719400G20100415K021 7.3 24.8 8.2 108 719402G20120328M191 13.7 36.2 7.8 93 719402G20120328M192 11.2 34.1 4.8 83糜子719400G20100423F009 8.2 22 16.2 91 719405G20100417T075 14.5 43.9 3.3 119 719400G20100415K054 9.3 26.3 6.7 139 719402G20100411M006 8.5 31.9 7.5 143 719400G20100417A031 9.5 35.5 1.7 74 719402G20100413M066 10 32.7 3.9 74 719405G20100417T073 7.9 37.6 3.8 82 719400G20100423F006 9.7 37.6 6.5 78 719400G20110605K199 9.1 34.8 6.4 67 719402G20120328M193 8.6 31.9 2.9 711.2试验设计肥料效应田间试验采用“3414”完全实施设计方案(表3)。
“3414”肥料试验方案的详细介绍

“3414”肥料试验方案的详细介绍
“3414”肥料试验方案的详细介绍:
“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效田间试验方案。
“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
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推荐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
为便于汇总,同一作物、同一区域内施肥量要保持一致。
该方案除可应用14个处理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的拟合以外,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的拟合。
例如:进行氮、磷二元效应方程拟合时,可选用处理2~7、11、12,求得在以K2水平为基础的氮、磷二元二次效应方程等等。
此外,通过处理1可以获得基础地力产量,即空白区产量。
利用“3414”实施方案可以得出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方案中的处理1为空白对照(CK),处理6为全肥区(NPK),处理2、4、8为缺素区(即PK、NK和NP)。
收获后计算产量,用缺素区产量占全肥区产量百分数来表达土壤养分的丰缺情况。
相对产量低于50%的土壤养分为极低;相对产量50%~75%为低;75%~95%为中,大于95%为高,从而确定适用于某一区域、某种作物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对应的肥料施用数量。
对该区域其他田块,通过土壤养分测试,就可以了解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提出相应的推荐施肥量。
“3414”肥料试验分析方法探讨

“3414”肥料试验分析方法探讨作者:吴秋艳罗家传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08期“3414”试验方案可作为一个完整的三因素试验用于建立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回归方程,而且还可以作为三个二因素或三个单因素试验建立二元或一元肥料效应回归方程。
“3414"试验具有较直观的可比性,便于实施与示范推广。
“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
目前“3414”试验结果分析方法大多采用软件法,优点是比较方便,但也存在不直观的问题,而且对于三元二次回归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因为三元二次回归方程可能是凸形、凹形、鞍形等不同形状的效应曲面,稳定点无法获得最优施肥量。
因此“3414”试验结果的分析,应该采用一元、二元、三元综合分析法,然后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并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确定最优施肥方案,特别是在进行二元二次分析时,应采用模拟寻优法,计算最高产和大于一定产量水平的最佳方案,并计算加权平均数和95%的置信区间,获得最佳施肥范围。
本文结合实例,采用Ex-cel 2003,利用直观方法,对“3414”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l材料与方法试验设在黄泛区农场四分场,土质砂壤,有机质1.04%,碱解氮47.30 mg/kg,速效磷36.67mg/kg,速效钾158.59 mg/kg。
前茬为小麦,供试量施肥量为过磷酸钙18.9 kg,氯化钾56.3 kg,最高产量为640.6 kg。
3.4三因素分析表明,单产大于600 kg方案有1 032个,平均施尿素30.2 kg,过磷酸钙48.3 kg,氯化钾7.5 kg,平均产量为666.1 kg。
经模拟寻优,对各因子不同水平频数的分析表明,N因子的频数峰值在1.25—2.50间,P 因子的峰值在2—3间,K因子的峰值在1.25-2.50间,说明试验设计的N、K水平比较恰当,但P水平偏低。
3.5“3414"试验作为一种三因素四水平肥料试验,具有因子全,水平多,操作简单,分析方便的优点,一个试验可完成空白、单因子、二因子、三因子分析,结合土壤化验、植株分析,可以完成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等数据的分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拓展“3414”肥料试验参数 优化测土施肥配方

*刘井山为土测值居中户。
4.2.3碳酸盐草甸土施肥单元缺磷试验结果 碳酸盐草甸土施肥单元缺磷试验结果见表6。
表6碳酸盐草甸土缺磷试验小区产量
*严志才为土测值居中户。
4.2.4碳酸盐草甸土施肥单元缺钾试验结果 碳酸盐草甸土施肥单元缺钾试验结果见表7。
表7碳酸盐草甸土缺钾试验小区产量
反映出该地块的养分动态变化信息,从而对这一点的施肥做出判断。但以此用来推断,整个施肥单 元则偏差较大。消除或减少偏差的唯一办法是在整个施肥单元设置20个以上的试验点,连续3~5 年才能对整个施肥单元作出施肥判断。这在生产实际中很难实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在多年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实践中发现,在同一测土施肥单元里,同一玉米品种100 kg籽实从土壤中吸收 的氮、磷、钾养分数量不因土测值的变化而变化;在同一施肥单元里土壤碱解氮含量与玉米产量相关 性很小,同一点的“3414”肥料试验,完全可以推断整个施肥单元的氮肥用量;在同一施肥单元里,磷 和钾的土测值与玉米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而且土壤中钾的测定值与玉米产量相关性好。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最小养分率”的原理选择磷或钾作为重点,在测土施肥单元里,以“3414”肥料试 验为核心,按照土测值的高、中、低分别设置多个单因子空白区、缺素区、全肥区辅助试验就可以得到 磷或钾的丰缺指标。因此,“3414”肥料参数试验点必须选择在测土施肥单元里的中等地力点上,即 土壤中磷、钾含量在中间值附近。通过不同土测值设置多点辅助试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341 4”肥 料试验在推断整个测土施肥单元施肥上的偏差和大面积生产上应用“3414”肥料试验的局限性,可直 观地根据土测值指导农民具体施肥。
7、5、6
kg,1/3的氮肥及全部的磷钾肥做底肥破垄夹肥一次施人;其余2/3氮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约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 验 设 计 试
采用 3 1 不完全设计方案 ,进行 田间 44 N P K肥料效应试验 , 、、 试验共设 6 个处理 , 采用 3 1 设计不完全方案 5 44 处理和不施任 何肥料对照处理 。即 : 理 1N P 不施化 处 0o 肥、 处理 2NPK 不施 氮肥 、 o22 处理 3 N o: PK 不施磷肥 、 处理 4NP 氮磷钾都施 、 : 处理 5
3 1 . 2
有 效态 磷 ( g k ) m/g
有效态钾 (l k ) 1 l 1 / g 2 g
P H 6 8
葡萄果实第一次膨大期 ( 6月 2 t 5 E左右 )将 , 氮肥用 量 的 35 磷肥用 量 的 25 钾肥 用量 /, /, 的 1 / 匀沟施 , 3混 浇水 。第二 次施肥在着 色 期( 8月初 )将 氮肥用量的 15 磷肥用量 的 , /, 35 钾肥用量的 23 /, / 混匀沟施 , 浇水 。 第三次 施 肥在秋季葡萄收获后 , 将氮肥用量 的 15 /, 与 50公斤/ 0 亩有机 肥混匀沟施 。化肥施 用 时距 离根部 5 e 0m,挖 l— 2c 5 Om深的沟 ; 有 机 肥 施 用 距 离 根 部 1O m , 挖 3 e 深 的 Oe 0r a 沟。 表 5 农事操作时间 、 方法
(0 ) 5% 。
四 、 验 方法 : 试 1 ,8 0 8 8 P值 = . 7 6 00 。 O0 1 < .5 0 2 、肥料效应函数 的配置及施肥参数 的 1 , 区{}U 、J j 、 歹 试 验 采 用 “4 4 不 完 全 设计 , 处 理 计算 31” 6个 采 用 的 肥 料 价 格 为 N .6元, 斤 , 45 公 组 合 , 6个 小 区 。 区 面积 2 共 小 O平 方 米 , 机 随 P0 2 5为 58 .7元/ 公斤 , 2 K 0为 54元。 . 排列 , 两次重复 。分布示意图布置下图 21一元 二 次 效 应 函数 的 配 置 . 表 4 小 区 分 布 图 22通过处理 2 4处理配置氮 的一元二 . 、 次肥料效应 函数 保 2 l 5 4 6 3 保
本溪地 区葡萄 3 肥料试验初报 4 1 4
朱
近几年 , 国正在实施 的测土 配方施 肥 全 行动, 旨在通过测土 、 试验 等手段 , 逐步研 究 推广各种农作物科学 的 、最佳 的施肥量 、 施 肥方法 、 施肥时期 , 前几年一直在 玉米 、 稻 水 等大 田作物上进行研究推广 , 为满 足我市 服 务特色产业 的需求 , 特在葡萄上安排肥料试 验, 对本溪地区葡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 研究 , 以期为该地区葡萄生产 中的施肥管理
护 行 5 米 3 4 6 2 1 5 护 行 5 来
Y= 4 5 9.N一 . N2 2 6 +1 9 1 2
组关海英家葡萄地 , 供试 土壤为砂壤土 , 平 地低产田 , 其农化性质见表 1 表 2 、 。葡萄品 种为“ 汁”树龄 6年生。 蜜 , 表 1 试验地基本性状调查表
(g 6m , = 3 8 (g6 7 k/ 7 )Y 2 7 . k /6 m ) 6 5
3 . 通过处理 , , 处理可 配置钾 一元 .3 2 45 二次肥料效 应函数
Y= 5 85 6.K一09’ 2 7 .+1 6 .7 K2
叶柄 全 磷% 全钾 (gk) m/ g
础 肥
二次肥料效应 函数
Y=2 8 . + 2 -25P 3 13 2 P . 2
最 高产量施 肥 量及其产 量 为 : = . P 83
( g6 7 。 = 3 8 ( g6 7 k / 6 m ) Y 2 8 . k /6 m ) 6
最佳 经济施 肥量及 其产 量为 :2,79 P0= .
提 供 技 术指 导 。 1 材料 和方 法 、 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设 在本溪市 桓仁镇 刘家 沟村一
妇 5
六、 葡萄“ 4 4 田间试验 回归分析 31” 1方差分析 、 从 回归 统 计 中 ,方 差 分 析 的 F值 =
为 5 0公斤/ , 0 亩 处理 6不施任何肥料 。肥料 采用 尿素 (6 ,普 通过磷 酸钙 ,硫 酸钾 4 %)
NPK 不 施肥 钾 肥 、 理 6C 2 2 处 K无 肥 区 ( 施 不 任何肥料 ) 。其中处理 1 至处理 5均在有机 肥的基础上进行 。小 区总面积为 2 m , 0 两次 重复 , 随机排列 。 小区正常田间管理 , 除施肥
!
}砂 壤
地 形 薄 碍 目 翥
肥 力 作 物 名称 施 肥情 况
} 平地 J
【 肥 低 葡萄 ( 汁 ) 蜜 底 肥 十 次追 肥 2
常 年产 量
2O l 0公 斤
表 2 试验地土样检测项 目
土壤 检
测 值
有机质 () %
速 效 氮 ( gk ) m /  ̄
土粪 ( _) 亚黄
鹿 地
R值 09 F值 1 8 . 6 . 9 该方程较为理想 N 最 高产 量施 肥量 及 其产 量为 : 2 2 N=
2施肥方法 : 、 1 .(g6 7 , 2 8 . 54 k/6 m )Y= 4 76 整 个 生 育 期 分 三 次 施 肥 : 一 次 施 肥 在 第 23通过处理 3 4处 理 ,可配置磷一元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O18 6 0l4 2
最高产 量施肥 量及其产 量为 : K 0 1 .(g6 7 2)Y= 4 08k 6 7 ) 2 = 56 k/6 m . 2 1.( # 6 m2 最佳经 济施肥量 及其产 量为 :
K 0 1 .(g6 7 2 , 2 9 .k/6 m2 2 = 47 k/6 m )Y= 3 86g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