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读书笔记
《登高》笔记

登高(—“孤独者的感时伤怀”)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 ǔ(水中小洲)清沙白鸟飞回(盘旋飞翔)。
无边落木萧萧(拟声词)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文学常识: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忧国忧民但却一生坎坷。
诗歌上,他创作了《春望》《春夜喜雨》《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被称为“诗史”。
作品有《杜工部集》传世:诗歌艺术集汉魏至盛唐诗歌之大成,诗风“沉郁顿挫”。
而《登高》一诗是唐太宗大历年间杜甫流寓夔州时作。
·课文赏析:1.首联意象、特点、描写手法及表达情感:风、天、猿、渚、沙、鸟高远寥廓、萧瑟凄清,诗人描写方式是视听结合、俯仰结合,体现诗人内心的哀愁孤独;2. 颔联意象及景色特点:“落木”、“长江”“落木”通过“无边”体现出落木范围之广,通过“萧萧下”从听觉上摹写了落木对的窸窣之声;“长江”通过“不尽”表现出江水奔腾不绝的景象,通过“滚滚来”从听觉上描写了长江汹涌之状;二者视听结合,加之叠词的运用使音调铿锵,富有音韵之美。
景致雄浑壮阔,萧瑟凄清。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内心不由生出人生迟暮、韶华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3.颈联:十四字中含有八意,极悲,对偶精确。
(羁旅、年老、多病、孤独)4.尾联之“恨”:艰难苦“恨”不仅指自己万里做客,暮年多病的境况与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时事的艰难。
正是这一切的“艰难苦恨”,才使得他白发日多,而今独自登台,心情本是更加落寞与痛苦,需要借酒排遣,可因衰病之故而不得不暂停饮酒,这样一来,诗人的内心更加的沉郁苦恨了!·全文格律严谨,声韵流转,高远雄浑,沉郁悲苦!诗歌鉴赏方法:·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登高 读后感

《登高》读后感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1.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高远望时所见到的萧瑟秋景,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整首诗气氛凄凉,给人一种悲壮的美感。
2.这首诗在格律上对仗工整,尤其是首联和颔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对账工整,而且极具画面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中的情景。
3.杜甫一生漂泊,居无定所,这首诗也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在异乡漂泊,又年老多病,登上高台,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
4.诗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坚毅。
杜甫一生坎坷,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秋天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展现了他孤独坚毅的品格。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登高读书笔记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作品以作者登上高山极目远眺的所见所感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生短暂、大自然永恒的感慨和无奈。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登高望远的视角,将自然风光与人生感慨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通过描绘山川大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同时,他也借此抒发自己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在诗中,杜甫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诗句既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色,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时光流转的无奈。
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句诗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在《登高》这首诗中,杜甫不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
例如,“落木萧萧下”和“长江滚滚来”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也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而“万里悲秋常作客”则以客寓之悲秋寓人生之无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总的来说,《登高》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它以登高望远为引子,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时光流转、大自然永恒的感慨和无奈。
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造诣,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
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杜甫《登高》细读笔记

杜甫《登高》细读笔记正如德国哲学家荷尔德林所说:“诗歌把人统一到一起的方式与游戏不同;当它是真实的并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他把人们统一在一起,带着所有纷繁复杂的苦难、幸福、追求、希冀以及恐惧,带着他们所有的观点和谬误、全部的美德和理念,带着他们中的一切伟大与渺小,不断聚合成一个生动的、有千万个分支的、内在的整体,因为恰恰这个整体才是诗歌本身”。
带着这样的观点来欣赏杜甫的《登高》,我们可以领会得更深刻更全面。
首联即成对偶,且精工妙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
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12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以猿多风大水急著称),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阳光一照,漫山遍地满是彤红金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一一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干愁涌上心头。
首联勾勒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站在高台上看,天很高。
高台上的感觉,风很猛。
远处还传来猿猴悲惨的鸣叫声。
小洲里的水清澈透明,岸上是白色的沙地,沙地的上空有几只孤鸟在盘旋飞转。
猿声声传悲,鸟盘旋无依,风物惨淡气氛悲凉,感情复杂而深沉,映照万千流离者――此老杜之“沉郁”者也。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陡起峰巅,一扫首联悲怆余韵,意境宏开,气象万千――此老杜之“顿挫”者也。
亦其“沉郁”另一化身也。
在此,诗人轻轻吟咏,即吐出万钧霹雳雷霆,挥动连天虹霓云锦。
紧承上联的“风急”,上联中有点的“风急”,一下子活了:它化作了漫空弥望的落木,因为此时的落叶的颜色想必是红黄色的,所以整个视野就像火一般的热烈浓艳,以“萧萧”扫尽秋的悲凉冷瑟,而代之以春夏的艳艳滴红和盛秋的灿灿金黄,这两种人间最亮最暖的颜色此时成了主宰。
134杜甫七律《登高》读记

134杜甫七律《登高》读记杜甫七律《登高》读记(小河西)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九日。
诗人居夔州。
时杜甫56岁。
此诗为杜甫重阳节登高抒怀名作。
这首诗被历代诗评家捧为七律经典。
例如明代的胡应麟称之为“古今七律第一”,清代的杨伦在《杜诗镜铨》中也认为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因为是名作,网上可供参考学习的材料特别多。
与这首诗同时写的《九日五首》应是同一次登高的抒怀之作。
上一年的秋天(大历元年)杜甫住在西阁时还创作了《秋风二首》、《秋兴八首》等。
这两年是杜甫七律诗的高峰期。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九辩》(先秦-宋玉):“泬(xue)寥兮天高而气清”。
(泬寥:晴朗空旷。
)(写秋天,常有“天高”、“秋高”、“气清”这类词,源头在这里。
)《夜》(唐-杜甫):“露下天高秋水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
猿啸哀:《九日五首其一》中有“玄猿哭”,《秋兴八首其二》中有“听猿实下三声泪”应是同一个意思。
杜甫住处在夔州江边。
常听到猿啸的声音。
《三峡》(南北朝-郦道元):“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诗词中常见“猿啸”、“猿声”、“袁鸣”、“猿愁”。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宿襄河驿浦》(唐-陈子昂):“卧闻塞鸿断,坐听峡猿愁。
”渚:水中小洲。
此处指江边水滩或浅水处。
《鹤鸣》(先秦-诗经):“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沙白:《白沙渡》(唐-杜甫):“水清石礧礧(léi),沙白滩漫漫。
”《关山月》(唐-司空曙):“陇头秋露暗,碛外寒沙白。
”回:回环,回旋。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唐-杜甫):“巫峡秋涛天地回。
”大意:秋天风急天高,猿啸凄切悲哀;江边水清沙白,江上鸟在盘旋。
高一课程《登高》笔记

高一课程《登高》笔记一、作者与背景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题材深刻,特别是对穷苦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关注。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
当时,杜甫正流寓于夔州(今重庆奉节),肺病日益严重,生活极度贫困。
在这个背景下,他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眺望长江,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二、诗歌主题本诗以登高望远为引子,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以及对国运衰微、世道沧桑的感慨。
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包括高台、长江、飞鸟、落叶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三、重点句1.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以壮阔的自然景象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同时,“无边”和“不尽”表现了秋天的广阔和深远,“萧萧”和“滚滚”则生动地描绘了树叶凋零和江水奔流的动态。
2.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诗点明了诗人的处境和心境。
“万里悲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忧虑,“常作客”则表现了他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无助。
“百年多病”既指诗人自身的疾病,也暗示了社会的沧桑和动荡。
3.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句诗进一步描述了诗人的困境和心境。
“艰难苦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痛苦和无奈,“繁霜鬓”则暗示了诗人已经年老色衰。
“潦倒新停”则表现了诗人的贫困和疾病对他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注释1. 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
2. 作客:客居他乡。
3. 百年:一生,喻时间长。
4. 苦恨:极度痛恨。
5. 潦倒:形容醉酒后的狼狈状态。
6. 新停:刚刚戒酒。
五、思考题1. 诗中哪些元素体现了“悲秋”的主题?答:诗中描绘了高台、长江、飞鸟、落叶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体现了“悲秋”的主题。
2. 诗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表达了什么情感?答: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忧虑以及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无助。
高一语文登高笔记

高一语文登高笔记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他创作的一首名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一、诗歌内容:
全诗共八句,分为两个部分。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风大、天高、猿猴哀鸣,水清、沙白、鸟儿飞回,落叶纷飞,江水滚滚。
后四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他感到国家的艰难困苦,自己的疾病困扰,人生的艰辛痛苦,使他无法再饮酒。
二、诗歌主题:
《登高》的主题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寓言自己的心情,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三、诗歌技巧:
1. 象征手法: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象征自己的心情。
如“风急天高”象征诗人的心情急切,“猿啸哀”象征诗人的悲哀心情。
2. 比喻手法:诗人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比喻诗人的孤独无助,“不尽长江滚滚来”比喻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3. 对比手法: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自己的情感。
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与“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
《登高》杜甫 读后感

《登高》杜甫读后感
《登高》是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具有浓厚的人生哲理色彩。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上高山,俯瞰山下的景象,来表现人生的沧桑与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领悟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诗人用淡淡的笔墨勾勒出登高的过程,但却呈现出极深极远的内涵。
他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中感受到了人生的风险与困难、失败与挫折,又在登山的高度中感受到了人生的辽阔、开阔,还有人生的希望和憧憬。
读这首诗,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和领悟,他秉持着“身临其境”的思路,在自然山光水色之间品味生活的艰辛,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
从《登高》中可以看出,杜甫深谙人生天地;达到道德境界,至此亦可望弥补人生的遗憾。
对于杜甫来讲,自然环境本身也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又变成了一种人生哲学的经彩。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哲思之作,诗人以豪迈的气势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真挚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这首诗对我们启示很多,它告诉我们人生
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既有丰富多彩的风景,也有泥泞坎坷的路途。
无论前方遭遇多大的艰辛与困难,我们依然要保持乐观,不断追求理想,不断爬上人生的高峰。
人类在面对自然环境的变化时,更应该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像杜甫一样从中领悟人生真谛,跨越困难与失意,踏上自己的人生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颠覆式创新:1.原有体系之内的是常识,体系边界之外的是见识。
见识比常识重要。
(勿做井底之蛙。
)2.寻找这个时代的异端,才有可能突破我们固有的视线,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现在的非主流,有可能是将来的主流。
)3.努力验证这个时代的生存结构和思维模式。
(升级打补丁与更换操作系统的区别,是体系内与体系外的区别)4.对小公司而言,当你向大公司挑战的时候,永远不要从正面发起挑战,不要做与大公司同样的事情。
(侧面突袭,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另辟蹊径,曲线救国)5.当技术进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时候,思维便需要转换一下,从技术进步转到产品功能进步。
(大公司要主动回到低端,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突破)大公司总是追求收入利润和速度的增加,所以喜欢集中资源做大项目,寻找高毛利率,反而舱室小机会所引发的大机会。
可是,很多小机会恰恰是破坏性创新。
这就是“大公司回不去的低端”。
6.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不走寻常路)7.所有的忙碌都是为了躲避思考。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隐藏战略的懒惰。
8.破坏性创新的两条路径:不同产品+不同市场9.大道至简。
产品至简(从麻烦到方便,从复杂到简洁)+成本至简(从贵到便宜,从收费到免费)。
10.非主流才是未来。
颠覆性竞争都来自于边缘而非中心(来自边缘地区不太好的市场,来自边缘产品,新角度产品,信特性产品)11.创新永远都有机会。
12.创新途径:a选择边缘市场b改变成本结构c改变性能属性d改变组织架构(团队扁平化,减少沟通流程)单点极致。
今天这个时代,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能改变世界。
只要你做得足够深。
(深度垂直)以点带面。
(火车头理论)13.生存结构决定了思维模式,思维模式产生了遮蔽效应。
所以人们很难从自己既定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
最重要的是在你所研究的问题前面那个理论中,找到它的逻辑破绽。
只要你能够弥补此前逻辑模型上的破绽,你就已经建立了新的模型。
14.企业的遮蔽区有两个,一个是科学管理,一个是利润最大化。
(恰恰是最正确的东西,在时代变化时候成为了最大的障碍。
)客户是最大的盲区,“增长”是失败的本源。
(利润盲区)。
受制于客户(客户现在不需要,便不生产,客户没有进入未来,致使你也就没有进入未来)(敢于舍弃和冒风险试错。
)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应该重新从低端杀入。
15.突破路径依赖。
16.熵增定律。
(组织熵增即内耗)。
破局----从封闭到开发:合作。
联合。
互换。
a自我革命b内部拆分,设独立机构。
c.内部竞争d,并购(非收购)或投资精益创业方法论:1.创业的本质:为用户创造价值,同时自身获取一部分价值。
创业的关键点:a找准用户的痛点。
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b解决方案。
如何提供一个解决方案。
2.精益创业思维:基本参数不可度量,未来不可预测,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极高的不确定性。
所以需要不断迭代和积累认知,从而去逼近真实的用户痛点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3.精益创业五项基本原则: a用户导向原则,围绕用户展开。
b行动原则。
行先于知,要从计划导向转向行动导向。
假设并是不科学的,任何假设都是假设,只有经过验证或者说可证伪的假设才是科学的。
实践出真知,科学试错,验证假设。
c试错原则d聚焦原则。
单点突破。
e迭代原则。
高速迭代。
4.精益创业逻辑框架:用户探索》用户验证(》验证错误则再回转至用户探索)》用户积累》公司运营5.定义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假设方法a头脑风暴(同理心,带入)b深度访探与参与式观察c从别人的失败中学习产品型社群(1.产品至上2.社群至上)1.互联网思维:a功能成为标配,情感、趣味成为强需(一切产品都将人格化,强调审美,强调情感体验)。
b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去中介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产品降维化,中间成本为0)。
c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个人即公司)。
互联网世界观a产品b社群c自组织1.互联网时代是个不确定性的时代,不确定时代的思维模式是不可知论。
2.不可知论指导下的方法:通过测量只能获得一个起点,在起点的认知指导下去做下一步事情(而不是关于如何到达终点的计划)即:走一步,计划一步,认知一步,走一步。
(想法-行动-反思-认知-行动-反思-认知-行动。
)精益创业过程就是试错过程。
3.自组织四大法则:a从计划到进化:开始极简(最小化可行产品),极重要的东西着手。
等到有反馈获得认知,进行下一步。
b从封闭到开放:打破外部界限,打破内部界限(超级扁平化,去中层),打破组织本身(随形变化)。
c从平衡到非平衡:(内部竞争,小组织内局部动态,鲶鱼效应)d从控制到失控:(动态寻找而非静态执行。
)篇二:古代文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陶渊明与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杰出的两位诗人,都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都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经常被拿来作比较。
例如有人想要研究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就不得不牵扯到这二位,一个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一个是中国山水诗奠基人,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上承先秦古风,古朴自然,后者开一代诗风先河,声色华丽。
陶渊明与谢灵运最直接的联系就是生活的年代相近。
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陶谢二人年少之时均是身怀满腔豪情出仕做官,期盼着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但是最终均是由于文人意气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落得个退隐田舍纵情山水的结局。
但是偏偏一只竹竿偶尔的涂涂抹抹,最后却留下了千古绝句余音绕梁。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都少不了这样的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中国文人的幸还是不幸。
陶谢二人除生活年代之外,其他都差距甚大。
首先是出身不同。
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出身直接决定着一个人最初时的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这四者相互作用,潜移默化之间就完成了人格的确立,从而影响一生的发展。
尤其是魏晋时期,完全由世家大族掌握政治话语权。
可以这么说,陶谢二人之间所有的差别都是由出身在一开始就决定的。
陶渊明的身世比较复杂。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的官职还要低一些,且很早就去世了。
在魏晋那个格外重视门阀的时代,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提并论,但是又不同于寒门。
况且陶侃本是寒微出身,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乱臣贼子。
可以想见,陶渊明当时在政治上的出境时十分尴尬的。
陶渊明是在农村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由于家庭的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是靠自学。
在农村长大,又是自学成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古朴自然的原因之一。
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于是在多次出仕辞官,辞官出仕心力交瘁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隐居田舍,躬耕陇亩。
谢灵运绝对是天之骄子,他出身于当时的士族大地主谢家,家族世代局高位。
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足可见当时的谢家是如何的名满天下。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谢灵运自然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再加上自己天赋奇高,才华横溢,得到众多人士的赏识,少年得意,难免心气奇高,恃才傲物。
所以当宋初刘裕打压士族,他由公爵降为侯爵,难免使他心怀愤恨不满。
“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
”所以他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
一是以此对抗当局,发泄不满,同时也是在青山秀水间寻求心灵的慰藉。
这也是中国文人惯用的举止。
然后就是诗歌内容的不同。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他的田园诗有的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他将“自然“提升到美的极致。
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观雨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无一不是美妙的诗歌。
陶渊明的创举还在于,他不仅写出了田园乐,而且还以其自身的亲身经历写了田园苦。
他的有些田园诗就是写自己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
他的山水诗大部分是在任永嘉太守以后所有。
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永嘉,会稽等地的秀美的山水景色。
还有就是诗歌风格的不同。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古朴自然,不加修饰。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做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在这两种思想的指导之下,自然写出来的诗歌自然清新。
其次这也和陶渊明的写作目的有关系。
隐居后的陶渊明写诗主要是用以自娱。
由自娱出发,所以形成了其亲切真实,坦白诚恳,不带有功力性质的“自然”诗歌。
虽然陶诗形式上朴实无华,但是由于其真诚,所以无须饰以华丽,而且由于诗人睿智的人生哲学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使诗歌饶有趣味。
谢灵运的山水诗的主要特点就是鲜丽清新。
钟嵘评价谢灵运的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
在当时,与颜诗的“铺锦列绣”“雕饰满眼”相比,和玄言诗的寡淡无味相比,谢灵运的诗可以说是自然清新的多。
但是同是写自然,和陶渊明的自然不同,谢诗的自然“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所谓“作用”就是经营安排、捉摸锻炼,以此来达于自然,这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
陶德潜曾这样评价过陶谢二人,“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真真是独具慧眼,一语中的。
关于陶谢二人之间的不同,其实从最根本上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造成的。
从诗歌史的角度来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具体来说,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
因此他无意于写山画水,重点在于抒发自己物我合一的境界。
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不可能放过山水景物的任何一个细节,力图都一一展现,类似于中国的工笔画。
但是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样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地。
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有其固定的模式可以追寻,多是先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还要谈玄或发感慨,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也就削弱了谢诗的可读性。
二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的诗,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发性,以调动读者的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言言传的东西。
所以陶诗中的物象描写,惯用白描的手法。
而谢诗则更注重写实性,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再现自然美。
《文心雕龙》评价写诗说:“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