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最为重要的害虫之一,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玉米螟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生境和农业措施等因素的影响。

针对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减少其危害。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因素:玉米螟适应温暖和潮湿的气候环境,温度在20-32℃之间,湿度在80%以上时,其生活活动最为活跃。

干旱和干燥的气候也会影响玉米螟的发生和发展。

2. 昆虫种群:成虫数量越多,本年度的玉米螟危害就会越严重,特别是第二代的蛾虫数量,会对后续的玉米生长产生更大的危害。

3. 粮食储藏:未清理干净的玉米秸秆和粮食堆放场所,会成为玉米螟产卵和发展繁殖的理想场所。

1. 多种措施结合:防治玉米螟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清理杂草、秸秆、堆肥等,减少玉米螟的栖息地。

配合使用玉米螟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2. 合理施肥:适度施用氮肥,不仅有助于玉米的生长,还可以提高植物的抗虫性。

过度施肥会增加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

3. 种植优良品种:选择抗玉米螟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

4. 早期预防:在播种前,及时清理和破坏玉米田及周围的杂草和秸秆,减少玉米螟的越冬和繁殖地。

5. 及时监测:定期巡查田地,观察是否有玉米螟的危害迹象。

一旦发现玉米螟的产卵或幼虫,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6. 定期喷药:根据玉米螟能力活跃和寄生虫发展的规律,定期喷洒合适的农药,以减少玉米螟的数量和危害。

7. 科学种植:推荐按照合理密度进行适度密植,加强对于田间的管理和观察。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了解其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

防治玉米螟也要求农民加强对玉米螟的了解和科学管理,提高玉米的生长品质和产量。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一、概述玉米螟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重大农业害虫,对玉米、高粱等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该虫在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均可造成危害,如幼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等。

在我国,玉米螟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其危害已成为限制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

为了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至关重要。

二、发生规律1.生活史玉米螟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成虫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在茂密的玉米田间产卵。

卵多产于玉米叶片背面,少数产于茎秆和果穗上。

2.发生代数玉米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发生2-3代,部分地区如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发生4代。

3.越冬与迁飞越冬代成虫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开始活动,产卵繁殖。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一代幼虫可危害春玉米;二代幼虫主要危害夏玉米;三代幼虫在夏玉米收获后,转而危害春玉米。

在某些地区,如东北和华北,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可发生不完全的第四代。

4.危害特点玉米螟幼虫是主要的危害阶段。

初孵幼虫通过吐丝下垂,随风飘散至邻株,或在田间爬行扩散。

幼虫钻蛀到玉米心叶内,取食叶片,造成叶片破损、穿孔;蛀食茎秆,造成倒折;蛀食雌穗,造成雌穗发育不良或枯死;蛀食雄穗,导致雄穗败育或授粉不良。

三、影响发生的因素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玉米螟发生的重要因素。

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气候因子都会影响玉米螟的生长、繁殖和越冬。

适宜的气候条件会导致种群数量增长,加重危害程度。

2.寄主植物寄主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

不同品种的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不同,而不同地区的玉米种植密度和生长状况也会影响玉米螟的发生。

3.天敌天敌对玉米螟的数量有显著影响。

赤眼蜂是玉米螟的主要天敌,通过寄生在玉米螟卵上,破坏其胚胎发育,从而降低下一代玉米螟的数量。

其他天敌如蜘蛛、瓢虫等也对控制玉米螟数量起到一定作用。

四、防治策略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创造不利于玉米螟发生的环境条件。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田间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以玉米叶片为食,会给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危害。

研究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季节规律玉米螟的发生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

通常来说,它们在5月下旬至6月初开始大量出现,这是因为此时气温升高,酷热的天气有利于玉米螟的孳生和繁殖。

而在秋季,随着气温逐渐降低,玉米螟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在季节变化的这一规律下,农户需特别警惕玉米螟的发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生物规律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也受到生物规律的影响。

它们的卵期一般为5-7天,幼虫期为15-20天,成虫期为5-7天。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

其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温暖潮湿的环境,而干燥和寒冷的天气会抑制玉米螟的繁殖和生长。

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时候,农户可以适当通过增加灌溉和喷灌等方式来调节环境,减少玉米螟的生长繁殖。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式,适合于有机玉米生产。

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如天敌蛾类、蚁类等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还可以引入一些捕食型昆虫如寄生蜂等来控制玉米螟。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的调节,促进天敌昆虫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可以利用灯光诱捕来吸引玉米螟成虫,然后进行人工捕捉。

还可以利用红外线和紫外线等技术来驱除玉米螟。

这些方法不仅无毒无害,而且对于环境也不会造成污染,因此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式。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防治方式,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杀虫剂对于玉米螟的防治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幼虫期的玉米螟可以选择使用杀虫剂,但要注意控制用药量,以免对玉米产生不良影响。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常见的一种害虫。

它的发生规律与气候、环境、玉米生长期等因素有关。

下面我们来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在气温适宜的条件下,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速度较快。

当气温达到25-30℃时,玉米螟的卵会迅速孵化,幼虫出现在玉米叶片上。

玉米螟的发生可分为初孵期、迁飞期、高峰期和尾期。

初孵期一般出现在6月份,此时天气较热,玉米叶片上出现大量的幼虫。

玉米螟的幼虫主要以各个年龄段的玉米叶片为食,初孵期的幼虫对玉米影响较小,但也需要及时控制。

迁飞期通常出现在7月份,这时玉米螟的幼虫开始从低龄叶片迁移到高龄叶片。

此时应重点关注高龄叶片上的幼虫,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高峰期一般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初。

这时幼虫数量较多,对玉米的危害也最为严重。

幼虫会大量产生并侵蚀玉米叶片,导致玉米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在高峰期要加强防治工作,及时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尾期出现在8月末至9月初,此时玉米螟幼虫的数量开始减少。

尾期的幼虫主要在玉米叶片上进行吞食繁殖,此时可以采取适时的防治措施,有效地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针对玉米螟的防治措施可以采取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

化学防治主要是使用农药喷洒到叶片上,通过杀死幼虫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化学防治的时间选择在玉米螟发生的高峰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说明进行使用,注意保护环境和自身安全。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和病毒等,利用它们对玉米螟的控制作用来减少幼虫的数量。

生物防治要注意天敌的引入和适应性,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

还可以采取一些物理措施来防治玉米螟,如安装黏虫板、设置灯光陷阱等,吸引并捕捉玉米螟成虫,减少害虫的数量。

总结一下,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气候、环境以及作物生长期有关。

在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控制和防治玉米螟的危害。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Z i x u n t a i玉米螟虫又称玉米钻心虫,玉米的主要害虫,玉米螟虫的主要危害时其幼虫蛀入玉米主茎或果穗内,能使玉米茎折断,造成玉米营养供应不足,授粉不良,致使玉米减产降质,玉米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的一种变态型昆虫,分为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两种。

除了我国的西藏和青海以外,世界上只要有玉米种植的地方,就看到它们的身影。

它们出现在哪里,哪里的玉米生产就会减产,轻者5%-10%,严重的能达到20%-30%。

如果没有玉米,它还会危害高粱、小麦、豆类、谷子、棉花、向日葵、番茄等其他多种作物。

在我国,遭受玉米螟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内蒙古的东北部区域、黄淮海的春夏玉米区、新疆西北部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内蒙古的东北部基本上每年都是偏重发生。

个别年份,还会大发生。

而且玉米螟的发生代数与地理纬度和年平均温度关系很大,从北到南有几代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玉米面积扩大、耕作方式变革,以及受异常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玉米螟呈发生面积增加、危害程度加重态势,严重威胁着玉米高产、稳产。

以往多采取化学防治方法灭虫,且受施药器械影响,玉米螟发生期,植株高大,难以进地防治,造成严重危害。

为此,推广实施玉米螟综合防控技术势在必行。

在介绍玉米螟虫的综合防治方法之前,需要对于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1、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

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

减产10%—30%。

幼虫孵化后先群集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被害叶长大时显示出成排小孔。

玉米抽雄授粉时,幼虫为害雄花、雌穗并从叶片茎部蛀入,造成风折、早枯、缺粒、瘦砒等现象。

在豆科植物上,常从嫩茎分枝处蛀入,使上部枯死,蛀口常堆有大量粪屑。

老熟幼虫在蛀道内近孔口处化蛹。

在广东卵期3—4天,幼虫期20—31天,蛹期8—10天。

2、玉米螟虫的综合防治方法2.1、农业防治:2.1.1合理密植:根据种植季节、品种、高矮、生育期长短而定,亩植3000—4500株。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一种危害玉米的昆虫,主要食害玉米的叶片和花序。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气候和玉米生长阶段有关,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发生规律:玉米螟一般在每年的5-6月份孵化,幼虫在6-7月份集中在玉米上发生大量食害。

幼虫成熟后挖入地下越冬,翌年5月左右又开始大量孵化,重新对玉米进行食害。

如果当年玉米生长期较长,玉米螟还有可能在8-9月再发生一次。

玉米螟的发生情况与气温、降水有关。

在合适的气温下,幼虫发育快,且易于越冬。

而在气温较低和降水充足的情况下,幼虫往往减少。

防治措施:1.选用抗螟品种。

近年来,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已经培育出了许多抗玉米螟品种。

农民在选购玉米种子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抗螟品种,这种品种的种子价格可能会比较高,但是从长远来看,选择抗螟品种能够减少农民的投入成本,提高产量。

2.农业机械化管理。

使用农业机械化管理,将由于玉米螟的造成的叶面和花序受损部分及时清理并深度耕种,确保越冬幼虫在耕茬的生物超载条件下死亡。

3.生物防治。

有不少昆虫寄生或杀死玉米螟的天敌,例如蜘蛛、蜻蜓等。

同时,利用对玉米螟有致死作用的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如:溶菌酶、拟菌素等制剂,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玉米螟防治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主要有有机磷、拟除虫菊酯、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等杀虫剂。

但是,玉米螟非常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应注意轮换使用杀虫剂,增强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正确防治玉米螟的方法不是仅有一种,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取。

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应合理选择农药,科学实施农业措施,对于疑似发生玉米螟的情况,应尽早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Scientific name: Ostrinia furnacalis)是一种常见的玉米害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大洋洲地区。

其幼虫以玉米为食,给玉米产量和质量带来很大损失。

了解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玉米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

下面将重点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 季节性发生:玉米螟主要在玉米生长季节发生,尤其是在玉米抽雄期和雌雄花期之间的这个时间段。

这是因为玉米螟的幼虫主要以玉米雄穗为食,而玉米雄穗在这个时间段发育最为迅速。

2. 区域性发生:玉米螟的分布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较为集中地出现在玉米种植较多的地区。

3. 适应性发生:玉米螟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尤其是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玉米螟容易大规模发生。

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虫对玉米螟进行控制。

可以引入天敌蜂类、蜘蛛、寄生性蜂等进行防治。

2. 农艺防治:采取合理的种植措施,如适时轮作、深翻土壤等,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的滋生数量。

3.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由于玉米螟对某些农药产生抗性,因此应选择具有高效低毒、不易产生抗性的农药进行喷洒。

4. 诱虫防治:利用性信息素或食物诱捕剂诱导玉米螟集聚,并在一定区域内设置陷阱进行捕捉,达到控制玉米螟发生的目的。

5. 机械防治: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采取人工摘除玉米受害部位(如受虫害的玉米穗)的方法进行控制。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是季节性、区域性和适应性的,对其采取的防治措施可以包括生物防治、农艺防治、化学防治、诱虫防治和机械防治等。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保护玉米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doc

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doc

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导读】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很多地区都有种植。

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必不可少,主要危害玉米的害虫有玉米螟虫等,下面给大家介绍米螟虫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很多地区都有种植。

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必不可少,主要危害玉米的害虫有玉米螟虫等,下面给大家介绍米螟虫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一、玉米螟虫的危害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幼虫就钻入雄花危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

雌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到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籽粒。

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

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籽粒,造成严重减产。

二、玉米螟虫发生的规律玉米螟虫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

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为害春玉米的心叶;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为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为害夏玉米穗。

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

三、玉米螟虫的防治方法1、合理密植:根据种植季节、品种、高矮、生育期长短而定,亩植3000—3500株。

2、加强肥水管理,增施钾肥,避免偏施氮肥过多贪青招虫。

3、适期防治:宜在幼虫三龄前进行药剂防治。

4、药剂防治:化学防治玉米螟虫的最佳时间是心叶末期(剥去心叶丛外面的绿色叶片,仅有2-3片黄白色嫩叶包着尚未抽出的幼嫩雄穗),此时是低龄幼虫最大限度地潜伏在心叶丛中为害的时刻。

每亩用50%巴丹100克兑水100公斤喷雾或灌于心叶内。

还可用25%增效杀虫双水剂1公斤加水5公斤加细砂土25公斤配制成颗剂,每亩10公斤施于心叶防治。

以上就是关于玉米螟虫的危害及防治介绍了,近些年玉米螟虫的危害有加大趋势,因此玉米种植户们在种植时,一定要科学管理,科学防治玉米螟虫。

关于玉米螟虫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

推荐阅读:浅谈玉米苗期的病虫草害防治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