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故事》
俗语故事

俗语故事1、终久不胜老彭泰了“终久不胜老彭泰了”和“永是不成老彭泰了”是南召人耳熟能详、广泛使用的一句口头语。
所表达的意思和使用环境大抵有三:一是破着破,决定要孤注一掷的意思;二是面对遥远而渺茫的目标和自身能力的明显差距,慨然喟叹,自叹不如,有泄劲儿和自暴自弃的意思;三是躺下来对怄,破罐子破摔者的堵门话。
凡此种种,自叹不如也好,表示负面决心也罢,为什么总要和老彭泰三字扯在一起呢?这一问,便引出了这句“掌故”的说词来。
彩老彭泰是南召彭氏家族的始祖。
姓彭名泰字吉黄,排行老二,生于雍正四年三月,卒于嘉庆元年四月,祖籍山西曲沃彭家寨。
一七三六年随父母来南阳石桥行商卖白布,父母爷奶返回原籍后,彭泰定居石桥,经商致富,又遇偶然机会掘地得意外财宝襄助,遂成巨富。
尔后,大量置买土地,发展农耕,商农传家,到儿子一代已挂御赐千顷牌。
传说,彭泰巨富之后,时时感念掘地得宝乃与他同名的太岁神彭泰大将军暗中相助,诚心回报乡土,散财行善。
他常斥巨资修桥补路;支大锅,设粥棚,常年向穷苦乡亲和过往贫寒行人、乞丐病残赊茶赊饭;慷慨解囊救助孤寡贫病不计其数;时常接济佃户和下人,每逢年节,还独出心裁地用牛笼嘴做宝盒出宝让佃户和佣人押注的娱乐形式向他们散财。
种种善行义举,不可胜数,被誉“彭善人”称号。
老彭泰的创业道路、他的富有、他的仁义道德都成了人们的楷模,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几乎是一个完人。
所以,人人都在内心深处把老彭泰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和理想,希望能成为老彭泰那样的人。
然而,永远也成不了老彭泰和目标遥不可及,自己简直无法跟老彭泰比,才是绝大多数人的心声。
这就有了“终久不胜老彭泰了”这句乡土掌故。
赵明生供稿2、一炮确四十五里“一炮确四十五里"在南召方言口语中,大抵有两种含义:一是表示某件事情即将成功时,却被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弄砸了,有功败垂成的意思;二是某种协商意见被对方一口否认,没有回旋余地。
据说,这个“敏劲儿”来自一则“傻子相亲"的故事。
民间经典的俗语谚语故事有哪些

民间经典的俗语谚语故事有哪些谚语故事1、农夫与蛇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里看见一条正在冬眠的蛇,误以为其冻僵了,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暖热的身体温暖着它。
那蛇受了惊吓,被吵醒了。
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便因为自卫的本能,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创伤。
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欲行善积德,但学识浅薄,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报应。
”故事寓意在没有知道别人身份,不知道别人心底是否真诚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轻信别人,坏人不会因为你的热心而感动。
我们应谨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给好人的的帮助。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谚语故事2、狼与小羊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正在那儿喝水。
狼非常想要喝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道:“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恩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
”狼气冲冲地说道:“即使这样吧,你总是个糟家伙!我听闻,去年你在背地里说道我的坏话!”可怜的小羊喊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呐!”狼不敢再争论了,龇着牙,迫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大坏蛋!说道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
”说道着就往小羊身上挥回去。
故事寓意为了满足用户自己的利益,坏蛋们总是千方百计打听借口,即使借口多么荒谬。
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讲道理谈正义就是比较的,存有实力就可以存活。
规则永远就是强者制订的,历史永远就是胜者抒发的,所谓弱国并无外交也就是这个道理。
从长远来说,正义必将战胜恶魔,但从局部来说,实力才就是同意输赢的关键因素。
在战略上,我们秉持正义,深信真理,从战术上谈,我们秉持策略,深信实力。
另外,用精妙的嘲讽笔法,揭发了当时统治者的暴虐与高傲。
谚语故事3、狼来了从前,有个放牛娃,每天都回去山上放牛。
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民间谚语故事,欢迎大家查看。
1.斫断手指头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头指头”这个俗语。
唐朝玄宗年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
当时的名将张巡守睢阳城,浴血奋战。
但寡不敌众,只好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向其它城守将讨救兵。
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奉命突围到附近的临淮关搬救兵。
敌军数万人发现南霁云等的踪迹,就四面拦截,不放他过去。
南霁云左右驰射,人马所到之处,好象闪电一样,倏尔明灭,使得敌军神摇目眩,不知所措。
南霁云突围成功,到达淮阳时只损失两名部下,唐朝的将军们都妒忌张巡的威名,坐视其败,不愿伸出援手。
临淮的守将贺兰进明,尤其如此。
南霁云苦口请兵,贺兰进明只是不答应。
南霁云悲愤之至,在宴会中拨出佩剑,砍断一只手指,鲜血淋漓地斥责贺兰进明自私,座中人不禁为之泪下。
睢阳城破,张巡、南霁云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国。
潮阳及澄海都建有双忠公祠,以纪念张巡和许远。
而南霁云“斫断手指头”的这个典故,也随之流传。
但其语义已有所演变。
2.上梁不正下梁歪宋朝的时候,有个叫陈州的地方,这里连着三年都没有下过雨了,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到处流浪乞讨.朝廷知道后,便派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到陈州发放粮食,救济灾民.临走时.刘衙内悄悄地对他们俩个说:"你们两个去陈州发放粮食救灾,这可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呀!你们到那里这后,就把米价抬高,由五两一石改成十两一石,然后再往米里面和一些泥土和糠秕,这样我们就可以借这个机会大赚一笔啦!"两人听了,会意地点点头,然后便离去了.到了陈州后,刘得中和杨金吾两人便按父亲说的那样,把米价改成了十两一石,往米里面掺了很多土和糠秕,还在称上面做了手脚,短斤少两.老百姓看到买来的米不仅价格高不够斤数,而且里面还有很多泥土和糠秕,心里非常气愤,于是便联合起来,到官府那里告状,谁知这件事情传到了包拯的耳朵里,包拯是当时有名的铁面无私,公正执法的官员,他知道后,亲自到陈州了解情况,调查清楚之后,便马上把刘得中、杨金吾抓了起来,按照法律判处了死刑.3.凡事学大丈俗语:“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
俗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

俗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
说起这个俗语,它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传说以前有个叫张三的人,他拥有三百两银子,但是他却杞人忧天,害怕把银子放在家里不安全,一直在忧虑藏银子的问题。
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了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把银子埋了起来。
但是他还在担心,万一有些人来这把银子挖走怎么办,所以他思来想去,又想了一个办法。
他决定在藏钱的地方立一块牌子,来提醒他们这里并没有钱,牌子上就写了句“此地无银三百两”。
三立了这个牌子后,刚好被王二看见了,王二觉得这个牌子下面肯定有秘密,果然他挖出了三百两银子。
然而他临走之前觉得如果这样走的话肯定会被发现的,所以他也仿照张三的做法,立了一块牌子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
然后就安心的回家了。
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
“此地无银三百两”本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
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隐瞒的事情反而暴露了。
【词语大全】先割牛头后砸瓮 俗语故事

【词语大全】先割牛头后砸瓮俗语故事【词语大全】先割牛头后砸瓮俗语故事从前有个农夫,他有个儿子叫阿福,农夫临死的时候把阿福叫到床前来,跟他说:“阿福啊,我这身体眼见这就不行广,我呢也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就只有这么一口瓮,你呢就留着以后等你挣了大钱,用来盛金子吧。
”阿福是个孝子,等他爹死后,就把那口大瓮放在了家里显眼的位置,还把粮食放进去,这样要是老鼠进去了就可以吃粮食,瓮就没事了。
阿福很艰辛地干活着活,终于省吃俭用买了一头牛。
这天,阿福不在家,半夜里刮大风,把铁链牛的绳子给扯掉了,牛跑到了屋子里面,看见瓮里面存有喝的,就一下将头挂了进来,不料这一上头就怎么忽也销钉去了,牛急得没办法了就跑出了屋子。
刚好,阿福从外面回去,看见牛套着瓮乱窜,急忙把牛给割开了。
阿福一看牛头实在是拔不出来了,想来想去就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把瓮给砸了,要么就把牛头给砍下来。
最后,阿福还是决定把牛头砍下来,因为那只瓮是他爹留下的。
可是等阿福把牛头砍下来才发现,牛头还是拿不出来,怎么才能把牛头拿出来呢?阿福举起瓮一下就摔了,这才把牛头取出来。
可是,阿福已经失去了两样东西。
村里的人都说阿福先割牛头后砸瓮,结果两个都没有保住。
畅享俗语【俗语】先割牛头后砸瓮【注解】说道那些处事采用了错误的方法,最后什么也没获得。
【近义】颠三倒四【反义】循规蹈矩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例句】阿蔷看到自己的朋友在打架,就不分青红皂白帮了朋友,后来才知道是朋友不对,于是又跟朋友闹翻了,真是“先割牛头后砸瓮”。
上一篇先下手为强下一篇?下逐客令本文标题:先割牛头后砸瓮(标签:)除非标明,本站所有文章均为「词语库」原创,转发恳请标明原文!。
闽南俗语故事一字不识

题目:闽南俗语故事------一字不识授课人:陈清严从前,杭州府钱塘县有一个黄员外,员外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女婿、二女婿均为家境殷实饱学博识的秀才,员外甚为满意,唯一缺憾的是饱读诗书的小女儿子雯年芳二八待嫁闺中,提亲的人差点都把门槛踏破了,而女儿始终心高气傲不为所动。
有一天,又有一个媒婆上门提亲,说是受杭州城义祥号绸缎店赵员外所托而来,黄员外既高兴又无奈,便与小女儿说:“这么好的人家你都无动于衷,你究竟要什么样的夫婿呢?”子雯笑答:“这也不难,请父亲稍待片刻!”过了一会儿,子雯在绢纸上写了一百个字呈给黄员外说:“父亲让媒媪把字带回,赵家公子果真识得这些字,女儿便答应这门亲事。
”两天后,媒婆一脸愧色地登门还字说:“赵公子只识得一半,实在无颜高攀。
”黄员外展开小女儿所写的字仔细端详,这一百字都是些诸如“烎(yín)囧(jiǒng)氼(meì)怣(y óu)”的生僻字,自己竟然也只识得六十字,连忙叫来两位女婿,两个女婿也是面面相觑,无法认全。
子雯见状甚为得意地说:“父亲,女儿想张榜识字招亲,谁能识得女儿这一百字,便招为夫婿。
”两位姐夫听后都为姨妹的主意拍手称好,黄员外遂令人抄写张榜。
黄家三小姐“识字招亲”的消息迅速地在杭州府传开了,看榜的人熙熙攘攘,但却无人能识得一百字,一连三天无人揭榜。
话说离钱塘县约四十里地有个安昌镇,镇里有个名唤许道宁的补鞋匠,自小家庭贫困,三十出头了仍孤身一人,这天正想到钱塘进点修鞋的材料,走到北塘时遇到一名书生也在赶路,当他们见到两只灰椋鸟静静地站在树杈上时,书生吟诵道:“两鸟不语不如翼飞”。
许道宁虽是个鞋匠,但对读书人很是敬佩,便默默地记了下来。
看到山坡上一只狗正追着一只兔子跑,又吟诵道:“兔跑犬追,乘奔逐北”。
连狗追兔子都可以出口成章,许道宁佩服得不行,又默默地记下了。
一进钱塘城,许道宁就被城门头围观的人群所吸引,他好奇地打听,原来是当地黄员外的女儿在张榜“识字招亲”,便也挤进人堆里看热闹。
俗语故事一箩筐

俗语故事一箩筐作者:王峰来源:《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0年第04期相xiānɡ传chuán古ɡǔ代dài有yǒu个ɡè国ɡuó家jiā,所suǒ有yǒu的de人rén都dōu信xìn奉fènɡ佛fó教jiào,他tā们men认rèn为wéi一yí旦dàn犯fàn了le法fǎ,只zhǐ要yào在zài判pàn刑xínɡ之zhī前qián,跑pǎo到dào佛fó像xiànɡ前qián,抱bào佛fó脚jiǎo表biǎo示shì悔huǐ改ɡǎi,就jiù可kě以yǐ免miǎn去qù惩chénɡ罚fá。
后hòu来lái,人rén们men就jiù用yònɡ“抱bào佛fó脚jiǎo”来lái比bǐ喻yù平pínɡ时shí没méi有yǒu准zhǔn备bèi,临lín时shí慌huānɡ忙mánɡ应yìnɡ付fu的de行xínɡ为wéi。
三sān国ɡuó的de时shí候hou,蜀shǔ国ɡuó国ɡuó君jūn刘liú备bèi有yǒu个ɡè儿ér子zi小xiǎo名mínɡ叫jiào阿ā斗dǒu。
刘liú备bèi死sǐ后hòu,阿ā斗dǒu继jì承chénɡ了le皇huánɡ位wèi。
有关经典俗语故事5篇

有关经典俗语故事5篇信任许多人都听过一些俗语,也懂其意思,但对于其出处还不了解。
下面是我整理的5篇俗语故事,盼望对你有所关心。
鸦有反晡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很久以前,有位出名的大孝子叫程永。
可是程永刚开头并不是这么孝顺的。
程永很早以前就失去了父亲,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
为了哺育程永,母亲几乎什么苦头都吃过了。
程永渐渐长大了,而母亲也一每天年轻了。
可程永却遗忘了母亲的哺育之恩,觉得老人是累赘,对自己的母亲就很不好。
一天,程永到郊外游玩,突然看到地上躺着一只老乌鸦,已经奄奄一息,看样子活不了多久就要饿死了。
就在程永要走的时候,一只小乌鸦飞了过来,还叼着食物来喂那只老乌鸦。
程永看到这些,不禁联想起小羊吃奶的时候,也是跪着吃奶的。
程永又想起了自己对母亲是多么的不好,于是相当地惭愧,从今下定决心以后肯定要做个孝子。
后来,程永果真信守自己的诺言,对母亲非常地孝顺,成为了远近著名的大孝子。
在教育别人的时候,他常常说,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人更要孝顺父母,懂得知恩图报。
英雄难受美人关三国的故事里有一个坏蛋叫董卓,他手下有20万人马驻扎在东汉的首都洛阳,他还让勇敢无比的吕布做他的干儿子,吕布在战场上非常厉害,为他打了很多胜仗。
所以董卓根本就不把年仅9岁的小皇帝看在眼里,一个人把握着朝廷里的大权。
董卓的残忍行为,让大部分的老百姓很生气。
曹操看中了机会,借着为天下万民除去祸害的理由召集兵马,不久就集合了八方的诸侯都来攻打董卓,可是,由于董卓的手下有华雄和吕布这样厉害的将领,曹操始终都没有战胜他,却让他们把小皇帝绑到了长安,真是越来越嚣张了。
朝廷中的大臣们对董卓都是又怕又恨的,都想要除掉他,却拿他没有方法,不知道该怎么办,由于他的手下吕布是个所向无敌的人。
一个叫司徒王允的大官想了很久,突然想到:古人说,“英雄难受美人关”,为什么不用美人计来收买吕布,让他替我们杀了董卓呢?于是,他把自己府中唱歌的美女貂蛑嫁给吕布,过了几天,又偷偷把貂蝉送给董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语故事》
本书简介
俗语故事,都是由口口相传的独立的小故事组成。
语言朴实生动,简单易懂。
内容反映当时一定的生活现状和人文见识。
题材广泛,容易接受和理解。
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和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判断价值观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出于这个目的,归纳整理了一些民间故事,希望读者能喜欢。
所有由童话故事网整理,文章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目录》
一个铜钿逼煞英雄汉
此地无银三百两
没齿敢赌吃石遇
皇帝爱吃鸡角蛋
大水冲走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一个铜钿逼煞英雄汉
楚霸王项羽被汉军围困,好容易杀出重围。
他清点了一下残兵仅剩下二十八骑,项羽气得钢须倒竖,吼声如雷:“我项羽起兵八年屡战屡胜,今日岂能败北!”他吼叫着又重新杀了回去。
项羽虎势雄威,一气之下又杀了一名汉都督,一员汉将。
项羽杀红了眼还要往前冲,那边韩信却击鼓收兵了。
这一边项羽的手下也围了过来劝他暂歇。
项羽此时才感到人困马乏,腹中饥饿,需要找个地方休息。
可是,何处是他们的安身之所呢?看来只得重回江东,再振雄威。
于是,他们一行来到乌江渡口,渡口有一间草棚,草棚内热气腾腾,进去一看,只见几个红烧猪头摆在桌上,那猪头一个个油光光,红亮亮,又酥又香。
项羽一行正饥肠漉漉,一见这么好的猪头,个个馋涎欲滴。
恨不得马上一人吞下一个,刚要动手,一位老汉上前拦住他们说:“你等都是马上勇士,岂能不问价钱,伸手就取?”项羽就问价钱,老汉说:“价钱便宜得很哪,一个猪头只收一个铜钿。
”出门打仗的人,身上怎么会带钱,项羽一行个个搜遍全身,谁也摸不出一个铜钿(tian)。
老汉见了又说:“将军乃天下豪杰,不会不付钱,强取猪头而食吧?”
老汉一句话,真正刺痛了项羽的心,想自己曾坐镇天下,世上万物,应有尽有,想不到如今一败至此,今天因为掏不出一个钱,被这位渡口老汉奚落!他恨哪!他大吼一声正要取剑,那老汉却笑着大声说:“你今天要是杀了我这个手无寸铁的老汉,还能算得上天下的英雄吗?”项羽听了没有再抽剑,而是大步走出草棚,面对乌江哈哈大笑。
这笑声凄惨悲凉,连乌江水都停留不前了。
忽然,项羽手起剑落,英雄的鲜血洒向乌江!
项羽倒下了,随行人一拥而上,刚想收尸,忽听得草棚内老汉大声喝道:“项羽已死,你等还不快降!”
原来这卖猪头的老汉是韩信所扮,他刚才收兵不追穷寇,特赶到江边来羞辱项羽,用一个铜钿逼死了一位争雄呈强的好汉。
“一个铜钿逼死英雄汉”这句俗语,也就在大江南北流传开了。
此地无银三百两
古时候,有个很穷的人,他的全部家当差不多都装在他的腰包里,而他的腰包里从来就没有过银子。
有一回,他意外地得到三百两银子。
这可让他又喜又忧,放在自己家里吧,这个穷家只有四壁,哪儿也不是存放的地方;要是放在人家那里,人家一耍赖,谁会相信他这个穷汉子有三百两银子?要是整天带在身上,别说不方便,万一被人发现,轻则被偷被抢,重则性命难保。
“我的青天呀,我有钱了,怎么还是不得安生呢!”这个人暗暗叫苦。
就这样,他从白天考虑到晚上,又从晚上考虑到凌晨,这一夜,他在万分紧张和焦虑中度过。
门外大树上传来一声“呀”的鸟叫,这个人的心差点被吓得跳出来。
他稍稍安定后,终于有了主意。
他趁着夜色,扛着铁锹,拿着带告示的木棍,腰间藏着三百两银子,来到大路口,一锹一锹地挖下去,挖了一个洞穴,然后将腰间藏着的三百两银子卸下来,轻轻地放进去,用土填埋压实,最后把带告示的木棍楔入埋银子的地方,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第二天早晨,喜欢到处溜达的邻居王二来到大路口,一见这情景,先是纳闷,随即他就笑了起来。
他急忙跑回家,拿来铁锹,三下五除二,就挖到了银子。
他把银子拎回家,心里却是一阵紧张。
他想:我偷挖了人家这么多银子,人家必定要告官。
官府来人查办,万一怀疑到我怎么办?对,为了不让人家怀疑到我,我可以——
于是,他拿起笔墨,奔向大路口,在木棍的另一侧认真写上:“隔壁王二不曾偷”!然后他又把木棍小心地插回原处,放心地回家了。
【俗语解释】
“此地无银三百两”,本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
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隐瞒的事情反而被彻底暴露。
没齿敢赌吃石遇
石遇形似大章鱼,美味可口,但肉质坚韧,老年人无齿难咬。
有位老头,人称“没齿伯”,偏爱吃石遇。
有一天,遇上两个小无赖。
硬要拉上没齿伯一块上饭店炒石遇吃。
其中一个提议,炒一盘石遇,三人同吃,三份摊钱,没齿伯说自己没牙齿,咬不动,不参与。
另一个提议,各炒一盘,斤两相同,谁吃最慢谁出钱。
没齿伯又表示不干。
可是,两个无赖不肯罢休,非要打赌不可。
没齿伯只得答应下来。
三盘炒石遇各有一斤,总共一块银元。
他们请店老板当评判员,一声“开始!”筷子齐动,等吃到一半时,两个后生仔一看,没齿伯早已吃完了。
老板在旁作证:全盘石遇都是老头吃掉的,一点不假。
两个后生只好认输出钱。
事后才知道没齿伯是拉长了喉咙,把整块石遇硬吞下去。
从此之后,“没齿敢赌吃石遇”成为平潭俗语,民间常用此话比喻人们硬着头皮做难事。
皇帝爱吃鸡角蛋
从前,有位皇帝忽然心血来潮,要吃鸡角(公鸡)蛋。
做寿之前三日,下道圣旨,命左班丞相去办。
丞相回转家中,坐卧不宁,世上哪来公鸡生蛋。
事出无奈,只好坐而待毙,交待后事。
全家人一筹莫展,只有抱头痛哭。
此时,丞相的孙子进屋,见此情形,便要问个水落石出。
丞相不得不真情相告。
孙子听后,心生一计,对祖父说:“阿公,明天你将宰相官服借我一用,我去见驾。
”丞相开始不肯,后来一想反正死到临头,就答应了孙子的要求。
次日上朝,孙子穿着官服,跪在皇帝面前。
皇帝一看是小孩见驾,一查问得知是左班丞相的孙子前来交旨,便问:“你爷爷何以不来交旨?”孩子答:“祖父在家坐月底,怕超过期限,叫我替他交旨。
”皇上一听发怒:“胡说,你爷爷是男人,岂能生孩子坐月底?”孩子答:“万岁息怒,鸡角会生蛋,男人自然也会生孩子!”皇帝听了,似有所悟,随口说道:“小小的孩童,宰相的腹佬,看来你也会做宰相!”孩子当即叩谢:“谢皇上隆恩!”皇帝此时才发觉自己说漏了嘴,常言道君无戏言,只好让其祖孙二人同朝为相。
从此,“皇帝爱吃鸡角蛋”这话便成了俗语。
大水冲走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传说, 龙王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主管东边的清水河, 二儿子主管西边的西沙河.清水河河大水深, 两岸风调雨顺, 生活富足; 西沙河沙多水小, 土地干裂, 民不聊生.为此, 兄弟二人见面就要吵, 老大爱炫耀自己, 老二心中不服气, 所以两人很不和睦.
一日,两兄弟又碰到一起,一见面就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地顶撞起来。
吵到后来老大说:“兄弟,你不是娶了个能干的媳妇吗?让她给你求些雨不就行了?3天后,如果天能连续下上三天三夜大雨,我就把我的清水河神庙让给你。
”老二说:“一言为定。
”老大说:“决不反悔。
”两人立下字据就各自散了。
老二回家将此事对媳妇一说,二媳妇笑了笑说:“这事好办。
”说完化作轻烟飞走了。
原来这二媳妇是雷公的女儿,她找到雷公把事情一说,雷公就给了她一只降雨令。
三天之后,大雨瓢泼,倾盆而下,连续下了三天三夜,冲破了西沙河的土坝,到后来雨水居然冲进了龙王大殿,龙宫也摇摇欲坠,老龙王赶快派人找二媳妇求情,大雨才停了。
以后,就有了“大水冲走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这句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