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说课稿

合集下载

《蜀道难》说课稿10篇

《蜀道难》说课稿10篇

《蜀道难》说课稿10篇《蜀道难》说课稿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蜀道难》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蜀道难》说课稿1一、说教材《蜀道难》是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已经接触了诗歌,学生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本单元学习唐诗,唐诗雄浑豪放而又沉郁顿挫,诗人诗风各异,教学要充分把握诗人的艺术风格,《蜀道难》感情强烈,笔锋雄健,想象奇特,气势雄浑,是李白的成名作。

结合本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知识和能力:①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知人论“诗”;②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艺术风格。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自然是诵读。

教学难点是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及诗人抒发的情感。

二、说教法教法:教学活动就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蜀道难》是诗歌经典,又是豪放诗歌,所以在教学上要重视诵读。

我采用在诵读中轻轻松松把握全文的教学方法。

第一步是初读。

解决最基本的字词问题,打好基础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关键,只有认真地做好这项工作,学习才会很轻松。

第二步是意读。

朗读中质疑,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三步是美读。

除了诵读以外,还有问题探究法、讨论法、评点法等。

学法:诵读感知情脉——让学生去读知人论世探主旨——让学生去思个性解读赏艺术——让学生去品总之,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关于《蜀道难》教案6篇

关于《蜀道难》教案6篇

关于《蜀道难》教案6篇关于《蜀道难》教案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蜀道难》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蜀道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诵读教学难点诵读要求教学方法指导示范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师生探讨朗读师生探讨朗读1.“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唏”是惊异之辞。

“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

“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

“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

《蜀道难》说课稿(精选5篇)

《蜀道难》说课稿(精选5篇)

《蜀道难》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蜀道难》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蜀道难》说课稿1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

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人教社必修3编写说明中明确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

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是抓好朗读和背诵。

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

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

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本课说明: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针对单元教学目1和目标3)2、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注意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谈,不能泛泛而论,进而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

(针对单元教学目标2)3、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郊游)和读书经验来理解诗歌,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目标2、3)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

《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

《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

《蜀道难》的教案《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蜀道难》的教案1【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

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

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

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

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

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

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

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

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

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

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

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

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

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引言:《蜀道难》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蜀道难》系列诗歌体现了蜀道山水诗表现手法上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蜀道难》优秀教案,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重难点】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了他的诗意。

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二、解题《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

’”《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蜀道难》说课稿(精选3篇)

《蜀道难》说课稿(精选3篇)

《蜀道难》说课稿(精选3篇)《蜀道难》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蜀道难》说课稿(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蜀道难》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

一说教材:它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高一下学期必修本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

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从上学期第2本依据引入了古代诗歌。

所以这节课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赏析,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从而对学习这单元的其它诗歌以帮助,还为学习第2本中的宋词打好基础。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大致是两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蜀道难说课稿

蜀道难说课稿

蜀道难说课稿一、引言蜀道难,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

该诗以描绘蜀道险阻、艰难的旅程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追求理想的豪情壮志。

本次说课将围绕蜀道难这首诗的背景、结构、意境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背景介绍1. 李白简介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生活在唐朝盛世,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奇特的个人形象而著称于世。

2. 诗歌背景蜀道难是李白在他的人生低谷时期创作的一首诗。

当时,李白因为政治斗争失败和个人原因,被贬为江州司马,远离故乡。

在途中,他经历了艰险的蜀道,心情低落,对自己的前途和人生充满了疑惑和无奈。

三、诗歌结构分析1. 诗歌结构蜀道难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分为15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四个字。

整首诗共有60个字,结构紧凑。

2. 诗歌形式蜀道难采用了对仗押韵的形式,每两个小节的末字押韵,形成了整首诗的韵律美。

四、意境分析1. 描绘蜀道险阻蜀道难通过描绘蜀道的险阻与艰难,展示了作者在旅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困苦。

通过描写蜀道的险峻山峦、陡峭崖壁、狂风暴雨等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在蜀道上的困苦和无助之感。

2. 表达豪情壮志蜀道难中透露着李白豪情壮志的个性特点。

诗中的"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路尽灯火阑,一行白鹭上青天"等描写,表现了作者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不屈。

五、现代社会的启示1. 追求理想不易蜀道难通过描绘蜀道的险阻和艰难,告诉我们追求理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2. 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蜀道难中的"路尽灯火阑,一行白鹭上青天"表达了作者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具备坚持不懈的品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六、课堂教学设计1. 目标通过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蜀道难说课稿

蜀道难说课稿

蜀道难说课稿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

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人教社必修3编写说明中明确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

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是抓好朗读和背诵。

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

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

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本课说明: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针对单元教学目1和目标3)2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注意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谈,不能泛泛而论,进而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

(针对单元教学目标2)3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郊游)和读书经验来理解诗歌,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目标2、3)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本首诗歌的情境中,第一段能熟读成诵。

二、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三、鉴赏本诗第一段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想象力,能尝试着运用某些艺术手法于自己的作文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文是选自必修三第二单元李白的《蜀道难》,下面我将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本单元为唐代诗歌,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视境界的创造,所谓的“境中含情,情由境发”,因此欣赏这些诗歌,我注意到二个方面:
1、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去和诗人进行心与心,情感与情感的交流。

2、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鉴赏诗歌的形式美和情感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根据诗歌教学特点结合本文,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中,感受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2、理清诗歌脉络。

整体感知诗意。

3、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

其中前两点是教学重点,第三点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完成教学目标。

1、诵读法。

我认为诵读对诗歌教学来说不可或缺,诗歌本身就是宜歌宜咏的。

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朗朗读书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另一方面反过来又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另外,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一首诗歌的学习,不是单纯靠课堂讲解就能完成,有时需要学生更多的社会生活体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从这一点说,背诵的贮存功能,可以留待日后学生对诗美的进一步品味和缓释。

2、情境教学法。

诗歌语言比较简洁,跳跃。

借助多媒体配以画面、音乐等形式来创造情境,使学生能够更感性地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味诗情。

3、探究性学习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基于此,我的做法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提问——逐步引导,逐步深入,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

老师适时点拨,拓展思路,师生对话,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

4、比较拓展法:我们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住在语文积累来提高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在课上我比较阅读《》。

三、说教学过程:教时安排两课时。

我准备用以下六个步骤来完成课堂教学。

①激语导入: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②请学生谈谈李白,与学生交流背景资料。

做到知人论事来读诗论诗。

因为学生对李白比较熟悉,所以在这里我先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为后面学生能更积极更大胆的探究作一个铺垫。

③多种形式诵读,整体感知全篇: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初读感知:
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同学间可以做些交
流,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整体的涵咏玩味,所以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揣摩和体会。


2 名家美读,再读感悟。

借助多媒体,配合蜀道画面和背景音乐,听名家示范朗诵。

这次听读,要求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节奏等,并注意体会情感,进入诗的情境。

听后明确一个问题:《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全诗的主旨句。

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3三读品味,其义自见。

让学生小组分段朗诵,体会读的效果,并请学生概括每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

(教师可提示学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明确:一段叹高难行。

二段叹险可畏。

三段叹战祸之烈
至此完成教学重点1和2。

④涵咏玩味,鉴赏艺术特色,突破教学重点
在3次朗读的基础上,我公布了本课研究学习的主题:李白这首诗被诗家誉为“奇之又奇”,它奇在何处?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你最欣赏的是哪几句?谈谈你的理由。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问题的设置也是在有意识培养学生对名句的敏感度并能进行品味鉴赏,鼓励学生思考、交流、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点评,灵活机动的充分肯定学生的鉴赏,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

(当然学生也有可能会不知从何说起怎么说,那我会引导他们先从第一段入手,如果不不行,我会点示范,抛砖引玉。


⑤课堂小结:
介绍创作趣谈来进行小结: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

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蜀道难》体现的极为充分,酣畅淋漓,李白这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不能不让我们惊叹称奇。

最后,我会让学生再齐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去领会诗人笔下那一幅奇丽惊险的蜀地山川景色,在琅琅书声中结束课文内容的教学。

⑥、布置作业:
①背诵《蜀道难》
②课后去自读《行路难》、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四、板书设计: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我主要采用并列式板书设计、以简洁的文字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