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筛选信息

合集下载

古诗文阅读学案21筛选信息

古诗文阅读学案21筛选信息

古代诗文阅读学案21文言文考点研读考点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申甫传汪琬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

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

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

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

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

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

”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

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

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

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

刘翁资遣甫之京师。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

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

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

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

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

文言信息筛选题解题技巧

文言信息筛选题解题技巧

②其衣无故新 ,而浣濯缝纫必洁 以完 ③入 则见吾妻 之怡怡而忘其 忧 ④ 闻其 贤者 也 则 悦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1 3
3 把 握规律 ,识 别干扰 。熟 知信 息筛 选题 干扰 . 项的常见错误类 型 ,把握命题规律 ,有利于 决速准确 地排 除错误 ,筛选正确答案 。考题 中常见 的干扰错误 类型有 五种 :主体混淆 、答非所 问、角度正误 、事件
A ①③⑥ B ①②⑥ . .
C ③④⑤ .
D ②④⑤ .
题干 以能 “ 直接表现吴汉激励 士气 ”为标准 ,让
预教大本堂, 明理达 , 经 善开导。 召对殿廷 , 必赐坐, 从容 宴语 。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 , 命棉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 , 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 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 馆别室。 他 日, 又谕 日: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 , “ 不欲歼于锋刃。 若
筛选准确信息 打下 一个坚实 的基础 。 2 审清题 干 ,明确要 求 。审 清题 干是 解题 的重 . 要环节 ,题 干的要求就是解题方 向。明确要求则是要 明确题 干要求 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 ,然后找 出对 应 的阅读区 间 ,再结 合上 下文理 解意 思 ,并对 照 比
较 ,作出准确 的判 断。



⑧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 也 ,其势不得 不骄 惰
④ 一 遇 凶 岁 ,则 州郡 吏 以尺 度 量 民之 长 大 而试 其 壮 健 者
⑤ 则南亩之 民不得 不 日减也
⑥故 日有诱 民之弊者 ,谓此也
A ①②⑤ .
【 试题解释】
B . ①③⑥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杂糅 、品德不清 。 ( )主体混淆。这类错 误将 别人 做的事或说 的话 1 说归属于主要人物 ,致 使陈述主体不 一致 ,或把 主要 人物在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 、不同官职上 的言行混编 到干扰项 中 ,从 而造成 干扰 。 下列句子 中 ,全部体 现周维城美好德行 的一组是

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文中的信息(人教版高三)

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文中的信息(人教版高三)

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文中的信息 (人教版高三)一、考点解说《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分析综合”的第一条要求是“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离开对信息的关注,读懂字义、词义和句子意思就毫无意义。

“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

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

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

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

人物传记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为表现人物品行的语句,非传记类作品的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为表达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的语句。

二、高考透视--2010湖北原弊[宋] 欧阳修1.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

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

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2.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

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

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

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此甚可叹也!3.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之信息筛选与分析概括 2016高三第一轮复习 上课用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之信息筛选与分析概括 2016高三第一轮复习 上课用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廷臣亦皆以承宗知兵,遂推为兵部添设侍郎,主东事。帝不 欲承宗离讲筵,疏再上不许。未几,大清兵逼广宁,遂拜承 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越数日,命以阁臣掌部务。承宗 上疏曰:“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今天下当重将权,授 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 足问。”因列上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永平大帅、修 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数策,帝褒纳焉。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承宗图大举,奏言: “前哨已置连山大凌河,速畀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 帝命所司给之。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 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
B项概括为“文武双全,颇受器重”,从分析中能否看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③题目有几处限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孙承宗;②有远见;③两处:“全都”“一组”。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读全文,寻找信息来源。 6 个信息点分别在文章第几段?相关内容是什么?是否表现 “有远见”?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届高考语文【配套课件】:古代诗文第一章信息筛选题

2015届高考语文【配套课件】:古代诗文第一章信息筛选题

强加因果。胡宗宪下狱与徐 渭“横”无必然联系。
信息筛选题和内容辨析题题组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定向训练四 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 6.比对下面的原文和选项,看看选项中有无“于文无据” (无中生有)的问题。 (1)(原文)马光祖为制臵使,辟(王登)充参谋官,迁军器少 监、京西提点刑狱。登威声日振。有余思忠及徐制几谗于 光祖曰:“京湖知有王景宋(王登,字景宋),不知有马制 臵,非久易位矣。”光祖疑焉,出登屯郢州,后以干办钟 蜚英调护,情好如初。 (《宋史· 王登传》) “被贬出京城”于文无据。 (选项)马光祖为制置使时,随着王登威名扩大,余思忠和 徐制几进谗言挑拨, 结果王登被贬出京城屯郢州,后经人 调解,他们才情好如初。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可见李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
当作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仕鲁是在官吏举荐下入朝做官的。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 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信息筛选题和内容辨析题题组训练

信息筛选题和内容辨析题题组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刘韐在越州做知州的时候,看到鉴湖这个地方赋税 沉重,就请求朝廷体恤老百姓的困苦,最终朝廷免除了这 里百姓们的赋税。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文言文筛选信息

文言文筛选信息

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 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 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 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 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பைடு நூலகம்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 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以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 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 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 目的。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 表现,而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 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用排 除法,选择B项。 当堂巩固:核按钮第11单元考点训练文言三第一题。 3、混淆标准 题干的要求不是单一的,而是两项。要求考生将分别能体现 题干要求的一项选出来。命题者往往故意混淆上下两项的标准, 干扰考生。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 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锄之。刈获 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 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 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 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 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选自 《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涉步:涉及、从事实际事务②果马下:一种矮小的马 ,可在果树县行走。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 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

中国诗词大会古诗文筛选

中国诗词大会古诗文筛选

中国诗歌官网 1.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____王昌龄《出塞二首》4.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5.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7.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____杜甫《登岳阳楼》8.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____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9.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____陆游《关山月》10.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1.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____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12.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13.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____杜甫《绝句》14.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____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15.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16.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____杜甫《春望》17.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____李?《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18.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____柳宗元《江雪》19.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____晏殊《破阵子?春景》20.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____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21.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____李白《独坐敬亭山》22.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3.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020-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必备知识自2014年起,全国新课标卷就没有专设信息筛选题。

不专设信息筛选题的理由,可能是概括分析题本身就涵盖了对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

概括分析题,其能力层级是“分析综合”,考查的范围,涵盖了“分析综合”层级的3个考点,而且辐射到“理解”层级的考点(如对实词含义的理解,对文中句子的理解)。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常见的“4大陷阱”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

辨别方法可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也就是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的对应区间,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应仔细对照,看有无以假乱真之处。

陷阱1曲解文意利用文中有些词句较难理解的特点,在分析、概括、转述的过程中故意曲解文意,这是分析概括题的主要设错手段。

解题时要先找到原句,再细辨原文中的词句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并借助于语境仔细推敲。

陷阱2无中生有这是一种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的设误手段。

解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

陷阱3错位嫁接以故意颠倒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而设错。

答题时要理清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并弄清楚事件的前后顺序与经过,留意相关事件经过转述后是否存在前后错位或因果倒置,以便识别出人事混淆、顺序倒置、张冠李戴等错误。

陷阱4以偏概全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来设置错误点。

答题时要特别关注表示范围的词语或概念,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

[试题特点]分析近年来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的概括分析题,仔细审清题干以及各选项的表述,且比照原文思考,不难看出该类试题的几个重要特点:1.全国新课标卷,该题型题干的表述(“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没有任何变化,体现出考查内容的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突破 规范养成 返回
核心突破:如何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
核心突破 规范养成 返回
核心突破:如何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
现场矫正
因题突破
2.(2010· 山东)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 金公声知事急, 遂言甫于朝。 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 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 比对选项与原文,可以发现申 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 甫是在感动后才被授予京营副 第 12 题选项总兵,而不是在授予京营副总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 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 兵后才感动。授予官职的时间
核心突破 规范养成 返回
核心突破:如何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
现场矫正
因题突破
三、比对人物: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 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 将“彼”强接在“此”上, 张冠李戴。 辨析时应抓住“是谁, 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 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 认真比对, 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选项错误,张冠李戴,“首先 1.(2012· 广东)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 倡导以海运代替漕运”的是协 (指传主陶澍 )毅 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 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办大学士英和。 第 8 题选项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 了以海运代替漕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突破
规范养成
返回
核心突破:如何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
现场矫正
因题突破
2.京师并河居人,盗凿汴堤以自广,或请令培筑复故,又按民庐 侵官道者使撤之。二谋出自中人,既有诏矣。存 (王存,传主 )
请求朝廷责令修复河堤的不是 曰:“此吾职也。 ”入言之。即日弛其役,都人欢呼相庆。
王存,而是“中人”(朝中之 选项:京城沿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河堤来扩大住址,侵占官道, 人),原文是王存为民请命,解 王存请求朝廷命令他们恢复大堤原貌,撤离官道,受到百姓的 除了百姓的差役。 欢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突破
规范养成
返回
核心突破:如何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
因题突破 四、比对关键细节: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 (关键词语)故意错解
现场矫正
以迷惑考生。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因 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 误。 1.(2010· 江苏)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 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 得君葬我,幸矣!” 第 7 题选项 C: 西兵进攻江淮地区, 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 蝗灾, 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贼攻三日不得入”,而后“城 第 6 题选项 B :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 陷”。该项中“攻破城池,元帅朱 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 文逊战死”表述错误。 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无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突破
规范养成
返回
核心突破:如何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
现场矫正
因题突破
三、比对人物: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 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 将“彼”强接在“此”上, 张冠李戴。 辨析时应抓住“是谁, 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 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 认真比对, 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2012· 广东)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 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 (指传主陶澍 )毅 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第 8 题选项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 了以海运代替漕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突破 规范养成 返回
核心突破:如何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
现场矫正
因题突破
2.(萧燧)出知严州。 严地狭财匮, 始至, 官镪(成串的钱)不满三千, 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 名(吝惜授予官职),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 移知婺州。 选项:萧燧出京管理严州。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 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 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弄错了。 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突破 规范养成 返回
核心突破:如何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
现场矫正
因题突破
二、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 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地点概括误”的陷阱。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 认真比对, 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天保三年,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有惠政,得吏民之心。 尹思令率众万余人,谋袭盱眙。三军咸惧。韶 (指传主段韶 )谓 诸将曰:“霸先等智小谋大,政令未一,外托同德,内有离心, 诸君不足忧,吾揣之熟矣。”乃自将步骑数千人倍道赴泾州。 途出盱眙,思令不虞大军卒至,望旗奔北。 选项:段韶擅长统众,面对敌人的侵扰时,善于鼓舞士兵的士 气。 泾州一战, 段韶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几千人突袭, 尹思令败逃。 地点有误。“泾州一战”应为“盱眙一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题型三
信息筛选题和内容辨析题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核心突破:如何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
现场矫正
因题突破
内容辨析题 (分析概括题 )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题,其选项多 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 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是对付 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 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 处。那么,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主要应在时间、地点、人物、 细节、信息有无和因果关系等方面比对、分析。 一、比对时间:命题者常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考 生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 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识破“时 间错误 ”的陷阱。
核心突破 规范养成 返回
核心突破:如何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
因题突破 四、比对关键细节: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 (关键词语)故意错解
现场矫正
以迷惑考生。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因
关键细节有误。“西兵进攻江淮地 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 区”“关注百姓疾苦”均有误。原文中 误。 “西兵未解”是指“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 1.(2010· 江苏)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 有解除”;谢氏叹的是自己作为女人身处 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 兵、盗、旱、蝗的艰难中,从“死而得君 得君葬我,幸矣!” 葬我,幸矣”可知。 第 7 题选项 C : 西兵进攻江淮地区, 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 蝗灾, 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突破 规范养成 返回
核心突破:如何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
现场矫正
因题突破
2.(2013· 大纲全国)慧度(指传主杜慧度 )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 弹琴,颇好《庄》 《老》 。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
关键细节有误。原文“能弹琴” 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
曲解为“只管弹弹琴”,“颇 第 10 题选项 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 好《庄》《老》”曲解为“读 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 《老》 。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 读《庄》《老》”。 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
核心突破 规范养成 返回
核心突破:如何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
现场矫正
因题突破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 认真比对, 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2010· 课标全国)(花云)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 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 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 时间有误。原文是“文逊战死”之
核心突破 规范养成 返回
核心突破:如何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
现场矫正
因题突破
2.京师并河居人,盗凿汴堤以自广,或请令培筑复故,又按民庐 侵官道者使撤之。二谋出自中人,既有诏矣。存 (王存,传主 ) 曰:“此吾职也。”入言之。即日弛其役,都人欢呼相庆。 选项:京城沿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河堤来扩大住址,侵占官道, 王存请求朝廷命令他们恢复大堤原貌,撤离官道,受到百姓的 欢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