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的“祖籍记忆”初探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

马来西亚华人什么是马来西亚华人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总人口2800万,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这三大民族构成了马来西亚人的主体。
其中,马来人并非马来西亚人的简称,而是马来西亚的一个主要民族,又称巫族,信奉伊斯兰教。
华人约六百多万,是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族群。
二战结束时,马来亚殖民地(马来西亚旧称)500万总人口中,马来人占50%,华人占38%,印度人占11%(该统计数字不含新加坡)。
因华人普遍比较富裕、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因此人口出生率低,2010年华人在总人口中已经降到24.6%。
据古书记载,远至汉唐,就有中国人迁居今日马来半岛的记录。
中国人向南洋的大规模移民史大约有三次。
第一波是唐宋时代为躲避战乱而迁居南洋,后来大多被当地土著同化。
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开始了第二波移民潮,两广、福建的华人移居马来半岛并与当地人通婚,满清入关后闭关锁国,这些人被隔绝于海外,他们保留了大明风俗并融入很多当地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被称作“娘惹峇峇”或土生华人的族群(华南方言所谓“三代成峇”即为对这些土著化了的早期移民的描述,马来西亚主要华人政党“马华公会”创始人陈祯禄即为土生峇峇华人)。
这部分华人世代居住于东西方重要航路上,数百年来见惯了各国商人,因此长于商贸,并于19世纪初与初来此地的英国殖民者合作良好,在殖民时代曾被称为“国王的华人”(Kings’Chinese)。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开始了第三波移民潮。
大约在同一时期,开辟了海峡殖民地(辖区包括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后改称英属马来亚)的托马斯.莱佛士爵士苦于缺乏劳动力,他鼓励中国人前来定居,大批华工从人多地少的华南各地来到马来亚,这些人被称为“新客”,构成了今日东南亚华人的主体。
很快,“在任何现代技术或专业化的竞争当中”,华人都迅速甩掉了马来人并取得成功。
英国殖民官员说,“华侨是世界上最强健、最雄心勃勃、最能相互支持,脑瓜也最灵活的移民”,而马来人则“毫不注意个人创造或竞争意识”,是那种“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都需要保护”的人,很多华人身无分文来到马来亚,不知疲倦的工作、攒钱、成家立业,最终成为百万富翁。
感受马来西亚华人文化

讲述057马来西亚是一个由马来人、印度人、华人及其他少数种族组成的多民族多文化的伊斯兰教国家。
通常我们将取得马来西亚国籍并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中国人简称为马来西亚华人。
现今的马来西亚已经不对外籍人士开放移民了,想要取得一本马来西亚护照可谓是难于上青天,不但要加入伊斯兰教,变成穆斯林,还要满足一些其他非常严格的条件。
现在网络上所说的马来西亚移民其实是大马政府为了吸引外来资金而颁布的一项十年多次往返签。
在马来西亚缩紧移民政策之后,几乎很少再有新的中国移民。
马来西亚拥有华人近700万,占大马全国人口总数的25%,主要分布在吉隆坡、槟城、怡保、新山、古晋、亚庇和马六甲等城市。
这其中,又以吉隆坡和槟城尤为突出。
在首都吉隆坡,华人占直辖区总人口45%,而在槟城更是占到了70%,同时槟城也是马来西亚唯一一个由华人担任最高行政长官的州属。
马来西亚华人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在唐宋时期,中国和马来群岛便有了频密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元代便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的记载,到了明代,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商船越来越多,便有了一大批华人留在当地,开始在马六甲定居。
马六甲至今仍保着大量郑和下西洋时的文物。
而华人大量移民至马来西亚各地则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
当时,清廷战败,中英签署《北京条约》,允许外国商人招聘华人出洋工作。
而彼时被英国殖民的马来半岛正需要大量人力开发矿产、种植园林等等,那时华人还多以男丁为主,造成男女比例失调,这是因为劳工的家乡意识浓厚,多希望攒够钱后能荣归故里,并未扶老携幼打算在马定居。
华人移民的历史转折是在1929年,随着全球经济大萧条,大量的华侨妇女开始移民马来西亚,这时男女比例平衡。
“二战”后,全球进入“冷战”时期,英属马来因为有马共的出现而收紧移民条例,至此中国人移民马来西亚的浪潮开始减少甚至停止。
此后华人和当地人一起参与了马来亚的独立及建国运动,并在当地繁衍开来。
虽然马来西亚拥有700万华人,但普通话并不是华人之间最常用的语言。
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个怎么样的存在?

第一、尴尬的存在场景1当我刚到中国时,人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紧接着“来到中国多说年了?”、“难道是从小学汉语吗?”场景2当时我和中文系的辩论队一起看01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马来亚大学的三辩提到“日本军在南京大屠杀凌虐我中华妇女”,有位同学问我“你们也提中华妇女吗?”从我到中国以来,以上的情况遇上了无数遍,于是我很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告诉大家: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这个题目很大,我只能从我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来写这篇文章。
缘起先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背景来做开场白。
1840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动乱的时期。
一方面,好些中国人想往外逃窜;另一方面,西方列强想捉苦力到东南亚地区为他们服务。
于是,大量的中国人(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就散布到东南亚各个地区,其中就包括了马来西亚。
尴尬的存在当人家问我“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时,我还真觉得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的问题。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因为我祖先是中国人”,但是有人又会问:“那么为什么好多印尼人就不会说汉语了呢?”问题的复杂之处就在这里。
从迁居到马来西亚,我们的先贤就特别重视中文的教育,通过私塾、宗祠等单位教授三字经、四书五经等教材,后来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改革。
这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基本上还是以中国人自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华侨、抗日战争时期全体华侨出钱出力、著名的华侨陈嘉庚创办厦大、集美大学。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后来,随着居住马来西亚日久,我们的命运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了根。
从马来西亚(大马)方面来看,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大马的政治,与马来族、印度族联手争取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
从中国方面来看,周恩来总理提出:华侨应在其居住地生根发芽。
但是,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母语教育。
在印尼,由于当地华侨没有组成统一的阵线,于是他们不能拥有中文名字、不能庆祝农历新年;在中国人普遍认为完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总理主动地消灭了中文教育,关闭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南洋大学,全体人民学习英文,于是目前多数新加坡人的母语是英语。
马来西亚的三代华商

浓郁 的传统 特色 。
在 马六 甲还 被荷兰 、印尼统 治 的时 期 , 有不少 中国人来经 商。15 年 马来 就 97
西 亚从英联邦独立 , 他们就成 为了马 来西
亚 的第一代华商 。 在中西合璧 的多元化 色
20 06年第5 总第38 期 3期 49
维普资讯
中 国市 场 方 面具 有 得 天 独 厚 的 优 势 , 够 能
股浪潮严重 冲击 着第一代华商 , 这一代华 俭 、 宽容 、 重信用 、 对家庭 和国家的责任
商 中以广 东 、福建移 民最多 。 在位 于马六 甲的广东 会馆 ,福建会
扮演重要角色 , 成为马来商人 与中国合作
的桥梁 。
维普资讯
责编 :朱宇新
E malgz 3 i . m - i jk @s ac :j z n o
●】 l 【 1 - I 【 : j e _ , ● : ● 一_: ■=● : :
他们的父辈 大多在 13 年代左右来 90
到马六 甲, 靠着艰苦奋 斗 , 勤劳节俭 的美
- 在华人比例约占1 强的马来西亚 , / 5 华商为当地发展所作的贡献
● 不可磨灭。一代又一代的华商在与当地社会的融合中创造了新
_的事业和生活。
甲 国驻马来西亚大使王春贵曾评论 彩 中 , 种族a # 、  ̄l 经济国有和反共反华 三 -
说 , 来西 亚华商在帮助马来企业 家进军 马
馆 ,从各地赶 来的华商们大 多开着 奔驰 ,
很热情 的来见中国的记者 , 当地引起 不 在 小的轰动 , 最大几 家华 文报 纸的马六 甲驻 地记者也过来 一探 。在会馆 , 华商用各种 乡音谈起 他们 自己和父辈的经历 , 让人感 慨的是 , 他们并没有 多说 复杂的政治经济 环境 ,只是把过 去 的苦 难作 一段 传奇故 事 ,娓娓道来 。
马来西亚华人

马来西亚华人马来西亚华人移民自汉代就应经开始了。
在唐宋时中国和马来西亚群岛因为有密切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活动而开始密切往来,到了元代,中国已有人在马来西亚定居。
明代时,郑和下西洋曾经在马六甲停留,也加大了华人在马来西亚定居的可能性。
一些华人也开始与马六甲的当地人进行通婚,慢慢开始接受马六甲文化的影响,繁衍后人。
后来因为明朝的衰落,这些通婚的华人因为交通不便,明朝闭关锁国等政策,开始于祖国内地国人疏远,与本地人相互交流,这些人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他们保留了大量华人的风俗习惯。
鸦片战争之后,大量华人因为中英政府签署的《南京条约》,部分华人开始去海外谋生。
又因为当时英国殖民者需要大量民工来开发马来西亚,所以中国的大量贫苦民工从中国被遣送到马来西亚成为当地的矿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蒸汽船的运用和推广,华侨的数量急剧增长。
这个时期马来西亚华人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当时的华人数量。
到了1929年时,大量的华人妇女来到马来西亚,这使马来西亚华人男女数量得以平衡,也更好的是华人得以繁衍生息。
后来,又因为世界冷战,中国华人区马来西亚的数量逐渐减少甚至停止往来。
后来,随着世界形势的稳定,华人与马来西亚当地人的交往加深,马来西亚与华人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并在当地定居繁衍。
马来西亚的华人刚开始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后来因为男女比例不协调等原因开始下降,直至马来西亚开始新经济政策,有大量的马来西亚华人移居到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在1957年,据马来西亚政府统计,华人的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但是在2010年人口下降。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的华人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宁愿少生,给下一代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另一个就是马来西亚华人长期在经济和教育方面受到本地人的歧视,有能力的华人大多都举家搬迁到外地,这也是马来西亚华人数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马来西亚华人之间交流普遍是以华语及各种闽南语进行的,由于各个地方的区域差异,一般是有福建话、粤语、客家话或大多数都是以华语交流。
东南亚华裔新生代的“祖籍记忆”

东南亚华裔新生代的“祖籍记忆”本文所说的华裔新生代,指1975年以后出生、其家族在居住国当地传承到他(她)这一代至少已经是第二代的华人群体。
与期待“落叶归根”的父辈、祖辈相比,他们是“落地生根”的一代,具有和他们前辈不同的生存体验,在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和社会实践方面表现出与前辈不同的特征。
从时空和社会发展趋势角度而言,华裔新生代的整体发展趋势代表了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方向。
所谓“祖籍记忆”,属于保罗?康纳顿(P.Connerton)所论述的“社会记忆”(即“影响人们理解当前经验的先在脉络”注:〔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页。
))范畴。
共享某种“社会记忆”的人群对同样的境遇和场景有大体一致的反应。
共同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等象征性要素构成对这种“社会记忆”的有效提示。
“社会记忆”可以被操控以寻求权力,世代之间也可能因为受到不同记忆系列的影响而产生分隔。
对于东南亚华人来说,由于祖籍上的同源以及中华文化传统、习俗在居住国当地的传承,从而使他们形成了与其祖籍地相关的“社会记忆”,这就是他们的“祖籍记忆”。
基于这种记忆,他们承认自身和中华有一种象征性的联系,并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持续表达对这种记忆所蕴含的某些文化特征的认同。
它具体表现为语言、文化风俗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形成,其中还包括与祖籍国建立某种联系的意愿等。
我们进行此项调查、研究的目的,首先在于比较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华裔新生代的“祖籍记忆”的相对强度,并就导致其差异的原因加以阐释。
其次,试图探寻“祖籍记忆”是如何影响上述三国华裔新生代的自我认同结构的。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描述“祖籍记忆”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关系。
东南亚华人自我身份的认同呈现出多重性和多层次性,我们总体上把它分为两个层面:(1)“国民认同”,即他们对自身作为所属国公民这一身份的认同,这是他们得以介入所在国政治生活的基础,由于不同的国家处理当地华人公民地位的政策、族际关系环境等的不同,影响到这一认同的强度和限度,并影响到华人介入当地公民政治领域的深度。
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迁

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迁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迁马来西亚华人是华人的后裔,他们传承了祖先们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经历了许多变迁。
这篇文章将探讨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迁现象。
首先,为了更好地了解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迁,我们需要了解华人移民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大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候,许多中国人移民到马来亚地区。
这些移民携带了自己的传统音乐,如京剧、评剧、南音等。
这些音乐形式在中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们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还是人们社交和娱乐的重要方式。
然而,随着中国人移民到马来亚地区,他们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和社会。
在马来西亚,华人与其他族裔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华人传统音乐遭遇了一些挑战。
许多华人移民为了迎合当地乐迷的口味,开始融合马来亚音乐元素,并打造了一种独特的马来西亚华人音乐风格。
这种创新音乐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马来亚音乐的元素,形成了一个新的音乐风格。
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变迁还可以追溯到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随着马来西亚独立,政府开始鼓励本土文化的发展。
这导致了华人传统音乐在当地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化的娱乐手段,如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开始在马来西亚流行,这对传统音乐形式提出了挑战。
然而,尽管经历了这些变革,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得以传承并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一方面,许多音乐家和艺术家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通过演奏、教学和研究传播这些音乐形式。
他们组织音乐会和演出,以吸引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关注。
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为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使得音乐的传播更加容易和快捷。
许多年轻人通过视频分享平台展示自己演奏传统音乐的才华,这使得更多人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并且愿意深入了解。
马来西亚华人史,你知道多少?

马来西亚华人史,你知道多少?对于海外华人史,有所了解的人们可能会知道,早在唐汉以前涉外寻访的足迹便已产生,因此才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找到我们中国人的影子。
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下马来西亚的华人历史。
为什么马来西亚人口组成中,华人的占比如此高呢?这其中的隐藏着一段怎样的迁移史呢?根据史书记载,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可追朔至汉代,唐、宋时期中国和马来群岛已有频繁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元代时就已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并繁衍后代子孙。
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曾多次在马六甲(明史称为满剌加)停靠补给,随着探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船队补给便利,于是将马六甲、巨港(今属印尼)、泗水(今属印尼)等地,建造成了船队的海外大本营。
时至今日马六甲仍然保留着大量与郑和有关的历史事迹,一些华人跟随郑和西下的脚步,去到了西下路线的各国。
为了生存,其中一部分人便留下并定居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西下的人和当地人通婚,渐渐受马来文化影响,而繁衍开来。
由此开始了,华人在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为组成马六甲重要的一个民族。
明朝衰弱后,这些通婚华人的后裔由于交通不便、满清闭关政策等因素,开始与祖国关系疏远。
在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况下,他们逐渐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
鸦片战争后——大量华人移民马来西亚各地。
当时清朝战败,中英签署《北京条约》,清廷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苦力)。
由于当时英国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开发马来亚半岛,大量的华工(或称为苦力)从中国输入到马来亚半岛成为矿工、种植工人等。
在蒸汽船使用后,华侨南来的数量更是急剧上升。
此时到来的华人移民人数已经大幅超越了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称为“新客”。
这时期马来半岛的华人人口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是因为劳工们的侨乡意识浓厚,多不打算扶老携幼来到马来亚定居,而是希望赚够钱回到故乡老家。
到了1929年,全球开始经济大萧条。
此时,华侨妇女开始大量移民马来亚,男女人口比例结构趋向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O 年 第 3期 O6 ( 总第 17期) 2
南 洋 问 题 研 究
S Ⅲ 皿 A IA IJ A F I S OI s ’ s A F A R
N . 0 6 o 32 o Ge e a eilN . 2 n rlS r o 1 7 a
语 言是 文化传 承 的重要 工 具 , 是形 成族群 认 同的重要 元 素 。我们 问卷 所涉 及 的华裔 中 , 也 接受 马来 语 和华 语并重 的 双语 教育 的人数 不 少 , 3 .% , 占 6 8 另有 4 . %的人 以 马来 语 为 主 、 语是 必修 03 华 课 或选修 课 ,4 1%的人 受纯 粹 的华 文教 育 。马来 西亚 是 中 国境 外 华 文教 育 体 系 最完 整 的地 区。据
统计 ,9 5年 马来 西 亚 有 127间 华文 小 学 , 19 8 学生 5 2 14人 , 师 2 7 9 8 教 637人 ; 6 有 0间华 文 独立 中
学 , 生 5 4 人 , 师 25 6人 。[]P2另有 拉曼学 院、 学 89 8 教 9 1(3) 南方学 院、 新纪 元学 院及韩江 学 院等华文 大专 院校 。在 小学 教 育阶段 , 裔子 弟大 部分就 读 于华小 , 中学 能 上 华 文独 中的 人数 非 常有 限 , 华 但 大 部分还 是上 政府 办 的 国民 中学 , 语 只能作 为选修课 。因此 , 华 这里 所说 的双 语教 育一 般指读 华文
一
、
问卷所涉及 的华裔的基本 情况
我们 收 集到 的马来 西亚 华裔 的问卷共 有 5 7份 , 女 比例为 4 . :6 1 女性 的 比例较 高 。年龄 男 395 . ,
从 l、 到 5 89岁 3岁都有 , 绝 大部 分 (6 是 17 以后 出生 的青 年 , 婚 者 占 8 .%。他 们 当 但 7 %) 95年 未 25
况 在当地 属于 中等水 平 的 , 9 . %。 因为 我们 的 问卷 有 一 部 分是 在 在校 学 生 中做 的 , ~部 分 占 65 有 是 在来 中 国进 修 的教 师 中做 的 , 以学生 身份 的人员 占了 2 . % , 师 的 比例也 有 2 .% , 去这 所 63 教 11 除
中没有第 一代 华人 移 民 , 二代 华 裔 也仅 占 7 O , 要 是第 三 四代 华裔 , 上 自己都 不 知 道 是第 第 .% 主 加
收稿 日期 :06— 4 0 20 0 —2
作者简介 : 云平(94 , , 门大 学人类学与 民族 学系副教授 , 门大学南 洋研 究 院博士研 究生 ; 俞 16 一)女 厦 厦 杨晋 涛(97 , 厦 门大 学人 类 学与 民族 学 系讲 师, 16 一) 男, 博士。
中图分类 号 : 643 3 D3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B 86 1 一95( 0
)3 c 一嗍 一1 I 0
第 二次 世界大 战后 , 南亚 各 国的华 侨华人 社会 发生 了广泛 而 பைடு நூலகம்深刻 的变化 , 东 华侨 社会逐 步过
渡 到华人 社会 , 新一 代 华人 在政 治认 同 、 身份意识 、 化认 同等方 面都 与老 一 辈华 侨有很 大 的不 同 , 文
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的“ 祖籍记 忆" 初探
俞 云平 , 杨晋涛
( 门大 学 人 类 学 与 民族 学 系 , 建 厦 门 3 10 ) 厦 福 605
摘
要: 调查表明 , 马来 西亚华裔 新生代的国民认同和族 群认 同均 表现 出相 当 的强度 , 我们倾
向于 把 这 种 “ 强 ” 双 的特 征 看 作 是 走 向多 元 文 化 主 义 的 马 来 西 亚 华 裔 集 体 自我 意 识 的结 构 特 征 。 而 “ 籍 记 忆 ” 是 华 裔 构 建 其 族 群 认 同 的意 识 和文 化 基 础 。一 方 面 , 裔 可 能 通 过 和 祖 籍 国建 立 祖 正 华 更 多 的联 系 来 维 持 和加 强祖 籍 记 忆 , 以达 到强 化 族 群 意 识 的 目 的 ; 一 方 面 , 多 元 文 化 主 义 的 政 另 在 治 背 景 下 , 立 足 当 地 生 存 和 发 展 , 祖 籍 国“ 象 化 ” 成 为 其 策 略 。 为 将 对 也 关键词 : 马来 西 亚 ; 裔 ; 籍 记 忆 华 祖
马来 西亚 也不例 外 。20 0 4年 , 们 在 部 分 东 南 亚 国 家来 福 建 的青 年 中 开展 了 问卷 调 查 及 深 度 访 我 谈, 发放 问卷 约 10份 , 回 9 5 收 7份 , 中涉及 马来 西亚 华裔 的问 卷 l 份 。另外 , 其 8 我们 委 托来 自马来 西亚 董教 总 的王先生 在 马来 西亚 做 了问卷 3 , 9份 我们还 在一 些熟 悉东 南亚 情 况 的人 士 以及厦 门侨 委、 侨办 的知情 者等 当 中以对 话 、 座谈 等方式 开展 深度 访谈 。以此 为 出发 点 , 们 结合 有关 文献 资 我 料, 对部分 马来 西亚 华裔 新生 代 的“ 祖籍 记忆 ” 进行 初浅 的探讨 。
两 部分 , 最主要 的职业 是公 司职 员 (4 6 ) 以及包括 医生 在 内的专 业技 术 人 员 (4 1 。从 这些 2 .% , 1 . %)
基 本情 况可 以看 出 , 问卷所 涉 及 的马来 西亚华 裔大 多是 家庭经 济 状况 中等 、 本 个人 受教 育程度 较高
的部分 。
・
5 ・ 7
维普资讯
几 代 的华 裔 , 比例 高达 9 . %。从这 几项 指标 看 , 5 人 中 的大部 分是 马来 西亚 华裔 的新生 代 , 12 这 7 主
要 是世 纪之 交 的华 裔青 年 。 在我 们调 查 的这些 马来 西 亚华裔 中 , 大学及 大 学 以上教 育 程度 的人 员 占 8 .% 。家庭 经 济状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