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5.七律_长征【第2课时】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教案)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三篇精读课文和《灯光》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七律·长征》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战士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灯光》这篇文章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口语交际《演讲》根据演讲内容拟定题目,编写演讲稿,参加演讲活动展示自己。

重点是掌握演讲技巧。

习作《记一次游戏》做游戏,增加感受。

练习写记叙游戏过程的作文。

重点是确定作文的写作思路。

《语文园地》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了解运用相同句式写句子和用不同表达方式表示“说”的方法,学习说法创作方法,积累爱国名句。

2.单元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记叙革命历史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要通过朗读,理清课文脉络。

对重点段落要细细品味,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另外革命历史离学生很遥远,理解起来很困难,还要借助历史背景资料去理解。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记叙故事时都写了具体的场面,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场面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场面。

5.七律·长征【第2课时】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5.七律·长征【第2课时】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5 七律·长征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 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5 七律·长征
七律知识知多少?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诗的一种, 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 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 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金沙江地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绝壁,水流湍 急,敌人戒备森严,毛泽东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 佯攻贵阳,威逼昆明,指挥红军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 终于摆脱了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5 七律·长征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 方面军”。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 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5 七律·长征
课外作业
搜集毛泽东有关诗词。
5 七律·长征
课文结构
腾 五岭
只 等
走 暖
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
英勇无畏 乐观向上
闲 寒 飞夺泸定桥
喜 过岷山
5 七律·长征
5 七律·长征
推荐阅读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 山如海,残阳如血。
5 七律·长征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5《七律长征》课件共2课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5《七律长征》课件共2课时

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 主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 性转移。中央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 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 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 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给诗歌划分层次,并说出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2 句):藐视一切困难。 第二部分(第3-4 句):腾越五岭、疾跨乌蒙。 第三部分(第5-6 句):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第四部分(第7-8 句):喜踏岷山雪。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 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腾越五岭 巧渡金沙江 喜踏岷山雪
——《忆秦娥·娄山关》
2.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念奴娇·昆仑》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
4.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趣识字——索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中间像一段绳 子,两边是两 只手,表示正 在用手搓绳子。
加上房 子,表 示在屋 下搓绳。
规 范 化
楷书
简 化
解词义
①远道出征或长途行军。( 远征 ) ②很多的山和水,形容路途遥远险阻。
(万水千山) ③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 绝的样子。 ( 逶迤 )
④(气势)盛大。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 磅礴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 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 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 是脚下滚动的泥球。
表现了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和英 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红军的赞颂之情。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两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与高昂气概。

教学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2.准备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的影像。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长征》(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长征》(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律、崖”等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毛泽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重温诗句,提炼主线1.读诗句,谈感受: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结合资料了解了长征。

长征和红军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长征:艰难险阻红军:不怕困难、豪迈、豁达)2.读诗引句:文有文心,诗有诗眼。

诗中的哪两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顺势板书“远征难、只等闲”)3.理解诗眼,指导朗读。

(1)理解“等闲”:比如“我们绝非等闲之辈”,这句话中的“等闲”是一般、平常的意思,诗眼中的“等闲”也是平常的意思。

(2)理解“万水千山”: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万水千山)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五岭乌蒙岷山金沙江大渡河)(3)引发质疑: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经历了这几座山、这几条河吗?课件出示:资料袋1934年10月,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进行长征。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座座大山,跨过多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4)引导揣摩:红军长征经过11个省,翻越座座大山,跨过多条大河,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5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Hale Waihona Puke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对仗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xian)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wan)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han)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yan)
资料袋
强渡大渡河之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 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 人抽掉,桥上只剩下十三 根铁索,桥头还有敌人的 重兵把守,当时的情景叫 人看了心惊胆寒。但渡河 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 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 缘着铁索匍匐前进,不怕 流血牺牲,用自己的身躯 和鲜血铺路,终于夺下了 泸定桥。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áo)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长征》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长征》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抓住“远征难”“只等闲”等关键词,体会诗句描绘的典型画面,领悟“点面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诗意,感受毛××及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全体同学大声朗读《七律·长征》这首诗,体会韵律和气势。

4.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诗的重点字词并整体感知了诗歌。

它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挥笔写下的一首壮丽的诗篇。

当时毛××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悟诗情,体验这场惊心动魄的行程。

板块二体会长征艰难,感悟红军精神1.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学生再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用红笔圈画出诗中描写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险经历。

2.同桌间交流自己找到的关键诗句和词语,并在全班汇报。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学生范读,抓住关键词体会诗意,思考:红军在这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个词可以体会出来?从“万水千山”这个词可体会出来,说明红军长征路途中困难多、艰险多。

(2)指名读,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

(3)但是红军面对困难有退缩吗?抓住关键词说说他们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只等闲”是指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红军不怕”“只等闲”说明红军在长征路途中虽然困难重重,历经艰险,但他们一点都不怕,只是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4)指名读、齐读这两句诗,读出感受。

教师强调第一句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第二句后面轻读,读出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5-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5-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背诵指导:将诗句读熟,在充分理解诗意的 基础上进行背诵。背诵时,可以先抓住每行诗的 关键词语,如“远征难”“只等闲”“五 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再一 边背一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一些情景,这样就能 提高背诵的速度。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 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 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诗人把红军翻越高山峻岭看成是“腾细浪”与“走泥 丸”,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层次梳理
主旨概括
本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艰难历程, 其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 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 热情地歌颂了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 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特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 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显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 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 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 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承接“万水”,写红军对水的征服。以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英勇豪迈的英雄 气概。
开头用“不怕”,结尾用“更 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主旨。翻 越“千里雪”的岷山,由于胜利在望, “喜”由心生。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尽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也 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朗读时,语调高昂,“尽开颜”三个字 要一字一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