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生成
影响尿生成因素(1)

影响尿生成因素(1)影响尿生成因素尿是人体代谢产物,由肾脏和尿路系统协同作用产生并排泄出体外。
尿的生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饮食、生理状态等。
以下是影响尿生成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决定尿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先天性尿路异常、遗传性肾病、膀胱功能障碍等疾病与遗传有关。
例如,肾脏发育异常、遗传性肾小球疾病以及遗传性肾脏囊肿等可以严重影响尿生成的质量和数量。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气温、湿度、高原气压、海拔等。
地处高海拔的地区,因为氧气供应少,人体需要更多的液体来维持生命和代谢功能,因此排尿频率会增加。
而气温和湿度的高低则会影响尿的浓度,当气温高、湿度大的时候,人的排汗量会增加,尿液的浓度会降低,而反之则会升高。
三、饮食因素饮食因素是影响尿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电解质、维生素等都是尿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可以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合理饮食可以保证尿液中各种成分的平衡,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而摄入过多的盐类、蛋白质等会导致尿液中杂质增多,出现尿钙增多、尿酸升高等现象。
四、生理状态生理状态包括运动、睡眠、情绪等。
运动后,肌肉代谢物产生,人体需要排泄这些代谢产物,导致尿量增加;而睡眠时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尿液生成也会减少。
情绪变化也会导致尿液生成的改变,比如紧张、焦虑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而喜悦、愉快时则会增加尿量。
综上所述,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很多,不同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要保证健康的尿液生成,需注意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尿生成的基本步骤

尿生成的基本步骤
1. 产生:肾脏是通向输尿管的通道。
在这个通道中,尿液从血液中被过滤出来,成为一个复杂的液体混合物,包括水、盐、酸、碱、葡萄糖等。
2. 浓缩:在尿液被输送到膀胱之前,肾脏会将其浓缩,以减少体内的水分。
这是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来实现的。
3. 储存:一旦尿液在体内产生和浓缩,其被输送到膀胱中。
膀胱是一个肌肉鼓袋,可以保存和保持尿液的容量。
4. 排泄:一旦膀胱充满尿液,人体就会感到尿意,并通过尿道将尿液从膀胱中排放出来。
这是通过肌肉的收缩来实现的。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尿液是人体新陈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物之一,其成分和性质直接反映了机体的代谢途径和生理状况。
尿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和影响,主要包括饮食、饮水量、药物、体液平衡、神经内分泌系统等方面。
饮食对尿生成有重要影响。
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会产生一定量的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会产生大量的氨基酸,而氨基酸在肝脏中通过脱氨反应转化为氨基酸酮酸,最终代谢生成尿素,尿素经过肾脏排出体外。
因此,高蛋白饮食会增加尿素的生成和排泄。
同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也会产生相关的代谢产物,如脂肪酸、酮体等,对尿液的生成也有一定影响。
饮水量是影响尿液生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水是尿液的主要成分,饮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尿液的体积和浓度。
饮水过少会导致体内水分不足,肾脏为了维持体液平衡会使尿液浓缩,体积减少;而饮水过多则会增加尿液的体积,使其稀释。
因此,饮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尿液的生成和浓度。
药物对尿液生成也有一定影响。
一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肾小管对尿液的重吸收和分泌来改变尿液的成分和体积。
例如,利尿剂能够促进尿液中水分和溶质的排泄,增加尿量;而抗利尿药则能减少尿量。
此外,一些药物如一些利尿药、抗生素等,还可以改变尿液的颜色和气味。
体液平衡是尿液生成的重要调节因素。
体液平衡是中枢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系统通过调节饮食、泌尿和汗腺分泌来维持的。
当体液过多时,尿液生成量增加,尿液浓度减少,以排出过多的水分,保持体液平衡;当体液不足时,尿液生成量减少,尿液浓度增加,为了保留体内的水分。
神经内分泌系统也对尿液生成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肾上腺皮质醇类激素的分泌,影响盐和水的重吸收和排泄。
肾上腺皮质醇类激素能够增加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生成量。
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是调节尿液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抑制尿液生成和促进尿液浓缩的作用。
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和探究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了解尿液生成的生理机制。
实验原理:尿液的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身体的水分摄取量、饮食、药物、并发症等。
在正常情况下,尿液生成的过程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共同协调完成。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家兔2. 实验设备:尿液采集器、尿液分析仪、天平3. 实验试剂:水、口服葡萄糖水、口服盐水、利尿剂实验步骤:1.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第一组只提供水,第二组提供口服葡萄糖水,第三组提供口服盐水,第四组给予口服利尿剂。
2. 每组动物被固定在尿液采集器上,并定时检测和收集其尿液,每次收集和称重1ml的尿液,记录下尿液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尿液的密度和pH值。
3. 实验时间持续24小时,在此期间,动物的饮食和饮水需通过人工控制,禁止食用任何除固定食物以外的其他食物和饮料。
4. 实验结束后,将尿液收集器和尿液分析仪清洗干净,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 给小鼠口服葡萄糖水后,尿液生成量明显增加,而口服盐水后尿量相对减少。
2. 给小鼠口服利尿剂后,尿液密度和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3. 不同组别的动物尿液生成量、密度和pH值均不同,但总体上一般符合尿液生成的生理规律。
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尿液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水量、饮食、药物等等。
尿液生成量主要受到身体内水分的供应和代谢等因素影响;而尿液密度和pH值则反映了不同身体状态下的代谢和过程的变化。
通过本实验的探究,可以更深入了解尿液生成的生理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问答题)

202.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
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又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至血液中。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小管上皮细胞可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小管液经过上述过程后形成的尿液称为终尿。
203.简述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
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可因部位不同而不同:(1)近端小管前半段Na+的重吸收是①与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相耦联;②与H+的分泌相耦联。
由Na+主动吸收建立起电化学梯度,小管液中Na+与葡萄糖、氨基酸等经同向转运体耦联转运进入上皮细胞而被重吸收,或由管腔膜上的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
(2)近端小管后半段Na+的重吸收通过①跨上皮细胞途径:过程同前半段,经Na+-H+交换转运入细胞;②细胞旁路:由于近端小管HCO3﹣和水的重吸收多于Cl﹣的重吸收,使后半段小管液中Cl﹣高于管周组织间液,Cl﹣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被重吸收回血。
由此造成电位梯度,Na+便顺电位差而被动重吸收。
204.试述肾小管泌H +的意义肾小管分泌H +的意义:(1)促进NaHCO3的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1个H+,就可使1个HCO3-和1个Na+重吸收回血,Na+和HCO3-再组成的NaHCO3是体内重要的碱储。
(2)促进NH3的分泌分泌的H+可降低小管液的pH值,使NH3容易向小管液中扩散。
分泌的NH3与H+结合生成NH4+,并进一步与强酸盐(如NaCl)的负离子结合为铵盐随尿排出。
强酸盐的正离子(如Na+)则与H+交换后和细胞内的HCO3-一起被转运回血。
因此,H+的分泌具有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尿的生成是身体代谢过程的结果,包括饮食摄入的营养物质、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药物等。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球中,血液中的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被过滤,形成原尿。
原尿中含有水、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和药物等。
2.肾小管重吸收:原尿进入肾小管后,肾小管中的细胞和上皮细胞通过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及依赖于电化学梯度的积极膜运输机制,重吸收一部分有用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钠、钾、氯、水等。
3.肾小管分泌:肾小管细胞通过主动转运机制将药物及其他有害物质从血液中分泌到肾小管内的原尿中。
4.浓缩和排泄:在肾近曲小管和髓袢中,原尿被浓缩,并且不需要的物质被排泄成为尿液。
5.输尿管运输:产生的尿液通过输尿管输送到膀胱。
6.膀胱储存:尿液储存在膀胱中,直到排出。
7.排泄:膀胱充分充盈时,尿液经过排尿管排泄出体外。
这些步骤共同完成了尿的生成过程。
尿生成的三个基本过程

尿生成的三个基本过程
尿生成是人体代谢产物的排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肾脏是人体排泄系统的重要器官,它通过滤过、重吸收和分泌三个基本过程来完成尿液的生成。
第一步,滤过。
肾脏中的小球体和肾小管组成了肾单位,其中小球体是滤过器的主要部分。
血液通过小球体的毛细血管壁进入肾小管,形成初步的尿液。
这个过程主要是根据分子大小和电荷差异来进行选择性滤过,大分子如蛋白质等无法通过小球体的滤过器,而小分子如水、电解质和代谢产物则可以通过。
第二步,重吸收。
初步的尿液进入肾小管后,会在肾小管内进行重吸收。
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吸收机制完成的。
在肾小管内,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等有用物质被重吸收回血液中,而废物和代谢产物则继续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在于保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同时避免有用物质的过度流失。
第三步,分泌。
分泌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和药物等有害物质主动排出体外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分泌机制完成的。
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有害物质从血液中分泌到肾小管内,然后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在于清除体内有害物质,保持体内的代谢平衡。
总的来说,尿液的生成是通过肾脏中的滤过、重吸收和分泌三个基本过程来完成
的。
这些过程的协同作用保证了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同时清除了体内代谢产物和有害物质。
尿液生成影响因素大全

尿液生成影响因素大全尿液生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饮食、水分摄入、代谢率、排泄功能、药物使用等。
以下是对尿液生成影响因素的详细解释:1.饮食:饮食对尿液生成具有重要影响。
食物中含有的各种成分在消化过程中被吸收,并通过肾脏排泄为尿液。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取量会影响尿液中氮、糖和脂肪的含量。
饮食中盐分的多少也会影响尿液的钠离子浓度。
2.水分摄入:水分的摄入量会直接影响尿液的生成。
水分不足时,尿液浓缩,颜色较深;水分过多时,尿液会变得稀释。
3.代谢率:人体的代谢率指的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
代谢率高的人,尿液生成量相对较大。
4.排泄功能:人体的排泄功能指的是肾脏的过滤、重吸收和分泌过程。
肾脏的健康状况和排泄功能直接影响尿液生成量和成分。
5.药物使用:一些药物的使用会影响尿液生成,例如利尿剂会促使尿液生成增加,而抗利尿药则会抑制尿液生成。
6.年龄:尿液生成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老年人尿液生成量和浓度较低。
7.性别:性别对尿液生成也有影响。
男性通常尿液生成量较女性大,这可能与男性体内的肌肉量较多有关。
8.疾病:一些疾病会影响尿液生成。
例如,肾脏疾病或尿路感染可能导致尿液生成减少或尿液成分异常。
9.体温:体温升高时,尿液生成量相对较大。
这是因为体温升高会导致水分丢失和代谢率增加。
10.运动:强度较大的运动会导致身体水分丢失,从而影响尿液生成。
11.环境温度:高温环境会导致水分丢失,从而影响尿液生成。
12.情绪:剧烈情绪波动、紧张或焦虑状态下,尿液生成量和频率可能会增加。
综上所述,尿液生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饮食、水分摄入、代谢率、排泄功能、药物使用、年龄、性别、疾病、体温、运动、环境温度和情绪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维持健康的尿液生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忽略不计) 入球端有效滤过压 = 6 – ( 1.3 + 2.7 ) = 2.0 kPa 出球端有效滤过压 = 6 – ( 1.3 + 4.7 ) = 0
泌尿生理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通透性(原尿的量和成分) 机械屏障或电学屏障受损—蛋白尿 2、有效滤过面积(尿量) 急性肾小球肾炎—少尿或无尿 3、有效滤过压(尿量)
髓绊升支:
20-30%,被动扩散
集合管、远曲小管:
其余,主动转运
泌尿生理
(2)H2O的重吸收:
近曲小管:70%,被动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 髓绊、远曲小管:各10%,被动吸收 集合管:10-20%,主动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有关 依赖ADH (3)K+的重吸收: 部位: 大部分在近曲小管、髓绊 机制: 主动重吸收(机制不明)
(180-220mg/100ml) 空腹6.1,服糖后两小时10.0
(7)氨基酸:
近曲小管
继发性主动转运
泌尿生理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H+、NH3、肌酐、有机酸、药物、K+ 分泌: 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新陈 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 到小管液。 上皮细胞将血液中某些 排泄: 物质排入小管液。
泌尿生理
(2) 围绕肾小管的毛细血管网
两 套 毛 细 血 管 网
泌尿生理
4、肾脏血液循环的调节
A、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在一定的 血压变动范围内能保持 不变的现象。 80-180mmHg,入出小 动脉平滑肌紧张度改变 肾灌注压增高 入球小动脉平滑肌紧张性加强 血管口径缩小
血流的阻力增大
保持肾血流量稳定
泌尿生理
泌尿生理
(4)Cl-的重吸收: 近曲小管: 大部分伴随Na+被动重吸收; 髓袢升支粗段 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5) HCO3-的重吸收: 近曲小管:80-85% 以CO2形式吸收,与钠-氢 交换耦联
Cl-
泌尿生理
(6)葡萄糖: 部位:近曲小管 机制:继发性主动转运(与Na+同向转运) 肾糖阈: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浓度限度,超过这 个浓度,就不能完全重吸收而出现糖尿。
1、肾脏自身调节 a、肌源自身调节 b、原尿中溶质浓度(渗透性利尿) 溶质浓度 渗透压 水重吸收 尿 临床: 注射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等,达到利尿,消除水肿 c、球-管平衡 定比重吸收: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 收量与肾小球率过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泌尿生理
2、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a、肾上腺髓质释放NE、E,入球、出球 小动脉血管收缩,肾血流量下降。 b、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加肾小管重吸 收Na+、Cl-、水。 c、增加近端小管和髓袢重吸收Na+、Cl - 、水。
尿量
三、排尿反射:
低级中枢: 脊髓 高级中枢: 脑干 大脑皮层 支配神经: 盆神经、阴部神经、腹下 神经
4-14nm 4-8nm
微纤维网,有许多4—8 nm 的小孔,起“机械屏障” B 基膜: 作用,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 C 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滤过裂隙膜”,4—14 nm。 三层膜上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起“化学屏障”作用。 葡萄糖可以通过,血浆蛋白不能通过,原尿中有葡萄糖和 氨基酸
泌尿生理
3、体液调节
a、醛固酮 醛固酮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远曲小管、集合管主动重吸收Na+、水,排出 K+
泌尿生理
b、抗利尿激素(ADH)
下丘脑合成,垂体分泌。 晶体渗透压增高(大出汗、腹泻、呕吐) ADH 远端小管对水的通透性 水的重吸收 循环血量增加(大量饮水、输液) c、心钠素(ANP,心房钠尿肽) 抑制醛固酮、ADH释放,促进排钠排水。 d、甲状旁腺素: 促进远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 抑制近曲小管对Na+、K+、HCO3-、AA重吸收
如大量饮水或输液,或蛋白性营养不良及肝脏疾病引起 的低蛋白血症,尿多;大出汗、长期呕吐腹泻,尿少。
c. 肾小球囊内压:
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 尿量 如肾小管、肾盂、输尿管阻塞,少尿 d. 肾血流量 肾血流量 尿量
如:全身血压下降、肾小球动脉口径缩小、肾静脉淤血
(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的因素
泌尿生理
(二)、肾小球的滤过
用微穿刺法实验证明,肾小 球的滤过液就是血浆的超滤液。 原尿: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 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的物 质都能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而进入 肾球囊, 形成原尿。
泌尿生理
50-100nm
1、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A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50—100 nm 的窗孔,阻挡血细胞通过
肾小球发生炎症 工作肾小球
b. 滤过膜通透性 缺氧或中毒
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 尿量
出现蛋白尿、血尿
通透性增加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动脉血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如创伤 烧伤 出血 b.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 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 尿量 有效滤过压 尿量
泌尿生理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
肾小球滤过液经过肾小管和 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作用,最 后排出体外的液体称为终尿。 终尿约是原尿的1%,约99%的 水和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在肾小管被 重吸收。
泌尿生理
1、各种物质的重吸收
(1)Na+的重吸收: 近曲小管:
65-70%,主动重吸收,伴随 Cl-和水的的被动重吸收
B、神经体液调节
(1)肾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 肾上腺髓质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入球、出球小动脉缩血管反射。 (2)肾素-血液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见循环)
泌尿生理
生理意义:
在通常情况下,在一般的血压变化范围内,肾主 要依靠自身调节来保持血流量的相对稳定,以维持正 常的泌尿功能。 在紧急情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通过交感 神经及肾上腺素的作用来减少肾血流量,使血液分配 到脑、心脏等重要器官,这对维持脑和心脏的血液供 应有重要意义。
第七章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第一节 尿的生成 第二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三节 尿的排放
一、尿的生成
排泄: 机体代谢终产物及不需要物质经血液循环被运 输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肺 消化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肤 肾 肾脏的功能 1、维持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 定 2、排泄代谢产物 3、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泌尿生理
(一)、肾脏的功能解剖结构:
泌尿生理
3、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
1、血流量大:占心输出量20% 2、肾动脉-两套毛细血管网-肾静脉 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第一套)-出球小 动脉-围绕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毛细血管网(第二套) 3、髓旁肾单位出球小动脉进入髓质后分支
(1) 形成细长U形直小血管,平行于髓绊和集合管;
(1)H+的分泌:
近曲小管:分泌1个H+,重吸收 一个HCO3-和一个Na+ 远曲小管: Na+-H+交换 (2)NH3的分泌: 远曲小管、集合管 (3) K+的分泌: 远曲小管、集合管 Na+—K+ 交换
HCO3Na+
等渗
低渗
总 结 图
泌尿生理
二、尿生成的调节
(一)影响肾小球虑过作用的因素
1、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及其通透性 a. 滤过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