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时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时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 13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建构
经济特区的创办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总结
要点解读分析
新时期实行对外开放的背景 1.国际方面:①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 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③亚洲“四小龙”等一批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 境口城 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3.特点: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铺开,重点在沿海地区;点、线、面结合,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影响:引进了外资和吸纳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2.国内方面:①“文革”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②以邓小平为核心 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现实方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方法和经验。
心思在如何在课件中贯彻案例的设计意图上、如何增强课件的实效性上,既是技术上的进步,也是理论上的深化,通过几个相关案例的制作,课件的概 念就会入心入脑了。 折叠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来表述并构成的课堂要件。它可以生动、 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10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中的手段,是现代教学发 展的必然趋势。
谢谢观看!

第13课_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4

第13课_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PT课件4

背景: 过程:
第一步:经济特区的创办。 1、建立 2、含义 3、成果展示
对外开放前的深圳
今天的深圳
深圳
珠海 海南
汕头
厦门
1992年,在特区,外商实际投入占全国外商实际投 资的29%,外贸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7。
合作探究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背景: 过程: 第一步:经济特区的创办。 第二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合作探究
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角色换位
假如你是当时的邓 小平,你决定加快上海浦东 开发和开放是基于哪些方面 的考虑?
合作探究
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
① 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③ 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 飞跃。
背景: 过程:
第一步:经济特区的创办。 1、建立 2、含义
①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 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 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第二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合作探究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金茂大厦 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 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
第一个法律援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
知识整合
形成背景
对外开放格 局初步形成
形成过程
格局特点 新发展
大连 烟台 环渤海地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阅读教材P60相关文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城市中首批获准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是( A ) A、秦皇岛 B、武汉 C、合肥 D、苏州工业园区 2、从1988-2002年,我国共建立了 ( D )个经济技术开 发区 A、46 B、47 C、48 D、49 3、下列属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的最佳选项是( B ) ①资金来源以引进外资为主 ②经济成分以外资企业为主 ③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的特点 ④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质课教案_8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质课教案_8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

2、分析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3、对外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的概况及影响。

4、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5、了解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代自豪感、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难点: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春天的故事》第一目:(二)自主探究利用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三个问题。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探究三:对外开放的成就(三)合作探究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1、探究形成的背景探究过程设计:(1)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2)提出讨论题目:结合视频内容以及所学知识。

讨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3)组织学生讨论(4)完成国际、国内背景的要点总结国际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内背景:①“十年文革”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已经决定。

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形成。

第二目:2、探究形成的过程。

探究过程设计:(1)播放《经济特区的设立》的视频材料;(2)展示“学思之窗”: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在师生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展示讨论的结论: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广东、福建两省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72年,中国政府曾明确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中国也不向外国输出资本。 1974年外贸部的一篇文章也明确表示:“社会主 义国家根本不会引进外国资本或共同开发本国或其它 国家的资源,根本不会同外国搞联合经营,根本不会 低三下四地乞求外国的贷款。”
邓小平于1978年10月22日抵达东 京,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海南
——《深圳回首:1979年百万人四次大逃港事件》,新浪读书
深圳有个罗芳村,河 对岸的(香港)新界也有 个罗芳村。不过,深圳罗 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 134 “改革开放”四个字,你们 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 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 年收入是 13000元;宝安 ——一位宝安农民的话 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入为 0.70到1.20元,而香港农 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 币,两者差距悬殊到100 倍。
中南海:可以
这之后中国大陆逐渐实行了工资奖金上不封顶、 下不保底的办法。
故事二:聘请外籍人士当企业经理是不是卖国 1982年初,深圳蛇口工业区拟聘请外籍人 士当企业经理,遭到一些人的责难。邓小平得 知这一情况后立刻拍板道:可以聘请外国人当 经理,这不是卖国。 故事三:1982年初的“租界风波” “深圳实际就是租界”的说法,时任中共 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回应:“现在搞个特区, 主权都在我们手里。„„这和旧社会的租界根 本不是一回事。”
82年
83年 84年 85年 86年 87年
率先终结近四十年的票证制度
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发行 “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载入史册 率先实行暂住证制度 个别企业发行股票 率先放开土地市场
作用和影响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解放 思想,更新观念 经济特区的实践,再次打破了只有资本主 “深圳的发展和经 义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西方神话,充分说明在社 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 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通过主动地改革开放, 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同样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摆脱贫困, “珠海经济特区 走向富裕,实现现代化。 好。” “把经济特区办得 1984年1月 广东 更快更好些。”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班级:组别:姓名:等级:第 13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012年江苏高考考纲要求】(1)经济特区的创办(2)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4)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考点分析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980年4个+1988年新增一个)(1)创办:1980年,、、、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立海南省,划出设置海南经济特区;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2)特点:国家给予较大的管理权限;以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为主。

(3)作用:特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和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

考点分析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1988年开始)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城市中,划出一定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生产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考点分析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4年开始)(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个沿海港口城市,加快利用、引进的步伐。

(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三角洲、三角洲、地区和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形成了地带。

考点分析四: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1990年)(1)开发、开放:1990 年,中央政府宣布上海浦东。

(2)目标: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三角洲和整个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条件:长期积聚的和的基础,独特的优势。

(3)影响:浦东新区成为中国20世纪90 年代改革开放的和。

考点分析五: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21世纪初)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的开放体系。

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探究】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与必要性(1)特点:(2)必要性:【学以致用】1. 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质课教案_6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质课教案_6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而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2.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十三五计划期间提出五大理念中的开放理念,引入改革开放这个问题。

“改革开放,邓小平南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节课我们已经讲了对内改革,改革是要改进生产关系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而对于好的因素要保留。

今天我们要讲到的是对外开放,即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新知介绍(一)背景:1、国际方面: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考回眸 2.(08宁夏,3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 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 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 “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 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B
• 1.(2012年江苏历史,11)1969年5月11日,《人 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 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 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 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 我国( )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1)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 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 场; 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逐步过渡 到市场经济,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 (2)十一届三中全全以来,我国决定实行对外 开放,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的实行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有利 于吸引外资;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 理经验;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以 鼓励和肯定。 但同时还应注意,随着对外开放的实行, 中国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应该勇于面 对挑战,迎接挑战。
D
C
• 5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 、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 度的比较,据此我们可以推知( )
• • • •
A.中国原有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A
(2011年5月安庆市三模17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 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 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 北交通人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 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A.深圳 B.珠海 C.海南 D.浦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培优课件_17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培优课件_17

多层次 内地 线
宽领域

二、如何看待对外开放
有人说中国对外 开放城市分布呈 弓箭状
北京
石家庄 郑州
天津
烟台 威海 青岛 南通
重庆 汉
长沙 衡阳
广州
口 九江 南京 上海
杭州 宁波 福州 汕头 深圳
那么,你如何看待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呢?
材料一 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
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 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从1978年到2005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22257 亿美元,……1978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 超过10亿美元,2016年末已突破3万亿美元。
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江和沿边开放城市
格局特点 评价
内地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 结合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四、巩固训练
1.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沿海、沿边、 沿江、沿路的 “四沿战略”。其中“沿江” 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 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为此我国采取的
重大措施是(C )
……
成为浦上东海已新成中的为国经上第济海增一新长兴条点高磁,科成悬技为产浮中业铁国和路9现0年代代产改业革基开地,
放的重点和标志。
5 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塔城 伊宁
黑河 满洲里
长春 珲春
乌鲁木齐
呼和浩特 秦皇岛
西宁
银川
大连
天津
烟台 环渤海地区
青岛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拉萨
连云港 南通 长三角
沿边开放城市
万县 宜昌 武汉
积极影响:
1、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解放了思想; 3、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认识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预习内容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1)。

(2)。

2.特点(1)。

(2)。

(3)。

(4)。

3.意义(1)。

(2)。

(3)。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1)范围:。

(2)目的:。

2.沿海经济开放区(1)区域:。

(2)结果:。

(3)意义:。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1)范围:。

(2)特点:。

(3)意义:。

三、浦东的开发和解放1.目的:。

2.优势:。

3.意义:。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特点1.形成:。

2.意义:。

合作探究1.我国的经济特区有哪些特点?2.谈谈对外向型经济战略的理解。

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有哪些?课堂练习1.江泽民说:“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

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中国要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2.目前,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城市群构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发展已趋向成熟,并在很多方面走在了三大城市群的前列。

其原因是()①毗邻港澳台的区位和文化优势,已实现与港澳台的区域内零关税②改革开放后,国家对珠江三角洲进行持久的政策扶持③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④新中国成立初期奠定的良好经济基础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③3.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

“两个扇面”是指()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沿海港口城市开放的目的在于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B.沿海港口城市将成为经济繁荣、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C.1985年以后,中国先后设立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D.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是指珠江三角洲这一沿海经济开放区5.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下列对其表述错误的是()A.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B.我国政府在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都实行优惠政策C.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D.对外开放的实行带动和促进了内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6.珠海由1980年以前的一个普通小县城发展成为今天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其主要原因是()A.毗邻港澳B.科技领先C.政策扶持D.资源丰富7.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

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

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C.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8.由“1996年浦东新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图”可知()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农业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D.浦东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84年2月,邓小平在讲话中说道:“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除现在的特区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1)阅读地图,说明经济特区分布的特点。

依据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首先在这一地区设立经济特区。

(2)经济特区设立后,国家在经济特区实行了哪些特殊的政策?(3)经济特区的发展对改革开放有什么重大意义?检测反馈1.1979年,邓小平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

其中的“血路”是指()A.率先建立经济特区B.率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C.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D.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有一首歌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一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奇迹”出现的原因是()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B.开发上海浦东新区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D.建立环渤海经济区3.设立经济特区后,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和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其主要表现是()①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②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③增加建设投资,大力扶持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政策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对改革开放进程的重大意义是()①对发展外向型经济产生探索和示范作用②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③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④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A.创办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6.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建立和发展外向型经济C.充分利用外资发展国营经济D.加强与港澳的经济联系7.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意义是()A.形成上海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和优势B.形成从南到北连成一片的沿海经济开放地带C.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飞跃D.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全方位沿海经济开放区8.学术界普遍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

”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A.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C.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D.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

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材料二1984年,深圳对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

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

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重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三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

《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

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提示: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2.提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把重点放在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上;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要素通过国际、国内的双向流动达到优化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大,风险也大。

3.提示: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增强经济活力;坚持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改革,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体制障碍;改革开放相互促进,以开放促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直接动因;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要强化党对改革的领导统筹和协调。

课堂练习1.A2.D解析:①中的“零关税”、②中的“持久的政策扶持”、④中的“良好经济基础”说法均不正确。

3.C解析:作为第一批经济特区,走在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和辐射作用。

4.D解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包括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37个市县和10省市260个市、县。

5.C解析:特区的“特”主要是指采取特殊的经济政策。

6.C解析: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珠海设立经济特区,珠海发展成为今天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由此可见,其迅速崛起得益于政策扶持,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属于主要原因。

7.A解析:抓住20世纪90年代以及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的关键信息,20世纪90年代,做出开放开发浦东战略决策,故A项正确;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在1985年,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故C、D两项错误;丝绸之路不在沿海地区,故B项错误。

8.B解析:本题考查读图释文的能力。

由产业投资结构图可知上海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最大,只有B项能表明这一经济发展特点。

9.(1)分布在广东、福建两省。

靠近港澳地区,华侨众多,资源丰富。

(2)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

(3)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检测反馈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

“血路”是指率先建立经济特区。

对内改革率先在安徽实行,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

2.A3.D解析:经济特区就是国家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

4.C解析: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到1993年,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5.B解析:根据“开放整个海岸”“实际开放半个中国”的信息,再结合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的步骤,应该是开放14个沿海城市。

6.B解析: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优先开放和发展东部沿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央明确提出实施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7.C解析: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浦东开发开放的立意在于“服务全国”。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当浦东开发还处在“基础开发”阶段时,它对周边地区的体制创新示范效应和商业机会外溢效应已经得到显著的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