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黄花·诗人
古代诗人的逸闻趣事

古代改诗趣事一、王安石看到一位友人写的诗中有“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两句,不禁提笔改道:“明月空中照,黄犬卧花阴”。
他自以为改得很恰当,实际倒是错了。
原来诗作家的家乡有一种鸟叫“明月”,有一种昆虫叫“黄犬”。
二、宋朝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有一天去拜访宰相王安石,见桌子上有一首只写了两句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想:“菊花耐寒,经久不衰,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提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一看没说什么,只请苏东坡到黄州去看,一次大风过后苏东坡见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不禁目瞪口呆。
原来黄州的菊花与别处不同。
三、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任两浙观察使时,路过杭州青风岭,在一僧房墙上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高适写诗后就出巡去了。
正好途经钱塘江,又时值月落。
他仔细观察江水,只见月落时江水随潮而退,只剩下半江,才发觉自己的诗写得不够确切。
巡察回来他又来到僧房准备改诗。
不料诗已被改好。
和尚说:“有一官经过,读后称此诗佳矣,但”一“字不如”半“字,他改后便去了。
”后来高适终于得知改诗人是:骆宾王,两人遂结为至交。
古代文人趣事好联不打折郑板桥为清代知名的书画家,诗词能力更佳,常有绝妙辞令人叹服。
一位盐商为了巴结京里来的大官,心想:“若能请知名的郑板桥才子写副六尺大对联,必定光彩异常:”因此就当面向郑板桥提及此事,郑板桥开价一千两。
盐商为了要节省开销,要郑板桥打五折。
郑板桥二话不说,当场提笔就写,写出了上联:“龙虎山中真宰相”,就给了盐商。
商人看了作品气势不凡,句子又好,十分高兴,连忙就问下联?郑板桥不慌不忙的说:“跟你说好是一千两,你钱只给一半,所以字也写给你一半就好!”盐商求墨宝心切,不得已只好乖乖地再奉上另外五百两。
郑板桥于是继续写了下联“麒麟阁上活神仙”。
写作时如何写一个吸人眼球的题目

写作时如何写一个吸人眼球的题目“题好一半文”,一句每个考生都耳熟能详的话语阐明了作文题目的重要性,而今,题目却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考场作文中,一些考生的习惯做法是先把文章写好,之后再匆忙中随意地写个题目上去。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写作时如何写一个吸人眼球的题目,供大家参考!写作时如何写一个吸人眼球的题目文章的题目往往缺失了它的效用,更严重的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文不对题,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无法关联起来,“桥归桥,路归路”,使得文章留下了遗憾。
任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决非信手拈来的,它应该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
古人将拟题比作“画龙点睛”,龙虽画好,但是要让它腾飞,是需要一双“明眸善睐”的眼睛。
醒目而新奇的题目才能够立刻吸引阅卷者的眼球,让阅卷者眼前一亮,你的文章才可以脱颖而出、鹤立鸡群。
下面介绍几种从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中总结出的拟题形式,以供考生参考:形象描绘式此类题目将所要讲述的道理形象化,把文章的观点生动地表现出来,达到“言浅意深”的效果。
如关于“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话题作文,一考生将自己的作文题目拟为“把握别人垂下的藤索”,题目中的藤索正是文中老师的建议,迷惘中的“我”正是抓住了这根藤索,才走出“暗无天日的洞穴”。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然而作者对这几个字却只字未提,只是以形象的标题明确地向阅卷者传达了这个观点。
2004年的关于“幸福快乐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的作文,一篇名为《蒙着黑纱的幸福》的文章很引人注目。
揭开黑纱,即揭开我们思想上的阴影,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形象的比喻道出深刻的道理。
上海卷高考作文《文化的呼吸》也正是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方法写出了文化所需要的一种状态。
貌离神合式此类作文题目多将几个毫不相关的名词用分隔号隔开,而通常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名词却被作者巧妙地勾连在一起,共同揭示文章的主题。
如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为话题的高考作文中,重庆一考生的题目拟为“诗人·明月·黄花”,初看此题,自然会产生这一个疑问———“这三者有什么关系”———正是这个疑问,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阅读的愿望。
【高考作文】诗人·明月·黄花

【高考作文】诗人·明月·黄花黄花,它是什么?它是一种花,一种常见而平凡的花。
正是因为它的平凡,它的美丽才显得愈加耀眼。
明月,它是什么?它是一种自然的奇观,是夜空中最亮丽的星辰。
正是因为它的亮丽,它的神秘才令人向往。
诗人,他们又是什么?他们是一群用文字来描绘黄花和明月的艺术家,是用笔墨创造美丽的构思的创作者。
诗人的笔下,黄花是如何展现出它的美丽呢?黄花,它是像一颗明亮的黄金,或是一张洁白的纸,给予人们最大的想象空间。
黄花,它是像一缕缕金色的阳光,或是一阵阵清香的风,给予人们最温暖的感触。
黄花,它是像一片片瑰丽的羽翼,或是一朵朵柔美的云,给予人们最柔和的心灵震撼。
诗人们以自己的感悟和想象,将黄花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
诗人将黄花和明月融入自己的创作,他们将浓墨重彩地描绘黄花的细腻和明月的壮美。
诗人把自身与黄花、明月融为一体,借着创作,他们借着黄花和明月,在小小的诗行中抒发内心的情感,传递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诗人的诗作又如何影响人们呢?黄花和明月从诗人的笔下转化为了美的源泉,诗人借助黄花和明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读到诗人的作品,人们借助诗人的感悟和艺术形象,被黄花和明月所感动,被黄花和明月所鼓舞,被黄花和明月所启迪。
黄花和明月,诗人与之相伴,互相滋养,互相映衬。
黄花与明月,它们同样都是平凡的事物,都是自然界中的常见景物,它们饱含了生活的普通和世界的常规。
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能欣赏到生命的美好和世界的壮丽。
正如诗人与黄花和明月相伴,互相滋养,互相映衬,他们用文字将黄花和明月描绘得更加生动和美丽,让我们能够从诗人的诗作中感知世界的美好。
在诗人笔下的黄花和明月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黄花的温暖和明月的神秘。
它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美,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盈和宇宙的无尽。
诗人丰富了我们的心灵,启迪了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黄花和明月的美丽,用自己的笔墨去描绘黄花和明月的神奇。
【高考作文】诗人·明月·黄花

【高考作文】诗人·明月·黄花
诗人是一个等待月明的人,他像一片黄花,沉静地伫立在那里,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等待着自然馈赠的灵感。
他的目光清冷如水,看透了尘世沧桑,穿透了人心的虚伪,撕破
了假面的伪装,直面人类本质的真相。
他写下了那些美丽的诗句,让生命折射出绚烂的色彩,让生命变得丰盈有味。
明月是诗人挚爱的风景,它悬挂在夜空中,照亮了行云流水的江河湖海,照亮了森林
草原的深幽。
在天空中盘旋,仿佛一位王者,凝视着这个世界。
诗人痴迷于它的美丽,他
默默地凝视着它,期待它的灵感,感受它的魅力。
他将它描绘成温柔、婉约的女子,那乳
白色的肌肤,那柔和的光芒,那不离不弃的守护,都让他沉迷其中。
黄花是诗人自省的启示,它是生命流淌的地方,是人类灵魂的净土。
黄花开在风中,
洁白的花瓣跳跃着愉悦的旋律;黄花开在雨中,淡黄的花开成了美丽的情景,不带任何的
浮华与庸俗。
黄花是诗人探讨生命本质的灵感,他用纯净的诗句表达生命的意义,“花落
人亡两不知,春去秋来心自知。
”他告诉我们,生命虽然短暂,但它精彩纷呈,值得我们
细细品味,珍惜它带给我们的一切。
诗人·明月·黄花,是一种纯洁的、自然的、美丽的心灵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诗人
能够看到世界的真实面貌,发掘生命的本质,并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这种状态的
诗人,无私地告诉我们,生命有多么的美丽、珍贵,唤醒我们的心灵,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
最强作文素材——苏轼篇11个故事8篇诗文里有一个旷世奇才

最强作⽂素材——苏轼篇11个故事8篇诗⽂⾥有⼀个旷世奇才(⼀)苏轼,⼀世的传奇1.苏轼改联学⽆⽌境苏轼少时博览群书,才智过⼈,常受⼈夸奖,以致渐⽣傲⽓。
他在⾃家门前写了⼀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间书有⼀天,⼀位⽩发⽼者登门拜访,⽼⼈说:“听说苏才⼦学问盖世,⽼朽特来请教。
”苏东坡⼼中得意,问道:“⽼先⽣可有什么疑难?”⽼⼈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页,头⼀⾏就读不下去了,因为有两个字不认识。
越往下看,⽣字越多,苏轼尴尬极了。
⽼⼈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也不认识呀?”说完就⾛了。
苏东坡呆若⽊鸡,⼀时都忘了送客。
等缓过神来,赶忙在对联上添了⼏个字,即:发愤识遍天下字⽴志读尽⼈间书2.东坡续诗⾃以为是有⼀天,苏轼看到王安⽯案⼏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声冷笑,他想,菊花怎么会落瓣呢?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春花落,说与诗⼈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
有⼀天时值重阳,苏轼出⾏,但见秋风瑟瑟,满地落⾦。
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甚是羞愧。
3.以诗戏友佳句即来张先和苏轼是好友,两⼈素有来往,经常酬唱,品诗论词。
张先⼋⼗岁时,纳了⼀妾,这个⼩妾只有⼗⼋岁,当时张先⼼⾥⾼兴,写了⼀⾸诗:我年⼋⼗卿⼗⼋,卿是红颜我⽩发。
与君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花甲。
苏轼知道了这⾸诗,看不下去了,于是写了⾸诗调侃张先:⼗⼋新娘⼋⼗郎,苍苍⽩发对红妆。
鸳鸯夜⾥成双夜,⼀树梨花压海棠。
4.锦绣⽂章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名⿍⿍的北宋⽂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的时候为苏轼清新洒脱的⽂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章为第⼀,但他觉得此⽂很像门⽣曾巩所写,怕落⼈⼝实,所以最后评了第⼆。
⼀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
【高考作文】诗人·明月·黄花

【高考作文】诗人·明月·黄花在这个风景如画的春日午后,我站在花园里,沐浴着暖阳,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这个美丽的世界。
我尝试捕捉一瞬间的美,让心灵得到了治愈,让灵感得到了滋养。
在这个时刻,我渴望写下一首诗,把这份美好永远定格,留在我的心灵深处。
我是一个诗人,我以文字来展现美的力量,我以诗歌来传递心灵的温暖。
我的诗篇如同一轮明月,悬挂在天空,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我用手中的笔,书写着我的情感和感悟,将灵魂的歌声传递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明月高悬,如诗如画。
它是我的憧憬,也是我灵感的源泉。
明月洒下柔和的光芒,照亮了大地的一切,也点亮了我内心的灵感之火。
我常常在月光下散步,那是我最能凝神静气的时刻。
我观赏那明月清冷的容颜,或许在它的静默中,我能够找到一缕启发,一丝灵感,成为我诗歌的灵感之源。
黄花在阳光下灿烂绽放,它们是大地的鲜花,也是诗人的灵感之源。
每一朵黄花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把生命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常在花前驻足,沉浸在花的香气中。
花瓣的柔软,花蕊的娇艳,都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滋养。
在这时,我就像是一个画家,用心去观察这些美,用笔去描绘这些美,让每一朵花都成为我诗歌的题材,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诗歌是我的灵魂之歌,是我用来表达内心情感和感悟的工具。
我用文字描绘自然的美,用诗句抒发自己的情感,希望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我常常在寂静的夜晚写诗,那是我最容易找到内心深处的情感的时刻。
我借助明月的光芒和黄花的芳香,激发出最深沉的灵感,灌注到我的诗歌里,成为永恒的表达。
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的拟题技巧

课堂小结:
文好题一半,拟题须思考。 比喻和拟人,生动不深奥。 添补和引用,方便又奇妙。 方法用得好,读书少不了。
材料作文的拟题技巧
考纲 解读
高考考纲规定:不拟文题扣2分,拟题不当
扣1分。
“自拟题目” 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的一个重要写作要求。它是学生经过 审题、确定立意、选定文体等环节后 必须面对的另一个环节。就高考作文 评分细则看,没有拟写文章标题扣2分, 好象分数值并不高,但从作文阅卷实 际情况看,如果自拟了一个标题,它 的好坏,其潜在的价值远远不止2分。
目前我们拟题存在的问题: 1、题目偏离材料的限定。 《眼见不一定为实》《事物存在两面性》
《论度青春的方式》 2、题目过大、宽泛,没有针对性.
《疤痕》《伤痕》
《接受,它在。不接受,它还在。》
目前我们拟题存在的问题:
3、题目过长,显得松散。 《疤痕是健康身体和具有免疫功能的证明》 《深刻于心的美无需华丽的外衣》 4、题目没新意,落入俗套。 《失败是成功之母》
中心话题:正能量
创新拟题:
比喻 比拟 呼告
《正能量——我们的加油站》
《与“正能量”同行》
《尽情释放你的正能量》
反问
对偶 并列
《生活岂能无“正能量”?》 《积蓄正能量,疏导负能量》 《正能量和负能量》
作文拟题常用的手法:
(一)作文拟题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3、反问 5、化用 7、对偶 9、并列组合 11、故事新编 13、反向拟题 2、比拟 4、引用 6、夸张 8、呼告 10、设置悬念 12、公式、术语
在材料作文中,先从材料中提炼出中心话题 ,再用添加前后缀法、造句法扩充标题,拟 出的题目通常就是文章的观点。
例: 关键词: 正能量
名人作文写作素材之苏轼

一、苏轼生平简介1、作家简介◆人物导语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
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作家档案苏轼:1037年——1101年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时代:北宋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
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
作品: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
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一代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辛”并称。
苏轼的书法、绘画皆善,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2、成名缘由▲贡献概述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