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最佳操作条件选择的方法――计算机人工智能谱图模拟法

合集下载

气相色谱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气相色谱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气相色谱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一、概述气相色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G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领域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物质在气态状态下,对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进行分离。

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气相色谱技术经历了从简单的定性分析到复杂的定量分析,再到现代的多维、多模式联用技术的演变,展现出越来越高的分析精度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相色谱技术在仪器设计、色谱柱材料、检测器灵敏度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特别是在新型固定相材料、高效分离技术、高灵敏度检测器以及计算机化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使得气相色谱技术在分析化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气相色谱技术正朝着更高灵敏度、更高分辨率、更快分析速度以及更低检测限的方向发展。

同时,随着多维色谱、联用技术(如GCMS、GCFTIR等)的普及和应用,气相色谱技术在复杂样品分析中的优势愈发明显。

未来,气相色谱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分析手段。

1. 气相色谱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气相色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 GC)是一种在化学分析领域广泛应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

它基于试样中各组分在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组分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使原来只有微小的性质差异产生很大的效果,而使不同组分得到很好的分离,以检测器对待测组分进行测定,实现试样中各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气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样品用量少、选择性好、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载气易得、应用广泛等优点。

气相色谱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气相和固定液液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汽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运行时,组分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由于固定相对各组分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因此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一定的柱长后,便彼此分离,按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产生的离子流讯号经放大后,在记录器上描绘出各组分的色谱峰。

气相色谱分析的常规步骤 气相色谱分析工作原理

气相色谱分析的常规步骤 气相色谱分析工作原理

气相色谱分析的常规步骤气相色谱分析工作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当我们拿到一个样品,我们该怎样如何定性和定量,建立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是关键,下面介绍一些常规的步骤:1、样品的来源和预处理方法GC能直接分析的样品必需是气体或液体,固体样品在分析前应当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而且还要保证样品中不含GC不能分析的组分(如无机盐),可能会损坏色谱柱的组分。

这样,我们在接到一个未知样品时,就必需了解的来源,从而估量样品可能含有的组分,以及样品的沸点范围。

如能确认样品可直接分析。

假如样品中有不能用GC直接分析的组分,或样品浓度太低,就必需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包括接受一些预分别手段,如各种萃取技术、浓缩和稀释方法、提纯方法等。

2、确定仪器配置所谓仪器配置就是用于分析样品的方法接受什么进样装置、什么载气、什么色谱柱以及什么检测器。

3、确定初始操作条件当样品准备好,且仪器配置确定之后,就可开始进行尝试性分别。

这时要确定初始分别条件,紧要包括进样量、进样口温度、检测器温度、色谱柱温度和载气流速。

进样量要依据样品浓度、色谱柱容量和检测器灵敏度来确定。

样品浓度不超过mg/mL时填充柱的进样量通常为1—5uL,而对于毛细管柱,若分流比为50:1时,进样量一般不超过2uL。

进样口温度紧要由样品的沸点范围决议,还要考虑色谱柱的使用温度。

原则上讲,进样口温度高一些有利,一般要接近样品中沸点的组分的沸点,但要低于易分解温度。

4、分别条件优化分别条件优化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分析时间内达到符合要求的分别结果。

在更改柱不冷不热载气流速也达不到基线分别的目的时,就应更换更长的色谱柱,甚至更换不同固定相的色谱柱,由于在GC中,色谱柱是分别成败的关键。

5、定性鉴定所谓定性鉴定就是确定色谱峰的归属。

对于简单的样品,可通过标准物质对比来定性。

就是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分别注射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依据保留值即可确定色谱图上哪个峰是要分析的组分。

定性时必需注意,在同一色谱柱上,不同化合物可能有相同的保留值,所以,对未知样品的定性仅仅用一个保留数据是不够的,双柱或多柱保留指数定性是GC中较为牢靠的方法,由于不同的化合物在不同的色谱柱上具有相同保留值的几率要小得多。

气相色谱仪数据批处理教程

气相色谱仪数据批处理教程

气相色谱仪数据批处理教程1.引言1.1 概述气相色谱仪(Gas Chromatograph,简称GC)是一种常用的分析仪器,用于分离和定量分析样品中的化合物。

GC的工作原理基于样品中化合物在固体或液体柱中的分配行为,通过控制流体的温度和流速,将不同组分逐一分离出来。

随着技术的发展,气相色谱仪在化学、环境、食品、医药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气相色谱仪数据的处理在化学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每个分析结果,气相色谱仪都会生成一份数据文件,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信息。

然而,由于数据的数量庞大和复杂性,手动处理这些数据将非常耗时且容易出错。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自动化处理气相色谱仪数据的方法将大大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本教程将介绍气相色谱仪数据批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首先,我们将对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进行简要概述,包括气相色谱分离技术和常用的检测器类型。

然后,我们将重点介绍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包括数据的导入和清洗、峰识别和峰面积计算等。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教程的内容,并展望气相色谱仪数据批处理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阅读本教程,读者将能够了解气相色谱仪数据批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自动化处理气相色谱仪数据。

希望本教程能够为需要进行气相色谱仪数据处理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内容进行概述。

本文的文章结构如下:2. 正文:2.1 气相色谱仪数据批处理的基本原理:本节将介绍气相色谱仪数据批处理的基本原理。

首先,将阐述气相色谱仪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组成部分,包括进样系统、分离柱、检测器等。

接着,将介绍气相色谱仪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转化和数据存储等。

最后,将简要介绍常用的气相色谱仪数据批处理方法,如峰识别、峰面积计算等,并对其原理进行解析。

2.2 数据预处理:本节将重点介绍气相色谱仪数据批处理中的数据预处理方法。

气相色谱分析原理与技术

气相色谱分析原理与技术
分离机制
根据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作用力差异,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 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等。
气相色谱法原理
流动相
气相色谱法的流动相为气体,常 用的有氮气、氦气、氢气等。
固定相
气相色谱法的固定相为固体或液体, 常用的有硅胶、氧化铝、高分子多 孔小球等。
分离效率
气相色谱法的分离效率高,可分离 的组分范围广,特别适合于气体和 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分析。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
气相色谱分析用于检测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有害物 质,评估污染程度和来源,为污染治理提供技术 支持。
在食品药品领域的应用
01
02
03
食品添加剂检测
气相色谱分析用于检测食 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 和有害物质,确保食品的 安全性和质量。
药品质量控制
气相色谱分析用于检测药 品中的成分、溶剂残留和 分解产物,确保药品的质 量和有效性。
进样技术
优化进样量、进样速度和进样 方式,提高组分的分离度和检 测灵敏度。
气体纯度
确保载气和燃气的高纯度,以 提高检测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03
气相色谱分析应用
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1 2 3
空气质量监测
气相色谱分析用于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挥发 性有机物,帮助评估空气质量状况和污染程度。
废水处理
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检测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如挥 发性有机物和有毒气体,为废水处理提供科学依 据。
分离原理
热稳定性
气相色谱法中,各组分的热稳定 性不同,在加热条件下,不同组 分在固定相中的滞留时间有差异 ,从而实现分离。
沸点范围
气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与物质的 沸点范围密切相关,沸点相近的 物质较难分离。

气相色谱质谱法原理

气相色谱质谱法原理

气相色谱质谱法原理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它将气相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相结合,具有高分辨率、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等优点。

GC-MS可以用于分析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生物分子和环境污染物等,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环保和食品安全等领域。

气相色谱技术基本原理气相色谱技术是一种基于物质分子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迁移速度不同导致分离的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样品中的化合物经过样品前处理后注入到气相色谱柱内,在固定相(如液态或固态)和移动相(如惰性气体)的作用下,样品中的化合物会按照它们在柱内运动时与固定相的亲和力大小不同的顺序分离出来。

也就是说,这些化合物在柱内行进的速度会因其对固定相的亲和力不同而有所不同,从而使得它们到达柱底的时间也不同。

通过检测到达柱底的时间和峰的形状,可以确定样品中存在的化合物。

气相色谱技术分为两种模式: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在定量分析中,分析物的峰面积和峰高度与相应的标准化合物的峰面积和峰高度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分析物的浓度。

在定性分析中,则是通过比较分析物的保留时间和质谱图谱与已知标准物质的保留时间和谱图特征来确定分析物的种类。

质谱技术基本原理质谱技术是一种基于各种化合物的不同质量-电荷比(m/z)谱图特征来确定化合物种类和结构的分析方法。

基于原子核或电子与化合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反应,质谱仪可以将复杂物质(如生物大分子和复杂有机化合物)分解成基本的离子,然后对其进行分离、检测和识别。

质谱技术主要分为四个步骤:样品分解、分离、检测和识别。

在质谱技术中,通过将化合物或样品分子在火花放电、化学离子化等不同条件下转化为离子,在质谱仪内加速、分离和检测得到一系列质量-电荷比谱图。

质量分析器是检测样品离子分子在磁场中运动轨迹的设备,根据磁场以及离子的质量和电荷来测定离子的m/z值,对多个m/z值所得到的信号进行收集并在时间轴上以强度作图,得到的是质谱图谱。

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条件的选择方法

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条件的选择方法

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条件的选择方法2010-05-11 20:18【操作条件的选择方法】在固定相确定后,对一项分析任务,主要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试样中难分离的相邻两 组分的定量分离为目标来选择分离操作条件。

一. 载气及其流速的选择由范氏方程可以看出,分子扩散项与载气流速成反比,而传质阻力项与流速成正比,所以必然有一最佳流速使板咼 H 最小,柱效能最咼。

最佳流速一般通过实验来选择。

其方法是:选择好色谱柱和柱温后, 固定其它实验条件,依次改变载气流速,将一定量待测组分纯物质注入色谱仪。

出峰后,分别测出在不同载气流速下,该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底宽。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不同流速下的塔板数 n 值,并由 H=L/n 求出相应的塔板高度。

以载气流速U 为横坐标,板高 H 为纵坐标,绘制出 H-U 曲线。

曲线最低点处对应的塔板高度最小,相应的载气流速为最佳载气流速。

使用最佳流速虽 然柱效高,但分析速度慢,因此实际工作中,为了加快分析速度,同时又不明显增加塔板高 度的情况下,建议你采用比 U 最佳稍大的流速进行测定。

对一般色谱柱(内径 3~4mm 常用流 速为 20~100mL.min -1。

关于载气的选择首先要考虑使用何种检测器。

气,能提高灵敏度。

而使用氢火焰检测器则选用氮气作载气。

于提高柱效能的分析速度。

例如选用摩尔质量大的载气(如 能。

二、柱温的选择柱温是气相色谱的重要操作条件, 柱温直接影响色谱柱使用寿命、 柱的选择性,柱效能 和分析速度。

柱温低有利于分配,有利于组分的分离;但柱温过低,被测组分可能在柱中冷 凝,或者传质阻力增加,使色谱峰扩张,甚至拖尾。

柱温高,虽有利于传质,但分配系数变 小不利于分离。

一般通过实验选择最佳柱温 。

原则是:使物质既分离完全, 又不使峰形扩张、 拖尾。

柱温一般选各组分沸点平均温度或稍低些。

当被分析组分的沸点范围很宽时, 用同一柱温往往造成低沸点组分分离不好, 而高沸点 组分峰形扁平,此时你采用程序升温的办法就能使高沸点及低沸点组分都能获得满意结果。

《气相色谱仪》课件

《气相色谱仪》课件

05 气相色谱仪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技术创新
1 2 3
高效分离技术
通过改进色谱柱填料和优化色谱分离条件,提高 气相色谱仪的分离效率和分辨率,缩短分析时间 。
智能化控制
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气相色谱仪 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提高分析准确性和稳定 性。
微型化与便携化
减小气相色谱仪的体积和重量,提高其便携性和 移动性,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
峰形异常
可能是由于进样技术、色谱柱性能下降或检测器污染引起 的。应检查进样技术、色谱柱性能及检测器清洁情况。
灵敏度下降
可能是由于检测器污染、气体流量不稳定或电路问题引起 的。应检查检测器清洁情况、气体流量及仪器电路是否正 常。
重复性差
可能是由于进样技术不稳定、色谱柱性能下降或仪器状态 不稳定引起的。应检查进样技术、色谱柱性能及仪器状态 是否稳定。
等的分离和测定。
石油分析
用于石油和石油产品的 组分分析,如烃类、含
氧化合物等。
食品分析
用于食品中农药残留、 添加剂、风味组分等的
检测。
环保分析
用于大气、水体、土壤 等环境样品中的有害物
质分析。
02 气相色谱仪的组成
进样系统
进样阀
用于进样和定量。常用的 有旋转式六通阀和十通阀 。
进样针
用于抽取样品,要求其有 足够的精度和耐用性。
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启动,确保 仪器处于稳定状态。
开始进样
将处理后的样品注入进样口, 开始进行分析。
观察色谱图
在分析过程中,观察色谱图的 峰形、峰高、峰面积等参数, 判断分离效果和分析结果。
记录数据
记录色谱图中的各项数据,如 保留时间、峰高、峰面积等。

气相色谱仪(FID)操作指导书

气相色谱仪(FID)操作指导书

气相色谱仪(FID)操作指导书第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1.开机先换管路,打开电脑打开气体发生器(氮、氢、空发生器),再打开仪器。

双击桌面上的GCsolution 图标,输入用户名(Admin),点击进入。

点击仪器监视器,打开GC系统、打开检测器。

气相色谱仪(FID)操作指导书第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2.操作步骤2.1.数据采集:打开之前的批处理文件,修改样品瓶号、样品名称、样品ID、数据文件(数据文件必须全部打开相应的目标文件)。

并保存到目标文件。

点击开始。

气相色谱仪(FID)操作指导书第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气相色谱仪(FID)操作指导书第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气相色谱仪(FID)操作指导书第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3.数据处理3.1点击再解析,在资源管理器中双击所要处理的数据,点开数据比较,比较出峰时间。

点开最小浓度,点击组分表向导,(输入校准曲线级别数,浓度单位,下一步,选择目标峰,输入名称和浓度,单击完成),在文件中选择方法另存为,输入所要保存的文件名,确定。

气相色谱仪(FID)操作指导书第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气相色谱仪(FID)操作指导书第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气相色谱仪(FID)操作指导书第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气相色谱仪(FID)操作指导书第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气相色谱仪(FID)操作指导书第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气相色谱仪(FID)操作指导书第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气相色谱仪(FID)操作指导书第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气相色谱仪(FID)操作指导书第版第0次修订颁布日期:4.关机:关机:将柱箱的温度设置到50℃以下,关火,当温度降下之后,关闭系统,退出软件,关气阀门,关仪器,关电脑.5.使用维护注意事项:5.1 定期对进样针用丙酮进行清洗(一次/一周)5.2 进样垫、衬管使用500次后需及时更换,更换时应先对仪器进行降温,关闭仪器和氮气。

5.3 一般所用氮气压力为0.5--0.9mP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一般归为最难分离物质对的预测。如
Lu ab等[ 5的 “ 口 ( id w 4] 按 , 窗 w n o )法” 和 , K i r 6的由AB as [ ] e T方程得出的方法等等。
但他们所采用的指标α 值或R 值,虽然预测 比较方便,却不能确切反映分离的好坏。卢
佩章在六十年 代 提 出 的 方 法 [ 8 7] 立 , ,建 了α值、 值、峰面积比与峰高分离度K3 林 K1 之 间的关系和分离定量误差的 概 念,提 出了 一个较为全面的指标。但以往的方法都是建 立在色谱峰形按高斯正态分布 的 模 型 基础 上。由于实际谱图的流出峰几乎都是非对称 的,所以预测时往往有一些误差。 近年来,我们用 “ 指数衰减修正的高斯
为8%分离,结果与 6 前者基本相符。
在分析任务允 许的 情 况
下,往往希望缩短分析时间,
而宁可牺牲一定的分离度。例 如图6 所示,当提出5%分离 0 要求时,屏幕上可见,有三处 温度点。 最快的一点为8 ℃, 1 这
时第34 , 两峰为最难分离物质
对,K = 0 其他峰对的分 35 离都很大,如 78 两峰的K 肯 3
有不同最难分离物质对出现在不同温度区域 的话),计算机即输出相应的温度。 结 果 与讨 论 表1 列出了当总分离 效 能 指 标 K1 2 =
作为谱图模拟法选择操作条件的实例, 采用了一组烃类混合物样品作一分析。 根据第一步的结果,可用温度区为6 ℃ 4 至8 ℃以及5 ℃以下。图 3 5 2 为该样品各组分 的温度规律,通过谱图模拟和计算,得到每
在可用范围内每相隔 1℃的模拟谱图。找到
每个相隔1 谱图的最难分离物质对,不论 ℃
是重叠或交换了次序的,计算出其K 值和最 3 后一个峰的流出时间而作为分析时间考虑。 然后在屏幕上显出K 值和t(s值与温度的 3 Rl) a t 关系。有时在不同温度下,最难分离物质对 不是固定的一对,那么K3 对于温度的变化就 会有多条曲线出现,但解决 的 办 法 是一样
( 收稿 日期:18 年 9月 8 95 2 日)
A Ot i t n t d Sl tg s oa n i z i M h f e cn G Cr - pm a o e o o e i a h m r t r h Oe t g di s rf i Ie i n o a i pr i Cnio -Atia n l et g p c a n o tn ic l l t g C r F tg t d Cm u r n is n u e i M h b o p o L Bn e v i n e o y t i t hg L H o u & L Pi ag ai Is i i c n u ehn,D l n nt t ah c a e o Ce i l y c A ae i Sn . hmc P ss cdma i a h i, ia T se t ot a oe t n nios o c h p m l r i c d i e t e i l p ao o tn fr crm tg py he s p sol b o gs o a r h ,tr t s u a h oa e e h d e ot id s i ; 1 dtm n g aal l p mz i ee ( ) e i n t vib i e n s r er i h e a e
单位为秒。
串行最佳化的方法如图( ) 1 框图所示。 () 1 特征峰形关系式( ) 1 与式( 的系 2) 数a , 2b应事先存于计算机文件中, 1b和a,2 随
时可以调用。通过几个不 同温度下的实验结
果,比较出峰个数,初步定出出峰最多的温
度区域作为可用区。并且计算出各个组分i h 小为相邻峰的较小峰的峰高,h 峪为相邻两 峰间峪点的高度。同时也可测出总分离效能
此,以往填充柱操作条件的变数如柱长、担 体、固定液配比和涂渍等因素可作为固定因 素处理。最佳线速比较容易确定,且范围较 宽。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温度对于分 离的影响。 分离状况随温度变化的预测是最佳化的
化方法。该法采用的指标叫 “ 色谱应答函数
( R )1 ] C F [ 2”,这是一个把色谱图中需要考 , 虑的诸多因素如分离度、峰个数、分析时间 等按一定方式合成的函数,在许多公司的产 品中已经得到应用[] 3 。但是,这些不同概念
都采用商品化的毛细管柱作为通用柱子。因
不同的柱温状态[- ] 11 。 02 T a+ 1 = 1 bt R () 1 a= 2 bt a+ 2 R ( 2) б为 色谱峰高斯分布函数的标准偏差,г为 指数衰减时间常数,a b和a,b为色谱动 1 1 2 2 , 力学有关的系数 [ ] 1 。据 此我们可以模拟出 2 一个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相应的全谱图。并可 测出最难分离物质对的峰高分离度K 值: 3
指标K1 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保留值与温度的关系,求出公式 lk = gi '
Ai B/ 的线性回归系数Ai B 值。 +i T 和 i ( ) 通过谱图模拟软件程序,计算出 2
我们曾根据高斯流出模型推导出物质对 的两峰面积比与K1 不同时,K3 值的变化关 系[] 6 。这里,由于 引 入了拖尾非对称峰的 E 模型,我们可以算出 各 种 拖 尾 程 度 MG (/ )的峰的面积比与K1 Tб 不同时 K3 值的变 化。鉴于这一公认的事实,即K1 或有人用 (
但面积比φ的大小对于K 有影响,拖尾程度 3 гб / 的大小对K3 影响也很大。用K1( 或R) 值作为分离好坏的标准不甚明确。因此作为 最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应该用 K3值作指 标,而分辨率K1 或R)只能反映柱子的某 (
些特性。
的。( ) 3 人机对话,输入要求的分离度最低 限,或要求程序自 动找出最佳分离点 ( 如果
R值)为 同一个值时,由于峰面积比的不 同
和峰拖尾程度的不同会导致实际分离百分度
K很大的差别, 3 我们建议采用K 为最难分离 3
物质对分离情况描述的指标。
方 法 与 实 验
实 验用美 国 Pri Em r公 司的 ekn le - SG A1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化鉴定 IM
器( I 。色谱柱为内涂 5 O 11 F D) % V-0 固定 液,3 米×0 3 7 . 毫米内径的S O 2 C T玻璃毛细 管柱。 软件程序分别在 P E 60微计算机和 - 30
定大于8 。 5
由以上实例可以看出,这 个方法可以直接预测出最难分 离物质对的 K 值,所以可以 非常直观、准确地选择最佳操 作条件,或根据所需随意选择 相应的分离条件,这就使得该 方法的软件程序具有较高的智
能程度。
[ ] L Pi ag L X uhn hn Y ke 8 u c n, i ze,Zag uu , eh i i
cn io s w ih e xmu nmbr o o dt n i hc t mai n u es i n h f
[ ] W. . pne L B R gr A a C e . 1 A Secr . . oe , nl hm, , s .
5 ,5 (90 . 290 18)
[ 2] JC BrdeJC rm t r2411 2. . . e i ,. ho a g. 4,( 8) rg o , 9 [ ] H K S i ,1 5 isug C n r c 3 . . mt 9 Ptbr h 8 t h ofe e en & E psi , .A, B T A T 11 xoio US . S R C , 22 tn . A . [ ] R JLu, . .P re, .C r a g , 4 . . ab JH un lJ ho t r l m o. 12 117) 1, (96. 7 [ ] R JL u,. . unl . ho a g , 5 .. ab JH Pre,J C r t r l m o.
图形。 我们 以看 出。当K1 强可 盞 取同一个值时,不
表 1 =2 3 K1 时K 值随不同гб 的变化 ,
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为 0 ,完全重叠;6 4 -5 ℃ 2 的一段也有另一对完全 重 叠,K 为 3
0。5 ℃以下为可用区,而且在4 ℃以下可 2 2
而7 ℃-8 ℃为第7和第 8 4 5 两个峰,显然,
[ ] 1 张玉奎、 0 董礼孚、包 绵生、 周桂敏、 卢佩章, 分析测试通报,31 1 4. ,6 9 ) (8 [1 L Pi ag L H ohn Ln seg 1] u c n, i cu & iBn n, eh a ih 1 5 tb r C n r c & E psi , 9 P t ug of e e xoio 8 is h e n tn
能短,把分离最好而时间最短的条件选作最
佳操作条件。 气相色谱分析目前已经以毛细管色谱为 主。除了特殊分析需要特殊柱子外,一般的
函数 (MG ”作为色谱峰模型[,在峰形 E ) 9 ]
的研究和计算机全谱图拟合程序设计上做了 大量工作。从理论上和实验上证实 了 E MG 模型的主要参数 б г , 与保留时间t之间存在 R 近似的线性关系,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于
两曲线的交点 4 7℃时为最佳分离点,两对峰
均达8 %分离。图5为7.℃时计算机模拟 5 a 1 5 谱图。图5 为7.℃实际实验得到的谱图, b 4 5 前一对 (,峰)为8 %分离,后一对(,) 34 4 78
达到全部基线分离,但温度太低,分析时间 会太长。6 ℃至8 ℃ 可用 区 内:从6 ℃- 4 5 4 7 ℃最难分离物质对为第 3和第 4 4 两个峰;
U S , B T AC S 4. .. A S R T ,21 A.
使预测结果直观易见,而且选出的最佳条件 饨
准确可行。拖尾峰 K 值的直接预测,可以 免除以往各种方法在预测分离 指 标 时 的困 难,以及 α K 指标由于没有考虑峰面积比 , 和拖尾非对称度的影响所带来的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