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探讨

合集下载

新时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创新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2021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背景下,教学创新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教学创新是指通过改变教学环节、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创新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阻碍和困惑。

有必要对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对教学创新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教学创新的发展路径和策略,推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教学创新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正在不断更新和改变。

研究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创新的意义重大。

教学创新能够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教学创新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和素质。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创新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研究新时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创新对于推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育的方式、手段和内容,促进教育教学有效进行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技术应用广泛:教育信息化技术在教学、管理、评价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如电子教室、在线课堂、智慧校园等,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教学资源丰富: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大量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3.个性化教学: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个性化教学的可能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

对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改革的思考

JIAO YU XIN XI HUA对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改革的思考薛子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摘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部近年来的重要方针政策,也是有效的教学改革的思路。

本文以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的融合为切入点,推动教学全面改革,在教学模式方面催生新的课程教学范式,在教学内容方面建立课程网络资源库,实现教材的电子化协作、校企的网络化协作,在教学理念方面推动教师树立团体协作的观念、具备学科融通的能力、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以此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教学范式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对推进整个大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有着积极的作用。

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为突破点,对大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此激发整个高校教学系统的活力,进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不失为一有效的教学改革的思路。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向来是教育部的重要方针政策。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教技〔2016〕2号)这些文件都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也带给我们启示:可以从“现代信息技术”这个点着手改变教学环境,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和渠道单一的教学内容,从而推动教学改革。

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是相对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

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其本质则是实现传统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在2018年11月24日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要打造五类中国“金课”,五类“金课”中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都要倚重于现代信息技术,而吴岩特别强调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指出“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进慕课建设与应用,开展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其重点即在于结合传统课堂之长与现代信息技术之便而推陈出新。

新媒体时代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新媒体时代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新媒体时代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在这个大背景下,民办高校面临的教学挑战也在不断升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教学需求,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进行改革与实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新媒体时代下思政课教学的挑战新媒体时代给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很多挑战。

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获取信息,而不是传统的纸质书籍和课堂教学。

新媒体的发展也使得谣言和不实信息更容易传播,学生对于思政课等教育内容的选择性上课程的拒绝大幅增加。

而且,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可能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进程,这就使得传统思政课在新媒体时代更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

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教学需求,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进行改革与实践。

思政课教学需要注重将新媒体技术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媒体手段,加强思政课的线上线下互动,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的兴趣和理解。

可以引入一些新媒体技术、教具和课程,使得思政课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课堂互动、讨论及作业提交等,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思政课教学还需要进行内容创新。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不同侧面多角度挖掘政治知识,使得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

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政治微课、在线讲座、政治论坛、在线问答等方式,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度和理解度。

思政课教学还需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结合新媒体时代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教学方法,使得思政课程更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

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政实践教学,例如社会实践调研、政治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考与探索政治理论。

信息化条件下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信 息 技 术 的发 展 使 得 传 统 的 教 学 手 段 正 在 由 粉 笔 + 黑
的不 同需 求 。另 一 方 面 , 学 模 式 是 承 载 教 学 内容 传 达 至 学 板 、 图 、 灯 、 教 挂 幻 电视 等 向一 体 化 多媒 体 方 向发 展 。教 师 可 以 生 的 重 要 载 体 ; 同 的课 程 有 不 同 的 教 学 模 式 要 求 , 一 门 利 用 多媒 体 教 学课 件 , 设 启 发 、 导 式 教 学 情 景 , 利 于 调 不 同 创 引 有
件。
本 在 课 堂 上 不 好 体 现 的 内 容 , 助 多 媒 体 设 备 也 可 以充 分 地 借
建 构 主 义 教 学 理 论 为 课 程 教 学 模 式 改 革 提 供 了 理 论 基 演 示 , 至可 以 把 实 际 生 产 过 程 、 学 实 验 、 程 实 践 等 通 过 甚 科 工 础 。该 理论 所 强 调 的学 生 是学 习 的 主 体 、 知 识 意 义 的 主 动 多 媒 体 设 备 引 入 到 课 堂 中 来 , 得 封 闭 的课 堂 变 得 开放 , 是 使 学 建 构 者 , 于 培 养 学 生 自主 学 习 、 动 学 习 、 极 探 索 的 可 持 生 在 课 堂 上 走 出了 书 斋 , 现 了 教 学 、 研 和 生 产 的 结 合 , 对 能 积 实 科 开 续 发 展 能力 , 养 具 有 创 新 精 神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个 性 化 人 才 , 阔 了 学 生 的 眼 界 , 养 了学 生 的 实 践 能力 和 创 新 精 神 。这 样 培 培
方 面 , 生 个体 的 基 础水 平 、 维 方 式 、 习 方 式 等 的 和 回答 问 题 , 此 把 学 生 的 思 路 始 终 吸 引 到 教 师 的 讲 课 中 学 思 学 以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之我见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之我见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之我见摘要:信息技术在教育业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教育领域一系列深刻变革。

信息技术不仅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教育模式,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持。

本文要在分析我国高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信息时代需要创新性人才,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弥补传统教育模式不足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创新教育;创新人才【中图分类号】g639.21一、高校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时的一句话铿锵有力,像一道时代的音符,发人深省。

在一个信息高度爆炸,创意层出不穷的时代,对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型人才,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无疑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然后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大国,我国的创新性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人才培养的根基在于教育,而教育的灵魂在于与时俱进地改革。

毋庸置疑,我国现有的“授之以鱼”的接受型教育,在以往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知识型人才。

但是如今的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呼唤的是创新性人才,因此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就是建立一个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体制,有了创新的教育体制,我国的创造性人才才能“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当然,并非所有的改革都是卓有成效的,为了实施有效的教育改革,首先要认清信息化时代下,我国高校改革的战略性目标,并且要清楚地认识当下传统教育的优劣,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为革新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二、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知识爆炸性增长的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甚至各国之间不再局限于有形资源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

高等学校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摇篮,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就是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毋庸置疑,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里,我国现有的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体制,为人类知识的积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育的“混合教学模式”探讨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育的“混合教学模式”探讨


混合式 教学模 式探 索的意 义
考核的统一。 主要有教师评价 , 学生 自 我评价和学生 互相评价。 在 评价 内容上主要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 习结果的评价。 通过教 师评
混 合 式 教 学 模 式 是 教 育信 息 技 术 与教 育 教 学 深 度融 合 的一 项 价、 学 生 自我 评 价 和学 生 之 间对 学 习过 程 的 跟 踪 评 价 , 促 进 了学 生 成果 。 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和学习模式 , 构建 。 2 +l + N” 人才培 的学习效果 。 例如在网络课程开发过程 中教师在教学服务器上为每 养 目标 , 构建覆盖学生在校学习、 顶岗实习和继续教育三个教育教 个学生建立一个文件夹, 学生把在一学期课程开发中每次做的工作 学阶段的立体数字化网络。 促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 , 通过开放 网 都按进度存放在 自己的学 习文件 中, 在 开发过程中, 教师可以随时 络课 程 , 扩大社会培训在线教学资源, 引导 学 生 主 动 学 习 , 将 学 校 随 地 地 了解 学 生 的 学 习状 况 , 同 时学 生 之 间、 学 生 自己也 可 以随 时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育的 “ 混合教学模式” 探讨
杨桂霞
教 育信 息技 术飞 速 发 展 , 推 动 教 育 改 革 向纵 深 发 展 。 很 多高校 决、 小组协作问题解决、 分组交流讨论、 常见问题解答、 在线智能答 构 建了校 园网并 实现 互联 , 积 极 搭 建 网 上教 学平 台 , 建 设 资 源 共 享 疑、 自测方案、 作业方案和作业评判等。 教学活动应该参照已经设计 课 程 内 容及 其 呈现 形 式 , 并按 照教 学 的进 度 有针 对 课 程 。本 文 试 图 从 高校 思 想 政 治 课 入手 尝试 利 用教 育 信息 技 术开 好 的课 程 目标 、

浅谈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浅谈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随 着信 息 技 术 的 迅 猛 发 展 , 教 学 环境 、 教 学 设 备 发 生 了根 本 性 变 化 , 也 改 变 着 教 师 的 教学 理 念 与教 学 模 式 。 在新的条件下 , 教 师 必 须 有较 高 的教 育信 息 化 的 理 论 水平 和教育技 术能力 , 用 新 的 教 学 模 式 和 教 学
难、 循序渐进 , 要求 学 生 掌 握 ma t l a b 的 基本 操作, 会 用ma t l a b 进 行 基 本运 算 , 绘 制 图形 等, 并认真 完成实验报 告。 借助数学软件 , 通 过 数 学 实 验 诠 释 数 学 问题 的 实 质 。 如割
学 习体 现 了个 性
关键词 : 信 息技术 高等数学 教 学模 式 数学 实验 中图分 类号 : G6 4 2 . 0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9 7 9 5 ( 2 0 1 3 ) l 0 ( b ) 一 0 0 5 7 — 0 1
2 实验发现型 教学模式
1 应用探究型教 学模式
探 究 型 教 学 就 是 在 教 师 的 启 发 诱 导 下 , 以 学 生 独立 自主 学 习 和 合 作 讨 论 为 前 提, 以 教 材 和 热 点 问题 为基 本 探 究 内 容 , 以 学 生 周 围世 界 和 生 活 实 际 为 参 照 对 象 , 为
监控 、 调整, 使 教 与 学 的 过 程 不 断 深 入 发 学 生 提 供 充 分 自 由表 达 、 质疑 、 探究 、 讨 论 圆术 与 极 限 、 变 化率 与导 数 概 念 的 引出 、 积 展 , 真 正 提 高 了学 生 的 数 学 综 合 应 用 能 力 同时 结 合 和 自主 学 习 能 力…。 问题的机会 , 让 学 生通 过 个人 、 小 组 等 多种 分 概 念 的 引 出 和 级 数 的 讨 论 等 , 解难 释疑尝试 活动 , 将 所 学 知 识 应 用 干 解 学 生 的 实 际情 况 , 选取一些开放性的案例, 决 实 际 问题 的 一 种 教 学 形式 。 探索构 建发现 型数学实验 案例 , 如轨 迹 问 4结语

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围绕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展开研究,以探讨如何借助信息化技术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环境。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教育软件等工具,设计并开展全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实现个性化和协作学习。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使得学习资源得以共享和利用。

在教育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熟练掌握教育软件、教学平台等工具的使用,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还需要具备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实践信息化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学生则需要主动参与和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能力。

教育教学中,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信息化技术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地理限制,实现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与其他院校建立起资源共享的平台,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机会。

其次是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更新。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关注产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再次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教学的评价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方法和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 正 体现 信 息 化 的 优势 . 到 因 材 施 教 . 做
培 养 出个 性 化 人 才 每 个 学 生 可 以根 据
பைடு நூலகம்
用 多 媒体 教 学 .课 堂教 学 变 成 人 与 机器 设 备 间 冷 冰冰 的对 话 一些 教 师 在大 部
学 有 机 地 融合 在 一 起 . 学方 法 可 以 达 到 教
信息 技 术 条件 下 . 以实施 异 步 教学 。 可 教
些 在 正 常 条 件 下 不 可 能 获 得 的 直 接 体 验和感受。 样 . 这 可把 理 论 教 学 和实 践 教

师 可 以利 用 网络 平 台 .针 对 每 一 名 学 生 的不 同 知 识 基 础 、 受 能 力 、 力 水 平 、 接 智 学 习进 度 等 情 况 进 行 有 针 对 性 的指 导 .
自己的 能力 和 需 要选 择学 习 内容 、学 习
进 度 和 学 习方 法 .打 破师 生 交 流 的 时 空 限 制 。 但 教师 与 学生 之 间可 以交流 . 不 学
大变 革 。不 仅 给 高 校 教 学 提 供 了 空 前 的
便 利 与支 持 。 时也 带 来 了挑 战 。 文 通 同 本 过 大 学 生 网 络 教 学 资 源 利 用 情 况 的 调 查 ,对 信 息 化 背 景 下 高 校 教 学 改 革 提 出
中 图 分 类 号 : 1 G7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5 2 ( 0 1) 5 0 7 — 2 17 — 7 7 2 1 0 — 10 0
随着 信 息 技 术 的 发 展 . 算 机 、 媒 计 多 体 和互 联 网等 信 息 技 术 在 教 学 中被 广 泛
的第 一 手 资 料 .聆 听世 界 一 流 教 师 的 讲 授. 向一 流 的专 家请 教 。这 样 . 生 有 了 学
更 多 的信 息 来 源渠 道 。 时 , 同 多媒 体 的 应 用 增 加 了课 堂 教 学 的 知 识 容 量 .丰 富 了 知 识 内容 。 实践 证 明 , 用 多媒 体 课 件 教 利 学 可 以增 加 1% 0 O 2 %的信 息 量 利 用 网络 平 台 . 实施 个性 化教 学
教 学 媒 体 向 学 生 提 供各 种感 知 材 料 和 逼 真情境 。 促使 学 生 去 充 分 感 知 。 比如 , 运 用 一 些 教 学媒 体 , 幻 灯 、 如 电视 、 网络 等 。 实 现 电影 、 画 、 音 、 字 等 多 种 载 体 动 声 文
之 间 的过 渡 与 衔 接. 使学 生 在 课 堂 上获 得

地 计 算 机 所 提 供 的 磁 盘 内 容 或 教 学 课 件 .更 多地 来 源 于 网 络 上 世 界 各 地 的 信
息 源 。目前 . 多 数 高校 具 有 良好 的 办学 大 条 件 . 方 面 的 硬件 设 施 都 比较 齐 备 . 各 师
生 可 以通 过 联 网 的 学校 办公 室 、 图书 馆
图形 图像 是 学 员容 易 接 受 的 信 息 . 形 象 、 动 、 观地 表 能 生 直 现 出大量 的信 息 , 帮 助 分 析 、 解 学 习 、 释 概 念 或 现象 的常 是 理 解 用元 素 . 图形 图像 可用 P o s o 进 行 编 辑处 理 。 ht h p o 视 频 具有 时 序性 与 丰 富 的信息 内涵 .常用 于交 待 技 能训 练 过程 . 现设备 的 内部 构造 等 。 展 使用 动 画来模 拟事 物 的变 化过程 ,
高 度 的 综合 性 、 活 性 和 创 造 性 , 引学 灵 吸 生 注 意 力 .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而 调 激 从
远 程培 训 资 源 的 开发
分时间里手握 鼠标 , 面对计算机 . 忘了课 堂上 师 生 之 间 不仅 需 要 知 识 交 流 .还 需
要情 感 交 流 ; 生 仅 仅 面对 屏 幕 . 以感 学 难

足 不 同学 生 的 主体性 需 要 信 息 化 背景 下 高 校教 学 的缺 陷
师 生情 感 交 流 淡化 传 统课 堂教 学 不 仅 是 传 授 知 识 的过 程 .也 是师 生 情 感 交 流 的过 程 教师 能 从 学 生 的 眼神 和 表 情 中接 收 信息 .学 生 也 可 以从 教 师 特 定 的表 情 和手 势 中得 到鼓 励 . 受到 启 发 。 使
教 育技术
21. 0 1 5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探讨
蒋 小 花
( 州 电子科 技 大 学新 闻 出版 学 院 浙 江 杭 州 3 0 1 ) 杭 1 0 2 摘 要 : 息技 术的发 展在 给高校 教学 提供便 利的 同时也 带来 了很大挑 战。 文在 分析信 息化背景 下高校 教学资 源 信 本 优 势和缺 陷 的基础 上 , 转变 角色观 念 , 建新 的师 生关 系 ; 在 重 创新 教学 方法 , 培养 学生 的 自主 学 习能 力 : 用数 字优 势 , 利 开 发新 的教 学资 源以及 建立 多元评 价体 系四个 方面对 高校 教学提 出 了建议 。 关键 词 : 信息 化 背 景 ; 校 教学 ; 高 教学 改 革 i 学 资源 i 教 多元 评价
生 之 间也 可 以相互 交 流 、 讨论 。 但本 班 不 学 生之 间可 以相互 交 流 , 过 电子 邮件 、 通 远 程 登 录 、文件 传 输 、电 子 公告 板 等 形
式 .甚 至 全 国乃 至 全 球 范 围 内 的学 生 都 可 以进 行交 流 和 讨 论 这样 就 可 以促 进
运用 .为 知 识 与 文 化 的 传 播 开 创 了新 的 途径 . 引起 了教 育 思 想 、 内容 和 方 式 的 重
动 学 生 的学 习积 极性 , 高课 堂 效率 。 提 教 学资源丰富 . 堂知识容量扩大 课 在 信 息 化 背 景 下 .信 息 资 源 不 仅 来 源 于 本
些 建 议
或 在 家 中迅 速 地得 到世 界上 最 新 、最 全
高 校 教 学模 式 由教 师 主 导 向学 生 主 体 转
变 。 好地发挥 、 展学 生的主体性 , 更 发 满
信 息 化 背 景下 高 校教 学资 源 优 势分 析 教 学 手 段 多样 化 . 学生 学 习兴 趣 提 高 在 信 息 化 条 件 下 .教 师 可 利 用 各 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