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_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新思维
包容性发展三个维度解析

包容性发展的三个维度解析摘要:包容性增长有三个维度,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包容性关系,其次是人与社会的包容关系,最后是人与人的包容关系。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三个维度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2007 年亚洲开发银行第一次提出“包容性增长”,之后其内涵不断演变,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多次谈到“包容性增长”,系统阐述了中国对包容性发展这一概念的看法及中国的实践,至此,“包容性增长”一词演变为“包容性发展”。
包容性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包容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包容性,首先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新的理解和思考。
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起点在人如何认识自然。
不同的时代,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也不同。
在原始渔猎时代,人类的生产能力和认识能力极其有限,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人类对自然既依赖又敬畏。
进入农业时代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开始从自然中慢慢独立出来,自主性有了提升,顺应自然依然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在中世纪之后,人类通过科学获得强大的技术手段和力量,开始干预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自然与人的关系从原来的人是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
工业时代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指导下,人类的贪欲得到极大的激发,大规模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恶性开发和攫取,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日益矛盾加深,到20世纪中期,出现了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全球性危机。
“这场全球性危机程度之深、克服之难,对迄今为止指引人类社会进步的若干基本观念提出了挑战。
”[1]人类开始反思人类中西主义和科技主义给自然和人类自身带来的严重后果。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给我们提供了解决全球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有:第一,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说明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人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
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对自然具界有根本的依赖性。
包容性增长快速转型期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的新思维

第34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4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3包容性增长:快速转型期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的新思维郑会霞(河南行政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推进、社会发展的加速转型,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格局。
这种状况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来化解当前的利益矛盾,整合各方利益关系。
这种新的发展理念就是“包容性增长”。
在“包容性增长”视阈下研究当前社会利益矛盾的关系,对于当前社会矛盾的本质认识,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整合多方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社会利益矛盾;化解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2-0105-03随着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推进和社会的加速转型,由利益分化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格局。
如果不能有效整合多方利益关系和矛盾,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和争斗将会引发系列冲突与混乱,给社会带来的压 力过大,这必然导致社会风险加剧,易酿成突发的、区域性的群体事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在当前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并实现利益共享是当务之急。
而包容性增长自身所确立的公平、合理的发展理念,已成为当前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整合利益关系的重要机制保障和战略选择。
持续关注并深入研究社会利益矛盾,用包容性发展理念整合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社会要求迫切、影响未来深远的意义重大的课题。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
随着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概括和提炼,并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演化和升级,“包容性增长”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胡锦涛主席曾在亚太经合组织两次重要会议围绕“包容性增长”进行专题演讲,深刻阐释这个概念的内涵与要义,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新的方向和路径。
鹤岗市南山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鹤岗市南山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
作为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发展4大重点发展领域,不包括()A.生物质替代B.生物安全C.生物工业D.生物医药【答案】:C2.2022年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
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不包括()A.杨振宁B.屠呦呦C.吴天一D.江梦南【答案】:B3.在职业活动中,主张金钱是万能的,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一切价值都要服从金钱价值的思想属于()。
A.拜金主义B.极端个人主义C.自由主义D.享乐主义【答案】:A4.我国要建立的宏观调控模式应该是()。
A.直接与间接调控平行结合的模式B.以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C.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1/16D.直接调控模式【答案】:C5.中国共产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政策的文件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B.《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C.《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答案】:A6.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的是()。
A.宋庆龄B.毛泽东C.李济深D.周恩来【答案】:B7.下列关于“小康社会”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B.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会”与儒家主张的“小康社会”有本质的不同C.这标志着我国彻底摆脱了贫穷落后面貌,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D.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答案】:C8.适应新常态是全国上下共同的使命,这其中既有重重挑战,也有许多机遇,关键看如何变挑战为动力,变机遇为现实。
新常态下该有怎样的思维和作为,地处苏北的年轻地级市宿迁,以其特有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迎着巨大考验,努力书写着新常态下的新答卷。
包容性增长概念及实现途径

包容性增长概念及实现途径包容性增长((inclusivegrowth)是2007年由亚行提出并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
2010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包容性增长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将会对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包容性增长的涵义包容性增长提出后,尤其是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发表后,在理论界引起了热议,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包容性增长的涵义作了诠释。
华东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华认为:“包容性增长就是在机会平等基础上的增长。
就一国而言,包容性增长既要强调为所有人创造机会,又要让所有人获得机会。
”①黄铁苗认为:“包容性增长,是指人类在和谐精神的指引下,不同体制、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地区、民族,在促进人类进步的活动中,能够相容、相生、相协,以实现共赢共享的发展。
”②冷淑莲认为:“包容性增长彰显的是民本情怀,弘扬的是社会包容,追求的是社会和谐。
”③陆岷峰、张惠认为:“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增长可共享、可包容、可调节,是世界共同的价值观与发展目标。
”④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领教授认为:“包容性增长。
必须强调两个方面,即参与和共享,这也是社会包容的基本含义。
”⑤包容性增长是在公平的基础上,由大多数成员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从而推动社会科学文明协调和谐发展的增长。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个还在逐步完善的概念,目前在理论界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解释。
从包容性增长提出的背景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看,我认为包容性增长的涵义主要应该包括: 1.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公平共享的增长,既要让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又要让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公平合理地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让经济增长的成果公平地包容社会绝大多数成员。
2.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协调和谐的增长。
协调增长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要协调.发达地区的增长要包容不发达地区的增长;城乡经济的增长要协调,城市的增长要包容农村的增长;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要协调,经济的增长要能够包容环境的改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协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包容性增长的名词解释是

包容性增长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是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强调经济增长应该惠及所有社会成员,而不仅仅是少数人受益。
相比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包容性增长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经济机会的分配。
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原则是确保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经济贫困的群体、地区和少数群体。
这种增长模式不仅关注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长率,更注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福利的改善。
在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过程中,政府在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来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机会的平等分配。
这些政策可以包括社会保障系统、教育和职业培训、就业机会的创造以及税收和社会福利的改革等方面。
包容性增长强调社会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包容性增长关注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它旨在确保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这需要政策制定者采取措施,解决贫困和不平等问题,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
其次,包容性增长鼓励经济多样性和小型企业的发展。
通过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和提供创业支持,政府可以帮助小企业蓬勃发展,从而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经济增长的分散化。
此外,包容性增长还强调环境可持续性。
它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并致力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
这意味着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以确保后代能够继承一个可持续的地球。
最后,包容性增长强调参与和合作。
它认为通过各方的参与和合作,可以实现持久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协调各项政策和行动,为每个人创造一个公正和有机会的社会环境。
总之,包容性增长注重经济增长的公平分配、社会包容和环境可持续性等问题。
它承认经济发展不应仅仅关注数字和统计数据,而应更多地关注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实现包容性增长,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可持续的社会与经济体系。
城市治理与社会包容性增长

城市治理与社会包容性增长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其治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治理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社会的公正与包容性增长。
本文将探讨城市治理与社会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首先,城市治理应注重平等和公正。
城市是社会不同群体相互交织的地方,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和需求。
因此,城市治理应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在住房问题上,城市治理者可以制定政策,保障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
此外,城市治理者还应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以促进社会平等和公正的发展。
其次,城市治理应注重小区域的管理与发展。
城市的包容性增长需要从小区域的管理入手,不同的小区域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城市治理者应实施多样化的政策,根据不同的小区域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政策。
例如,在老旧小区的改造中,城市治理者可以通过提供补贴、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改造工作,提升小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此外,城市治理者还可以组织社区活动、建立社区公共设施等,促进人们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包容性。
再次,城市治理应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城市的包容性增长不仅需要关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城市治理者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例如,城市治理者可以制定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
此外,城市治理者还可以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增强城市的文化包容性和魅力。
最后,城市治理应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
城市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城市治理者应建立有效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市民参与决策过程。
例如,城市治理者可以通过开展公民咨询、听证会等方式,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政策。
经济全球化面临4个重大挑战

缺 失。 科 技进 步是 经济 全球 化的技 术 基 础。 交通 和通 信技 术 的 推 动和 引导更深 层次 更高水平的经济全球 化 。
进 步在 大幅 降低 贸易成 本 的同时, 有力带动 了 汽车 、 电子 信息等
坚持 理 念革 新, 推 动经 济 全球 化 理 念创 新。 打 造 人 类命 运
部件、 东亚 发 展 中经济 体 提 供 加工 组 装 服 务 的全球 生产 网络 , 成 为推 动 经 济 全球 化 的强 大动 力。 当前, 新一 轮 科 技 革 命 和产 业 变革 仍 处于量 变阶段 和 突破 前 夜, 且仍 以信息 技 术智能化 应 用为主, 捣于信息技 术 革 命的延 续和 深化 。 普惠 包容性 , 充 分利 用各 种 多 双 边 外交平 台推 动形成国际共识 , 使 其成 为全球 治理新理 念和 经 济 全球化 新思维 。
二是 全 球 经济 治理 改革 滞后, 经 济 全球 化 发 展 的有 效机 制缺 失。 当 今 世界 , 随 着国际力量 对比 发 生深 刻变化 、 新 兴市场
和 发展 中国家 群 体 性 崛起 , 经 济 全 球化 进 入金融 全 球化 和 全
群 体 之 间的收 入分 配差 距 虽在 拉 大, 但 增长带 来的“ 蛋 糕” 做 大 球 价 值 链构 建 的新 阶段 , 现 有的 全球 经 济治 理体 系改 革 明显 效 应可 以缓 和或 掩盖 这一 矛盾。 而在世界 经济下行期 , 全球 经 济 滞 后, 存在 有 效性 不足 、 包容 性 不足、 安 全 性 不足等 问题 , 己难 “ 蛋糕 ” 不 易做 大甚至 变小, 分“ 蛋糕” 的难 度 加大, 竞 争也 更趋 激
产业 发 展 。 这些产业供 应链可拆 分为不同环 节并散 布在 全球 不 共 同体 、 实 现共 赢共 享, 是 全球 治理的中国方案 和 中国纲领 , 也 同地 区进行 模 块 化 生产, 跨国公 司得 以根 据 各 国要 素禀赋 布局 是 推 动 全球 化 持 续健 康 发 展 的不二 良方。 应系统 总 结和 深 刻 价值 链 , 形成 了 美欧提 供 研 发和 终 端消费市场、 日 韩提 供 精 密零 阐释 打 造 人类 命 运 共 同体 这一 新理 念 新 思 想, 更加 注重 其的
包容性增长与质量经济

象; 而许多 “ 强拆 ”事件引发的社 会 问题 , 大程度 上也是人 们的不平衡 心理造 成的。 很
质量现 象往 往 就此产生, 而这 往 往 就为市场纠纷 埋 下 了 良 子; 不 种 纠纷 的增加 , 反过 来 又必 然影响 企业的经营, 形成了 个阻碍 生产和 经济发展 的低 效率、 一 低质量怪 图。 包容 性增 长就 是要 注意到 社会 的各 个层 面的 协调 发展 , 包容 与增 长 , 与高质量 的 “ 持 续” 为必 要 条件。 这 个角度 来说 , 可 互 从 包容性增 长是 质量 经济发展 的前提 , 社会 各 方面协调 发展 , 中国制造 业的整体质量 才能得到有效 发展 。
不仅 关乎技 术 , 而更是一 种理 念, 而这一理 念的核心则是 “ 以人 为 ’ 无论 中国经济如 。 何转 型, 其根 本 点还 在于人的转 变, 与包容性增 长的内核是一致 的。 这
中国经济5年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 O 一些负 面效应, 如沿海和内陆之间、 乡 城 之间以
及城镇 居 民内部 的收 入差距 日 益扩大。 种差距所产生的 矛盾, 这 在深层 次上影响 着中国
万里行论坛
时 评 >>
包容性增长与质量经济
文/简易
最近 中国国家主 席胡锦 涛在 国际正 式场合公开 阐述 “ 包容性 增 长” 这一概 念, 分析 人 士认 为, 表明中国决策者将更加 注重更趋公平、 这 均衡和 可持续 的发展 。 包容性增 长最基 本的含 义包括 两方 面: 均衡可持续地 发展经 济和公平 合理 地分享 经济增 长 , 是中国应 对经济社会发展 过程 中 的矛盾和挑 战所 需要 的新理 念, 是对 这 新 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容 性 增 长: 中 国 经济社 会 改 革 新 思 维
问题, 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 更多的无形因素, 更多的 是一种发展战略 的思考, 带有 一 定的 前 瞻 性意 义 。 在 包容性增长主要是透过高速、 有效以及可 政策层面, 持续的经济 增长,来争取最大限度地创 造就业 与发 确保民众有基本福利保障。 希望 确保民众能 展 机会 , 机 会平 等 、 公 平 参 与。 包容性增长 意味着 发展必须具 备 包容 性 、 可持续性及为民众所认同。 经济增长和民 生 齐头 并 进 , 解决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 , 缩小各方面 差 距, 社会和谐稳定。经济能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 以 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突破 口, 来强化经济结构的调整, 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使人民 群众 有充分的发 言权, 让他们享有行使民 主权利的广阔空间, 以求在 社会各阶层和社会群体之间重建关于社 会经济发展 的共同认知,使每一个个体 都能融入社 会经济发展 的主流之中。 2. 包容性增长拒斥两极分化但保护合理差别 包容性增长的一个重要制度特征 ,就是国民大 众对增长成果的合理共享性,拒斥穷者 愈穷和富者 愈富的两极分化发生。但收入共享性也 绝不意味着 平均主义,而是要求公民贡献与个人收 入之间的对 称 性, 由对称性所产生的 合理收入差异, 则 能够 获 得 社会各阶层的心理认可和理性认同。共 同富裕的实 现机制并不是平均富裕、 同时富裕和同步富裕, 而是 先后有别和快慢有序有差别的共同富裕 。如果贫困 的成因不在于个人, 而是 由于致富权利缺失, 制度不 信 任, 群体性怨愤就会发 生, 潜在危机因此容易转化 为 现实 危 机, 强 制 性 制 度 变 迁 的 社 会 动 荡 就 会发 生。 如果制 度公平, 合理的收入差别则会为理性国民 所认可 和接受。包容性增长不仅要求对 增长成果的 公平分配和普遍 共享,同时也涵括了对 合理差别的 相互认可和彼此尊重。制度安排不仅要 关注弱势贫 困阶层的发展诉求,而且也同时给予合 法致富者可 预期的充分安全 感。 3. 包 容 性 增长模 式 具 有 显 著 的 民 本主 义 发展 旨向, 体现出更加关注民权民生的新型发展理念, 更 能满足民众权利发展的制度公平诉求 我 国目 前存 在的 区域 之间 、城乡之间和 社会 各 阶 层 之间 差 别严重 不平 衡 问题 的 根 源 主 要 在于政 策 失衡 和权 力寻 租。 近些 年来 ,既得利 益群 体对 边 缘 化的 贫弱 阶层 与群 体的 社会 排斥 日益 明显 ; 市场 经济之下的权 钱 交易 结合 ,是 撕裂 社会 不公 平的主 要 黑手 ; 在收 入分 配领 域, 分 配不 公现 象十 分明显,
124
贫 富差 距日 益拉 大等等,这些 都是 社会 肌体 不健 康 的 表现 。无 疑, 这样的社 会现 象, 与 包容 性增长的 内 涵 格格不入 。 “国强” “民富” 到强调 4. 从追求 “民富” 目标的提出, 意味着国家将完善收入分 配格局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 从长 远看, 这是促 进社会公平 正义, 缩小贫富、 区域差距, 提高国家发 展质量 的战略转 变。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开放和全 球化成果; 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 重视打破垄断、 铲 除腐败, 加强生产要素和行政体制改革 。从近期看, 强 化了 经济 社 会发展质量 的 量化 指标 及 其 约 束 性 、 可检查性和可监督性。 强调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意 味着将来各级政府将改变以往的 GDP 政绩观,以改 善民生作为 执政的重要方向。 ( 二) 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意义 1. 从国内形势分 析 旨在 建立一个内 需型的经济 增长。我国 正处于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 为 了应对国际 金 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将从 依靠外需型 转为内需型的经济 增长 。 因此, 胡锦涛 主席强调:“应 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经济发 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 , 增强抵御危机和 风险 展质量 , 能力; 加强社会保障网络建设, 着力解决教育、 医疗 、 养 老、 住房等民生问题, 实现发展为了人民 、 发展依 ” 靠人民 、 发展成 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 建立扩大消 费需求 的长效机制, 加快形成消费、 投 资、 出口 协调 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消费被置于经济增长拉动 因素的“首位 ” ,显示政府对于扩大内需尤其是提振 消 费的 重 视 。 包容 性增长要求 政府必须提 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与社会保障 , 通过机会均等来改善收入分配。 改革开 放 30 多年来,我国过于注重 GDP 增长 的发展模式, 鼓励政府将主要 的财政资源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而非 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教 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育、 劳动就业、 医疗卫生、 养老、 住房等民生问题重视 不够,从而产生一 些收入分配不公、机 会不平等现 象。 我国初次分配本身就蕴含了极大的 不公平性, 居 民收入在国民收 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 在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过低,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并影响 了消费与 可持续 增长。 同时,我国还存在权利与 机会的不平 等, 阶层固化正在让弱势群体越来越边缘化, 占据优 势社会地位的 强势群体,往往只在意既得利益是否
“包容性增长”是亚洲开发银行于 2007 年首次 提出的概念,用以提醒各成员国注意经济快速发展 中的失衡问题, 倡导将经济 增长建立在更自由、 更开 放、更公平的基础之上。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 果、 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 衡, 确保民众能机会平 等、 公平参 与, 这是一种发展 战略的思考。2009 年 11 月, 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 组织第 17 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 “统筹兼顾, 调 倡导包容性增长” , 这是我国 领导人首 次提出“包容性增长” 的概念。2010 年 9 月, 第五届 亚太经 合组 织 人 力 资 源 开 发 部 长 级 会 议 在 北京 举 “实现包容性 行, 胡锦涛主席在开幕式上致辞时强调
Enterprise E3 期 )
增长, 切实解决 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为推进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 奠定坚实社 “全体 会基础。”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是我国促进实现 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的最新举动, 以此推动解决 社会的贫富不均和影响民生的各种问题。 “包容性增长” 一、 对 的认识 ( 一) 包容 性增长的涵义 1. 在经济 增长过程中让贫困人口 、弱势群体获 得更多利益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 理地分享经 济增长 , 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 。 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
Harmonious Society | 和谐社会
包容性增长: 中国经济社会改革 新思维
□刘晓东
[摘 要 ] 包容 性 增 长 的 核心 就是 倡 导机 会 均 等 与 公 平 正 义 ,提 倡 让 更 多 的人 享 受 改 革开放 和 全球 化 所 带来 的 成 果 ; 让 弱 势群 “和 谐 社 会 ” “全 面 小康 ” “科 学 发 展 ” 体 得到 保 护 。 包容 性 增 长 的 思 想 和 我 国 近 些 年 来 提 出 的 、 和 等 思想, 从根本 上说是 一 脉 相 承 的, 都代 表 着 世 界 文明 发 展 的 最 新 成 果 。 包容 性 增 长 就是 要让 人民 群 众 都 能 参 与到 经济社 会 发 展 的 进 程 中 “国 强 ” “民 富 ” 去, 共 建 共享 经济社 会 发 展 的 成 果 , 从追求 到 强调 , 促 进社会 公平正 义, 缩小贫 富、 区域 差距 , 提 高国家 发 展 质 量 的 战略 转 变 。 [ 关键词 ] 包容 性 增 长 ; 经济社 会 改 革 ; 新 思 维 [ 中 图 分 类号 ] F12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006 - 5024 ( 2011 ) 09 - 0123 - 04 [ 作者简介 ] 刘晓 东 , 江 西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经济 研究 所 副 研究 员 , 研究 方 向 为 区域经济 。 ( 江 西 南 昌 330077 ) Abstract: The core of inclusive growth is to advocat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fairness and justice, advocate to make more people enjoy the achievements brought by the reform and open to oversea and globalization, and hav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protected. The thoughts of inclusive growth and the thoughts of all - round well - off , harmonious society ,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re fundamentally the identical strain, which represent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world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clusive growth is just to allow the masses to take part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jointly undertake the construction and share the achievements.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from seeking strong country to stress people richness , promot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shorten the gap between the poor and the rich, and the gap among regions so as to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the country development. Key word: inclusive growth; economic and social reform; new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