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进化_一个共生进化视角的透视_刘洋

合集下载

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

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

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实现技术转移和转化的合作模式。

下面将介绍一些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案例。

1.华为和清华大学合作
华为和清华大学合作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两家公司共同建立了研究院,重点研究5G、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

清华大学提供
了科研人员和实验室等资源,而华为则提供了技术需求和市场导向。

这种合作模式为双方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为社会的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2.阿里巴巴和浙江大学合作
阿里巴巴和浙江大学合作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两家公司共同建立了杭州云栖实验室,致力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的研究。

浙江大学提供了学术和科研资源,而阿里巴巴则提供了市场需求和商业应用。

这种合作模式促进了产学研三方的深度融合,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做出了贡献。

3.格力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
格力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是一个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案例。

格力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成立了广东省实验室,致力于空调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

华南理工大学提供了科研人员和实验室等资源,而格力则提供了技术需求和市场导向。

这种合作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同时也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

以上三个案例表明,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创新和合作的模式,具有
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社会价值。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加强沟通,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基于进化博弈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分析

基于进化博弈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分析
系来改善外部环境 ,从而更好地 激励 企业 与学研双方进 行合 作创 新。 关键词 :进化博弈 ;产学研 ;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 :F7 21 文献标识码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引 言
创新 的概念最早 是由美籍 奥地利 经济学家约瑟 夫 ・ 熊彼 特提 出的,他认 为创新是 企业家将 新发明 引入 生产体系 ,实 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 的新组 合 以获得 潜在 的超额 利润为 目 的的。自从熊彼特提 出创新理论 以来 ,创新 已成 为企业成长 的战略核心 ,受 到人们前 所未有 的推崇 ,成 为推动 国家和地 区经济发展的灵魂 。 随着创新理论 的不断 丰富和发展 ,已经 形成多种公 认的 创新模 式 ,其 中产学研合作创新 模式在 近年来被提升 到了前 所未有 的高度 ,这种产业界 、大学 和科研 院所相结合 的创新 模 式被认为 是科 技成果 转化 为生产力 的最佳 方式 。在 我 国, 由于企业创 新能力 普遍 较低 ,产学 研合作 就显 得尤 为重要 。 近年来 ,很多学者从 不同的角度对 产学研合 作创新问题进 行 了研究 ,如 :谢科范 、刘海林 (0 6 20 )基 于两 阶段 博弈模 型 研究 了产学研合作过程 中共建研 发实体 的模 式 ,论证 了企业 方投 向学研方的研发投入 补贴对学研 方总体研 发费用的影 响 等问题 ,认 为共建研发实 体是产学 研合作 的重 要方式。荣 四
的收益 的多少及收益能否得 到公平 的分配密切相关 。

海 (07 20 )从生态链与生态群落理 论出发 ,研究 了产 学研合 作模式问题 ,认 为传统 的产学 研合作模 式不能有效 调动各参 与主体 的积极性 ,在实践 中存 在着诸 多弊端 ,造成 了创 新的 失败。杨得前 (0 7 2 0 )基 于进化 博弈论构建 了产学研合 作的 进化博弈模型 ,分析 了产学研 创作 的演 化过程 ,认为 系统演 化 的结果有鲜 明的初值依赖 的特点 ,并 与合 作方从合作 获得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4.1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协同创新环境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

如何依托协同创新战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视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企业高校双主导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这实际上就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指明了方向,企业主导型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应该成为主流。

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强调应用,强调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企业处于商业活动的第一线,更能准确及时地把握科技活动的前沿,科技成果也更符合社会需求。

因此,本文探讨的是,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由企业主导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一、文献综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关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的整体研究。

程序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培养研究生的形式、结构与途径,主要探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诸多要素的最佳组合与构成[1]。

龚玉霞、腾秀仪和塞尔沃对国内外的培养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理念、培养方案、授课方式、实践基地建设、毕业要求五个方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对策[2]。

孙怀林和肖鹏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为基础,提出了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五位一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3]。

李伟和闫广芬基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观的理论分析,形成了专业学位内外部分类培养的理论分析框架[4]。

二是对某一具体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鲁万波和董春对统计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5]。

程永波和秦伟平通过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如何提高商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6]。

高校科技创新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及经验总结

高校科技创新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及经验总结

高校科技创新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及经验总结1. 引言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与产业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本文将探讨高校科技创新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总结相关经验。

2.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定义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的一种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实现知识转化和产业升级。

3.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势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提高科技研发效率,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产业发展。

4. 不同类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按照不同的合作方式划分为产学合作、学研合作和产研合作三种不同类型的模式,并分别介绍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5. 成功案例分析选择一些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案例,分析其中的合作模式和经验,例如某高校与某企业的合作项目,探讨其背后的合作机制和实施策略。

6. 产学研合作中的障碍与挑战产学研合作中存在一些障碍和挑战,如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

7. 提升产学研合作效果的策略为提升产学研合作效果,需要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加强项目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政策,并鼓励多方共同参与。

8.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支撑,需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9.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通过与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比较,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

10. 总结产学研合作模式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然而,在实施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发挥各方的优势,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持续发展。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或者委托高校、科研机构为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

例如,某汽车公司与某高校合作开发新型发动机,共同投入了数千万元的研发经费,最终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

技术开发模式相对于技术转让模式,更加灵活,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

同时,高校、科研机构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创新能力。

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模式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是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共同投入研发经费,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

例如,某电子公司与某高校共同建立了一家研发中心,共同研发新型电子产品。

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模式可以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能够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联合培养人才模式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是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培养人才,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等。

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机会、毕业设计题目、就业机会等,同时高校、科研机构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

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可以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人才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科技资源共享模式科技资源共享模式是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享科技资源,包括文献、仪器设备等。

企业可以通过共享科技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同时高校、科研机构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科技资源共享模式可以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技术咨询或服务模式技术咨询或服务模式是指企业向高校、科研机构咨询技术问题或者获得技术服务。

高校、科研机构可以通过提供技术咨询或服务,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技术咨询或服务模式可以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升生产力和产品竞争力,实现三方共赢的创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研发模式更加注重产业需求,通过高校科研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将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出现,旨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资源和科技人才,发挥其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高校的科研成果来满足产业界的需求,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解决产业界存在的技术难题,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实现科技发展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

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需求,相关高校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包括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园区等载体。

这些平台旨在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交流合作的场所和资源,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并为产业界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众多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某高校与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展了一项新药研发项目,通过共享实验室、技术人员以及研发经费,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的抗癌药物,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又如,某高校与当地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通过联合攻关,成功研发了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动力电池,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研发成本。

通过实践,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了验证。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推动了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为相关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帮助,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趋势,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高校也从实践中获得了更多产业需求和技术挑战,这有助于高校更好地调整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

产学研合作模式再探讨——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

产学研合作模式再探讨——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

J n.0 2 a 2 1
产 学 研 合 作 模 式 再 探 讨 基 于 共 生 理 论 的视 角
刘 建 生
( 北京 交 通 大 学 人 文 社 会 科 学学 院 , 京 1 0 4 ) 北 0 0 4
摘 要 : 作模 式 的 选择 是 产 学 研 合 作 技 术 创 新 的 核 心 问题 。 本 文基 于 共 生 理 论 的 视 角 , 析 比 较 了产 学研 不 同 合 分
t o y, o f r n a l ssa d c m p r tv t d fdfe e tpa t r s a d c r c e itc fe e p ie he r fe sa nay i n o a a ie s u y o if r n te n n ha a t rsiso nt r rs —
u i e st —e e r h c p r to n v r iy r s a c o e a in,a fe e ta p ia ec n iin o uc o p r to nd difr n p lc bl o d to s f rs h c e a i n.I s a s r e t i s e t d t t v rou o ms o o p r to a e c tg ie n o t o l n o r hep i ts mbitc,s m — ha a i sf r fc o e a in c n b a e orz d i t hef l owi g f u :t o n y oi y
合 作 方 式 和 特 点 , 及 不 同合 作 模 式 的适 用条 件 , 为 各 种 各 样 的 合 作 形 式 均 可 归 为 点 共 生 、 歇 共 生 、 续 共 生 以 认 间 连

基于共建实验室之产学研合作运营模式与效果分析--以新材料技术研究为例

基于共建实验室之产学研合作运营模式与效果分析--以新材料技术研究为例

摘要:产学研合作是多年来人们关湓的热点话题,国家对产学研合作十分重视。

但是,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一直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的发展。

文章依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分析了产学研合作中研犮内容的选定、成果归属、研发经费、到款方式、《■方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校企合作共建研发实验室的模式及共建实验室应该 具备的特征,并就其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的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共建实验室:效果:新材料技木基于共建实验室之产学研合作运营模式与效果分析—以新材料技术研究为例■文/陈国华赵青华陈丹青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提升,我 国政府及国内高校十分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

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对产学研模式的研究十分踊跃,从 CNKI对产学研论文统计看到近10年来发表的有关产学研 论文约20000余篇,仅2019年全年的相关论文就达到2000 余篇。

论文绝大部分针对当前我国产学研的现状、政策、运 营模式以及困境等进行分析。

总体结论是我国目前的产学研 状况不容乐观,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人才培养模式越 来越不适应市场需要等。

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上,很多学者都 提到应加强产学研的融合协同创新,如利用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平台优势,支撑产学研融合,培养人才、服务社 会等,但对于产学研的具体运行机制、如何管理等内容极少 体现。

笔者所在研究组长期从事石墨烯的研发,成功孵化出 石墨烯公司:厦门凯纳石墨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36410)。

该公司已在全国中小企业交易所上市,并且公司 目前运营状况良好,己经成为行业极具影响力的公司。

另外,我们还针对石墨烯性能与应用特点,与多家下游企业合作共 建实验室,开展石墨烯应用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了良好的产 学研互动模式。

本文根据研宂组基于《福建省石墨烯粉体及 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开展石墨烯产学研研发的具 体工作,总结产学研中涉及的研发协议、资金来源、人才培 养、成果归属、知识产权界定、可持续研宄等方面的成功实 例和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有的研究,由于视角分散,缺少系统化的理 论架构,给出的理论解释具有低矮化倾向,必然导 致研究指向无法面向产学研合作模式高级化;对合 作模式的比较囿于经验解释,理论深度不够,缺乏 对合作模式内在属性的比较,而内在属性决定了合 作模式的级别,没有这一比较就不能有效识别合作 模式的高级与低级;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发展进化 的动态特性,单纯的静态研究既片面,也难以系统 解答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进化机理。 正是由于已有的 研究存在着“低、浅、静”等问题,导致产学研合作模 式如何走向高级化的微观机制不清,实践过程缺少 方向性。 同时,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不足,在客观上 造成了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长期停滞在低水平上, 进化速度缓慢。 因而,需要转换理论视角,深入探讨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进化问题。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本文借用共生理论的解释框架,透视产学研合作模 式的进化机理, 重新审视阻碍进化的影响因素,并 提出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进化的对策。
界面的制定方式,优化共生界面。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联盟; 共生进化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370(2011)01-0043-07
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 钢铁、 电视和航空等研发密集型产业普遍重视合
合,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产 作 研 究[1]。 马 丁 内 利 (Martinelli) 指 出 ,大 学 与 产 业
·44·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2 月
难的局面” 对合作创新过程中的冲突进行了分析, 从课题选择、组织形式、检测与应变机制、知识传播 及扩散模式、 技术支持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冲突、提 高合作效率的途径[10]。 王英俊根据各个主体的不同 地位和作用,将“官产学研”虚拟研发组织划分为 “政府主导型”、“产业牵引型”和“学研拉动型”三种 类别,并分别探讨了这三种虚拟研发组织的结构模 式及管理对策[11]。 谢科范认为联盟能力是产学研联 盟优化现有资源配置的一套微观机制和管理技巧, 他构建了产学研联盟的能力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 验证了联盟能力管理对于提高产学研联盟成功率 的 积 极 作 用 [12]。
合作模式进行了研究,其典型特征是:
的条件和措施[8]。 王宏起认为产学研联盟优于产学
第一,研究对象明确,但视角比较分散,缺少系 研合作,因为联盟比产学研合作更能实现风险共担
统的理论架构。 科恩(Cohen)通过对研发活动管理 和利益共享[9]。
者的调查发现,共同出版专著、举办会议、非正式信
第三,大多数研究拘泥于静态考察产学研合作
进化机理,明晰阻碍进化的影响因素。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进化的措施:产学研各方要
改进质参量,提高兼容度;政府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中介及投融资机构发展、完善信息环境和社会诚信
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共生环境;政府要引导和扶持点对点共生界面的扩展,使业化渠道不畅的问题。
和 施 莫 柯 (Schmoch)通 过 实 证 研 究 发 现 ,与 其 他 模
产学研合作模式向产学研联盟层次的迈进,映 式相比,合作研究和合同制研究是更加重要的合作
射 了 知 识 经 济 的 发 展 对 产 学 研 合 作 模 式 不 断 进 化 模式[6]。 祖克 (Zucker)认为衍生企业和研究人员流
2011 年 第 1 期
论 产 学 研 合 作 模 式 的 进 化 — —— 一 个 共 生 进 化 视 角 的 透 视
·45·
机性兼容一般对应点共生模式,不连续的因果性兼 容一般对应间歇共生模式,连续的因果性兼容一般 对应连续共生模式或一体化共生模式。 借用这一原 理,我们可以对不同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共生单元 质参量兼容方式加以比较。
的要求。
动这两种合作模式,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突破性知
一、问题的提出
识 的 商 品 化 [7]。 苏 敬 勤 根 据 交 易 成 本 的 概 念 , 提 出 了 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方法: 即分为内部化、
产学研合作既是创新体系建设的热点问题,也 外部化和半内部化三种模式,他认为内部化模式与
是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产学研 外部化模式优于半内部化模式,并探讨了内外部化
二、共生理论的适用性
1879 年 ,德 国 植 物 学 家 德 巴 瑞 (Debarry) 首 先 提出“共生”这一概念。 共生是指由于生存的需要, 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按照某种模式互相依存和相 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共进的共生关系。 产学 研合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实质也是一种共生关 系。 这是因为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集成性 和风险性,产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是技术创新链条 中的三个要素,由于所处地位的不同及自有条件的 限制,任何一方仅依靠自身的力量,都很难完成技 术创新的全部过程。 因此需要各方在技术创新体系 内,以同类资源或异类资源互补为目的,按照“利益 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形成 整体共存、互动共生、和谐共荣与协同共进的共生
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进化
— —— 一个共生进化视角的透视
刘洋, 丁云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01)
摘 要: 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长期停滞在低水平上,进化速度缓慢,一个学术上的原因是缺乏对产学研合作模式
进化机理的系统解答,导致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不足。 针对此,运用共生理论的解释框架,透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
三、产学研共生模式的进化机理
(一)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度不断提高 司尚奇认为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质参量是它们 的一系列基本活动要素, 即投入产出的关键指标。 研究机构的投入为研究人员、资金等,产出为人才 培养、应用成果(技术、专利)和基础成果,它们是研 究机构的质参量;企业将劳动力、资金、人才、技术 等能量和物质转化为利润等产出,劳动力、资金、人 才 、 技 术 和 利 润 可 视 为 企 业 的 质 参 量 [13]。 笔者认为,司尚奇的分析颇有见地,但尚不完 备。 因为,他仅从操作层面归纳总结了研究机构和 企业的质参量,而忽略了战略和价值取向这两个更
次的产学研合作相比, 产学研联盟具有以下优势: 济实体型、产业链体系型、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型和
一是能够解决缺乏战略层面的持续合作问题;二是 技术并购型[5]。
能够解决组织形式松散,合作过程缺乏利益和信用
第二, 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比较囿于经验解
保障机制的问题;三是能够解决技术创新成果商品 释,理论深度不够。 梅耶-克拉莫(Meyer-Krahmer)
共生界面是共生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 和共生环境)相互作用的媒介,它是共生单元之间 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 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共生模式不同,其界面生 成、包含介质的数量和质量、界面稳定性等特征则 不同。 越高级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共生界面的特征 越表现为使交流阻力越小,共生能量增大。
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这就要求产学研各方必须按 遍使用的合作形式[3]。李廉水根据合作的紧密程度,
照“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 将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方式归结为政府推
则,建立长期、持续和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学研联盟 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和共建实体四种[4]。 马宁将
成为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一步迈进的方向。 与较低层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分为四种:共建经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1.01.030
第 13 卷第 1 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2 月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3 No.1 Feb.2011
息 交 换 和 技 术 咨 询 等 合 作 形 式 广 泛 地 适 用 于 各 个 模式的组织结构、机制和绩效。 塞尔特(Cyert)和古
产业;专利 转 让 在 医 药 产 业 受 到 重 视 ;药 剂 、玻 璃 、 德 曼 (Goodman)从 大 学—企 业 联 盟 面 临 的 “进 退 两
收稿日期: 2010-04-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创新型大学企业衍生机理研究”(71073038) 作者简介: 刘洋(1980—),男,博士研究生。 E-mail: ly19800219@
关系。 产业部门、大学和科研院所是构成共生关系 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即共生单元,共生单 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合作的形式称为产学研共生 模式,共生过程产生的净能量称为共生能量。 在这 种意义上,用共生理论透视产学研合作问题,其适 用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分类更加系统 共生理论将共生模式划分为行为模式和组织 模式。 行为模式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 生和对称互惠共生;组织模式存在点共生、间歇共 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多种状态。 同样,产学 研合作模式也可按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划分。 从共生的行为模式来看,产学研合作主要是非 对称互惠共生。 从共生的组织模式来看,产学研合 作主要包括点共生、间歇共生和连续共生:大学和 科研院所通过向产业部门技术转让而形成的共生 关系由于交易的一次性,属于点共生;大学和科研 院所接受产业部门委托代为研发新技术,这种委托 研发而形成的共生关系属于间歇共生;大学、科研 院所与产业部门在一定的合作时间内,投入各自的 优势资源,以共同研究开发形式进行的合作属于一 定时期内的连续共生。 产学研联盟是指产学研各方都已完全成为共 生系统的组成部分,结合彼此的优势资源,以法律 规范和保障下的合约为依据,以股份制企业、合作 研发组织和生产联合体等实体形式开展合作。 这种 共生模式使共生能量生成和共生能量分配实现了 一体化, 在共生的行为模式上属于对称互惠共生, 在共生的组织模式上属于一体化共生。 通过共生理论的系统分类,产学研合作模式的 高低之分得以显现:一般意义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模 式,间歇共生优于点共生,连续共生又优于间歇共 生; 而产学研联盟无论在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上, 都优于一般意义的产学研合作,因此是产学研共生 的高级模式。 (二)比较更加深入 模式的高低之分,在于属性的不同。 共生理论 认为,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方式和共生界面特征是 决定产学研合作模式级别的重要属性。 质参量兼容原理指出:质参量是共生单元的内 在 性 质 , 共 生 单 元 之 间 质 参 量 (Z) 兼 容 才 可 能 构 成 共 生 关 系 , 即 A、B 两 个 共 生 单 元 的 质 参 量 (Zai, Zbj),存在 Zai=Φ(Zbj)或 Zbj=Φ(Zai),这 种 相 互 表 达 的 特性称为质参量兼容。 质参量兼容原理是共生识别 的基本依据,质参量兼容的方式决定共生模式。 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