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地区中生代花岗岩、深部过程与金矿

合集下载

冀东华尖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

冀东华尖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

冀东华尖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冀东华尖金矿床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西南部,是区域性大型金多金属矿床。

该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矿物学三方面研究表明,其成矿作用是由深部岩浆热液活动和多个阶段的流体演化过程共同作用形成的。

本文主要研究了华尖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和成矿作用。

1.流体包裹体特征华尖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液相包裹体、气液相包裹体和气相包裹体。

其中液相包裹体以含有NaCl和KCl的卤水为主,主要分布在石英、钙长石和辉石等矿物中。

气液相包裹体主要由液相包裹体和气相包裹体共同组成,其中气相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钙长石等矿物中,气体组成以H2、N2、CH4为主。

气相包裹体则分布在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等矿物中,气体组成以H2、N2、CO2为主。

2.成矿作用华尖金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由深部岩浆热液活动和多个阶段的流体演化过程共同作用形成的。

其中,成岩期流体主要以岩浆热液为主,成矿阶段流体主要以岩石圈地壳深部流体为主。

成岩期的流体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蒸发和冷却、混合和迁移这两个阶段。

成矿阶段的流体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混合、升华和深部加热这三个阶段。

这些流体演化过程不仅对矿床中金、银等矿物的成因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矿床成矿作用的类型和成矿条件等也有明显影响。

总之,华尖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和成矿作用是相互关联的,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深入认识华尖金矿床的成矿机制和找矿方向提供重要依据。

相关数据包括火山岩中岩浆热液及成矿期流体中的包裹体特征分析数据及成分分析数据,并分析这些数据对于研究华尖金矿床的成因和成矿机制的影响。

1. 火山岩中岩浆热液包裹体特征:液体包裹体中包容体积85%-90%,包裹体溶解温度为183-308℃,密度为0.875-1.036 g/cm³,盐度为3.2%-20.3% NaCl eq.;气液相包裹体以气体为主,包裹体年龄为187±10 Ma,包裹体深度为5.5-7.5 km,沸点温度为288-306℃,气液体体积比为1:1.5-1:2.5。

冀东“长城式”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冀东“长城式”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其他成矿条件分析 ,可以认为上述地层为金矿的成
矿提供了直接矿源 。
表 3 中元古界赋矿地层微
Au 分析结果
ω(Au) / 10 - 6
层 位 高于庄组 雾迷山组 杨庄组
样品数/ 件 12 19 9
极大值 34. 90 56. 10 58. 00
极小值 0. 13 0. 95 0. 62
均 值 12. 882 14. 483 10. 597
3. 3 成矿物理化学环境
军屯 矿 区 矿 石 包 裹 体 均 一 温 度 为 204 ℃~
295 ℃②;小 井 沟 矿 区 矿 石 为 230 ℃~ 296 ℃, 平 均
序号 样号
矿石 类型
ωB/ 10 - 6 Au Ag
1 B - 5 氧化矿 147. 1 6. 1
2 B- 4
6. 79 0. 12
3 B - 53
17. 4 1. 37
4 B - 64 原生矿 3. 54 1. 50
5 B - 65
3. 16 0. 50
ωB/ % Cu Pb Zn As 0. 030 0. 004 0. 004 0. 002 0. 003 0. 001 0. 002 0. 005 0. 006 0. 002 0. 006 0. 002 0. 007 0. 006 0. 020 0. 002 0. 013 0. 010 0. 013
断裂 ;2 —“长城式”金矿床 (点) ;3 —非“长城式”金矿床 (点) (据董建乐等改编 ,2002)
金矿床 矿体号
南 沟
小井沟 军 屯
Ⅰ- 4 Ⅱ Ⅰ
Ⅰ- 2
赋存标高/ m
325~460 316~375 266~353
表 1 典型矿床矿体特征

冀东金厂峪金矿找矿进展与找矿预测

冀东金厂峪金矿找矿进展与找矿预测

燕 山期 幔枝 构 造 活 动强 烈 , 东西 向韧性 剪 切 使
带 重新 活动 , 与北 北东 向韧 脆性 剪切 带复合 , 往往 控
( 岩) 原 。

撮 搋 掘 搋
制着燕 山期 的岩 浆 侵 入 , 青 山 E花 岗闪 长 岩 和贾 如 l
家 山花 岗岩 体 , 还发 育众 多 的中基性 、 酸性 岩脉 。青 山 口岩 体呈 岩株 产 出 , 面积 达约 2 k , 8 m 已有测年 数 据在 1 6  ̄ 1 9 1 , 中生代燕 山早期 。 8 Ma 9 . Ma 属 金 厂 峪金矿 区展 布在 黑石 峪一 桑家峪 韧脆 性剪 切带 中 , 区可 划 分 为 三个 矿 段 。北 部 为 黑 石 峪矿 矿 段 , 1 0 m; 长 7 0 中部 为金厂 峪矿 段 , 1 0 m; 部为 长 50 南 桑 家 峪 段 , 3 0 m。矿 区 内 含 片 理 化 带 , 长 长 00 全 6 0 m, 2 0 9 0 出露 面积 5 m。 2 0 宽 0 ~ 6 m, k 。矿 体 产 于 走 向 为 2 。 糜 棱 岩 带 中 , 带 长 近 6 0 m, 约 5的 矿 00 宽

河 北 地 质
21 年第4 01 期
冀 东金厂 峪 金 矿 找 矿进 展 与 找矿 预 测
牛树银 孙爱群 王金 李凤友。 陈华山 马宝军 王宝德 陈 超 张建珍
(. 1 石家 庄 经 济 学 院 3煤 田地 质 队 . 石 家庄 0 0 3 f. 国黄 金 集 团 河 北 公 司 5 0 12 中 石家庄 石家庄 001 l 5 0 l 008) 5 0 1 承德 0 7 0 }. 北 省地 质 矿 产 勘 查 开 发 局 60 0 4河
明矿 区铅源( 包括成矿物质) 以深源为主。

冀东地区东梁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冀东地区东梁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冀东地区东梁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辛存林;巩鑫;朱晓磊;赵志鹏【摘要】东梁矿区位于冀东地区宽城凹褶束东南边缘.金矿床主要产于燕山期火成岩与中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部位,受构造、岩浆活动控制.矿区岩(矿)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中的硫、铅主要来源于深部,与深部岩浆活动有关;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原生岩浆水;金矿床成矿温度125~305℃,成矿深度1.5 km,成矿时代为燕山期火山活动晚期.认为在燕山期板块构造影响下,东梁金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活化变质岩系,属岩浆热液型中低温金矿床.【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年(卷),期】2014(029)001【总页数】8页(P51-58)【关键词】东梁金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冀东地区【作者】辛存林;巩鑫;朱晓磊;赵志鹏【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3;P618.51冀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金区之一,目前已发现金矿床(点)500处[1]。

金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复杂,需要结合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和构造来研究。

目前,工作区周围较大的金矿如峪耳崖[24]、金厂峪[56]、华尖[7]等研究程度较高,而东梁金矿床研究程度较低。

1992年和2008年,河北省地质矿产局和河北省地质局第五大队分别对东梁金矿床进行了普查和详查。

在此基础上,作者于2012年7月对东梁金矿床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采集相关的岩(矿)石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矿床的地质特征,初步探讨了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这对东梁金矿床乃至整个冀东地区寻找更多的金矿资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形成欧亚大陆板块。

中、新生代,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双向挤压,区域构造呈现出EW向与NNE向构造复合的特征。

热液蚀变与中生代花岗岩原岩金矿化

热液蚀变与中生代花岗岩原岩金矿化

热液蚀变与中生代花岗岩原岩金矿化,三山岛矿床,胶东金省,中国摘要:三山岛金矿床(金储量超过200吨,平均品位3.96克/吨),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胶东半岛的西北部,是胶东金省最大的金矿床之一。

在这个矿床,浸染状和网脉状的矿石驻留在中生代花岗岩体中,热液蚀变大部分被区域内的三山岛断裂控制。

矿床内的花岗岩岩石显示了一个复杂的热液蚀变共生次序。

三山岛活动——仓上断裂造成结构控制渗透率允许热液流体渗透,在两条断裂带平面上导致普遍的钾长石蚀变。

不久,大规模普遍的绢云母化均匀的发展传过这条主断裂带,部分覆盖前面的钾长石蚀变。

绢云母化后,相对小规模的硅化出现,但是现在仅仅保留在主断裂的悬墙中。

随后,形成的断层泥作为“阻挡层”,这个阻挡层使后形成的流体不能渗透。

在这之后,强烈的黄铁矿—绢云母—石英蚀变发生,仅仅在主断层的下盘,同时伴随有金的沉淀。

最后阶段碳化,石英—碳酸岩脉标志着黄金相关热液活动减弱,质量平衡计算表明不同类型的元素的复杂的行为在流体——岩石交互期间,大量主要的元素被密集的矿物臵换反应影响。

正如预期那样,流体运动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通常显示中度到高迁移率。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通常假定的流体不变元素,比如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往往会不同程度的改变。

另外,钇—钬,锆—铪和铌—钽分馏法在改变域名中被观察。

蚀变组合和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是以低盐度(≤8.4%氯化钠当量),中等温度(300-400℃),弱酸性的(PH:3-5),相对减少的(logfO2:~–28)等为特征的。

在这种流体类型中,金最可能的运输方法是作为Au(HS)2−的复杂形式。

随着蚀变的进行,流体中的log (aK+/aH+)普遍下降由于重要的第二次钾矿物的产生。

另外,这里可能会有一个fO2的减少从前期的金蚀变阶段到到主要的金矿化阶段,fO2的减少可能是控制金沉淀中的原因中的一个。

热液矿物中的锶和钕同位素组成,联合以前的氢—氧和氦–氩同位素研究,表明热液流体主要的来源于地壳,但是包含一部分地幔派生成分。

冀东长城式金矿成矿中一些问题的初步探讨

冀东长城式金矿成矿中一些问题的初步探讨

1999年矿 床 地 质M I N ERAL D EPO S IT S第18卷 第2期冀东长城式金矿成矿中一些问题的初步探讨Ξ熊群尧 裴荣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北京)梅燕雄(中国地质科学院五六二综合研究所,燕郊) 提 要:长城式金矿主要受长城系岩石层间角砾岩破碎带、褐铁矿化和有机质(碳)含量控制,与岩石层位和性质无关。

成矿热液可能是在伸展构造体系的控制下,超糜棱岩化变质作用衍生的变质流体或者深熔岩浆作用衍生的岩浆热液流体,在构造动力驱动下上升至盖层破碎带与天水混合的产物。

它们在白云岩破碎带中渗流形成碳质含矿热液;在碎屑岩破碎带中渗流形成硅质含矿热液。

关键词:长城式金矿 变质流体 深熔岩浆热液 冀东1 关于长城式金矿区域成矿分布长城式金矿是近几年,在冀东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的碳酸盐岩石及陆源碎屑岩石中先后发现的一种金矿类型。

以其主要产于长城系且出露位置与古长城形影相随而得名。

主要出现在迁西、迁安、青龙三县交界处,长约40km ,宽约5~15km 的范围内。

在该区域内产有军屯、三拨子、小四拨子、杏树坨、斧刃山、鸽子房、大西峪等矿床(点)(图1)。

其中军屯金矿规模最大,已探明储量300kg 。

至于在大面积分布的其它中—新元古代地层地区,还未见有发现这类金矿床的报导。

只是在该区以西相距150km 左右的北京市平谷县境内有一个产于中元古代长城系下部的万庄小型金矿床(现有储量11098t ) 。

长城式金矿在区域分布上有以下主要特征。

(1)金矿成矿对地层层位和岩石无选择性。

在已知矿床(点)中,万庄矿床产于长城系团山子组,大红峪组三段和高于庄组一段的白云岩中;军屯、斧刃山等矿点产于高于庄组三、四段、蓟县系杨庄组和雾迷山组一、二段的白云岩或不纯白云岩中;小四拨子、杏树坨等矿点则产于长城系大红峪组碎屑岩中。

很明显,在西段的平谷万庄地区金矿只产在长城系中下部,而在东段的青河沿-新房子地区金矿则产于长城系中上部及蓟县系下部。

冀东长城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冀东长城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冀东长城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摘要:长城金矿矿床成因非常复杂,前人对此均持不同的观点。

通过对该矿区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认为长城金矿是产于元古界地层中,与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文章以构造控矿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冷口断裂带内长城金矿的成矿地质环境、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等地质特征,建立金矿床的成矿模式,并做出远景预测。

关键词:长城金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远景预测长城金矿是20世纪90年代被发现,因其赋矿层位和矿化类型特殊,且又沿古长城分布而被称为“长城式”金矿(王季亮,李丙泽,等.1994)。

矿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历经多年勘查,已具中等规模。

随着钻探工作量的增加,只有沿原矿体倾向深部矿产资源储量有所增加,附近未发现新增矿体。

本文通过分析长城金矿的成矿地质环境、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等,建立金矿床的成矿模式,为扩大矿床规模提供一些新的建议和找矿方向,以使找矿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

1、成矿地质环境长城金矿位于河北省迁安市东北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燕山台褶带马兰峪复式背斜东部的楔形块南缘。

矿区北部出露地层主要有长城系高于庄组(chg3+4)、蓟县系杨庄组(Jxy)和雾迷山组(Jxw)。

矿区南部大面积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中生界侏罗系后城组(J2h)地层零星出露。

矿区内构造极为发育。

主要褶皱构造有两个:其一为轴向NE,向SW倾伏的向斜,核部出露雾迷山组及杨庄组地层,两翼出露高于庄组上部地层;其二为一轴向SEE,向NW倾伏的宽缓倾伏背斜,该背斜位于以上向斜的南东翼,核部出露高于庄组上部地层,两翼出露杨庄组和雾迷山组地层,翼部存在多条走向断裂,背斜转折端有弧形断裂,此弧形断裂是金矿的重要存储部位,长城金矿主要分布于此。

矿区南部为侏罗纪火山沉积断陷盆地。

主要断裂构造F1和F2断层,F1断层即冷口断裂,据研究,F1断层为一逆断层,北西起于迁西县上营,向南东延伸,已知断层长度超过80Km。

该断层是区内至今仍在活动的错断基底的深大断裂,在区内走向290°~310°,贯穿全区,倾向SE,倾角55°~65°,断裂影响宽度40~200m。

迁安长城金矿矿床成因的探讨

迁安长城金矿矿床成因的探讨

迁安长城金矿矿床成因的探讨长城金矿矿区位于迁安市建昌营东北方,古长城西南,该区金矿类型即为“长城式金矿”。

“长城式金矿”是在冀东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的碳酸盐岩石及陆源碎屑岩石中发现的一种金矿类型,以其主要产于长城系且出露位置与古长城相邻而得名。

长城式金矿的发现,引起了矿业界关注和学术界的浓厚兴趣,先后有多家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在长城金矿带开展勘查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矿床的成因却存在较大的争议。

一种认为它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另一种认为是热液型金矿;还有一种认为是新的成因类型。

1、成矿地质背景矿区位于马兰峪复背斜(Ⅲ)遵化穹褶束(Ⅳ)东北部的楔形断块冷口盆地南缘。

太古宇变质岩系构成区域结晶基底。

中上元古界高于庄组、杨庄组和地层为一套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与沿冷口断裂带南缘分布的中生代侏罗系地层火山岩构成“冷口断陷盆地”。

区域内燕山期的火山活动频繁,大量的酸性岩浆侵入,形成了以肖营子岩体为代表花岗岩体群。

岩浆岩出露广泛,主要出露于冷口盆地北部。

侵入岩脉主要有煌斑岩、闪长玢岩、伟晶岩等。

区域内的多期的构造和岩浆活动为区域内的金属矿产的形成提供了通道和容矿空间,区域内金铜钼的形成均受到构造的控制。

2、矿床地质特征区内矿体主要赋存于杨庄组蚀变白云岩及部分蚀变闪长玢岩岩脉中。

构造以褶皱和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为轴向北东东向的大岔沟~尖嘴楼倾伏背斜,向南西倾伏的宽缓倾伏背斜,地层产状变化较大,背斜转折端(倾没端)有弧形断裂,形成一系列的节理和断裂,为金矿体提供了较好的赋存空间。

NW向断裂在该区表现明显,是冷口断裂带主干断裂的一部分,由一条或多条相互靠近、近于平行的断层组成,断裂带内岩石破碎,可见糜棱岩、构造角砾岩、蚀变岩等,产有金矿体,推断其该断裂为区内的主要导岩、导矿构造。

2.1矿石类型长城金矿矿石类型为微细浸染型,金矿石种类有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两种。

氧化矿石有:褐铁矿化(含砂质砂屑粉屑)粉晶白云岩型金矿石、褐铁矿化石英闪长玢岩型金矿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 2000 - 08 - 17 基金项目 : 国家科委 “95”攀登专项 (95 - 专 - 04) ; 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9572104) 资助 作者简介 : 赵海玲 (1946 - ) , 女 , 博士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岩石学专业 。
第 21 卷 第 1 期 赵海玲等 : 冀东地区中生代花岗岩 、深部过程与金矿
图 3 A FM 图 (图例同图 2) Fig. 3 A FM diagram
图 4 w ( K2O) - w ( Si2O) 图 ( 图例同图 2) Fig. 4 w ( K2O) - w ( Si2O) diagram
图 5 logτ- logσ图 (图例同图 2) Fig. 5 The l18 Ma 和 16819 Ma , 即形成于燕山早期 。赵海 - 肖营子花岗杂岩体和一些花岗岩岩株 , 它们主
玲等 (1993) [5 ]研究表明 , 峪耳崖花岗岩的成因类 要侵位于长城系高于庄组和大洪峪组白云质灰岩
型为 Ⅰ型 。花岗岩中脉岩十分发育 , 其中闪长岩 和前震旦系变质岩中 。其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
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5 ,6 ] , 南京大学 ( 1991) 要产于角砾岩的胶结物中 , 白云质角砾则不含矿 。
测定钾长石 、斜长石和全岩 Rb - Sr 等时线结果为 矿区北东侧有大量燕山期花岗岩体出露 (图 1) ,
17019 Ma 和 16918 Ma , 钕同位素模式年龄结果为 在空间上这些花岗岩与金矿有关 , 主要有白家店
图 2 ( w ( K2O) + w ( Na2O) ) - w ( SiO2) 图 Fig. 2 ( w ( K2O) + w ( Na2O) ) - w ( SiO2) diagram
1 ─峪耳崖岩体[5 ] ; 2 ─金厂峪岩体[4 ] ; 3 ─万庄岩体[12 ] ; 4 ─冷口岩体[9 ]
1. 2 中生代花岗岩中的金矿
金矿 。
产于中生代花岗岩中的金矿主要有峪耳崖 、 冷口式金矿床 (点) 主要产于长城系高于庄
高家店 、下营坊等 , 这里以峪耳崖金矿为代表 , 组和蓟县系雾迷山组 , 其岩石类型主要为白云岩
称为峪耳崖式金矿 。峪耳崖式金矿主要分布于燕 和含锰泥质白云岩 , 与金矿床 (点) 有密切关系
21
图 1 冀东地区金矿分布图 Fig. 1 Distribution of t he gold deposits , eastern Hebei of China Ar ─太古宙 ; Z1 ─长城系 ; Z2 ─蓟县系 ; J ─侏罗系 ; Q ─第四系 ; γ25 ─燕山期花岗岩 ; δ25 ─燕山 期闪长岩 ; η25 ─燕山期二长岩 ; ηο25 ─燕山期石英二长岩 ; ηοπ25 ─石英二长玢岩 ; δμ──闪长玢岩
山花岗岩及其与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质灰岩的接 的岩石为碳酸岩角砾岩 , 碳酸岩角砾为同生角砾
触带中 , 且主要产于花岗岩体内和内接触带 , 峪 白云岩原地破碎 , 被富 Ca 的碳酸岩矿物胶结而
耳崖金矿的延长方向和花岗岩的延长方向一致 , 成 。碳酸岩角砾岩受到后期的构造作用破碎 , 金
在空间上金矿与花岗岩关系密切 。花岗岩主要为 矿只出现在破碎的碳酸岩角砾岩中[8 ] , 金矿化主
冀东是中国东部重要的金矿富集区之一 , 是 滨太平洋地区构造 - 岩浆及成矿作用的重要组成 部分 。在马兰峪背斜的北翼及其核部形成了一条 近 N E 向的金矿带 (图 1) 。按其寄主岩特征主要 分为 3 种类型 , 从深层至浅层分别是 : (1) 产于 基底 —─太古宙变质岩中的金矿 ; (2) 产于中生 代花岗岩中的金矿 ; (3) 产于盖层 —─元古宙长 城系和蓟县系灰岩中的金矿 。这 3 种形成于不同 时代和不同岩石类型围岩中的金矿 , 为什么会出 现在同一成矿带上 ? 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和相同 之处 ? 制约金矿形成的因素何在 ? 这些均是本文 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
第 21 卷 第 1 期 赵海玲等 : 冀东地区中生代花岗岩 、深部过程与金矿
23
2 矿床地质
2. 1 金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金厂峪式金矿床含 Au 石英脉或矿体是沿围岩 中的断裂充填 , 其走向主要有 N E、NN E、N EE 和 NW 向 , 基本上与围岩的片麻理斜交 。 峪耳崖式金矿主要与北东向展布的中生代花 岗岩有关 , 金矿脉的延长方向与花岗岩的延长方 向一致 。含 Au 石英脉或矿体主要受花岗岩中的断 裂破碎带 、节理及围岩接触面的控制 , 主要呈 N E 和 NN E 向展布 。 冷口式金矿主要受角砾岩和断裂构造控制 , 其中主要有层间断裂和 NW 、N E 向断裂 , 因此 , 矿体产状与地层状基本一致 。如 : 冷口 - 清河沿 矿床 , 其走向 NW - SE , 倾向 SW 。
文章编号 :1006 - 544X(2001) 01 - 0020 - 07
冀东地区中生代花岗岩 、深部过程与金矿
赵海玲1 , 邓晋福1 , 许立权1 , 李凯明1 , 狄永军1 , 杨秋利2
(1 . 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100083 ; 2 . 峪耳崖金矿 , 河北 067601)
摘 要 : 冀东是中国东部重要的金矿富集区之一 , 是滨太平洋地区构造 - 岩浆及成矿作用 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兰峪背斜的北翼及其核部形成了一条近 N E 向的金矿带 。按其寄主岩 特征主要分为 3 种类型 , 从深层至浅层分别是 : (1) 产于基底 ──太古宙变质岩中的金厂 峪式金矿 ; (2) 产于中生代花岗岩中及其接触带中的峪耳崖式金矿 ; (3) 产于盖层 ──元 古宙长城系和蓟县系灰岩中的冷口式 (或万庄式) 金矿 。这 3 种金矿的寄主岩石虽然不同 , 但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些金矿均形成于中生代 , 空间上与燕山期花岗岩密切相关 , 矿化 特征非常相似 。硫同位素和铅同位素成分显示 , 金来源于地幔和下地壳 , 与中生代的岩浆 作用有关 。金矿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分布受断裂带的控制 , 此外 , 万庄金矿还受喀斯特古溶 洞的控制 。氢氧同位素资料表明 , 该地区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大气水和岩浆水 。该地区的金 矿被认为是壳幔物质交换的产物 , 并且是多阶段金矿化的结果 。最后 , 建立了冀东地区的 金矿成矿模式 。 关键词 : 深部作用 ; 金矿 ; 花岗岩 ; 燕山期 ; 成矿模式 ; 河北 中图分类号 : P5881121 ; P581 ; P618151 文献标识码 : A
其年龄为 18618 Ma (相关系数为 01997 2) , 即为 城等县境内及北京平谷等地均有发现 。下面将以
燕山 早 期 。据 余 昌 涛[1 ] 金 矿 化 年 龄 为 13519 ~ 冷口 ─清河沿及北京平谷万庄两地金矿为代表进
20012 Ma , 为燕山早中期 。
行研究 , 前者称为冷口式金矿 , 后者称为万庄式
第 21 卷 第 1 期 桂 林 工 学 院 学 报 Vol. 21 No. 1 2 0 0 1 年 1 月 JOURNAL OF GU IL IN INSTITU TE OF TECHNOLO GY Jan. 2001
洪峪组和高于庄组厚层白云岩中 , 矿体受控于古 岩溶构造[10 ] 。区内岩浆活动主要为燕山期中酸性 侵入岩 , 包括三百山石闪长玢岩 - 花岗斑岩复式 岩体以及一系列石英闪长玢岩 、闪长玢岩及正长 斑岩等岩脉 , 其中石英闪长玢岩在空间上与金矿 化关系密切 。陈大经等 ( 1998) [11 ] 研究表明 , 其 岩石学特征与华南同熔花岗岩 ( Ⅰ型) 相似 。 由上可知 , 虽然该区金矿床形成于不同的容 矿围岩 , 这些容矿围岩的形成时代 , 岩石类型均 有很大的差异 , 然而 , 这些金矿在空间上与燕山 期花岗岩有着密切的关系 , 在成矿时间亦与燕山 期花岗岩一致 。 1. 4 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构造背景
金矿形成时代与花岗岩形成时代十分接近 。
Ma , 肖营子黑云母花岗岩全岩 K - Ar 法年龄为
1. 3 元古宙长城系和蓟县系围岩中的金矿
12919 Ma , 其岩石成因类型为 Ⅰ型花岗岩[9 ] 。
这种产在元古宙长城系和蓟县系围岩中的金 北京万庄金矿主要产于长城系团山子组 、大
22
桂 林 工 学 院 学 报 2001 年
万庄式金矿主要受万庄背斜轴部和两翼的古 岩溶及断裂构造控制 。N E、NN E 向为主要容矿断 裂 , 近 EW 和 NW 向为成矿后断层 , 对矿体有破 坏作用 。古岩溶构造发育于中元古界长城系的白 云岩地层中 , 为中生代或中生代之前形成 。 上述研究表明 : 产于不同地质体中的金矿床 , 其展布规律主要是受其围岩中的构造裂隙控制 , 除此 , 万庄金矿还受古岩溶的控制 , 这些裂隙和 空洞为金矿提供了空间和聚集场所 。 从矿化的特征对比表 (表 1) 可以看出 : 金厂 峪式 、峪耳崖式 、冷口式 (万庄式) 金矿床 , 在 矿化类型 、矿石矿物成分或矿石结构构造 、金矿 物 、金的赋存状态 、载金矿物以及与金相关的围 岩蚀变等矿化特征上十分相似 , 详见表 1 。 2. 2 金矿化特征
脉 ; γ1 - 2 ─前寒武纪花岗岩 。·─金矿 : 1 ─万庄 ; 2 ─高家店 ; 3 ─金厂峪 ; 4 ─铧尖 ; 5 ─牛心
山 ; 6 ─峪耳崖 ; 7 ─下营坊 ; 8 ─三家子 ; 9 ─冷口 ; 10 ─娄子山 ; 11 ─沙金沟 ; 12 ─下掌子
的 6 个全岩样品 Rb - Sr 等时线年龄测定结果[4 ] , 矿其分布面积较广 , 如在青龙 、迁安 、迁西 、宽
前述研究表明 , 产于不同容矿围岩中的金矿 和中生代花岗岩均有密切关系 。按上述 4 个地区 , 对与金矿有关的中生代花岗岩进行了岩石系列与 形成构造背景研究 。由硅 - 碱图 (图 2) 可以看 出 , 不同地区的花岗岩均为亚碱性 (一个闪长岩 除外) ; 在 A FM 图 (图 3) 上为钙碱性系列 ; 在 w ( K2O) - w ( SiO2) 图上 (图 4) 为高钾钙碱 性系列 。其岩石系列特征表明该区中生代花岗岩 形成于一个挤压的构造背景 , 与造山作用有关 。 在图 5 上 , 本区花岗岩类岩石的投点均落在 B 区 , 反映了他们形成于大陆边缘弧型造山带的构造环 境 。因此 , 可推断该区金矿可能与燕山期的造山 作用有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