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较鉴别”法分析物理“形异质同”题
高中物理的比较解析题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的比较解析题解题技巧高中物理中,比较解析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要求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情况下的物理现象或实验结果,分析其原因和规律。
这类题目对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具体的题目来说明解题技巧,并给出一些解题思路。
题目一:比较两个物体在不同斜面上滑动的速度题目描述:小明用两个不同的物体在两个不同的斜面上进行实验,发现物体A在斜面1上滑动的速度比物体B在斜面2上滑动的速度快。
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解题思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一定律,我们知道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速度与斜面的倾角、物体的质量、斜面的摩擦力等因素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1. 斜面的倾角:当斜面的倾角增大时,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重力分量减小,斜面的垂直分量增大,从而使物体的滑动速度增大。
因此,物体A在斜面1上滑动的速度比物体B在斜面2上滑动的速度快可能是因为斜面1的倾角较大。
2. 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分量越大,从而使物体的滑动速度减小。
因此,物体A在斜面1上滑动的速度比物体B在斜面2上滑动的速度快可能是因为物体A的质量较小。
3. 斜面的摩擦力:当斜面的摩擦力增大时,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也增大,从而使物体的滑动速度减小。
因此,物体A在斜面1上滑动的速度比物体B在斜面2上滑动的速度快可能是因为斜面1的摩擦力较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速度与斜面的倾角、物体的质量和斜面的摩擦力有关。
在比较解析题中,我们需要通过对比不同因素的变化,找出其中的规律,并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题目二:比较两个电路中电流的大小题目描述:小明在实验室中搭建了两个电路,电路1中有一个电阻为R1的电阻器,电路2中有一个电阻为R2的电阻器。
小明发现,当电阻器的阻值相同时,电路1中的电流比电路2中的电流大。
物理解题中的比较法

物理解题中的比较法比较法是一种常见的逻辑思维方法,人们从呱呱落地就开始观察世界,比较事物的异同,认识大小、方圆、高矮、胖瘦……,因此,比较法是一种人们最容易掌握的思维方法。
在形象思维过程中人们有意无意地运用比较法认识事物,同样在抽象思维过程中也需要应用比较法来提高认知能力。
高中物理是一门学生公认的比较抽象的学科,正确地应用比较法有助于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
笔者在普通高中从事教学十余年,面对普通生源从不懈怠,积极探求切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本文旨在从习题教学角度探导如何应用比较法,以帮助学生迅速形成解题思路,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法是在找到两种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找到它们的相似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应用比较法首先必须有一个比较熟悉的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找出与研究问题相近的规律,比较异同,从而迅速得出结论。
因此,建立物理模型是熟练运用比较法解题的基础。
高中物理教材中常见的物理模型有: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弹簧振子、单摆)、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等。
熟悉了这些模型的运动规律后方可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其次,在处理问题时要有比较的意识,这样遇到与物理模型有一定联系的问题,便自然想到比较法。
当然常规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固不可少,但巧妙地运用比较法能帮助学生迅速形成解题思路,降低思维难度,找到解题的捷径。
最后,就是如何选择参考模型并运用比较法进行思考,这也是运用比较法的关键。
下面就具体问题谈谈比较法的思维形成及解题方法。
1 改变初始状态,寻找参考模型物理习题都是在一定的物理模型基础上设计出来的,适当变换初始条件,使物理情景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物理问题。
在研究这些问题时,只要我们把题设条件转换成比较熟悉的情形,比较由于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不同结果,便能迅速得出答案。
例1、图所示,竖直固定在地面上的弹簧原长为AO,一个小球从空中某高处自由下落压缩该竖直弹簧,弹簧被压缩到最低点时长度为BO,在小球下落到弹簧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小球在A 处速度最大;(B )小球在A 、B 中间某处速度最大;(C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小球在空中下落时加速度最大; (D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小球在B 点处加速度最大。
比较法在解答物理习题中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解答物理习题中的应用摘要:比较法是物理教学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强化对某些易混物理概念的认识,找到更为捷径的解题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比较法物理习题应用比较法就是对事物进行对照,从而揭示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科学方法。
通过比较揭示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是物理学研究和学习中认识研究对象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下面举例说明比较法在物理习题中的应用。
一、在习题中应用对比,可以强化了对某些易混物理概念的认识。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机器的功率大,效率越高。
b、机器的效率高,做功快。
c、机器的功率越小,效率越低。
d、机器的功率越小,做功越慢。
对这一习题中各选项的对比,强化了对物理量功率和效率相互区别的深刻理解,进一步理解各自的内涵,起到有效遏制负迁移效应,增强识别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某些物理概念的内涵及本质含义。
二、在习题中应用对比法,可以找到更为捷径的解题方法。
在解答物理习题中,往往对所给的物理现象在变化条件、变化前后的状态等方面作比较,通过比较使我们对现象更清楚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解答问题找到方向,有时通过比较即可对问题作出判断。
例2:把一个标有”6v,6w”字样的灯泡与一个电阻串联后接在6v的电源上,该电阻的功率是1w,则灯泡的实际功率为()a.6wb.5wc.小于5wd.大于6w这道题学生往往通过繁杂的计算,算出灯泡实际功率的具体数值,从而加大了题的难度。
如果利用对比法可轻松找到此题的答案。
在电源电压不变时,通过电路中串联电阻前后的两个电路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我们首先画出这两种情况的电路图,如图所示。
图1是把”6v,6w”的灯泡直接接在6v的电源上,这时灯泡的功率为p=6w;图2 是在图1的电路中串联了一个电阻,电路中的总电阻r总=rl+r变大,由于电源电压未变,根据公式p=u2/r,电路中的总功率小于6w,即pl+pr<6w,其中电阻r的功率pr =1w,所以灯泡的实际功率pl<5w。
比较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比较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比较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
比较法是通过对不同物质、现象或者理论之间的比较分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大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等。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对比较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和现象。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比较法可以用来比较实验结果的相似性和不同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例如,在学习力学中的滑动摩擦力时,通过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滑动摩擦因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
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可以通过比较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的不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定律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物理理论的掌握。
在物理教学设计中,比较法可以用来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例如比较分析题、对照实验等。
通过这些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学习热学中的传热机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传热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的优缺点,来进一步理解传热机理和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对比分析方法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对比分析方法应用一、引言初中物理是培养学生物理基础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而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对比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它通过对比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本文将探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实验对比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实验对比分析方法的重要性1.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比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材质的接触面、不同压力下的摩擦力大小等实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验对比分析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
通过对比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实验对比分析方法的应用方法1.确定对比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在应用实验对比分析方法之前,教师需要确定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明确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达到的目标。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
2.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教师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对比实验方案。
在方案中,需要明确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记录等内容。
同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实施对比实验在实施对比实验时,教师需要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分析对比实验结果在对比实验完成后,教师需要分析实验结果,找出不同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四、实验对比分析方法的注意事项1.注重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施对比实验时,教师需要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因误差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专题03辨析法-高中物理八大解题方法

专题03辨析法-高中物理八大解题方法高中物理八大解题方法是指在解答物理题目时常用的八种方法,其中包括辨析法。
辨析法是指通过分析问题的特点和条件来辨别问题的性质和解题的方法的一种方法。
在运用辨析法解题时,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背景和条件。
然后,对题目中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限制,以及问题的所求量。
接下来,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条件进行辨别和分类,确定解题方法。
辨析法常用于解决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特别是涉及多个物理概念和变量的问题。
通过对问题进行辨析,可以将问题拆分成更小的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解题方法。
同时,辨析法也可以用于确定问题的解答过程和思路,避免在解题过程中迷失方向。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为例,说明如何运用辨析法解题。
假设有一个箱子,质量为M,静止在水平地面上。
箱子上有一个物体,质量为m,与箱子的摩擦系数为μ。
现在施加一个水平推力F,使得箱子和物体开始运动。
求推力F的最小值。
首先,我们分析问题的背景和条件,题目给出了箱子和物体的质量,以及摩擦系数。
问题的关键点是求推力F的最小值。
然后,我们需要辨别问题的性质和解题方法。
对于这个问题来说,箱子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是限制物体运动的关键因素。
当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施加的推力F时,物体才能开始运动。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摩擦力的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摩擦力的公式,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摩擦系数乘以物体与箱子接触面上的压力。
摩擦力的方向与推力F相反。
当推力F的大小等于摩擦力时,物体才能开始运动。
所以,我们可以设立一个等式,通过求解等式找到推力F的最小值。
最终,通过求解摩擦力的等式,我们可以得到推力F的最小值。
这个最小值即为问题的解答。
总之,辨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问题的特点和条件来辨别问题性质和解答方法的方法。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辨析法,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和限制,确定解答方法,从而更快地解决问题。
《高中物理思维方法集解》随笔系列——“比较方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比较方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所谓“比较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之间的特征、概念和规律的差异性和类同性的比较,从而发现它们具有相似或相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
简单地说,比较过程,即人脑确定研究对象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
有比较就有鉴别,“比较法”与“鉴别法”密切联系的(或分类法)。
鉴别是指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多个研究对象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或几种不同部分的思维形式。
在思维科学里所谓“比较方法”,即指“比较-鉴别”的思维方法。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此语特别强调了比较方法的重要意义和特殊功能。
比较法,是物理教学和物理解题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例如在高中物理中,我们通过电流与水流的类同性“比较”,建立了电流、电压的概念;通过光的特性与电磁波的类同性“比较”,建立了光的电磁说。
从习题解决的角度看,比较不但是对题目本身的不同因素之间的比较,更有实用价值的,是对当前解决的“习题负载”与记忆积淀的“解题经验”的对比。
这里所谓“解题经验”,诸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弹簧振子、单摆)、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匀强电场的类平抛运动、匀强磁场的圆周运动、交流电能的传输、波的干涉、光的折射、全反射、光电效应、物质波、核反应等等许多类型的经典问题解决的经验或操作程序。
或者,按时下流行说法,也可称作物理模型。
因此,建立物理模型是熟练运用比较法解题的基础。
熟悉物理模型、思维方法及其解题步骤,在处理“当前问题”时方可相互对比、参照、灵活运用。
应该指出,本书里所谓比较主要是指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比较。
既有类同(似)性比较——类比,也有差异性比较——对比。
解题实践表明,巧妙地运用比较法能迅速形成解题思路,降低思维难度,从而找到解题的捷径。
因此,如何运用比较法选择合适的“参考模型”,成为解决有关问题的关键下面,对比较方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逐步展开讨论。
浅谈“质同形异”和“形同质异”的物理问题

浅谈“质同形异”和“形同质异”的物理问题作者:郑平英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第06期学生一般在遇到遵循的物理规律相同,但提供的物理情景新颖,信息陌生,物理过程独特一类物理问题时,就感到难度大,束手无策;而遇到物理情景较熟悉,物理过程似曾相识的一类问题,又往往因为审题不严,不注意题中所给条件的细微区别,而出现错误。
前者,我们称之为“质同形异”类问题;后者我们称之为“形同质异”类问题。
对物理情景相异,但遵循的物理规律相同的“质同形异”类问题,要善于变通,找出所给的物理问题在不同情景下所遵循的共同规律和相同的本质特征,化难为易,举一反三,解一题而懂一片,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就举几例进行说明。
【例1】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有两个半径为r的小球A、B,质量分别为m和2m,当两球心间的距离大于l(l比2r大得多)时,两球之间无相互作用力,当两球的间隔距离等于或小于l时,两球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F,设小球A从远离B球处以速度v0沿两球连心线向远离静止的B球运动,如图1所示。
欲使两球不发生接触,v0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解析若把该问题跟子弹射击木块的问题相比较,把题目中的A改成子弹的为m,B改成木块的质量为2m,木块厚度d= l-2r,木块对子弹的阻力恒为F,要使子弹不能射穿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子弹的水平速度v0应满足什么条件?不难看出两题所遵循的物理规律相同,属于质同形异问题,根据题意得到:评点可见该问题跟子弹射击木块的问题是“质同形异”,这种解法要比对两球分别列式求解简捷很多,并且容易理解。
【例2】一辆以速度v向前运动的小车A,撞上一辆静止的小车B,B车顶上放有一只dm 长的木箱,相碰的结果使木箱从B车顶移到了A车顶,如图2所示。
两车的质量都为m'=1/2m,木箱的质量,水平地面光滑,求:①当两车和木箱一起运动时的速度;②木箱和车顶之间的摩擦因数。
把这个问题与例3比较:【例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1=20 kg的小车,通过一根不能伸长的轻绳与另一辆质量m2=25 kg的拖车相连接,有一质量为m3=20 kg的物体放在拖车的平板上,物体与平板间的摩擦因数μ=0.20,开始时,拖车静止,绳未绷紧,如图3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
Dn +1
滑环 ( 中未 画 出) 图 ,三个滑 环分 别从 、 6 处释放 ( 、C 初速为 0 ,用 t,t,£ 依 ) 1 2 3
一
1
一 l+
6
次表示各滑环到达 d所用时问,则 ( ) .
A、 t < t 1 2< £ 3 B、 t 1> t 2> t 3
20 06年第 4 期
C、 t t t A B c= t D
河北理科教 学研 究
短文集锦
鱼 ,看到鱼 的像 比鱼离水面近.水 面下的鱼 看天上的鸟 ,看到 的鸟的像 比鸟离水 面远. 为什么? ” [ 析 ]这 两 个 题 分 目,从 形 式 上 看 迥 异 , 但其本 质 特 征 和遵 循 的 物 理规 律 完 全 相 同 ,都 可 以根 据 光 的折 射 定 律
滑到圆周上 .它们在本质上的共 同点是都遵 循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像 这样 的题 目,一般只要找出一个合适 的角 , 确定弦长与角的函数关系 ,即可解出.简解 如下:
对例 2 ,线光源下端点 b 所成的虚像 b应离
水面更 近 ,那 么线光源 所成像 的长度 z 必 小于 Z,蓝光频率高于红光 , 。 从水到空气折 小 .所以有 Z <Z <Z,应选 D项 . 2 1 0 这类物理条件不同或表述方式不同而物 理规律相同的问题 ,在中学物理 中是很常见 的.我们在 比较中,应着重于灵活运用和巩 固基本概念 ,帮助学生 以旧概念 、旧模型建 立新概念 、新模型 ,利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 用 ,促进学 习中 “ 正向迁移”的完成 ,找出 “ 形异质同”类 问题 的解答方法. ( 浙江永嘉县上塘 中学 钱呈祥 35 0 ) 2 10
d
…
D 、无法确定
[ 析]这两个 习题形 式上有所 不 同, 分 本质上却是完全一样 的 .
两个题 目中均 出 现竖 直
平面 内 的 圆及 相 应 的 弦 ,
J I
/
…
接触 面 都光 滑,唯一 表
现出不 同 的是 例 1中物
体 由圆周 上 沿 弦 滑 到最 低 点 ,而 “ 异 质 同 ” 形
f 丽 2 扣 = = s
1 gO 一mo c 础 s
的 “ 形异质 同”题答案为选项 C .
例 2 (04全 20 I
国理 综 题 1 )如 图 1所 /。 5 示 ,a d,b d,c d是 竖 直
面内三根 固定 的光 滑 细
一
一
一+ 1 ∑
i 1 =
杆 ,o 、C 、6 、d位于同 、 、 圆周上 ,o 点为圆周的 ’ d 、
一
1 ∑b i
=
l
最高点,d点为 最低点. 每根 杆上 都套 着 一 个小
l
●
用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
注意: 消第一撇的方 向是沿着 “ 的方 厶” 向, 从后向前 , 利用 ‰ 消去 , 然后再用 ‰一 l
1 .
●
●
广泛运用 ,通常是进行事物特征的比较 ,即 比较其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异同,比较题 目阐述物理过程在不同阶段 的异同.通过这 些 比较 ,进而确定正确的解题思路.有些物 理习题 ,貌似不同,即物理条件不同,而其
\
、
一
1
、 、
、
,
:
(1 . 1(1 妻6 一) ( )一 + f 一n )
( ) 一1 ( 6 一1. )
i= 1
C、 £ 3> t 1> t 2
D 、 t f f 1 2 3
/
/
一
一
:
[ 形异质 同题 ]如图 焦德杰
2。 0 、 A 、 B 、 C、 D
,
( 山东省德州学院数学系 张景晓
孔淑 霞 232) 5 0 3
在 同 一 圆 周 上, O A、
图2
O B、O 、O C D是四条光滑的弦,一小物体
| _ t 栽 辕 法分抵_ t ‘ 售 j I _搬臻_ 亮尉 _ 。 _ l ‘ t I 髓
-
由静止在 0点开始下滑到 、 、c、D所
用时间分别为 A c ,t,t, ,则 ( ) .
A、 t >f D c> £ > B、 t > t A B> £ > £ c D
比较鉴别能力属逻辑思维方式 ,通俗地
・
58 ・
维普资讯
:
消去 c一 , 1 依次类推. 例 3 计算 +l 阶行列式
l
一
一
;
物理规律却是相同的.解题 中,要运用有关
DⅡ +1
的物理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寻找相同的处
理方 法 .
例 1 解: 从最后一行开始后一行加到前一行 ( 即消第一撇) 得
( 04年 全 20
●
讲 ,比较鉴别能力是比较事物的共同点和它
们 的差异 .学生认识物理现象是从感知开始 的,要区别各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 ,找出各
■ l
1
.
个物理 现象和形式 的差异 ,就需要 比较鉴 一
。 . .
别 .比较和鉴别的方法是 中学物理 中经常应
● ●
1
为:么” “ 字两撇相互消.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4期
河 北理科 教 学研 究
短 文集锦
形状象个“ 字 , 么” 因此称它们是“ 字形 么” 行列式. 22 计算方法 . 利用“ 字的一个撇消去另一个撇 , 么” 就可 以 把行列式化为三角行列式. 此方法可归纳
S ;
图5
解决 .作 光 路 示 意 图 5
如下:
题 中物体 由最 高点 沿 弦
图3
水面下方 的点 光源 s发 出光线 ,进 入 空气的两条折射光 ,分别记为 1 2 和 ,则折 射光 1 2 和 反方 向延长相交于点 比点光 源 离水 面近 ,即可说 明 “ 天上 的鸟看水 中鱼 , 到 的像 比鱼 离水 面 更 近. 看 ”同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