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妇为何被弃
浅谈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浅谈《氓》中女主人的婚姻悲剧梅凡新课改标准教材必修2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氓》,它可说是《诗经》中的代表,通过学与教我深深为女主人公的婚姻感到不平与同情。
为此,我就《氓》中的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略谈一二。
(一)其婚姻不幸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期间,造成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普遍性,这是由当时社会制度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都处于附属地位。
她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地位也很低下。
其生活的天地狭小。
在家相夫教子,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的身上。
尽管《氓》中的女主人公十分勤劳、善良。
正象文中所写:“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主人公整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干尽家里的劳苦活儿。
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但经济的主要来源毕竟来自丈夫氓身上。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甚至氓所处的奴隶社会末期,女人在经济上没有独立。
经济上的依附关系,就必然形成人格上的尊严。
大家知道,日本和韩国妇女地位较低,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女子结婚后往往在家做专职主妇。
在政治方面,女主人工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
正像政治经济学所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氓中的女主人公同样也一样,男主内,女主外。
女性往往被称为“内人”,“屋内人”,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比如刘氏、李氏等。
就好比文中的女主人公连姓氏也没有一样。
这些都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是由所处的社会制定的。
(二)婚姻的不幸也与当时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系婚前,女主人与氓是自由恋爱,这与当时所推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点不符。
因为当两人婚姻不稳定时,父母及媒人可从中调和,维持婚姻的稳定。
然而,婚后,女主人与氓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家人对女主人不了解,不同情。
正像文中所写“兄弟不知,唏其笑矣”。
自己婚后起早贪黑,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女主人嫁给氓本想平平淡淡度完一生,哪知氓“二三其德”,喜新厌旧。
丈夫的背信离弃,家人的不了解,所有的痛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着。
就像《孔雀东南飞》中兰芝被休,其刘兄的逼婚,兰芝只好口是心非的答应了太守的求婚。
《卫风·氓》爱情悲剧

《卫风·氓》爱情悲剧《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美丽热情、任劳任怨的女性,但最终仍然被氓所弃。
《诗经•卫风•氓》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它以弃妇悲愤的自述口吻,生动地展示了她和氓从恋爱、结婚,到受虐、被弃的人生过程,强烈地谴责了氓的背信弃义,“二三其德”的丑恶行径,表达了她对负心的氓的怨愤之情,以及最终觉悟,与之彻底绝绝的坚定态度。
诗人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由纯朴热情的少女,到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坦然面对的弃妇的艺术典型。
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是这样一位美丽热情、任劳任怨的女性,而丈夫又是两小无猜的儿时伙伴,她理当得到爱情和幸福,可为什么婚后竟遭不幸、受尽虐待而终被遗弃呢?她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一、男子的负心背情吴建民先生是这样解读的:“氓的反复无常,用情不专,这是导致女主人公被弃的最根本原因。
”诗里已经明言,“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氓之蚩蚩”,在忠厚外表的掩盖下,“来即我谋”,他以贸丝为由而设法接近,与女主人公认识。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以虚情假意骗得了女子的信任,一旦得到爱情,便马上要求娶亲,在得到了爱情和嫁妆之后态度迥异。
不念女子的“靡室劳矣”,任劳任怨,“夙兴夜寐”,为他的家牺牲“其叶沃若”的艳丽容貌和美好的青春,在女子“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时,他“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可见他是一个有心计的人,当初“蚩蚩”的表现,只不过是伪装罢了。
于是,女主人公成了多余的,被当作物品一般,无情地抛弃了。
所以,氓是一个始乱终弃、言行反复的负心汉。
古诗云“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男人贪新忘旧、好色、贪婪仿佛已成了他们重要的特征。
《诗经》里都说“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男人有天生的主宰欲望,在与女子的交往中 ,他会极想掌握对她的占有权;结婚后有了占有权,他还想要有控制权;有了控制权他还不满足,他还要有对她任意指派的使用权;直到最后,当他厌倦了,不满意了,他还享有抛弃权。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遭弃原因初探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遭弃原因初探作者:白晓珍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版》2015年第02期摘要:《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勤劳善良、美丽坚强的女子,却被丈夫休弃,我们对她给予同情之余,应冷静思考造成她婚姻悲剧的原因。
本文主要从男子变心、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女子痴情奉献的个性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多角度挖掘女主人公遭弃的原因。
关键词:《氓》弃妇被弃原因【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D-0020-01《氓》是《诗经》中的名篇,也是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中的重点篇目,这首弃妇诗讲述了一个女子被丈夫休弃的故事,女子经历了恋爱、结婚、被弃、决绝的过程,这样一个勤劳善良、美丽热情又坚强的集聚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女子为什么被休弃了呢?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最疑惑的问题,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与学生一起探讨:一、男子始乱终弃说有人认为《氓》从一开始就是在欺骗女子,“以尔车来,以我贿迁”,骗色又骗财,在他的甜言蜜语下女子带着嫁妆嫁给了他。
但是经过仔细阅读我们发现并非如此,因为从“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可以看出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直到成年后两人互生爱慕,男子才去求婚并且“信誓旦旦”,“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蚩蚩”在《毛诗正义》中解释为“敦厚之貌”,在余冠英《诗经选注》中解释为“笑嘻嘻”,无论哪种解释,男子在当时一定是忠厚真诚的,这应该毋庸置疑。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子霸道专横、自私自利、朝三暮四的本性暴露出来,而女子日渐衰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歌用比兴的手法以桑叶从鲜嫩润泽到发黄陨落比喻女子容颜的变化,同时也比喻他们的情感由幸福到枯竭的过程,男子因为女子的色衰爱弛越发嫌弃她。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当初忠厚的男子却有了二心,“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诗经·氓》:从热恋到被抛弃,女主卑微的爱情,注定得不到幸福

《诗经·氓》:从热恋到被抛弃,女主卑微的爱情,注定得不到幸福文/乔沐红尘有爱,人间有情。
诗经三百篇,写了多少有情人的故事,勾起了多少人的情怀,可能让人记住的又有几首呢?大多数人只记得住有名的爱情诗《蒹葭》、《关雎》,而我独独对《氓》念念不忘。
诗经《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民歌。
诗经描述了一个被抛弃的女子,从热恋写起,讲述了她被抛弃的整个过程。
文章在开始就表达了她想嫁给男子的想法,与男子商议婚事。
而且在男子回家商定婚期时每天到破旧的墙上望着男子,期盼着男子的到来。
看到男子驾车来娶自己,就迫不及待地收拾东西,跟男子回家。
恋爱的时候是甜蜜的,真正生活在一起,才能彼此了解。
结婚后的女子并不幸福,女子每天为家里忙碌着,可男子不再爱她了,甚至对她施暴。
这是可悲的,对古代的女子来说,失去了丈夫的宠爱就像失去了一切。
女子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丈夫抛弃了她,她的兄弟们不理解她,反而嘲笑她。
她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女子悲惨的婚姻生活。
她用自己的遭遇告诫年轻的女子,不要轻信男人的诺言,不要痴迷于爱情。
诗经《氓》是一首很有争议的诗歌。
有人认为女子跟男子在一起是明媒正娶,也有人说女子是跟男子私奔而去,这两种说法各执一词。
说她是明媒正娶是因为诗经的前两段写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说明他们商定了婚期,并且后面写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表示男子已经占卜过,他们的婚姻是否吉利,这更有力地证明了女子是被明媒正娶的。
另一部分说女子是与男子私奔的人表示,诗中只是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只是说男子借以布换丝之名与我商议事情,并没有与女子父母商议。
还有一点就是女子被抛弃后,她的兄弟不但没有安慰她,为她出头,反而嘲笑她。
这一点可以说明女子和男子的婚姻是不被家里人所承认的。
关于女子是被明媒正娶还是私奔这一点,争议很大。
其实,我认为无论女子是明媒正娶还是私奔,她爱情的悲惨结局是注定的。
在我眼中,女子的爱是卑微的,就是因为她爱男子爱的深,爱的卑微,男子才不珍惜她的感情。
《氓》诗婚姻悲剧原因新探

《氓》诗婚姻悲剧原因新探作者:徐胜男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6期摘要:《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诗中通过弃妇自述深刻地反映了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被损害的社会现象。
对于诗中女性的婚姻悲剧,许多人把责任归咎于两性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等原因。
女性悲剧的造成固然有此类原因,但是从当时的社会生活特点出发,违背礼制才是造成其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氓》婚姻悲剧礼制弃妇诗《氓》展现了上古社会中一个女子被弃的婚姻悲剧,通常认为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有三:一是古代男权社会中男女地位不平等,如程俊英说:“她抓住自己和夫权代理人氓的矛盾,透露了男尊女卑制度的社会现实。
”[1];二是男主人公“二三其德”[2],如余冠英认为诗歌悲剧的原因之一是“男子负情背德”[3];三是女主人公耽于爱情,如方玉润评价:“此女始终为情所误……以致不终,徒为世笑。
”[4]。
事实上在古代的礼法社会中,《氓》诗中男女主人公私定终身的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礼制,婚礼的缺失使他们的婚姻既不合理又不合法,对于女主人公来说,这也导致了她的婚姻失去了社会、家庭和宗教的保护,成为她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
一、私定终身违背礼制导致婚礼缺失周代婚礼包含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其中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送礼提亲)是婚礼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是婚姻合礼合法的前提。
《卫风·氓》中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从诗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等诗句可以看出,诗中男主人公并没有通过媒人而是自己前来向女方提亲,而且女主人公在纳采之前已经擅自与男子约定了婚期,这些都是不符合礼法的。
上古婚姻非媒不娶,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媒人的婚姻不被礼法所承认,也不具备法律效力,因而也就不受礼法、道德所保护。
浅论《氓》女主人公三错误终身

浅论《氓》女主人公三错误终身字数:2483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4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
女主人公对纯洁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与忠贞被弃的悲惨命运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同情与深思。
关于此,研究文章已很多。
笔者试着另辟门径,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剖析人物心理,认为女主人公犯有三错,从而误了终身。
一错轻许终身;二错为爱疯狂;三错自我意识过强。
关键词:《氓》弃妇诗忠贞人性三错引言诗经中的《氓》是中国文学史上弃妇诗的鼻祖,时隔两千多年,女主人公对纯洁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她的痴情被弃的悲惨命运仍扣动着我们的心弦,她的纯洁美丽,善良勤劳,她的奉献隐忍,无私无畏,她的悲与伤,苦与痛仍使我们难以无动于衷。
为什么美好纯洁被践踏,痴情者遭遇背叛,惨遭抛弃?为什么默默奉献者收获的只有血泪与辛酸?为什么命运给爱情理想主义者这样的安排?是人性恶?还是世风邪?抑或是追求爱情婚姻的人根本没参透爱的实质?老祖宗把一个千古难以解说清的难题又抛给了我们。
思量古今,现实中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悲剧时有上演,不得不让我们学会用另一种眼光,换一种思维方式去重新审视爱情与婚姻,去思考付出与收获,坚贞与背叛,美好与邪恶。
不想将悲剧的原因一股脑地推给那个不完美的社会,骂它的文章已滔滔不尽;也不想一味去谴责那个不完美的男人氓。
他早已作为负心汉,中山狼的典型代表被古来无数善良读者所唾弃与谴责。
所谓可怜者必有可恨之处,笔者认为那位可怜的弃妇犯有三错,最终酿成了一幕惨剧。
一、一错轻许终身身边长者常会告诉年轻姑娘,要想嫁对人,一定要选对人。
这是劝诫人的智慧言语。
因为如果选不对人,往往会产生悲剧。
如何选人?这要求要有相当的理性与自知之明,不仅懂得自己,更要懂得人心与世情。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不懂得自己的人,也不太可能知道什么人才是自己的需求,不了解人心世情的人,一味天真幼稚,难免上当受骗。
《氓》中的女主人公就败在所托非人,轻许终身上。
浅谈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精编版

浅谈《氓》中女主人的婚姻悲剧梅凡新课改标准教材必修2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氓》,它可说是《诗经》中的代表,通过学与教我深深为女主人公的婚姻感到不平与同情。
为此,我就《氓》中的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略谈一二。
(一)其婚姻不幸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期间,造成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普遍性,这是由当时社会制度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都处于附属地位。
她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地位也很低下。
其生活的天地狭小。
在家相夫教子,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的身上。
尽管《氓》中的女主人公十分勤劳、善良。
正象文中所写:“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主人公整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干尽家里的劳苦活儿。
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但经济的主要来源毕竟来自丈夫氓身上。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甚至氓所处的奴隶社会末期,女人在经济上没有独立。
经济上的依附关系,就必然形成人格上的尊严。
大家知道,日本和韩国妇女地位较低,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女子结婚后往往在家做专职主妇。
在政治方面,女主人工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
正像政治经济学所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氓中的女主人公同样也一样,男主内,女主外。
女性往往被称为“内人”,“屋内人”,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比如刘氏、李氏等。
就好比文中的女主人公连姓氏也没有一样。
这些都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是由所处的社会制定的。
(二)婚姻的不幸也与当时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系婚前,女主人与氓是自由恋爱,这与当时所推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点不符。
因为当两人婚姻不稳定时,父母及媒人可从中调和,维持婚姻的稳定。
然而,婚后,女主人与氓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家人对女主人不了解,不同情。
正像文中所写“兄弟不知,唏其笑矣”。
自己婚后起早贪黑,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女主人嫁给氓本想平平淡淡度完一生,哪知氓“二三其德”,喜新厌旧。
丈夫的背信离弃,家人的不了解,所有的痛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着。
就像《孔雀东南飞》中兰芝被休,其刘兄的逼婚,兰芝只好口是心非的答应了太守的求婚。
试析《诗·卫风·氓》中氓妇被抛弃的真实原因

第39卷第12期2020年12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Vol.39No.12Dec.2020D01:10.16276/51-1670/g.2020.12.018试析《诗・卫风・氓》中氓妇被抛弃的真实原因袁津琥(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诗•卫风•氓》中氓妇被抛弃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
本文通过联系《诗经》中的其他诗篇并考察当时时代背景,指出该诗第三章中的“桑叶”“桑菩”其实都是藉指财产,“鸠”藉指男子,氓妇被休其实是氓出于经济原因,通过骗婚、掠夺女子财产的目的达成后的必然结果,从而纠正了历来诂诗者的臆说。
关键词:诗经;氓;桑叶;桑茎;鸠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20)12-0117-05《诗•卫风•氓》是《诗经》中的名篇,全诗以弃妇的口吻,完整地记叙了她和氓从相识、相恋、结合到被休回家的全过程。
但是关于她被抛弃的原因,诗中并未明言,只于第三章中有所暗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套。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⑴”1故正确理解该句中桑叶、鸠、桑套的喻义,成为解读氓妇被弃原因的关键。
通考历代研究《诗经》的重要学者的代表著作,我们不难得知,关于此章诗义的理解,比较有代表的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本章是用桑叶的变化来比喻女子容颜的变化。
用鸠比喻氓妇,桑甚比喻男子热恋时对她的浓情蜜意。
氓妇被弃是因为她年老色衰。
此说发自《诗小序》,历代相沿,成为主流观点。
《诗小序》:“《氓》,刺时也。
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
男女无别,遂相奔诱。
华落色衰,复相弃背。
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
美反正,刺淫佚也。
”⑷漩西汉毛《传》:“桑,女功之所起。
沃若,犹沃沃然。
鸠,鹘鸠也。
食桑產过则醉而伤其性。
耽,乐也。
女与士耽则伤礼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氓》妇为何被弃?
岭南学院金融系03级 *** 学号:*********
摘要:在《氓》的赏析中,对于此文女主人公为何被弃的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本文通过对“氓”夫、妇两方面的分析以及对当时婚姻习俗的探讨,试图寻找一个更合理的答案。
关键词:被弃原因观点分析
第一部分:从原文分析夫妇双方
《诗经•卫风•氓》是一篇传世之作。
它的影响之大,以至两千多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对它的研究。
关于它的艺术价值、思想特点等前人早有定论,但是它的主题,在这两千多年里一直没有一个具有压倒性说服力的解释。
同样的,对于本文女主人公为什么被抛弃的原意,也是百家争鸣,没有定论。
在讨论具体原因之前,让我先从原文出发,对夫妇二人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
可以从最后一段看出来,女主人公(以下简称为“妇”)和男主人公(关于“氓”是否为人名一直有争论,以下暂时简称为“氓”)从小时候就在一起,可谓两小无猜,而且感情非常好,甚至在未成年之前,两人就私定终身,许诺白头偕老。
后来,两人到了结婚的年龄,氓借着买卖的时候来向她求婚,但是因为氓没有好的媒人,她不同意。
可是看到氓有些生气,她便心软,答应婚约定在秋天,并送他过淇水,直到顿丘。
“乘彼诡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两句说明了妇非常的爱慕氓,甚至等不及要做他的新娘。
但是“不见复关”的原因,是妇忍不住提前去看;还是因为没有定下确切的日子,以至妇要天天期待;或者是氓没有在约定时间到来?因为前文定下的日期是“秋”,不能确定到底它是否是具体时间,所以暂时得不出答案。
接下来婚礼十分顺利,妇便嫁到了氓家。
在此需要说明春秋时代婚礼的要求,《礼记.昏义》上记载:“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
”所谓“六礼”的具体内容是:纳采:男方托媒说亲;问名:问女方的生辰八字,与男方合,以定婚姻的吉凶;纳吉:如占卜为吉,就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诉女方;纳征:男方将聘礼送到女家;请期:选择成婚日期;亲迎: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新娘回男家。
同时,《诗经.齐风》也提到“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也就是说,妇在明知道氓“无良媒”的情况下,冒着被称作“奔”婚的风险,仍同意嫁给他。
一方面说明了妇对氓的爱之真切以及信任之非常,一方面表明她对婚后幸福生活的憧憬。
同时也为日后的被弃写下伏笔。
接下来通过对“桑”的描述,反映了她已经有些悔恨,至于其原因可以从下文中看出:“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等。
她在氓家过着清贫的生活,早起晚归,为生活操劳。
但是虽然她对氓百依百顺,氓却不领情,甚至到了蛮横的地步,还被父兄耻笑,因此她十分悔恨,并“亦已焉哉”。
在本文中,氓是被写的一方,而且作为配角他的事迹在文中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仍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些端倪。
首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结婚是终身大事,为什么氓不通过正规的媒妁,而是采取直接与女方商量的方式呢?从下文推测,最大的可能性是氓家境不好,没钱请媒人。
于是为了避人耳目,就装作“贸丝”却与妇商量婚期。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句值得探讨。
如果是氓第一次与妇商量婚期,妇不答应,出于礼节氓不可能当着妇的面生气。
因此我推测这应该是第三或第四次求婚,妇仍然不答应,氓才生气。
第二段说明了他们结婚的情况,可以看出他们的婚礼是符合当时的礼节的。
在“六礼”中,除了“纳采”,“纳征”在文中也没有出现,而只说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可见他们的婚礼并不正式,可以谓之“奔”。
接下来氓的行为包含在“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中。
首先是说他态度转变,对妇不再爱恋。
而且氓没有准则,“二三其德”,直译是“反复改变他的行为”。
就是说,不但不再爱恋妇,而且还有什么事发生,使妇很伤心。
后来情况恶化,“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对妇的顺从仍不满意,甚至到了蛮横的地步。
最后,把妇遣送回家。
第二部分:对几种说法的分析
现在,对于妇被弃的原因有四种主流说法:
⑴“士”之变心说。
“不见复关”,“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由此可见一斑。
⑵社会道德说。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⑶社会制度说。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
⑷年老色衰说。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
从第一种说法开始分析。
我认为“不见复关”是不足已成为证据的。
如果是他故意延期,原因何在?从后文可以看出,他对于婚礼是十分看重的,除了家境贫寒不能请媒人之外,五礼都做到了(“纳征”暂时无法定论)。
再者当时他对婚姻也是向往的,不可能预见到未来他会把妇抛弃。
氓变心是肯定的,但不是另有新欢,既然“三岁食贫”,他何来的精力和钱财去结交新欢?因此第一种说法不足取。
第二种说法,因为““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是说根据当时的社会风气,妇被兄弟耻笑等,就应该被抛弃。
这也许可信,但是仍然没有解释最根本的原因:氓为何变心以及妇为何被兄弟耻笑。
第三种说法,经济问题引发感情危机。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可信的。
从“三岁食贫”,到后来的“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都说明了他们结婚后生活贫困,日夜劳累,仍只能维持温饱。
第四种说法,妇年老色衰。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喻自己日夜操劳所以容颜不再。
但是这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在氓这种贫困家庭,怎么可能去购买胭脂花粉等保养品去维持妇的容貌呢?再者对于一个贫苦之家,家有娇妻才更让人不安。
宋代大儒朱熹对于妇被弃有他的看法:“汤汤,水盛貌。
渐,渍也。
帷裳,车饰,亦名童容。
妇人之车则有之,爽,差,极,至也。
言桑之黄落,以比己之容色凋谢。
遂言自我往之尔家,而值尔之贫,于是见弃,复乘车而渡水以归。
复自言其过不在此而在彼也○1”。
从朱熹的角度看,妇是出生于富有之家,在家娇生惯养,来到氓家后,对与氓的贫穷生活十分不满,最后被抛弃。
其实朱熹之言也不无道理。
从文中可以看出,妇所处的家庭生活因该是比较富有的,比如氓到妇家来贸丝、“以我贿迁”、“渐车帷裳”等。
而且文中大量提到妇在氓家受苦受累,其实这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事。
《礼记.昏义》上书:“如事父母。
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衣绅。
左佩纷巓、刀砺、小觽、金燧,右佩箴管、线纩、施縏帙、大觽、木燧、馎缨綦屦,以适父母舅姑之所。
及所,下气怡声,问衣袄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仰扶持之。
进盥,少者奉縏,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
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
用大量篇幅描叙在当时很平常的事情,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妇的用心。
而且,“妇”应当是本文的作者,她写此文必定是以自己的出发点来写作,一些实事肯定会被扭曲,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一点。
第三部分:总结
当时“出妻”的理由主要有七条,称为“七去”。
《大戴礼记本命》:“妇人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姤,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从中分析,与妇被弃的原因相关的有“姤”、“多言”,“无子”、“不顺父母”在文中并未提到。
姤,在汉语大词典中的意思为“嫉妒和记恨”,可以从本文看出,妇的确有“姤”的嫌疑。
而“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肯定不是“不知”,而是妇告之知,而兄弟不知其为何悔恨。
因此,“多言”的证据也是存在的。
综合“社会制度论”、“经济危机论”、朱熹的观点、分析可能被“妇”扭曲的事实以及上文的分析,总结出妇被弃的经过如下:
妇出身于富有之家,嫁到贫穷的氓家,长期辛苦劳作,生活依然贫穷,于是因经济问题出现感情危机,氓对妇逐渐失去爱意。
由于妇的出身,她开始抱怨不公,于是氓对妇越发专横,妇受不住向父兄相告,父
兄反而耻笑她不守妇道。
此事被氓知道后,氓便以“姤”、“多言”为由休妻,妇于是被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