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超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研究_以山东新汶产业集群为例_黄新焕
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也发展状况及前景

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也发展状况及前景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矿山资源越来越多的地区逐渐被开发枯竭,浅层的矿石已经被开采至枯竭,而且地表的稳定性也遭受到了破坏。
只剩下尾矿的存在,如何开采尾矿也成为当今世界上的另一大难题,由于尾矿的性质总是处于不稳定性,所以开采难度较大,风险较高。
并且国家在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着重强调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如何利用矿山尾矿资源就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一大难题。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深入浅出,从矿山发展的角度给予几点分析,并且对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状况和前景谈谈几点感想。
关键词: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发展;尾矿风险;技术支持前言:当前,随着产业升级的有序推进,自然资源的保护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流做法,以前的粗狂式发展模式逐步被高科技、规范化的模式所代替,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有了新的要求,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要求,以及未来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实现矿山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就成为了当前发展的一大难题。
我国矿山资源分布广泛,剩余尾矿资源也比较丰富,优质的矿产资源支撑着我国过去二十年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也造就了很多只剩下尾矿的资源点,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从绿色科技发展的角度入手,借用科技手段促进矿山尾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
一、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现状众所周知,地表浅层的各类矿山资源具有开采的便捷性,一直以来被矿山企业进行大力开发,而对于矿山开采之后的尾矿资源,不容易被开采,中国近年来着重开始强调绿色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步开始重视尾矿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但由于我国矿产资源的复杂性,越来越多的共生伴生的综合矿较多,大体上的自然条件差,综合开发使用率不高。
同时,我国破旧的选矿设备逐步开始陈旧、并且自动化水平低、人员管理水平与时代落伍,有用矿物回收利用水平还普遍较低。
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开展尾矿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创新,政府和企业共同开发新的的尾矿利用方式,逐步完善相关制度从而提高尾矿利用率并且降低尾矿利用成本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模式研究——以山东新汶产业集群为例

集 群 的 转 型提 供 借 鉴 。
关键词 : 业集 群 ;生态化 ; 展模 式 产 发 中 图分 类号 : 9 文献标识 码 : C3 A 文 6 28 4 2 0 ) 8 1 6 —6
The M o f Ec l g c lDe l pm e to ndu t i lCl s e s de o o o i a veo n fI sr a u t r
Th s s ud l v e e e e o h r ns o ma i n o n s ra l s e s i t y wilgie r f r nc s f r t e t a f r to fi du t ilc u t r . Ke y wor ds:i us ra l s e s;e ol g lz ton;mo fde e o nd t i lc u t r c o iia i de o v l pme t n
Ab t a t s r c :As a n n i dus ra r n z ton,i du t il l t r ha r t il o ga ia i n s ra cus e s ve p omi e c n nt omp ttv dv n— e ii e a a t ge n c l fi in y,wh l c o i a e e o a s a d s a e e fce c ie e ol g c ld v l pme t o n s ra l s e s ha e g e t sg fc n e n fi du t ilc u t r v r a i niia c s f he r u gr d ng a l s h r o o veo or t i p a i s we la a m nius de l pme t o e i n c o y a d s ce y.Th s pa e n f r g o ale on m n o it i p r d s rb s t e c nn t ton ofe ol ia veop n fi du t y c u t r n r po e he mo e o c — e c i e h o o a i c og c lde l me to n s r l s e s a d p o s s t d fe o l gia e e o o c ld v l pme fi us ra l t r .Afe n l i g t e pr c ie o an on nwe n us ra nto nd t i lcus e s t ra a yzn h a tc fSh d g Xi n id til
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

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张晓芬;柳晓玲;董玉宽【摘要】产业集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其发展程度成为了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但是一些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也造成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产业集群生态化问题被提到日程上来.采用扎根理论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对辽宁省制造业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据此提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以促进辽宁省产业集群生态化水平的提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17)001【总页数】7页(P33-39)【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作者】张晓芬;柳晓玲;董玉宽【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辽宁锦州121001;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院,辽宁锦州121001;辽宁医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3产业集群在降低成本、资源共享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经济组织形式。
但是传统产业集群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严重破坏了资源环境,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耗国[1],据统计2005年,每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中国消耗的能源为日本的5.6倍、美国的2.5倍,排放的颗粒物为日本的12.9倍、美国的8倍,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辽宁省是中国重工业基地之一,凭借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然而如今却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若不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2020年比2005年碳排放减少40%-45%。
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更多的资源,转变集群发展方式,成为集群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012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1.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0.4%,是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研究综述

G r a e d e l 参 照生 物 生态 系 统 , 提 出产业 生 态
学 的研 究 内容在 于探 索产业 生态 系统 中企业 与环
境 的协 调发展. L o w e n t h a l 将 自然 生 态 学 的 视 角、 工具、 原 则用 于产业 生态 的研 究 , 包 括能 量 、 信 息与 物质流 对社会 和环 境 的影 响. 厉无 畏 等 认
鲁东 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L u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J o u r n a l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2 0 1 4 , 3 0 ( 4 ) : 3 6 0 -3 6 4
为产业 生态 化是 指 不 同 的 工业 企 业 、 同类 别 的产 业 之 间形成 的类 似 于 自然生 态 链 的 关 系 , 以实 现
资源充 分利 用 、 消除环 境破坏 、 提 高经 济发展 质量 为 目的. 朱 玉林 等 认 为 产 业集 群 生 态 化 是 指集 群 内企 业依 照 自然 界 生 物链 的规 律 , 进 行 合理 的
2 0世 纪 9 O年 代 以来 , 产 业 集 群 以其 对 经 济 的巨大推 动作 用 而 日益 受 到关 注 , 成 为 学 术界 重
1 . 1 从生 物学 角度研 究产 业集群 生态 化
点研 究对象 . 产业 集 群在 降低 成本 、 资 源共享 方 面 具有 明显 优势 , 是 提 升 国家 竞 争力 的一 种 有效 经 济组 织形式 . 但 是 传统 产 业 集 群粗 放 式 的发展 方 式严 重破 坏 了资 源环 境 , 一 定 程度 上束 缚 经济 可 持续 发展 . 如何 保证 集群经 济 与 自然 、 资源协 同发 展, 是 当今 社会 经济 可持续 发展 的核心 问题 . 生态 化发 展具 有资 源 高效 利 用 、 降 低 环境 污 染 等重 要 作用 , 随着 生态 化 的不断提 出 , 产 业集 群生态 化研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演化过程与特征研究——以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例

在 探讨 产业 集群 的形 成和发 展过 程 中 , 越来 越多
的学者 将 网络性 视为集 群 的本质 属性 , 认 为产业 集群 形成 与发展 的过 程 就是 集 群 中行 为主 体 之 间 资源 交
决 于 区域资 源投 入总量 , 它 还应 该与 区域 内各创 新 主 体 之 间 的资源配 置 、 资 源共 享方 式和各 主 体之 间合作 方 法有 关[ 5 ] 。健康 高 效 的合 作形 式 远 胜 于 个 体创 新 绩效 , 而这 里 的合 作模 式正 是本 论文 中讨论 的网络 结
术产 业 集群 为例 , 分 析 了 东湖 高 新技 术 产 业 集 群 在 萌 芽、 起步 、 发 展 和 基 本 成 熟 四 个 阶 段 中 网络 结 构 的 演 化 过 程 , 发 现 政 府 政 策推 动 作 用 、 龙 头 企 业 带 动 作 用 以 及 研 发 支撑 与 创 新 导 向 在 集 群 网络 的 构 建 和 结 构 完善 过 程 中起 到 显 著 的 作
产 业集 群理论 的历 史 渊 源可 以追 溯 到古 典 区位 理 论 中的集 聚理论 和 马歇尔 关于产 业 区 的论 述 , 但 其
形 成 和发展 是在 2 0世 纪 9 0年代 , 迈克 尔 ・ 波特 在古 典 区位 理论 和马 歇尔 的理论 基础 之上 , 形成 了完 整 的 产 业集 群理 论 。波特认 为 , 产业集 群是 一组 在地 理上 靠 近 的相互 联系 的公 司和关 联 的机构 , 它们 同处 或相 关 于一 个特 定 的产业领 域 , 由于具 有共 性和 互补 性而 联 系在 一起 , 产业 集 群 具有 提 高 集 群 内公 司生 产 率 、 促 进创 新 、 促 进新 业务 [ 】 的效 应 。
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的网络演化_李学迁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 ol.27 No.13 Jul. 2010第27卷第13期2010年7月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的网络演化李学迁1,朱道立1,李 进1,刘美玲2(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2.南昌工程学院管理系,江西南昌330099)摘 要:从网络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内部机理,并用超网络刻画出了集聚后的产业结构形态。
产业集群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经济系统,是由若干子网络组成的大型网络,具有增长性和择优性。
然后以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模式为基础,结合案例研究了全球生产网络和产业集群的关系及其演化,最后给出了发展战略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全球生产网络;网络演化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0)13–0054–030引言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和国际化分工进一步深化的产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不但促进了资本的全球性流动和科技的全球性扩散,也加速了产品网络的跨区域延伸,并要求地理上进一步超越民族、跨越国界。
产业集群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模式,它构成了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当前学术界、企业界和经济部门研究的热点之一。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就已经为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所关注,学者们一般围绕集聚现象产生的原因、集聚后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以及未来演化方向3个方面展开。
Marshall(1920)从外部经济性出发,研究了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这奠定了集群理论的研究基础。
工业区位经济学家Weber(1929)把区位因素引入中小集群定义。
Porter把产业集群纳入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新竞争经济理论。
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个国家内一群有着纵向密切联系的企业,或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在地理上的集中。
关于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关于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摘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对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加强经济实力、应对国际竞争、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优势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快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平稳高速增长的重要途径,对于山东经济发展的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
但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山东省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也会受到一些阻碍。
传统产业增长缓慢,传统产业转型受到抑制并制约着新兴产业的成长,要想落实经济的稳步增加,夯实基础工业是关键。
基于这一状况,我们应该促进各个产业之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利用各个产业之间的优势,形成山东省内部的产业链的全面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我国许多地区产业转型成功的经验表明,新兴产业是从传统产业逐渐走向衰败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并进而成为本地区的产业经济支柱的。
东莞产业转型成功的例子在我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寮步的“高伟”电子最早期是做玩具的,后来就做一些电子产品。
同样都是制造业,早期是一些低端制造业,后来发现一个企业要想获取更大的利润,就必须进行产业的升级,后来就进行研究,制造出了手机里的摄像头。
厂也由原来的两个小工厂合并成了一个大企业,产值一下子就提高了。
寮步镇也先后获得“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的称号。
晶苑集团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从简单的加工制作,逐渐逐步向集高端研发设计、先进生产制造和自主营销于一体的生产厂商转变,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开拓国内市场,如纯正服装等。
通过产业的转型优化,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但是,山东省对传统产业的依赖程度较深,要想把发展的主力强加在新兴产业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传统产业在山东省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新兴产业应与传统产业的发展应同时展开,使得山东省的这两大产业出现“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一、山东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近况及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一)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近况我国各省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山东省也不例外。
产业生态与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

产业生态与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
胡孝权
【期刊名称】《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31)001
【摘要】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已成为中小企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产业生态化的研究文献的回顾,探讨了产业生态化和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耦合关系,分析了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最后提出了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相关对策.
【总页数】5页(P28-32)
【作者】胡孝权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9
【相关文献】
1.超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研究--以山东新汶产业集群为例 [J], 黄新焕;王文平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以九江市德安县为例 [J], 陈良煌
3.中国餐饮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 [J], 于干千;杨遥
4.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生态化发展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J], 邢俊霞
5.黄河上游地区产业生态化发展效率测度研究 [J], 任海军;崔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产业集群源于组织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及机构在空间聚集的 产业组织形式,具备地理接近性和关系接近性特征,并且具备构成网络的基本要素,是超越企业的网络 组织[1-2]。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我国集群企业大多以经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采用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单向线性发展模式,忽视了资源的约束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致使环境 污染事件频发,生态环境愈发严峻[3]。在此背景下,提高集群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实现集群生 态化发展,已逐渐成为集群发展模式的演变趋势[4-5]。 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构想源于产业生态化,其核心思想在于资源循环而不是其提取和使用后的“最终 抛弃”[6]。在此基础上,众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研究集群生态化。一是关注集群生态化过程中的资源 循环利用,如武春友等和黎继子等认为产业集群生态化是指集群内的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甚至包括最终 消费者,以“供应商-客户”关系通过“信任和承诺”或契约方式进行的基于资源高效利用的动态化合 作过程,其运作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产品、副产品、待资源化物质和废弃物[7-9]。陆辉等 认为生态化产业集群主要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纽带,通过前向、后向和侧向关联,形成产业集群网络, 使上游产业产生的废物都能变成下游产业的输入原料, 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 表现为 “高 [10] 产出、低消耗、低排放”的循环经济模式,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融 。二是研究集群生态 化的载体形式,如赵云君认为应以生态工业园为载体,发展绿色科技,促进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集群生 态化[11]。 肖华茂指出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集群生态化发展就是要求在集群内实现正向物流和逆向物 流并存的大物流网络系统[12]。三是侧重研究集群生态化绩效,如Charles Mbohwa等对津巴布韦的老艾德 丽安产业集群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集群开展绿色生产,能促进企业间废弃物的潜在交易,减少企业生产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13]。Allen Blackman等以墨西哥皮革鞣制加工产业集群为例,发现集群中引入清洁生 产技术,不但能预防环境污染,还能降低产品生产成本[14]。上述文献从不同视角探讨了集群生态化的问 题,但没有分析集群资源循环过程中主体间流动的绿色资源(如各种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控制技术等)
41
与主体价值活动相互作用机理,没有揭示集群内资源循环载体、资源循环利用过程及绩效之间的内在联 系,以致无法更为系统地理解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过程。 此外,集群研究对象呈现出区域—企业—网络的发展趋势[15],集群网络已成为近年来产业集群研究 的重点和热点[16]。网络是当前研究产业集群系统的重要模型和方法[17]。 部分学者认为集群生态化系统是 网络系统,如资源循环利用网络系统和大物流网络系统等单一要素网络。但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集群生态化系统中包含了多种不同要素,在同类或不同类要素之间还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单一要素模 式的集群网络无法反映集群生态化发展中不同要素网络系统(绿色资源流动网络和价值活动网络)的构 成和功能以及不同要素网络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超网络是高于而又超于现存网络的网络,可用来描述和 表示不同要素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它的构架为研究集群生态化发展中不同要素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提 供了工具[18-20]。 因此,本文提出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本质是集群内具有“供应商-客户”关系的主体间为实现绿色资 源流动(如绿色技术的推广及共享等)而构成绿色资源流动网络及集群内主体的价值活动构成的价值活 动网络之间良性促进的过程,通过绿色资源的流动,中间产品、副产品、待资源化物质和废弃物的绿色 加工, 不仅使集群内部相关主体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如产品附加价值, 废弃物循环利用创造的价值等) , 还使集群生产活动与生态系统良性互动,从而最大化实现集群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协同创造的过程。在 此基础上,本文采用超网络的思想和方法研究两个不同要素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两个网络互动所 构成的超网络对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影响,得到超网络的均衡状态,这为产业集群生态化研究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工具,有助于获得超网络视角下集群生态化发展的规律。
j j j j j
的权重 1 , 2 和 3 ,且满足 1 2 3 1 。 对于网络中的主体 i ,它的目标函数为:
max1 gvij ( aij ) 2 evi ( aij ,bij ) 3 [ cij (aij ) fi ( aij ,bij ) dij (bij )]
j j j j j
0 aij 1 s.t. 0 bij bj
(1)
(二)模型求解 假定主体是在非合作博弈的环境里,遵循在他人给定策略的条件下选择自己的最优决策原则,确定 自己的绿色资源流动水平和获取的经济资源流量。根据变分不等式理论,网络中所有主体需要满足的最 优条件可由下列变分不等式表述:
图1: 面向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超网络模型 绿色资源流动网络
价值活动网络
集群内主体 主体间社会经济关系
主体价值活动 两个网络相互作用关系
42
三、面向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超网络模型
(一)模型描述 考察一个由 m 个主体组成的产业集群,由绿色资源流动网络 N g 和价值活动网络 N a 构成集群超网络 S ( N g ,N a ) 。在集群绿色资源流动网络 N g 中,定义如下变量:(1)绿色资源流动水平 aij ,表示主体 i 和 j 之间的绿色资源的流动水平,设 0 aij 1 ;(2)每个已有的绿色资源流动水平会创造一定的生态 (3)实现绿色资源流动水平 aij 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 cij = cij (aij ) 。其中,i 1,2,...,m ; 价值 gvij gvij ( aij ) ; j 1,2,...,m 。 在集群价值活动网络 N a 中,定义如下变量:(1) b j 为主体 j 拥有的经济资源总量;(2) bij 为主 体 i 从主体 j 获取的经济资源的流量;(3)主体 i 从主体 j 获取经济资源的成本 dij dij ( bij ) ;(4)主体 i 对经济资源绿色加工的成本 fi fi ( aij ,bij ) ;(5)主体 i 实施绿色生产创造的经济价பைடு நூலகம் evi evi ( aij ,bij ) 。 每个主体 i 涉及以下3个原则的多目标决策:(1)生态价值最大原则: max gvij max gvij ( aij ) ; j j (2)经济价值最大原则: max evi max evi ( aij ,bij ) ; (3)成本最小原则: min( cij (aij ) fi ( aij ,bij ) dij ( bij ) ) 。主体根据自己的偏好为3个原则设定不同
m m , b* ( b* ij ) R ,满足 a* ( a* ij ) R
{ 3 [
i 1 j 1
m m
* * * * * m m ev (a m m gv (a m m f (a* ,b cij (a*ij ) fi (a*ij ,b*ij ) i ij ,b ij ) ij ij ) i ij ij ) dij (b ij ) 1 ] 2 }(aij a*ij ) { 3 [ ] aij aij aij aij bij bij i1 j 1 i 1 j 1 i 1 j 1
(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2.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本文分析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中,绿色资源流动网络和价值活动网络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由这两 个不同要素网络构成的超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变分不等式理论,得到网络的洽合流和超网络的均衡状态, 实现集群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协同创造最大化。最后,结合山东新汶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实践,验证所建立的 超网络模型和分析结论。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绿色资源流动网络;价值活动网络;超网络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14)01-0041-07 收稿日期:2013-11-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ZD2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2044,71273047); 高 校 博 士 点 基 金 项 目 ( 20120092110039 ) ; 江 苏 省 普 通 高 校 研 究 生 科 研 创 新 计 划 项 目 (CXLX_0158)。 作者简介:黄新焕(1981-),男,福建永定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 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生态、战略管理; 王文平(1966-),女,山东日照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 业生态系统。
(3)
F2 ( X ) 3 [
i 1 j 1
m
m
fi ( a* ij ,b* ij ) bij
dij ( b* ij ) bij
] 2
i 1 j 1
m
m
evi ( a* ij ,b* ij ) bij
(4)
则式(2)可表达为
F( X * ), X X * 0 X * ( a* ,b* ) , F( X ) ( F1 ( X ),F2 ( X )) 。其中, , 表示同维向量上的欧拉空间乘积。
2014 年 1 月 第 24 卷第 1 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Jan.2014 Vol.24 No.1
■ 管理学
超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研究
——以山东新汶产业集群为例
黄新焕 1,2,王文平 1
2
i 1 j 1
m
m
evi ( a*ij ,b*ij ) bij
}(bij b*ij ) 0
(2)
易得,不等式的可行集 K { aij ,bij | 0 aij 1,0 bij b j } 是闭凸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