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作业 (4)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作业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骢马万楚金路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释:①长城窟: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驰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枕上作①陆游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②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
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着句写清愁。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宁宗庆元六年,这时陆游七十六岁,被罢官闲居家中已多年。
②郑虔:唐玄宗时士人,文才很高,其诗、书、画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嗜酒如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辈流”指期许恢复万里关河的朋友,“死尽”是说这些老朋友们大多都已故去。
B.作者的夙愿因朋辈的去世和年华的流逝而日益渺茫,因此有“孤枕梦”之语。
C.“清愁”因梦醒后的秋风秋雨而生,“清愁”之情与“清秋”之景交融,情景相生。
D.诗歌由“卧”而“梦”再到“醒”,脉络分明,“吴笺着句”照应“作”,结构严谨。
(2)诗歌颈联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陳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戍蝶过闲馒,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111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坍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传说为楚隐齐鹖冠子所戴之冠。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北宋]晏殊帘幕风轻双语燕。
醉后醒来,柳絮飞撩乱。
心事一春犹未见。
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
薄雨浓云,抵死①遮人面。
消息未知归早晚。
斜阳只送平波远。
【注】①抵死:总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A.首句以哀景写哀情,以成对燕儿的亲切呢喃,对照闺妇孑然独处的孤独和凄冷。
B.“柳絮飞撩乱”,以在风中飘飞的沸沸扬扬的柳絮烘托闺妇思念情人的纷乱心绪。
C.“余花”句,进一步点染了暮春时节的浓重氛围,也衬托出主人公青春飞逝的悲伤。
D.全词刻画了一个内心充满殷殷思念之情和盼归不能的惆怅、幽怨的思妇形象。
【解析】A项,“以哀景写哀情”错。
是以乐景写哀情。
“双语燕”在手法上用的是反衬,即以乐景写哀情,以成对燕儿的亲切话语,对照闺妇孑然独处的孤独和凄冷。
2.结句“斜阳只送平波远”看似平淡,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①“斜阳”写出了闺妇登楼倚望从薄雨之日到斜阳之时,景观的变换暗示盼归持久;②“平波”暗含游子取水路而归之意;③“只送”写出闺妇等待心爱之人而每每落空,终究失望;④“送”“远”暗示闺妇盼归的离情愁绪如悠悠江水,“无穷无尽”“欲断更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杜甫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①违渔父问②,从此更③南征④。
【注】①敢:怎敢。
②引自《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
③更:更改。
④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A.诗人登上岳阳楼,眼前湖阔云涌、楼高晚晴、丛梅并发、春草萌生,所见之景可谓阴晴迭换,丰富多彩。
B.诗人虽四处漂泊,流落岳阳,生活困窘,但此地有朋友像陈蕃对待徐孺子这样的古代贤士一样盛情礼待于他。
C.“诗接”一句写出两人登楼唱和的情形,作者将裴使君比作南朝诗人谢宣城,由此可知裴使君具有文人的风采雅兴。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诗歌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4)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诗歌鉴赏作业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9分)元日田家【唐】薛逢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蛮榼:酒器。
②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
后世以乌龙泛指犬。
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③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
14.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
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A15.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
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
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
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面都只相互祝福,所有的烦恼都不要提,作者刻意用一“但”字,也是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再去想被贬的事情。
D项,“暮景”既写出了百姓欢度佳节、举杯互饮间完全不在乎天色渐晚,也表现作者并未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放在心上。
故选A项。
【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
2020-2021学年高考总复习语文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专项训练(4)

最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专项训练(4)(90分钟)评价观点态度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首哲理诗,明写下岭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
解说“表达技巧”,要注意“简要说明”。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
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却体验到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
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
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已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因为“落日”比喻“暮年”。
观点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因为“不必取长途”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鉴赏作业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9分)春夕旅怀[唐]崔涂①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
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的第二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D.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2.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9分)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B.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C.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高中语文 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作业 (4)(word版)

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作业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众人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惟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后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
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三、四两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表明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秋梦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诗 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诗作业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荦确[ luò què ] 指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铿然:声音响亮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东坡”本是一片菜地,作者被贬到黄州后,不仅躬耕于此,还自称东坡居士,可见作者甚喜欢此地。
B.首句着—“洗”—“清”,凸显了此时东坡之上,月光皎洁,碧空无尘,雨后一片澄澈,让人欢喜的情境。
C.“野人”一般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诗中的“野人”和“几树垂柳官道斜,不成村落野人家。
”中的“野人”意思相同。
D.这首诗句句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诗人将他对待仕途挫折的态度融入到了客观风物之中。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曹邺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③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释: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
②上国:指京城。
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
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夕阳下的一幅送别图。
夕阳斜照,几片红霞,诗人和朋友,手挽着手,饮酒送别。
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友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
B.颔联中“每年春草芳”承接前句“行人莫叹”,用借代手法,诗意委婉含蓄,代指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C.颈联对仗工整,情意深长。
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的必经之地。
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D.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本诗没有像一般送别诗悲叹、沉浸于别离的凄苦,而是意境鲜明,语气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丽,别具一格。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诗歌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 (4)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诗歌鉴赏作业典例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①陈师道②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③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注)①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
白门,徐州城门名。
②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
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
③小市:徐州地名。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①诗人登楼观览的轻松愉快。
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城门饱览山河风光,直到小市张灯才萌生归意,意兴盎然,轻松愉悦。
②政局变化、旧友回乡的欣慰喜悦。
颈联写元佑党人喜逢新政被召回,被流放贬谪的朋友终于能重回故乡,诗人为此感到喜悦。
③想要归隐江湖又不甘心退出仕途的矛盾心情。
尾联写明知自己与富贵无缘,却又不能忘怀功名,自由自在归隐江湖。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临江仙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
岁华销尽客心惊。
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
故人相望若为情。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
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沈德潜②苦雾寒烟一望昏,秋风秋雨满江村。
波浮衰草遥知岸,船过疏林竟入门。
俭岁四邻无好语,愁人独夜有惊魂。
子桑卧病经旬久,裹饭谁令古道存③?(注)①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
②沈德潜,满腹才学,40年间屡试落第,六十七岁才中进士,此诗作于屡试不第期间。
③尾联典出《庄子》:子舆与子桑是好友,子桑生活贫国,大雨十日,子舆担心子桑得病,故“裹饭而往食之”。
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松汀驿①
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而没见到,落脚在湖畔的松汀驿,题在壁上的诗。
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
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
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
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青翠的山色远接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
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图画,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C.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后两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想象的空间。
D.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A项,“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理解有误,从下文看应是清晨之景。
[答案](1)A
(2)①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白浪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最后两句通过写未遇见隐居旧友的事情,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意思答对即可)
[读懂诗歌] 青翠的山色连接到遥远的天边,松汀驿在碧波万顷的太湖东岸。
海水明亮,托起一轮红日;风声远来,江上白浪滚滚。
只容飞鸟通过的狭窄山路能接到高原上去,蜿蜒曲折的小路可以通到村落。
哪晓得我那隐居的老朋友,却不在太湖这里了。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咏怀古迹①(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 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
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
战乱之际,诗人颠沛流离,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这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道出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
D.尾联引入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D项,对尾联的理解有误,尾联引入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
[答案] (1)D
(2)①抒发了作者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
②暗寓了乡国之思,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
③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自己人生失意之感。
[读懂诗歌] 战乱之际,我颠沛流离,后辗转入蜀,亦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一带,滞留了不少时日;在湘贵交界,与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共处。
羯胡之人侍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仍然流落外地。
抚今追昔,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他晚年的诗赋,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阙题①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 ①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此诗时就没有标题,后人加“阙题”二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绵绵不绝。
“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子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B.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二词,暗示青溪沿岸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C.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D.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作者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2)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B项,“流露出感伤之情”错,从整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
[答案](1)B
(2)后四句写山居情况:“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散落在衣襟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之情。
[读懂诗歌] 通向别墅的山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春光宛若沿着青溪源源而来。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漂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流水的芳香。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藏着读书堂。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时,清幽的光辉便散落在我的衣裳上。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
②承明庐:汉代承明殿旁屋,为侍臣值宿所居。
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C项中的“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鲜明的对比。
[答案](1)C
(2)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故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他们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读懂诗歌] 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悲愁充满了客游千里的羁旅之人的心。
没有机会进京求取功名,却只能长久地留在赵国的旧地。
自己已经离乡三年了,一年四季都没有机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宗。
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但都未得到重用,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