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口唇诊病
内经应用看嘴唇颜色知大病

内经应用看嘴唇颜色知大病内经应用看嘴唇颜色知大病《内经》真正的宗旨要点,多处散见于各篇的内涵中,或一二句,或多句。
下面是内经应用,看嘴唇颜色知大病,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内经应用看嘴唇颜色知大病1唇色的变化,就是中医望诊中的一个观察项目。
嘴唇变得鲜红,可能是上火了;嘴唇苍白泛黄,可能是身体有虚证;嘴唇偏向青黑,有可能是肝脏、肾脏出现毛病的信号……留意唇色的变化可辨健康,再施以调理或对症下药,能够将一些疾病扼杀在摇篮中。
中医理论:唇色与脏腑、五行相应“中医对唇色的变化有一套基础理论,看唇色辨健康是中医问诊常用的手法之一。
”嘴唇有“青、赤、黄、白、黑”的色彩之分,对应嘴唇青紫、鲜红、泛黄、淡白、暗红的情况。
在中医理论中,嘴唇的五色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与五脏六腑的“肝、心、脾、肺、肾”。
意味着,如果嘴唇颜色偏紫青,可能是肝脏损伤的一个表现,嘴唇颜色鲜红,可能是心火旺的表现,以此类推。
唇色的变化的确会向我们传达一些健康信息。
不过,不同人的肤色不同,唇色也有其“常色”。
没有绝对的色彩参照,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如果嘴唇在某段时间色彩有所偏向,相比以前有所变化,则更可能是出现健康问题的表征,出现“病色”。
可以结合身体的其他症状,对疾病加以调养。
嘴唇鲜红,多为热症“口唇鲜红常常是热症的表现。
”佘世峰说,热症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热者除了嘴唇鲜红之外,还常常伴有口干、口苦、口舌生疮、容易出汗、脸色红、大便干结、小便黄、小便短刺等症状。
此类人群通常比较壮,较少虚弱者。
虚热者通常伴随有手足心热、易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腰膝酸软等症状。
此类人群多为老年人、久病体弱者。
脸黄唇黄,湿热脾不好嘴唇偏黄,这点单从唇色上恐怕不好判断。
唇色与整体脸色相关性很大,只不过相对而言,唇色的变化更为敏感。
嘴唇偏黄者往往脸色偏黄,整个人气色不好。
最常见的是有虚证的人群,他们除了嘴唇偏黄之外,常伴有乏力、头晕、消化不良等症状。
老中医教你面诊——看唇形,知健康青娥丸.

老中医教你面诊——看唇形,知健康/青娥丸老中医教你面诊——看唇形,知健康古人用樱桃小口来形容美女的唇形。
而现代人则对性感的厚唇情有独钟。
由此可见,唇的形状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
唇形不仅能够表明一个人的性格,而且唇形的改变还能够预测疾病。
嘴唇歪斜警惕脑血管疾病如果出现嘴唇歪斜,常为脑溢血、脑梗死的警讯,需要格外当心。
同时,还要预防中风发生。
特别是伴有剧烈难忍的头痛、眼睛斜视和眼球运动异常等情况时,更是要多加警惕脑血管疾病。
嘴角呈左或右歪斜之状者,称为“口僻”,是肝经风痰阻络所致,多见于中风患者。
脑溢血是脑血管破裂引起的脑实质出血和脑梗死,一般会出现意识丧失和运动麻痹。
病情危重或处理不及时,就可能造成死亡。
其他唇形变化也能够预示身体的健康状况。
口张开而不能闭,主虚证。
大张着口,气只出不进,则肺气将绝。
口张如鱼口,不闭上,则脾气将绝。
中风患者大张着口,为心气将绝。
口闭不开,牙关紧闭,且抽搐者,为惊风;口闭而半身不遂,为中风入脏,病情十分危险。
口唇上下摇动,为阳气不振所致,多见于疟疾。
口开合不能自控,为胃气将绝。
嘴唇变厚警惕消化系统疾病正常的嘴唇有一定的厚度,但如果嘴唇突然间肿胀变厚,则可能是疾病的征兆,且一般多为消化系统疾病。
嘴唇变厚多为肿胀,而肿胀有虚实之分。
若红赤而肿,多为实热证;若白而肿胀,多为虚寒证。
若口唇俱赤肿,则肌肉热甚。
上唇肿大而下唇细小者,多为腹胀。
唇舌皆肿大,大便赤泄,尿血足肿者,为肉绝。
唇肿赤焦黑者,为脾、肾绝。
口唇突发肿胀,无红赤,无疼痛,则多为血管神经性水肿。
下唇变厚,则说明肝脏不好或膀胱有问题。
上唇肿也可为过敏反应。
嘴唇肿胀,还可能是由于胃寒或是胃痉挛,可多吃些暖胃的食物。
如果感觉嘴角刺痛,甚至红肿破裂,很可能是早期胃炎的预警。
当胃壁黏膜处于疲劳状态时,会引发内热,从而导致嘴角红肿。
其他唇形异常唇形的变化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一些其他变化。
对于这些变化,要对症分析,才能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更好的把握。
口唇紫黑的中医辨证

口唇紫黑的中医辨证
口唇紫黑的中医辨证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口唇的颜色变化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口唇是脏腑器官的反映,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的异常。
当患者的口唇呈现紫黑色时,中医师会结合其他症状进行辨证,以确定病因和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口唇紫黑的几种可能的辨证情况:
1. 血瘀证:口唇紫黑,伴有皮肤暗淡无光、乏力、疼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血瘀证是气血循环受阻,导致血液淤滞的结果。
治疗方法包括通过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来改善血液循环。
2. 寒凝证:口唇紫黑,伴有寒冷感,喜热饮食,面部苍白无华等症状。
中医认为,寒凝证是由于寒邪侵入体内,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
治疗方法包括通过温补中药和温灸来消除寒凝,促进血液循环。
3. 血虚证:口唇紫黑,伴有气短懒言、面色萎黄等症状。
中医认为,血虚证是由于气血不足而引起的。
治疗方法包括通过调理脾胃,补气养血的中药和膳食来增加气血供给。
以上是口唇紫黑的中医辨证中的几种常见情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口唇颜色变化可能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如环境、饮食、药物等。
因此,在面对口唇紫黑的情况时,建议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和治疗。
中医望色十法口诀

中医望色十法口诀中医望色十法口诀,是古代中医在治病诊断中使用的一种望诊方法,是一种通过观察人体外部的生理现象,来了解内部病理情况的方法。
该口诀是中医医师在望诊时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包含了眼部、面部、肌肤、唇舌等方面的观察内容,可以帮助医师做出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目色诊察,看眼珠子的颜色、大小、运动等情况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
二、鼻色嗅察,观察鼻头、鼻翼、鼻孔的颜色,感受鼻息等来判断身体加病情况。
三、唇色观察,观察唇色的深淡、滋润度、红润度等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
四、舌象摸察,观察舌质、舌苔、舌色等来判断身体内部病变情况。
五、头面上色,观察头面的色泽,判断出血液循环、经络、气血方面的问题。
六、须髯发指,观察须髯、鬓发、头发、手指甲等,可推断诸多疾病。
七、声音闻察,听病人说话的语调、音调、哽咽等情况,判断病人的体质健康水平。
八、发汗出风,观察皮肤出汗状况、出汗部位、出汗量等,来判断身体是否健康。
九、目系根源,通过观察眼神、眼泪、睫毛、眼球在眼眶中的位置等来推断身体状况。
十、肌肤凝神,观察肌肤的厚薄、光泽度、皮肤弹性等情况,来判断身体内部气血状况。
以上十法,是中医医师在诊断中用到的基本方法,十分精准、简单易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观察身体的外部状况,来判断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身体问题,提前预防或治疗疾病。
比如,在观察唇色时,如果发现唇色偏暗,可能是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可以通过膳食调理、中草药生腌制的饮食法来帮助调节体内气血;如果观察舌象,发现舌苔颜色较白,可能是湿热内盛的症状,可通过中草药的排毒和祛湿来改善症状。
总之,中医望色十法口诀是中医学经典知识之一,对于中医医师诊断和治疗疾病有很大帮助。
对于日常人们来说,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关注自己身体状况,及时预防和治疗疾病,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从嘴唇看脏腑和疾病.

从嘴唇看脏腑和疾病【全】将口微闭,自两口角画一横线,再自鼻中沟经上、下唇中央画一垂直于两口角的竖线,将口唇分成四等份,再划两条过直角中点的斜线,将口唇分成了八等份,每份为一个八卦方位,每个脏或腑分配在一个方位上,然后根据每个方位上的形态、色泽等来判断生理、病理变化,见图:1.乾1——属肺、大肠。
肺热发烧病人,多在口唇下方起疱疹。
2.坎2——属肾、膀胱。
急性肾炎的病人此处红紫,慢性肾炎的病人此处暗黑。
3.艮3——属上焦、膈以上,胸背部、胸腔内脏器、颈项、头颅、五官。
凡是上焦火旺的病人此处易起疱疹、口角溃烂。
4.震4——肝胆区。
凡是肝胆有湿热、瘀热、肝胆火旺者,均有疱疹或肿胀、痛、痒等。
5.巽5——属中焦。
凡是中焦疾患(包括膈肌以下,肚脐以上,上肢部,腰背部及其内脏器官)均在此处有胀肿、疱疹等。
6.离6——属心、小肠。
凡心经有热、小肠经有热,鼻唇沟右侧起疱疹。
7.坤7——属脾和胃。
凡是脾、胃有病的均在此处有疱疹或红肿。
8.兑8——属下焦(包括脐水平以下小腹部、腰骶部、盆腔、泌尿生殖系统)。
凡是下焦有湿热、瘀血者,均易在此处起疱疹、肿胀、烂口角等。
从嘴唇的形态看疾病唇有上下两片,离则口开,合则口闭,唇的形态与口的形态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这里所讲的唇的形态,绝大部分是讲口的形态。
1.唇燥裂口唇干燥裂开,表面粘着一些零碎的小皮膜,甚至裂口较深而渗出一点血来,是燥热津亏所致,患热病之后往往有这种情况,有些人不耐秋冬的干燥天气,也会这样。
2.唇红肿口唇的大部分或局部红肿,肿起最高的地方生了个小疮,初起似豆,其后大如蚕茧,坚硬而疼痛,甚至发热恶寒,一般叫做唇疽。
如果肿处在口角,形如粟米,色紫坚硬,又痛又痒,叫锁口疔。
这些病都是邪毒壅结所致,要赶快治疗,不然就可能发生全身的严重病症。
3.唇生疱疹唇的某些部位生个小疮,如米粒或高粱米大小,聚集在一起,这叫唇部疱疹。
疱疹的每个小疱里面,有一点黄色透明或浑浊而带血的液体,数天后结痂。
唇部病损大全

唇部病损大全嘴唇是人脸部重要的一部分。
口腔的美观,直接由嘴唇来体现。
嘴唇的功能太多了,保护口腔,吃东西,微笑,接吻等。
然而,唇红部又是皮肤和黏膜疾病最易出现的部位,其临床表现又多种多样。
下面,就由我针对日常生活中唇部可能出现的非正常改变进行一下总结,并为大家提供一些保护嘴唇的方法。
一、颜色改变。
唇红的构造与口腔黏膜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由于富含毛细血管,因而外观呈红色。
唇部颜色的改变,往往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唇色苍白——若指甲、眼睑也苍白,可能有贫血。
唇色青紫---若非因为气温过於寒冷,有可能是有贫血、心脏方面问题。
唇色淡黄——若脸色、眼白一样呈黄色,可能是肝功能不好。
唇色红紫——若非发烧或一氧化碳中毒,就可能有心脏病、肺病、心脏衰弱等问题。
嘴唇发黑——消化系统异常:食欲不佳、便秘、腹泻、腹胀等。
其他如重金属中毒造成嘴唇外源性色素沉着,内源性色素沉着异常导致嘴唇颜色改变等,都需要结合其他临床症状与体征进行诊断。
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颜色改变,还是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的。
经常留意自己嘴唇的颜色,有问题及时就医,才能尽早预防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
二、唇红干燥、脱屑、起皮、开裂。
这几个症状不一定会同时发生,但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出现过其中的一个或全部。
比较常见的病因包括气候变化、天气干燥、身体缺水、维生素缺乏(尤其是维生素B2缺乏)等等。
其他还有咬唇舔唇坏习惯的恶性循环,使用劣质唇膏,过多使用唇红,嘴唇上残留牙膏等。
这些情况原因比较清楚,治疗起来针对性强,不多说明。
今天就着重说说可能导致这些症状的疾病有哪些。
1、干燥综合症:干燥综合症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
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口腔干燥症或伴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它风湿性疾病,它可累及其他系统如呼吸系、消化系、泌尿系、血液系、神经系以及肌肉、关节等造成多系统、多器官受损。
该病诊断起来并不困难,但由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治疗起来可能有些麻烦。
中医面部望诊丨教你如何正确看眼、口、舌、鼻、脸、牙(含口诀)

中医面部望诊丨教你如何正确看眼、口、舌、鼻、脸、牙(含口诀)《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这是中医望诊的原理。
孟子说得更简略“有诸内,必行诸外。
”,这是中医望诊的哲学理论基础。
有些病西医现代仪器不一定查得出来,但从望诊来判断,有时可以提前预防治疗。
望诊在中医传统四诊之中是最直观、朴素的方法,诊分为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舌诊。
这次小象将从面部的眼、口、舌、鼻、脸、牙为大家逐步讲解。
面部望诊之《眼睛》1、眼周围的症状眼皮浮肿——内脏(肾脏、肠胃、心脏)功能降低而导致体内水分囤积黑眼圈——血液含有过多老旧废物时,就会让眼睛周围变的黯沉(肾脏)新经络眼睛下方的皱纹——老化现象之一眼眶凹陷——身体能量的过度消耗内眼睑泛白——贫血的症状新经络眼皮上冒出黄白色小痘子——胆固醇过高2、眼睛本身的毛病新经络眼白泛黄——肝胆出现毛病的警讯(黄疸)眼白产生血丝——肝脏过度紧张,造成血管充血扩大眼针——免疫力衰退的警讯新经络3、眼睛功能上的障碍新经络睡眠时眼睛无法完全闭合——肠胃不良导致全身肌肉衰退眼睛容易疲劳——肝脏的功能低下4、眼睛的分泌物新经络“眼屎”——黄色的眼屎是“脓”(炎症)眼睛干涩——容易引发眼疾新经络泪液过多——肝脏功能减弱时,容易流泪面部望诊之《口唇》1、嘴部周围新经络嘴角破裂——胃发炎而引起的假性食欲嘴角四周冒出痘子——肠胃功能虚弱嘴唇干涩——体温上升会使得嘴唇干涩唇色过白——血液不足的警讯唇色过红——体内囤积过多的热2、口腔内的症状、分泌物新经络口腔炎——免疫力降低的证据口臭——有五种成因(胃炎旺盛、消化不良、鼻炎、牙龈疾病、齿垢)感觉口干舌燥且口水粘稠——全身水分不足早晨起床时发现枕边流了一滩口水——肠胃衰弱面部望诊之《望舌》1、舌头的形状新舌头边缘有锯齿状痕迹——水分过多引起的浮肿舌面龟裂——水分不足新经络2、舌头的动作新经络舌头歪斜——脑血管障碍的讯号舌头震颤——表示身体衰弱新经络3、舌头的颜色新经络舌质赤红——体温上升新经络舌质苍白——体制虚弱新经络舌头发紫——血液过于浓稠的信号舌背的静脉曲张——血流不顺的危险信号4、舌头的大小新经络舌大而厚——体内水分过多舌小而薄——体内水分不足5、舌苔的厚度新经络舌苔肥厚,几乎看不到舌头表面——肠胃障碍或有重大疾病舌苔薄到几乎看不见——身体虚弱或过敏体质6、舌苔的颜色新经络舌苔泛白——体温过低,身体机能降低舌苔泛黄——表示体内发“热”舌苔泛黑——表示体力极端损耗面部望诊之《鼻部》1、鼻子的状态新经络鼻子的大小——呼吸功能的强弱鼻翼扇动——呼吸不顺新经络2、鼻子的皮肤状态新经络鼻头冒出痘子——有可能是呼吸道出现毛病鼻头很红——饮酒过量的信号3、鼻子的分泌物新经络从鼻子可看出体温高低——根据鼻水类型的不同来治疗感冒鼻塞——若置之不理的话将导致全身缺氧容易流鼻血——多是因为肠胃衰弱所引起面部望诊之《脸色》1. 青色主病。
口唇紫黑的中医辨证

口唇紫黑的中医辨证引言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口唇紫黑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辨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可能的病因,从而指导治疗。
口唇紫黑的常见原因口唇紫黑可能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包括: 1. 血液循环不畅:口唇紫黑可能是由于气血循环不畅引起的。
中医认为,气血循环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口唇紫黑。
2. 脾胃虚弱: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的基础,脾胃虚弱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从而引起口唇紫黑。
3. 气血亏虚:气血亏虚是中医常见的病因之一,它可以导致多种症状,包括口唇紫黑。
4. 寒湿内蕴:中医认为寒湿内蕴会阻碍气血循环,导致口唇紫黑。
口唇紫黑的中医辨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中医可以进行如下的辨证: 1. 气血循环不畅型:患者口唇紫黑,常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气血循环不畅所致,治疗重点在于活血化瘀,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
2. 脾胃虚弱型:患者口唇紫黑,常伴有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脾胃虚弱所致,治疗重点在于健脾和胃,可以选用健脾和胃的中药进行治疗。
3. 气血亏虚型:患者口唇紫黑,常伴有乏力、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气血亏虚所致,治疗重点在于补气养血,可以选用补气养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4. 寒湿内蕴型:患者口唇紫黑,常伴有寒湿症状,如畏寒、喜热等。
中医认为这是寒湿内蕴所致,治疗重点在于祛寒湿,可以选用祛寒湿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口唇紫黑的方法中医治疗口唇紫黑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气血循环不畅型,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赤芍等;对于脾胃虚弱型,可以选用健脾和胃的中药,如党参、白术等;对于气血亏虚型,可以选用补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等;对于寒湿内蕴型,可以选用祛寒湿的中药,如附子、干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口唇诊病
一、口唇诊断概要
唇红润,湿燥适度,肠胃健康。
上唇颜色焦枯发焦或黯红,为大肠病变,并伴有肩膀不松爽,口臭口疹、喉咙不畅、耳鼻不通等症状。
上唇苍白泛青,为大肠虚寒,泄泻、胀气、腹绞痛、不寒而栗、冷热交加等症状间或出现。
下唇绛红色,为胃热,并见胃痛、肢体重滞、噎呃、腹胀等症。
下唇苍白,为胃虚寒,会出现上吐下泻、胃部发冷、胃阵痛等症状。
唇内红赤或紫绛,肝火旺,脾气急躁,胁下胀痛,吃食不下。
唇内黄色,有肝炎迹象,若黯浊,肝胆一定不佳。
唇色火红如赤,发烧,心火旺,呼吸道有炎症。
唇色暗黑而浊者,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时见便秘、腹泻、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
泛白的唇色,为血虚的特征,血液循环弱,冬天四肢冰冷发紫,若营养失调,起居不良,容易导致贫血。
双唇变黄而燥,脾脏分泌工作有碍,削弱免疫系统的抵抗力及辅助造血功能,很容易受感染。
唇青紫,现代医学称为紫绀,这是机体缺氧或药物中毒的征象。
常伴有面色暗红或淡青,胸闷不舒或时有刺痛,心慌气短,舌有淤斑淤点等症状。
唇皲裂,是指口唇出现裂隙或裂沟,古称唇裂肿、唇燥裂,是核黄素(维生素B2)缺乏或脾胃热盛及阴虚火旺的征象。
二、望唇诊病
唇红润湿燥适度,肠胃健康。
唇青紫中医称为“紫绀”,这是机体缺氧或药物中毒的征象。
常伴有面色暗红或淡青,胸闷不舒或时有心慌气短等症状。
唇皲裂指口唇出现裂隙或裂沟,古称“唇燥裂”,是维生素B2缺乏及阴虚火旺的症状。
上唇干枯为大肠病变,伴有口臭口疹、耳鼻不通等症状。
唇色泛白为血虚的特征,血液循环弱,冬天四肢冰冷发紫,若营养不良,起居无常,容易导致贫血。
唇苍白为大肠虚寒,有腹泻、胀气、腹绞痛、冷热交加等症状间或出现。
下唇苍白为胃虚寒,会出现上吐下泻、胃部发冷、胃阵痛等症状。
下唇绛红色为胃热,并见胃痛、腹胀等症状。
唇内红赤肝火旺,易脾气急躁。
唇内黄色有肝炎迹象,肝胆一定不佳。
唇色火红发烧,心火旺,呼吸道有炎症。
唇色暗黑而浊者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时见便秘、腹泻、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
三、唇诊的理论依据
唇诊,是以观察唇所分属各部位的色泽,以及唇的形态变化,来判断相应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方法,唇诊在临床疾病诊断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唇诊,是以观察唇所分属各部位的色泽,以及唇的形态变化,来判断相应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以预测疾病的方法。
唇诊在临床诊断疾病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唇为脾窍,乃
脾胃之外候",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脾……其华在唇四白"。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脾之合肉也,其荣在唇"。
《素问·金灵真言》曰:"脾开窍于口"。
《灵枢·阴阳清浊》曰:"胃之清气,上出于口"。
皆说明唇与脾肾密切相关。
唇不仅候脾胃,而且与大肠、肝、督脉等部极为相关。
如《灵枢·经脉》篇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挟口,交人中"。
"胃足阳明之脉……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肝足厥阴之脉……环唇内"。
《素问·骨空论》说:"督脉者……上颐环唇"。
其它还有任脉、冲脉、肾脉等,其循行与口唇相近,说明唇与脏腑关系部很密切,故唇可反应脏腑精气状况,观唇能预知疾病。
如《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是主血所生病者……,唇诊"。
现代医学也认为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灵敏地反应内脏的疾患。
四、唇的脏腑对应分布与主病
唇是一个翻转了(由上翻下)的八卦图,脏腑与唇为对应关系,脏腑在八卦方位上所占的区域就是唇相对应的部位。
具体的对应关系如下:
将口微闭,自两口角画一横线,再自鼻中沟经上、下唇中央画一垂直于两口角的竖线,将口唇分成四等份,再划两条过直角中点的斜线,将口唇分成了八等份,每份为一个八卦方位,每个脏或腑分配在一个方位上,然后根据每个方位上的形态、色泽等来判断生理、病理变化(见图5‐1唇的全息对应图)
1·乾1─属肺、大肠。
肺热发烧病人,多在口唇下方起疱疹。
2·坎2─属肾、膀胱。
急性肾炎的病人此处红紫,慢性肾炎的病人此处暗黑。
3·艮3─属上焦、膈以上,胸背部、胸腔内脏器、颈项、头颅、五官。
凡是上焦火旺的病人此处易起疱疹、口角溃烂。
4·震4─肝胆区。
凡是肝胆有湿热、瘀热、肝胆火旺者,均有疱疹或肿胀、痛、痒等。
5·巽5─
属中焦。
凡是中焦疾患(包括膈肌以下,肚脐以上,上肢部,腰背部及其内脏器官)均在此处有胀肿、疱疹等。
6·离6─属心、小肠。
凡心经有热、小肠经有热,鼻唇沟右侧起疱疹。
7·坤7─属脾和胃。
凡是脾、胃有病的均在此处有疱疹或红肿。
8·兑8─
属下焦(包括脐水平以下小腹部、腰骨氐部、盆腔、泌尿生殖系统)。
凡是下焦有湿热、瘀血者,均易在此处起疱疹、肿胀、烂口角等。
五、望唇色
唇色望诊,是观察唇部的色泽变化,来判断人体内脏的生理、病理变化,以预知人体所患病症。
正常人的唇色红润、明亮,若唇色发生变化则为病色。
1·唇色淡白─多见于失血过多,或妇女带下、崩漏。
乃属气血衰少,这种人多数为不孕症者。
2·唇色红─多数为热证,但有虚实的不同,一般常见以下几种唇色:
(1)唇如胭脂红色:此色多因脏腑久受湿热,蕴郁不解,化生蛔虫。
凡见此唇色者,验其大便,必有蛔虫卵。
如兼紫色,略见鲜明者,乃寒热交杂之蛔虫症。
(2)下唇深红:但红而晦黯无华,多属脾虚运化不强,症见食少神倦、四肢困乏等象。
(3)唇色红如血染:两唇闭合缝处,隐见烟熏色,此为三焦热炽之象。
如唇外侧红如血染,内侧反淡白无华,此为脾胃虚寒。
(4)唇色乾红:多因血热之故,症见热气上冲、眩晕、烦躁或兼见失血征象。
(5)唇色绦紫红:多见于气血瘀滞,病见肺心病伴心力衰竭者、缺氧等症。
3·上下唇异色─上唇红而鲜明,下唇淡白微青,多见能食易泻而赤、四肢困倦,此为胃热脾寒之象。
下唇深红,上唇淡白,为胃冷脾热之兆,症见欲呕、不思饮食、头昏、胸痛。
4·唇色发黄─多因饮食内伤,兼湿热郁于肝脾之故,症见精神倦怠,四肢困乏,头晕等。
5·唇色发黑─为痛极、寒极、呼吸困难,是肾气绝的表现。
此外唇黑又有深浅之别,证有寒热不同,病有轻重之分。
(1)唇色灰黑:为中阳不足,痰饮内停之象,症见眩晕咳逆、大便结、小便黄,有时略感恶心。
(2)唇色乌黑皮厚:此瘀热壅于上焦,肺气失于清肃,心阳失其宣化。
此种现象多见于老人,症多表现心悸气喘、下肢肿胀、行动困难。
(3)唇微黑兼紫红:多为内实之邪瘀积在腑,症多见心烦、口干思饮,腹坚满微痛,夜不得寐等象。
(4)唇紫黑如猪肝:此系瘀血攻心之象。
多见于产妇血晕及剧烈的心绞痛。
此外,若唇上出现黑色斑块,口唇边缘有色素沉著,常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阿狄森氏病);若在唇部、口角,特别是下唇及口腔粘膜上有褐、黑色斑点,有时很密集,没有不适的感觉,则可能在患者的胃肠道中发生多发性息肉(P‐J症候群)。
6·唇色泛青─多为气滞血痰,主寒、主痛,易罹患急性病,特别是血管性病变,如血管栓塞、中风等急暴之症。
7·唇色发紫或有黑色斑点─是患梅毒的表现,这种人即使不是梅毒病人,也是维生素
C缺乏。
8·唇色发蓝─是病情危重。
肝胆急性疾患、卒中暑毒,唇偶呈浅蓝;如唇肌枯萎无华,唇色发蓝,是肝脏之真气将败,病多难救。
唇呈紫蓝色,是贫血以及心脏病的表现。
9·唇粘膜异常色斑─可预报内脏疾患。
如下唇粘膜有紫色斑块,呈圆形或椭圆形,或融合成不规则形,色紫黑,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可考虑消化系统的肿瘤。
如胃癌、食管癌、肝癌、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