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期末考试知识复习(本科)

合集下载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与社会》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与社会》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与社会》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人类与社会》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4分,共16分)1.最早提出著名的太阳系“星云假说”的学者是( )。

A.牛顿 B.达尔文C.哥白尼、 D.康德2.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 )。

A.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B.人的生活条件的变化C.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 D.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3.英国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

A.森林资源 B.气候资源C.人力资源 D.矿产资源4.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于( )。

A.1996年 B.1995年C.1947年D.1944年二、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

每小题12分。

4小题共48分)1.什么是血缘家庭?2.什么是“地理大发现”?它取得了哪些成果?3.原始社会末期产生阶级的主要条件有哪些?4.什么是图腾崇拜?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

16分)具体论述城市化的发生动力。

四、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具体问题。

20分)知识经济又被称为“新经济”,请举例分析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4分,共16分)1.D 2.D 3.D 4.B二、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

不必展开论述。

每小题12分。

4小题共48分)1.什么是血缘家庭?答:血缘家庭是在同辈分内部发生两性关系的婚姻集团,又称作等辈婚或兄妹婚,是群婚制的最初阶段。

(5分)它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生活单位。

(3分)作为一种婚姻制度,血缘家庭排除了不同辈分的直系血亲之间的性关系。

各院校人文地理试题整理

各院校人文地理试题整理

精心整理各院校人文地理试题整理(兰州大学1999年和2002——2005、浙江大学人文地理试题03-07、中科院地理所2005-06、北京大学05-07、陕西师范大学05、西北大学03、宁夏大学03-04 、中山大学98-04、华南师范大学02-06 、上海师范大学00-05、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科院地理所人文地理、西北师范大学、北师2002—2007年人文地理、南京师范大学01-07、北师大人文地理试题2006、广西师范学院01-04、07年安徽师大地学试题)兰州大学1999年和2002——2005年人文地理试题1999年(只知道最后三个论述题)1. 论述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空间经济格局和区域发展的影响2.论述知识经济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3. 论述数字信息革命浪潮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2002年一、名词1.农业生态系统2.干扰机会3.回路径道4.补偿贸易5.机会成本二、简答题1.商业区位指向原则2.第三产业增长的动力分析3.制造工业布局特点4.产业空心化及其原因三、论述题1.城市聚集障碍类型及聚集障碍的影响效应2.西北开发的模式和重点2003年一、名词1. 区位理论2. 空间结构理论3.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4. 旅游环境容量5. 城市首位律6. 佩蒂---克拉克定理7. 区域规划二、简答1. 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布局的主要因素2. 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3.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4. 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三、论述1.经济活动全球化对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2.高技术圆区的空间布局特征2004年一、名词1. 城市经济区2. 空间要素替代理论3. 区位指向4. 梯度推移理论5. 点轴式空间结构6. 霍夫曼比例7. 城镇生态规划8. 旅游者空间行为二、简答1. 区域电信规划的内容和主要问题2. 简述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3. 简述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4. 简述城市规模分布的位序规模法则三、论述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2005年一、名词1. 干扰机会2. 门槛人口3. 点轴式空间结构4. 虚拟经济5. 城市空心化6. 运费指向论7. 旅游地空间竞争8. 城市金子塔二、简答1. 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2.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3. 影响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特点及主要因素4. 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三、论述论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能源结构战略及其实现途径PS:从2006年开始兰州大学的人文地理的初试和自然地理一样统考<自然地理学>!!浙江大学人文地理试题03-07浙江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通用)浙江大学二OO三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通用)考试科目:地球科学基础一、填空题(共65分,每格1分)1、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和()。

期末考试学生自我分析总结(9篇)

期末考试学生自我分析总结(9篇)

期末考试学生自我分析总结新的学期开始了,在校职代会上,校长简单通报了一下上学期初中期末考试的总体成绩。

看着试卷,看着分数,这次考试,给了我很多的感慨和反思;这次考试,也让我明白了这学期在教学方面有哪些不足,下学期该如何改正。

1.自己平时上课比较拖沓,不够紧凑;因此在课堂里浪费了不少时间,最后导致了末复习阶段时间不够。

下学期,我要吸取经验教训,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好短暂的____分钟时间,把握好每个课时的速度和效果。

3、讲求方法,丰富课堂。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言,需要多应运。

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

上课内容丰富,现实。

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

所以,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

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4、培优转差,快乐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同,出现了优差分层,一方面,有的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有的同学们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成绩较好。

因此,让好学生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优差搭配”,给每一个后进生配一名小老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这次考试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着实让我收获了很多。

希望自己在反思和摸索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期末考试学生自我分析总结(二)期末考试结束了,看着手中惨不目睹的成绩单,我静静的反思了一下。

回想在考试的前几天,我不好好复习,说还能进前三名,结果才进前三十名,亏我还去玩电脑,要是平时好好复习,端正学习态度,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得了令我不敢相信的分数。

我的目标没有实现,我竟还夸下海口说会考前几名。

先前我还幻想是不是老师判错了分呢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刘老师把我做错的题目拍下照片发给妈妈看,原来是我没有审查题目使得八分修改病句的题目全部扣光,我怎么这样粗心大意啊!我真想打自己两耳光!当时不知道怎么搞的,好象都不是平时的自己!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发现这是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都会做的啊!当老师说我语文____分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在嘲笑我,在疑惑我……我的喉咙哽咽了一下……那时我真想哭出来可是又不敢流泪……原来那头骄傲的狮子瞬间变成了一只自卑的蚂蚁。

下学期《湖湘文化》期末复习指导

下学期《湖湘文化》期末复习指导

2009年下学期《湖湘文化》期末复习指导为帮助各位学员迎接期末考试,做好考前复习工作,现就本课程本次考试的有关问题进行说明:一、考试方式2009年下学期期末考试《湖湘文化》(含《地域文化》)课程共有四套试卷,分别是:7362湖湘文化(本科用试卷,考试方式为开卷)、6674湖湘文化(专科用试卷,考试方式为开卷)、7266地域文化(本科用试卷,考试方式为闭卷)、8009地域文化(专科用试卷,考试方式为开卷)。

考试时间均为90分钟。

二、考试范围教材共有十四章,本次考试中,第十一章、十二章、十三章作为自读篇目,不列入考试范围。

三、考试卷型与命题思路、答题技巧(一)以上试卷均为四种题型,分值分别为:1,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2,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论述题,两题,50分。

(二)判断、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教材知识要点的熟悉程度,问答题考查对教材重点内容的归纳能力。

论述题主要考查对文化现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判断题内容均出自教材原文,要求判断正误,考查的是对细微知识的识记、辨别能力。

例如:(1)以胡宏、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都是专门的史学家,他们很重视史学,而主张以史为鉴,因此直接影响到湖湘史学的发展方向。

(错)1 / 34(2)明末清初之际,湖湘史学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

(对)(3)在每个民族文化的时代性中,都蕴含着人类性这一永恒的内容和共性。

(对)(4)文化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和地域性,但不具有民族性。

(错)判断题复习建议:1,了解教材章节内容,要读教材;2,平时作业练习题。

3,重点参考:电大学习平台选择题考查各章节细微知识点,如:1.佛教传入中国始于西汉;传入湖南始于()时期。

A、晋代B、南北朝C、唐代D、三国答案:A2.“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这幅对联指的是()。

A、麓山寺B、般若寺C、开福寺D、密印寺答案:A3.中国佛教禅宗肇端于从印度来华的达摩禅师,下传五代,至六祖()始正式成立,他提出了即心成佛的“顿悟”思想,被佛教界誉为“南能北秀”。

高三地理组教学计划8篇

高三地理组教学计划8篇

高三地理组教学计划8篇教学计划制定的面面俱到,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学计划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一份好的教学计划能让我们受益颇多,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三地理组教学计划8篇,供大家参考。

高三地理组教学计划篇1一、基础分析:1、教学内容的基础:高二一学年已经完成选修(一)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总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教学。

对气候、地球、地图、等值线专题内容也已有初步复习。

2、训练基础: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本来通知统考选修一与地球地图,此段时间对地球地图作了复习,做了相应的一定量的习题。

第二学期统考选修一、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总论,侧重训练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章节练习与填图练习。

一年内贯穿系列练习,共完成20份(8开10份),并且逐份讲解。

3、成绩基础:高二两学期统考,均居兄弟学校之冠。

第二学期平均分比武岭中学高7分多,比奉港中学高12分多(包括美工生)。

4、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认真,肯与教师配合。

二、本学年基本情况:比起去年,由于美工生单独设班(范老师教)。

所教的学生对象是单纯的文科生,(3)班43人(4)班44人。

这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关注。

也会使学风更好。

教导处给高三文科地理的周课时是第一学期4节,第二学期5节。

三、教学总体设想:①扎实全面复习的同时突出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②第一学期有22周,是打实基础的关键,要完成第一轮系统复习,每两周安排一份学科内综合卷,进行滚动式思维训练③第一轮系统复习与专题复习适当结合④第二学期3月5日开学,实质可用于教学的时间是两个月,以专题为中心,强化高考题、文综题的练习、分析。

⑤文综卷的练习在12月启动⑥5月份始基本停课,由学生自主复习为主。

保证学生的自我纠偏,查漏补缺的时间⑦教师抓培优补差,建立挡案,明确时间,订好计划⑧利用晚读或课堂开始的小段时间搞好小型知识检测,督促学生充分重视知识的落实、消化。

并对最好的和最差的四分之一学生作好记录。

期末考试学生自我分析总结(17篇)

期末考试学生自我分析总结(17篇)

期末考试学生自我分析总结(17篇)期末考试学生自我分析总结(精选17篇)期末考试学生自我分析总结篇1期末考试已经结束很久了,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些天我想了很多关于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这次考试总体来说还算满意,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首先,数学这一科,计算上的马虎还是主要弊端,做题不仔细,没有认真检查。

比如说第二题,分析清楚了思路,但是由于在第二部算错了一个数,导致这道题没有得分。

我想下学期我一定要在计算上基础知识的掌握上下功夫。

其次是。

这次分数较低,原因是作文没写好,平时对素材的积累,观察不足。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多阅读,多练笔,多模仿,厚积而薄发。

英语一直是我的强项,我会继续努力,早自习大声地读英语,灵活掌握语法,争取更好的成绩。

期末考试学生自我分析总结篇2又是一次匆匆离去考场,悲伤的心情布满了我的各个细胞。

考试后,我的心里犹如十八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又似热锅上的蚂蚁,久久不能忘怀.自认为做得很好的考卷,在我的心里印下了痕迹,与同学结伴而行的我默然了,沉思了,苦恼了,气愤了,后悔了,伤心了……悲伤的感觉同时充溢了我的大脑,内心的恐惧抑制不住得释放出来.失败的考试似乎毁灭了我的信心,讽刺、批评、嘲笑……种种声音跃在我的耳畔.当我知道我只考了96.5时,心里非常难过,我立马看了看错的题,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别的同学都考了很好的分数,但是我却考了……呜呜呜呜呜呜!背着沉重的书包,再一次感叹世界的不平,再一次后悔考试时的发挥,再一次气愤无情的学习,再一次痛恨残酷的竞争.泪珠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充实的血管似乎即将爆裂,凄凉地我仰天眺望,期待着老天再一次将我的末日吞噬.“哦,天上的神仙,看看我这个无助的女孩,让快乐降临在我的身上.”我不停地祈祷.考试后的心情,苦涩交加,像打翻的五味盒。

又像是吃了还未成熟的果子。

考试后的心情,像最后一颗糖,化在舌尖时那么一点点的惋惜!考试后的眼泪,如苦涩青果,化在这雪白的纸上。

《大学计算机基础(本科)》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本科)》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本科)》期末复习题【附答案】《大学计算机基础(本科)》期末复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元器件是(C)A、晶体管B、电子管C、集成电路D、大规模集成电路2、计算机内可以被硬件直接处理的数据是(A)A、二进制数B、八进制数(转二)C、字符D、汉字3、计算机病毒生成的原因是(C)A、因计算机程序长时间未使用而动态生成的B、因计算机遭受到电磁波辐射而生成的C、人为编写的D、由正常的程序变异而成4、微机总线是连接计算机各部件的一组公共信号线,它是由(D)组成的。

A、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B、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C、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D、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5、计算机的CPU表征着计算机的档次,CPU中除了包含运算器,还包括(A)A、控制器B、存储器C、显示器D、处理器6、显示器属于计算机的(B)A、终端B、外部设备=输出设备C、输入设备D、主机组成部分7、一个32位机的一个字节的长度是(A)A、8个二进制位B、16个二进制位C、32个二进制位D、不定长8、CD-ROM是一种大容量的外部存储设备,其特点是(A)A、只能读不能写B、处理数据速度低于软件C、能写不能读D、既能读也能写(RAM)9、计算机软件分为(A)A、系统软件开发包和应用软件B、系统软件和办公软件C、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D、操作系统和AutoCAD10、操作系统是(B)之间的接口。

A、用户和控制对象B、用户和计算机C、计算机和控制对象D、控制对象和用户11、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模块为(D)A、程序管理、文件管理、编译管理、设备管理、用户管理B、硬盘管理、软盘管理、存储器管理、文件管理、批处理管理C、运算器管理、控制器管理、打印机管理、磁盘管理、分时管理D、处理器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12、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窗口中,如果想一次选定多个分散的文件或文件夹,正确的操作是(B)A、按住Ctrl键,用鼠标右键逐个选取B、按住Ctrl键,用鼠标左键逐个选取C、按住Shift键,用鼠标右键逐个选取D、按住Shift键,用鼠标左键逐个选取13、在Windows“开始”菜单下的“文档”菜单中存放的是(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

中国的人口比重居世界第一位。

2、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k㎡,次于俄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四至点:西至点,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22′E;东至点,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E;北至点,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南至点,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4、位置:○1地球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西岸(介于地球上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与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东亚季风显著;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造就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2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5、新疆:与毗邻国家的陆地边界线最长和毗邻国家最多6、山系:7、国土:狭义的国土指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8、简述中国地形大势的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答:特点:①中国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②山地多,平原少;③以山地为骨架,形成了网格状的地形格局。

分界线:①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等。

②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二章自然结构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阐述我国气候环境的特征。

答:我国气候的基本气候特征为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和水热同期。

下面分别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来阐述:(1)地理位置角度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本递减,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深居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则大陆性气候强。

(2)地形角度:我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1).青藏高原的影响:阻挡高原两侧冷暖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

2).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2、试析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此特征的主要因素。

答: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水热同期因素:(1)地理因素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地形因素:中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4).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5).洋流因素:中国近海以黑潮暖流为主体,对过境气团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

6).青藏高原的影响:阻挡高原两侧冷暖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2)辐射因素:中国年总辐射最大值在青藏高原,最小值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居中,使得各区域的大气运动存在差异,形成类型多样的气候。

(3)环流因素:我国低层大气的环流方式主要是季风环流,支配季风环流的天气系统在一年各季中的表现是不同的。

冬季,频领强大的蒙古高压和宽广的西北干旱区使中国气候的大陆性极强;夏季,东南海面上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我国西南方向的印度低压,形成了东高西低的气压形势,所以我国多数地区的夏季风为东南风;此外,夏季还有从我国西南孟加拉湾吹来的暖湿气流。

同时,我国气候还深刻地受到北半球西风带的影响。

3、寒潮:在我国冬半年,由聚集在高纬地区的强大的冷空气迅速向南移动并侵入中国时引起大范围强烈降温、大风天气, 常伴有雨、雪的大规模冷空气活动, 使气温在24小时内迅速下降达8℃以上的天气过程。

4、台风:在台湾岛附近出现的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风暴称为台风或来自台湾的风有相联系的。

过去我国习惯称海温高于26℃的热带洋面上发展的热带气旋为台风,热带气旋在形成发展和加强过程中要经历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热带气旋四个阶段。

5、梅雨:我国江淮地区到日本东南部,在每年6~7月常发生的一种连续降水的连阴雨天气的过程自然气候现象。

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期,故称梅雨,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霉雨”。

6、简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答:1 、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2、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国土地构成的显著特点。

3 、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4 、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足。

5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著。

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7、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8、简述中国主要的水资源问题。

答: 1.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突出 2.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4.水污染日趋严重5.水土流失严重,河湖库泥沙淤积问题突出6.河道功能退化,湖泊面积缩小7.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8.中国重大的水问题事件9、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征:答:1.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 2.成矿时空跨度大; 3.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4.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5.矿床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样。

10、我国矿业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①可供利用的矿产资源数量严重不足导致产、供、销矛盾②破坏与浪费严重形成经济与资源的矛盾,开发利用粗放、资源利用率低③以煤为主要的能源结构对环境的危害问题严重,矿区环境保护有待加强④能源与矿产的生产与消费布局不匹配,加剧了能源、矿产运输的紧张局面○5矿产资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第三章海岸及海域1、简述中国大陆架发育宽广的原因。

答:①有丰富的物质来源,中国沿海大陆架主要由输沙量高的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冲刷的泥沙堆积而成,还有从岛屿上冲刷与生物成因的物质堆积;②大范围稳定地台区的长期发育,为大陆架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较稳定的环境;③水下隆脊所围限的盆地地形,盆地内陆源的沉积物不断充填、覆盖,把盆地填平,形成宽广的大陆架;④华夏第三沉降带在此广泛发育。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1、简述中国交通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答:①交通业发展速度快,交通线路的数量、距离、种类和站点水平已居世界前列;②我国交通运输业初步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海运与内河航运、航空和管道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网;③以铁路运输为主体的运输结构已转化为多种运输方式的多元结构,公路运输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客运已上升至第一位;④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⑤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总量水平很低,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运输能力与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成为了交通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2、TYIs战略:以东部沿海地带和东西横贯的长江沿岸相结合的T形结构为主轴线,以联结重点资源开发区的主要铁路沿线为二级轴线,构成我国国土开发和建设布局的基本框架。

在T结构基础上增加陇海—兰新—北疆铁路和兰青—青藏铁路形成的Y形。

TY 结构外,实际上还存在许多直接出海的I形结构,如东北各地经大连出海,内蒙古和晋北经秦皇岛出海,山东经青岛出海等。

所有这些直接出海的I形结构,与TY两个主要结构相结合,就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TYIs战略。

第六章灾害与环境1、致灾因子:指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

2、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①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②灾情严重③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3、中国减灾建设基本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4、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减灾对策:①“减灾成本”与经济发展:减灾增产增收以稳定生产和社会,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②“减灾投入”与区域发展:将减灾作为政府的一项公益事业,确保区域的持续发展③自然资源开发、减灾与持续发展:认真评估区域资源开发所可能面临的风险,建立资源开发-减灾一体规划的区域发展模式。

5、简述中国环境问题形成的背景及原因。

答:背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引起两类环境问题,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容易形成环境问题,并且在两类环境问题相互作用时,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危害更加严重。

原因:①中国是处于工业化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工业生产形成的废水废渣废液废气等都会促使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②中国还是个农业大国,以农业为主的广大农村,则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

比如说森林的破坏减少使木材和林副产品资源短缺,珍稀野生动植物濒危灭绝,加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重水土流失,加速全球性气候变暖等,使陆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6、生物多样性: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总称。

7、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七章景观和区划1、简述我国东部经济景观地带的范围和主要优势。

答:范围:在地域上包括直接滨海的桂、琼、粤、闽、浙、沪、苏、鲁、冀、京、津、辽、台等省市区。

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74%。

人口占全国的41.13%。

主要优势:○1科技文教发达,精英荟萃;○2地理区位优越,交通方便,特别是海运独具优势,极有利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现代国际分工;○3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潜力大;○4基础雄厚,效益较高,资金相对充裕;○5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

第八章国土整治(具体阅读课本P374—385)1、国土整治:指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具有经济联系的广大区域拟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其任务是结合广大区域的经济建设进行组织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