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总论-生药学总论素材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总论-生药学总论素材

(一)醋酸-丙二酸途径(AA-MA途径)
1、脂肪酸类:天然饱和脂肪酸类均由 AA-MA途径生成。 ① 偶数饱和脂肪酸的出发单位是乙酰辅酶A. 奇数饱和脂肪酸的出发单位是丙酰辅酶A.
② 碳链的延伸是由缩合与还原两个步骤交
替来完成的.
2、酚类:出发单位也是乙酰辅酶A,但碳
链延伸过程中只有缩合过程.
3、蒽酮类:可归入聚酮类化合物中,也是
鉴别
1、盐酸-镁粉反应:
2、金属盐类络合反应:常用的试剂有 三氯化铝、醋酸铅、醋酸镁、二氯氧锆试 剂。
三、生物碱
►沉淀反应
►显色反应
五、挥发油
1、概念: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馏 的油状液体。气特异,多芳香。 2、分布:在我国有56科135属300余种芳香 植物,主要分布于松科、柏科、木兰科、樟科、 芸香科、伞形科、唇形科、败酱科、菊科、姜 科等植物中。
色氨酸又与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关系密切)。
(四)氨基酸途径
1.出发单位是氨基酸,包括鸟氨酸、赖氨酸 、苯丙氨酸、酪氨酸与色氨酸等。
莽草酸
COOH
苯丙氨酸
COOH NH2
鸟氨酸
NH2 COOH NH2
OH OH
OH
COOH NH2 N H OH COOH NH2
酪氨酸
色氨酸
2. 有些氨基酸是先经过脱羧成为胺类,再 经过一系列反应(包括甲基化、氧化、还原、
介绍生药的主产区。对栽培植物来讲, 是指主要的栽培地区; 叙述生药的外部形态、颜色、大小、 质地、断面特征和气、味等特点。 记载生药在显微镜下能看到的 组织构造和粉末特征,或显微化学反应的结 果。
记载该药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或 活性成分的名称、类别及主要成分的结构。

药用植物学大一知识点

药用植物学大一知识点

药用植物学大一知识点药用植物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主要研究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成分、药用植物及其植物药的应用。

对于药学专业的大一学生来说,药用植物学的知识点是学习和掌握的重点。

本文将为您介绍药用植物学大一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一、药用植物的分类与鉴别1. 按照部位分类:种子、根、茎、叶、花、果实等。

2. 按照性味分类:辛、苦、酸、甘、咸等。

3. 按照功能分类:清热解毒、止血止痛、养心安神等。

4. 药用植物的鉴别方法:外观特征鉴别、显微镜鉴别、化学鉴别等。

二、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1. 生物碱:可分为单萜生物碱、类胺生物碱等。

2. 鞣酸: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常见于金银花等药材中。

3. 黄酮类: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心血管等多种生理活性。

4. 酚酸类: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三、常用的中药材及其功效1. 当归:活血调经、补血养颜。

2. 银杏叶:改善记忆、抗衰老。

3. 人参:补气养血、提神醒脑。

4. 甘草:润肺止咳、调和药性。

5. 天麻:安神定志、治疗头痛。

四、药用植物的贮藏与加工1. 贮藏方法:通风干燥、避光存放、防潮防霉等。

2. 加工方法:晒干、炒制、蒸制等,根据不同药材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

五、药用植物的应用1. 中药煎剂:将药材研磨成粉末后煮沸,常用于中药汤剂的制备。

2. 中药胶囊:将药材提取物或粉末加入胶囊中制成,方便服用。

3. 中药膏剂:药材研磨成细粉,与适量药用油混合制成,常用于外用药物。

4. 中药饮片:将经过炮制和烘干的药材制成片剂,便于携带和保存。

总结:药用植物学大一知识点的学习是药学专业学生的基础,通过对药用植物的分类与鉴别、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药用植物的贮藏与加工以及药用植物的应用等方面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深入研究药用植物学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起源、性能和功效,提高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能力。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未知驱动探索,专注成就专业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药用植物学(Pharmacognosy)是研究药用植物的科学,包括对药用植物的采集、鉴别、提取、分离、纯化、鉴定
及药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

药用植物学是药物研究中的一
个重要分支,通过研究药用植物中的化学成分以及其在生
物体内的药理作用,可以发现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生药学(Pharmacy)是研究药物的制备、质量控制、储存和使用的科学,主要包括药物的分析、配伍、制剂、贮存、稳定性、用药指导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生药学是药学中
的一个重要分支,代表了药物的制剂技术与药物应用的实际。

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密切相关。

药用
植物学为生药学提供了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通过对药用
植物的研究可以发现新的活性成分和药物,为生药学的药
物制剂提供基础。

生药学则通过对药物的制备、质量控制
和用药指导等研究,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并为药物的
合理使用提供支持。

两者的结合可以促进药物研究和开发
的进展,并更好地满足临床的需求。

1。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第五章生药的分类、记载及检查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第五章生药的分类、记载及检查
观察生药的分泌组织,如树脂道、油细胞等。
组织构造
观察生药的根、茎、叶等组织的构造,如木 质部、韧皮部等。
其他特征
观察生药的其他显微特征,如气孔、毛茸等。
理化鉴别
化学反应
通过化学反应鉴别生药的成分,如沉 淀反应、颜色反应等。
薄层色谱法
利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和检测生药的成 分,通过比对标准品确定生药的成分。
花与果实
描述生药的花和果实的颜色、 形状、大小等特征。
生境分布
1 2
生长环境
描述生药生长的环境,如高山、平原、草地、森 林等。
地理分布
描述生药的地理分布范围,如国内分布或世界分 布。
3
生长习性
描述生药的生长习性,如喜阴、喜阳、耐旱等。
采收加工
采收时间
加工方法
描述生药的最佳采收时间,如春季、 秋季等。
描述生药的加工方法,如晒干、阴干、 烘干等。
采收部位
描述生药的采收部位,如根、叶、花、 果实等。
03
生药的检查
杂质检查
杂质种类
包括泥沙、石块、玻璃屑、 草根、树皮等无机杂质和 其它植物的根、茎、叶、 花、果实等有机杂质。
检查方法
通过目视或称重法等方法, 确保生药中杂质的含量在 规定范围内。
注意事项
生药应存放在清洁干燥的地方,以防尘土和污染。
储存过程中的变异现象
生药变色
长时间的储存会使生药的色泽发生变化,如由浅变深或由深变浅 等。
生药变味
长时间的储存会使生药的味道发生变化,如变苦、变辣等。
生药变质
长时间的储存会使生药的质地发生变化,如变软、变硬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高会导致生药发霉,湿度过 低则会导致生药失水。

第一节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第一节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绪论第一节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药用植物学是一门研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细胞组织培养、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科学。

生药学是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鉴定、活性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开发利用的科学。

由于药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工不同,目前生药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在生药的品种鉴定(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与整理,生药及其制剂的品质标准的建立与评价和资源开发等。

学习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主要任务和任务是:(一)准确识别、鉴定生药及其基源的种类生药种类繁多,来源十分复杂,加上各地用药历史、用药习惯的差异,植物或药材的名称不统一,造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十分严重,如同名为“贯众”的药材原植物有9科17属50余种蕨类植物。

一些名贵的中药材,如冬虫夏草、天麻、西洋参、野山参、麝香、牛黄等,在市场上往往出现各种假冒伪劣品。

此外,同一植物或药材,在不同地区人们称呼它们的名称往往不一,造成众多的同物异名现象,如爵床科植物穿心莲,又名一见喜、榄核莲、苦草、四方莲、圆锥须药草等等。

(二)调查、考证生药资源建国以来,虽然已开展了三次大规模中药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的中药资源的家底,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的,新的药用植物或同种植物新的用途不断被发现,如过去本草著作无记载或认为无药用价值的萝芙木、长春花、喜树、红豆杉等,至今已从中提取到有效的降血压或抗癌成分利血平、长春新碱、喜树碱和紫杉醇。

为了合理地、可持续地利用和开发这些植物的资源,必须首先能识别它们,并进行资源调查,摸清它们及其近缘种类的分布、生境、资源蕴藏量、濒危程度等,以便更好地保护野生资源或创造适宜条件引种栽培,保证药源供应。

要做到这些,就要有广博的植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古代大量的本草著作是研究我国医药学历史和发掘新药的伟大宝库,是我国科技文化的重要遗产。

本草文献的内容十分丰富,含有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生药学、农学、药理学、药剂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内容,是由多学科组成的独特学术体系。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是研究与药物相关的植物资源及其利用的学科。

药用植物学:
药用植物学主要研究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资源,包括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藻类、真菌等。

它涉及到药用植物的分类、形态学、解剖学、生态学、生物活性成分等方面的研究。

药用植物学的目标是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生理代谢以及其所含的活性成分,为药用植物的采集、鉴定、种植、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生药学:
生药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的采集、加工、贮藏以及制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的学科。

它涉及到药用植物的采集时间、采集方法、干燥方式、贮藏条件等方面的研究。

生药学的目标是保证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在采集、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质量,确保药用植物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在药物研发、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药用植物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新的药物活性成分,并为新药的开发提供候选化合物。

同时,了解药用植物的采集、加工和制剂制备过程,可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减少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是科学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和临床试验,才能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使用药用植物时,应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并注意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绪论课稿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绪论课稿

“同物异名”
一见喜、榄核莲、苦草、四方莲、圆锥须药草
古名:鬼盖、人衔、神草、人微、土精、地精 产地不同:石柱参、东洋参 、高丽参、长白参 加工方法不同:生晒参、白人参(糖参)、红参 野生和栽培:野参、圆参、籽扒参
山漆、金不换、血参、春七、冬七、田三七
穿心莲:
人参:
三七:
调查、考证药用植物和生药资源 药用资源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川、广(西)、云、贵。 新药用植物或同种植物新的用途、新的成分、功效不断被发现:萝芙木(利血平、降血压)、长春花、喜树、红豆杉(抗癌成分长春新碱、喜树碱和紫杉醇)。
我国古代重要本草著作简介
《图经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植物名实图考》
我国古代记载药物来源及应用知识的书籍多称为本草。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唐本草》 《本草拾遗》
我国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的发展史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记载药物的专著。 《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本草。 《本草纲目》是集历代药学大成的本草学专著。 建国后:出版了《中国药用植物志》、《中药大词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创建了《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草药》等期刊。
通过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寻找紧缺药材的代用品和新资源
萝芙木 R.verticillata 取代同属植物印度产降血压植物蛇根木 Rauwolfia serpentina 生产降压灵。 在广西、云南找到了可供生产血竭(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渗出的一种树脂,具有活血止痛、生肌收口作用)的剑叶龙血树 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Lour.) S.C,Chen 填补了国内生产血竭的空白。

药植与生药重点

药植与生药重点

本资料由13级学习部和学委一起整理,仅供参考。

主要的科:双子叶:蓼科、毛茛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玄参科、菊科单子叶:天南星科、百合科、兰科蓼科Polygonaceae 毛茛科Ranunculaceae. 豆科Leguminosae(Fabaceae)五加科Araliaceae. 伞形科Umbelliferae. 唇形科Labiatae(Lamiaceae)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天南星科Araceae. 百合科Liliaceae. 兰科Orchidaceae主要的生药:冬虫夏草、茯苓、灵芝、绵马观众、麻黄、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何首乌、牛膝、海金沙、黄连(味连、雅连、云连)、川乌、淫羊藿、厚朴、五味子、肉桂、黄芪、甘草、黄柏、关黄柏、乳香、没药、沉香、人参、三七、当归、川穹、小茴香、牵牛子、薄荷、丹参、黄芩、枸杞子、地黄、金银花、天花粉、红花、苍术、木香、半夏、川贝母、麦冬、西红花、天麻、鹿茸、麝香、牛黄、朱砂、石膏名词解释:道地药材: 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生药 :也称天然药物,是指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或矿物类药材。

中药:指在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生药1页草药:一般是指局部地区民间草医用于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生药1页同名异物:生物种类繁多,来源十分复杂,再加上各地用药历史、用药习惯的差异和生药名称的不统一,造成了同名异物直根系:凡由明显而发达的主根及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称为直根系。

须根系: 如果主根不发达或早起死亡,而由茎的基部节上生出许多大小、长短相似的不定根系称为须根系。

单叶:一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的称单叶。

复叶:一个叶柄上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叶片的,称复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植物细胞 一、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内部构造,计量单位是微米 (1μm=10-6m) 植物细胞的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所看到的内部构造,计量单位是A, (1A=10-10m) 二、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原生质体、细胞后含物和生理活性物质、细胞壁三部分。 1、 原生质体:是细胞内有生命物质的总称,包括细胞质、细胞核、质体(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1) 细胞质 (2) 细胞器:定义。 A、 质体: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三种,注意其所含色素,有色体与色素的区别。 B、 线粒体:细胞的“动力工厂”。 C、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结构。细胞液非原生质体组成部分。 D、 内质网:分光滑内质网和粗糙内质网(上有核糖体)。 E、 高尔基体 F:核糖体 G:溶酶体 (3) 细胞核:核膜、核液、核仁、染色质四部分。 A、 核膜:根据核膜有无,区分原核生物(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 B、 核液; C:核仁; D:染色质 2、 细胞后含物和生理活性物质 (1) 淀粉粒:具有脐点和层纹;有单粒、复粒、半复粒三种;加碘液显蓝紫色。 (2) 糊粉粒:贮藏蛋白质;通常存在于种子中;加碘液显棕色或黄棕色。 (3) 菊糖:果糖聚合而成,存在于菊科、桔梗科;不溶于乙醇,加α-萘酚,硫酸,显紫红色,并很快溶解。 (4) 草酸钙结晶:方晶、针晶、砂晶、簇晶和柱晶。 (5) 碳酸钙结晶:(钟乳体);如何区别草酸钙结晶和碳酸钙结晶。(加醋酸、稀盐酸溶解,有气泡产生。 3、 细胞壁: (1)由中胶层、初生壁和次生壁组成,复合中层的概念。 (2)纹孔及纹孔对:由于次生壁不均匀增厚形成,有单纹孔、具缘纹孔、半缘纹孔三种。 (3)细胞壁的特化:木质化、木栓化、角质化、粘液化和矿质化的特点及检识方法。 2

植物组织 一、组织是许多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机能相同而又紧密联系的细胞群。依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组织可以分为分生组织、基本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与分泌组织六大类。各类组织的分布和功能。 二、分生组织的特点,性质和来源不同,分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依所处位置不同,分顶生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各自的分裂的特点及所包含的组织。初生生长、初生构造、次生生长、次生构造的概念及特点。 三、薄壁组织:特点及分类(基本薄壁组织、同化组织、贮藏组织、吸收组织、通气组织)。 四、保护组织依来源和形态结构不同,分表皮(初生保护组织)和木栓(次生保护组织);表皮细胞的特点,腺毛、非腺毛的形态特点及区别,气孔(气孔器)的形态特点,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禾本科气孔器的形态特点;双子叶植物的气孔轴式:平轴式(平列式)直轴式(横列式)、不等式(不等细胞型)、不定式(无规则型)、环式(辐射型);木栓的特点及形成 ;周皮的概念、皮孔的形成和特征。 五、机械组织:依细胞壁增厚的方式和细胞的形态,分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两类;厚角组织的特征和分类(真厚角组织、片状厚角组织和腔隙厚角组织);厚壁组织的特性,纤维及其类型,纤维与石细胞的形态区别。 六、分泌组织:依分泌物积蓄体内或排出体外,分外部分泌结构和内部分泌结构:腺毛、蜜腺;内部分泌结构:分泌细胞、分泌腔(分泌囊)、分泌道、乳汁管的形态特征、功能及类型。 七、输导组织:依构造和运输物质的不同分导管、管胞(存在于木质部中)、筛管、筛胞(存在于韧皮部中);各自的形态特点及功用;导管的类型(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孔纹及混合类型)。 八、维管束及其类型:维管束从蕨类植物开始出现,具有维管束的植物,称为维管植物。维管束主要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的束状结构,贯穿于植物体各器官中,形成一复杂的输导系统。同时兼起支持作用。根据维管束中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排列方式和有无形成层,维管束分为:有限外韧维管束(如单子叶植物茎;无形成层,韧皮部居外侧,木质部具内侧);无限外韧型维管束(如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茎。有形成层,韧皮部居外侧,木质部具内侧);双韧维管束(如茄科、葫芦科和夹竹桃科等。无限外韧维管束的木质部内侧亦有韧皮部)周韧维管束(如百合科、禾本科等及蕨类植物。木质居中央,韧皮部包在外方);周木维管束。

植物器官 器官:植物体上具有一定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执行一定生理机能的部分。 被子植物:根、茎、叶—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繁殖器官 第一节 根:主根、侧根、纤维根—定根;不定根 一、变态根的类型: 储藏根(肉质直根,块根),支持根,气生根,攀援根,水生根,呼吸根、寄生根。 二、根的显微构造 (一)、根尖的构造:根冠、生长区、伸长区、根毛区 (二)、根的初生构造 3

1.表皮:有根毛,被称作吸收表皮。 2.皮层:由外向内,分为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和内皮层三部分。  皮层面积大于维管柱面积  内皮层:明显,可见不同形式的增厚。 3.维管柱:大多数植物由外到内分为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三部分,但某些植物中还具有髓。 (1)中柱鞘:具有潜在的分生能力 (2)辐射型维管束: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的成熟方向为外始式。 根初生木质部分为几束,就称为几原型。 (3)髓部: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不具髓,但有些植物有髓,如乌头、龙胆、桑等。 单子叶植物的根有发达的髓部,如百部块根。 (三)、根的次生构造 大多数蕨类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根—初生构造 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次生构造--根的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形成 特点:1、周皮代替表皮(栓内层发达,称为次生皮层) 植物学上“根皮”,仅指周皮部分; 药材学上的“根皮”是指形成层以外的部分,包括韧皮部和周皮。 2、皮层: 次生皮层,实际为栓内层,狭窄。 3、维管柱:发达。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维管束外韧型。 (四)、根的异常构造 1、同心环状异常维管组织。牛膝。 2、附加维管柱。何首乌。 3、木间木栓。甘松。 第二节 茎 茎与根的主要区别是——茎具节与节间,茎上生叶、花、果,具有向光性、背地性、背湿性。 一、 变态茎的类型 1. 地下茎的变态:根茎、块茎、球茎、鳞茎 2. 地上茎的变态:叶状茎、刺状茎、钩状茎、茎卷须、小块茎或小鳞茎 二、茎的显微构造 (一)、茎尖的构造:分生区(生长锥)、伸长区和成熟区3部分组成。 (1)茎尖的顶端没有类似根冠的构造 (2)生长锥四周形成叶原基和腋芽原基的小突起,以后发育成叶和腋芽,腋芽形成枝条。(3)成熟区的表皮不形成根毛,但常有气孔和毛茸。 4

(二)、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 1、表皮:外被角质层、蜡被、毛茸和各式气孔组成。无根毛。 2、皮层:(1)维管柱面积大于皮层面积(2)近表皮常有厚角组织(3)内皮层不明显或无 3、维管柱:(1)初生韧皮部的成熟方向为外始式,初生木质部的成熟方向为内始式。 (2)维管束为无限外韧型;(3)有髓及髓射线 (三)、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构造 大多数木质茎--次生构造发达; 草本植物--次生结构往往不发达—大部或完全为初生构造 初生与次生构造的区别:周皮代替了表皮,维管束连续成环,木质部发达。 由外到内可见:木栓层→木栓形成层→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 概念:落皮层:多数植物木栓形成层细胞活动周期不长,仅有数月,又在其内方再产生新的木栓形成层,出现新的周皮。新周皮和老周皮形成落皮层。落皮层也称树皮;皮类药材指形成层以外的所有部分。 (四)双子叶植物茎和根茎的异常构造 1、髓束。大黄 2、同心环状异常维管组织。鸡血藤。 3、木间木栓。甘松。 (五)、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特点: 1、最外为表皮。 2、木栓形成层与形成层,无皮层、髓、髓射线之分。 3、表皮以内为基本组织和散布于其中的维管束。 第三节 叶 一、叶的组成及形态 (一)、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组成。完全叶、不完全叶。 (二)、叶形的确定是根据:①叶片最宽处的位置。②长和宽的比例。 (三)、叶脉和脉序:叶中的维管束;主脉、侧脉、细脉。 脉序:1、叉状脉序 2、网状脉序:(1)羽状网脉 (2)掌状网脉。 双子叶植物的典型脉序,少数单子叶和裸子植物也可见网状脉序,如山药、黄独、芋艿、天南星、买麻藤植物等。 3、平行脉序:(1)辐射脉;(2)直出平行脉;(3)横出平行脉;(4)弧形脉 单子叶植物叶的典型脉序 (四)、异型叶性:在某些植物中,同一株植物上具有形态不同的叶,称为异形叶性。 (五)、根据复叶的小叶数目和在叶轴上排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三出复叶:(1)羽状三出复叶(2)􀁺掌状三出复叶 2、掌状复叶 5

3、羽状复叶:(1)奇数羽状复叶(2)􀁺偶数羽状复叶 4、单身复叶 单叶和复叶的区别是:

(六)、变态叶的类型 1.苞片;2. 鳞叶;3.叶刺;4. 叶卷须;5. 根状叶;6. 捕虫叶 二、叶的显微构造 (一)、双子叶植物叶片的构造:通常可分为表皮、叶肉和叶脉三大部分。 1、表皮:复表皮。 2、叶肉:同化组织。(1)栅栏组织;(2)海绵组织 叶肉形态和内部结构上,叶的上下两面有明显区别者,称为两面叶; 上下两面区别不大,都有栅栏组织和气孔,称为等面叶。如番泻叶。 3、叶脉:叶脉分主脉、侧脉和各级细脉,组织构造上不完全相同。 主脉和较大的侧脉由维管束和机械组织组成,木质部位于向茎面;韧皮部位于背茎面,,之间常有形成层,略呈半圆形,但分裂能力弱,活动期短,仅产生少量的次生组织。 (二)、单子叶植物叶的构造 1.表皮:泡状细胞,又称运动细胞。 2.叶肉:等面叶 3.叶脉:有限外韧型;维管束鞘 第四节 花 一、典型的被子植物的花,由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六部分组成。 二、雄蕊群:花丝、花药:(1)药室、(2)药隔 类型:1、离生雄蕊:大多数植物所具有的雄蕊类型. 2、二强雄蕊:花中雄蕊四枚,二长二短,如唇形科益母草、丹参;玄参科地黄、玄参等植物的雄蕊。 3、四强雄蕊:花中雄蕊六枚,四长二短,如十字花科青菜、萝卜、大白菜等植物的雄蕊。 4、单体雄蕊:花中的雄蕊多数,花丝连合成一束,包围花柱,花药分离,如锦葵科苘麻、木芙蓉、木槿等植物的雄蕊。( 5、二体雄蕊:花中雄蕊分为二束,其中9枚花丝连合,1枚分离或6枚,各3枚花丝连合,如豆科大豆、豇豆、绿豆、赤豆;罂粟科元胡等植物的雄蕊。 6、多体雄蕊:花中雄蕊多数,花丝分别连合成3至多束,如金丝桃科金丝桃、地耳草、元宝草等植物的雄蕊。 7、聚药雄蕊:花中雄蕊5枚,花药互相连合,包围花柱,花丝彼此分离,如菊科向日葵、红花、蒲公英、菊花、白术、苍术等植物的雄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