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全册学案第13章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内能 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 (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内能 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 (

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及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认识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利用弹簧的弹力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教学难点】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水、胶头滴管、两个铅柱和钩码、弹簧和橡胶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二、探究新知:(一)、物质的构成[建立情境]:原来这与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请看图片。

(教师出示图片)【板书】: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课件展示]: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

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现在大型计算机每秒100亿次,如果人数数的速度也达到每秒100亿次,要想数完需要80多年。

学生观察、体会:常见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学生体会:分子体积特别小;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

(二)、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提出问题]:那么组成物体的这些数目众多的分子,你认为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过渡]同学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验证分子是否在运动。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内能 第3节 比热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内能 第3节 比热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将一壶水烧开与半壶水烧开相比,哪个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2.将一壶水烧成开水与将一壶水烧成温水相比,哪个时
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思考1:什么叫热量?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吸收多
少热量?
思考2:相同质量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提出实际情境:为什么炎热的夏天海水很凉,沙滩却烫脚呢?发动机为什么用水箱降温,冬天为什么用水供暖?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3.水的比热容:4.2×103J/(kg•℃)。
4.水的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 kg的水温度每升高(或降低) 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
二、物质的比热容跟密度相似,也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1.比热容跟物体质量的大小,温度改变的多
少,物体的形状、体积、位置等无关,它仅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
思考、回答
在学
生充分讨
论的基础
上,适当点
拨、纠正。充分调动
学生的积
极性,鼓励
学生提出
自己的设
计方案。
进行
实验
收集
信息
液体
质量
m/g
初温
t0/℃
2.进一步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探究物质比热容,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第3节 比热容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第3节 比热容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比热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知道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不同。

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单位的物理意义。

3、能用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解释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比热容概念建立的必要性。

2、把控制变量的方法运用到实验设计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比热容概念在表示物体吸、放热本领上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1、利用类比法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单位。

2、多因素问题中的条件控制是本节实验设计的重点。

教学难点比热容概念和单位的理解器材准备25组,每组需: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各2个 150克水 150克花生油火柴1盒秒表1块。

教学过程一、问题的引入:小明在烈日当空的河边玩耍,发现沙子烫脚,而河水却很凉。

同样的太阳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绝大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经验,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二、看课本“想想议议”的问题把答案整理到作业上,(可用生活经验支持你的观点)。

听教师对这个问题的总结,与你的作业相对照。

三、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质量相同的水和花生油都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我们学过的哪一个知识和哪一个生活经验能解释这个问题?(让学生试着说,说不对也能引起深入的思考)2、类比:在下图三个容器中倒入相同体积的水,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容器中的水每上升相同高度容纳进的水一样多吗?哪个容器容纳水的本领强?把你的想法整理到作业本上。

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种物质吸热本领的强弱。

设计提示:上个问题中我们比较容器的容纳本领时,是这样控制条件的:各取1个容器, 分别装进一样多的水,看( );还可以各取1个容器,让容器中的液面都升高相同高度,看( )。

思考或讨论:为了比较不同种物质吸热本领的强弱,需要考虑哪些物理量?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比较什么?在作业本上写出你的设计方案。

4、交流设计方案,根据实验条件的可能和器材的准备情况确定实验方案 (方案一: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看哪一个的温度升高的多;方案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哪一个吸收或容纳的热量多)思考:如果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 ,吸收热量相同的标准是什么?(加热时间)5、动手实验。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第3节 比热容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第3节 比热容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比热容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教具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利用热量单位卡的规定引入新课。

从热量单位卡的规定,我们知道使1克水升高1℃需要吸收的热量是1卡。

这个规定中限定了1克的水,限定了温度升高1℃。

可见水的质量越多,升高温度的度数越多,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

其实大家也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举例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

卡的规定中,还限定了升温的物质是水。

那么,其他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2.进行新课(1)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

告诉学生杯内水和煤油的质量是相等的,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水和煤油的密度不同。

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

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

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同。

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第3节 比热容教案4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第3节 比热容教案4 (新版)新人教版

比热容【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热量及其单位。

2.知道比热容的概念,会用比热容的知识分析,判断有关问题。

3.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

4、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的实验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查比热容表知道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学习利用物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探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比热容知识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物质的比热容难点:理解物质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教学器材】酒精灯2、烧杯2、水、煤油【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同样的质量水和钢铁放在太阳底下晒相同的时间,水上升的温度少一些,钢铁上升的温度低一些,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一样吗?(二)、新课讲述一、热量1、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2、热量的符号用Q表示,单位是焦耳(J)3、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能讨论热量。

二、比热容1、实验探究:物体的吸热本领一样吗?师:演示课本图10——14的实验总结:不同物体的吸热本领不一样。

2、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3、单位:(·℃)4、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4.2×103(·℃)表示1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学生查看比热容表,练习。

并查找水的比热容、冰的比热容、明白比热容的大小变化规律。

5、比热容的计算=cmQt∆计算:2的水温度从20℃身高到80℃吸收多少热量?三、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应用师:举例说明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应用:暖气中用水作为工作物质、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内陆昼夜温差大、红芋窖里放一缸水等小结:1、通过本节课学到了什么?2、比热容的计算【板书设计】一、热量1、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内能+第2节+内能教案+新人教版(精编文档).doc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内能+第2节+内能教案+新人教版(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内能》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温故知新:带领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两种宏观物体的能量——动能和势能。

◆探究活动1:请尝试触摸一下实验桌上的这些物体,说说感受?装有热水的热水袋铁块冰块学生代表回答问题进行实验承接以前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知识具有连贯性。

亲身体验,激发兴趣。

二、探究新知一、内能1.定义: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3.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探究活动2:尝试用不同方法点燃实验桌上的火柴,然后组间交流。

点燃火柴的方法:(1)利用打火机引燃;(2)利用火柴盒外壁摩擦使之燃烧。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1.热传递:有温差的物体彼此接触时,高温物体降温,低温物体升温的实验、观察、交流拓展思维,创设情境。

现象。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传递的条件:有温差。

◆探究活动3:请同学们用手指按住实验桌上的温度计的液泡,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该现象说明了什么?人的手指温度高于室温,在人的手指和温度计液泡之间发生了热传递,热传递改变了温度计的内能。

进一步说明,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探究活动4: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操作,思考该实验现象的成因并尝试进行解释。

思考、实验、总结思考、动手实验,加深印象。

课程重点,教师多配以讲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探究活动5: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矿泉水瓶、圆底烧瓶和气筒,开展实验进行观察,记录瓶盖弹出后瓶口的现象。

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2.做功对物体内能的影响:(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2)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3.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它们改变内能的效果是相同的。

◆组间小游戏:请背对蜡烛的同学猜一猜,很烫的铜丝是蜡烛烤热的还是实验、总结小组解、分析。

课程重点,教师多配以讲解。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内能 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内能 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分子热运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引入:(课前在教室的地面上偷偷地洒一些香水)◆探究活动1:在教室内喷洒香水,请同学们讨论香味是如何传播的?盛夏时节,百花绽放。

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它们悬浮在空中吸食花蜜。

花香是如何传播的呢?其实不是气味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而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

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

思考、交流分析归纳激发兴趣从学生熟知的现象入手来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有亲切感,乐于探究。

二、探究新知一、物质的构成:通过视频了解物质的构成。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直径约为10-10m。

3.分子间有空隙。

二、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思考、交流、总结通过教师的问题设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象。

◆探究活动2:扩散现象(1)气体扩散实验(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片):将空瓶子倒扣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彼此进入对方,颜色混合均匀,变为浅红棕色。

实验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运动。

(2)液体扩散实验(演示实验结合视频)(烧杯2个、硫酸铜溶液、漏斗)在烧杯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硫酸铜溶液和水混合均匀。

实验结论:液体分子在不停运动。

(3)固体扩散实验(视频)实验现象:几年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合金。

观察、思考、讨论、总结观察、思考、讨论、总结观察、思考、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有机的结合,激发兴趣。

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渗透实验结论:固体分子在不停运动。

2.一般情况下,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比热容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比热容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13.3比热容【学习目标】1.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2.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3.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4.记住水的比热容。

5.了解生活中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实例。

6.会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预学部分】1、比热容的概念2、水的比热容为多大?物理意义是?3、物体吸收热量时,公式为,物体放出热量时,公式为。

【合学部分】合学一:比热容1、阅读教材第11-13页比热容部分内容(重点阅读实验部分),回答展示一的第1个问题。

2、再次阅读课本12-13页内容,回答展示一的第2个问题合学二:热量的计算1、完成展示二的问题【展示部分】展示一:比热容1、(1)两个同样的水壶都装满温度相同水,用相同的加热装置进行加热至沸腾,吸收的热量大小关系为。

(2).烧一壶水所用的时间比烧半壶水的时间要长,说明物体所吸收的热量与_________有关。

(3).把同一壶水烧成开水比烧成温水时间长,说明了物体所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_ ___有关。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已经知道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__ __和_ ___有关,我们要探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需要控制_____、_____相同,这种方法叫______________。

实验前需考虑的问题:(1)怎样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是不是还需要其它的器材?(2)为什么要选取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如果没有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怎么办?完成下列填空数据记录表格中的加热时间代表哪个物理量?⑴比较1、2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比较3、4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比较1、3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_ __的,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_的. (填“相同”或“不同”)的吸热本领更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全册学案第13章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 第1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 学习目标: 1.明白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明白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3.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方法 学习重点: 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学习难点: 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 力的作用成效有 、 。 二、进行新课 (一)看教材图13.1—1所示,并利用手边物品进行试验,体验弹力。完成 以下内容: 直尺、橡皮筋、弹簧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 ,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 。有些物体不能复原原状如 ,物体的这种特性叫 。而物体由于弹性形变变化产生的力我们叫做 。 针对训练:完成P5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一题。 (二)弹簧测力计:看教材P52-53页,完成以下内容。 1、弹簧测力计原理: 。 2、通过用弹簧秤测你头发能承担的拉力等实验合作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 用;并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针对训练:完成P5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二.四题。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成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四、达标训练 1、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越来越费劲,是因为(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因为人是受力的物体,因此感到费劲 C.弹簧越来越紧,阻力大,拉起来费 D.弹簧的伸长越长,所需拉力越大 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上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畴 3、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只要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C.只要物体发生运动就一定受到弹力作用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 4、如图所示的弹簧秤的最小分度是 牛顿,它的测量范畴______牛顿,用那个弹簧秤不能测量重力超过 牛顿的物体,下面挂的重物G是____牛顿.

5、一个水平放置的弹簧,在左右两端各用10N的水平拉力沿弹簧的径向向 相反的方向拉弹簧,则这时弹簧受的弹力大小是 N,若弹簧被拉 长4cm,,若把此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另一端用20N的力拉,弹簧的伸长量 为 cm。 第2节 重力 编写教师:赵新 宫里中学 学习目标: 1. 明白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 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明白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学习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心和重力的方向 学习难点: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 知识回忆:什么是力?哪些因素可能阻碍力的作用成效?

二、新课学习 (一)自主学习:学生利用手边物品完成《想想做做》并阅读课本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 是万有引力 2. 是重力 (二)合作探究: 1、 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组内或同桌完成P56页填空和图表并回答图表下面的问题) 实验结论: 。 2、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能够写成: 或 常数g= 在要求不专门精确的情形下,g= 。 针对训练:课后P59页1、2题 (三)、自主学习:阅读P57页内容并观看分析图13.2-5和13.2-6完成以下问题。 1、重力的方向: 利用手边物体做自由落体,观看自由落体的小球运动方向,和建筑工人砌砖是常常利用挂重物的细线来判定垂直方向,试说明缘故并判定重力的方向? 2、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 针对训练:综合能力训练P58页,基础训练第5、6题.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成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四、达标检测 1、下列关于重力说法正确的是( ) A.向空中上抛一只篮球,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竖直向上的重力作用 B.汽车在下斜坡时,受到的重力方向垂直于坡面 C.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的上 D.地面的邻近的物体在没有其他物体支持的时候,会落向地面,是受到重力的缘故 2、一个质量为40kg的学生,在地面上时,对地球的吸引力大小约为______N。 3、 对g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1kg等于9.8N B.1N等于9.8kg C.1kg质量的物体,受到重力9.8N D.1N重力的物体,质量是9.8kg 4、 质量为1.2t的重物,所受重力是______N,当其被吊车加速向上吊起时,物体重力 将______(填变大、不变、变小)。 5、 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C.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其重心位置一定改变 D.物体放置的位置发生改变.重心对物体的位置可不能改变

第3节 摩擦力 编写教师:赵新 宫里中学 学习目标: 1、明白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探究出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明白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学习重点: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明白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学习难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习过程: 一、 思维启动 1、 地面上滚动的小球什么缘故会慢慢停下来? 2、 我们必须施加一定力才能把桌子推动, 试分析缘故 二、 自主学习 阅读P60页本节第一段,完成以下内容: 1、 摩擦力: 2、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3、摩擦力的方向: 三、 合作探究(阅读P60页探究部分内容,组内交流完成以下内容) 1.猜想与假设: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1 ○2 2.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1设计实验步骤

○2设计表格 ○3选择器材,完成实验 3.展现交流 ○1 我组验证的猜想是 。简述实验设计,结论是 。 ○2 交流总结: 摩擦力的大小跟 有关, 摩擦力就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还跟 有关 摩擦力越大。 四、应用与提高(知识就在你周围,阅读科学世界) 1、 生活中哪些地点利用了摩擦力?哪些地点摩擦力起不良作用?

2、说一说以上实例,有益的摩擦力是如何增加的,有害的摩擦力是如何减小的。 2、 整理总结: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

五、针对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3 2.鞋底什么缘故要做上花纹?

3.小时候我们都到河里捉过呢鳅,什么缘故专门难捉到? 4.冬天雪后,为便于行走在斜坡路上要撒些沙子,而平常路上要有沙子会引发车祸?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成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七、当堂达标:综合能力训练P61页基础训练部分。

第4节 杠杆 编写教师:赵新 宫里中学 学习目标: 1、认识杠杆,明白杠杆的五要素 2、明白杠杆的平稳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 3、会画杠杆的力臂 学习重点、难点: 力臂的画法、杠杆的平稳条件 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看谁能完成 问:谁能用手把铁钉拔出(请班上公认的大力士示范)? (出示铁钉、长木板,用羊角锤把铁钉钉入木板。)

问:那我们能否借助其他工具来完成呢?如何拔? 二、新课学习: (一)自主学习杠杆 (阅读64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杠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力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阻力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如图1所示,杠杆OA在力F1、F2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l2是力F2的力臂,在图中画出F1的力臂和力F 总结:画力臂的方法

针对训练: 1、课后练习3题 (二)探究杠杆的平稳条件 阅读课本P65页内容,小组合作结合图 13.4—5 ,按步骤进行探究杠杆的平稳条件 ,完成P65页表格数据 分析表中数据讨论,总结杠杆的平稳条件:

用字母能够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教材“杠杆的应用”部分 小组讨论并交流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举例并说明。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成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四、当堂达标: 综合能力训练P64页,基础训练部分

图1 第5节 其他简单机械 编写教师:赵新 宫里中学 学习目标: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依照要求组装和使用滑轮组 4、通过科学世界了解轮轴和斜面及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 学习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形 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 提问:杠杆能够分成几种?省力杠杆的特点是什么?

阅读课本图13.5-1并讨论:要将一袋大米提到二楼,他是向什么方向用力的?什么缘故胖子能拉上去,但首瘦子不行,那个装置能省力吗? 升国旗时,是向哪个方向拉绳子的呢?

(二)探究新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