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49份) 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5篇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2.教学目标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4)德育目标: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3.难点和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1.选择教具依据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2.教具: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三、处理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四、教法,学法1.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2.学法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教学过程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电流,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资料]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11a81c1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16.png)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九年级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2)提高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力和运动1.1 力1.2 运动和力的关系1.3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第二章压强和浮力2.1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2.2 液体的压强2.3 浮力及其计算第三章机械能3.1 动能和势能3.2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3.3 热机和效率第四章杠杆和滑轮4.1 杠杆的平衡条件4.2 滑轮和轮轴4.3 斜面和滑轮组的应用第五章声现象和光现象5.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5.2 声音的应用5.3 光的传播和反射5.4 光的折射和透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与掌握。
(2)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物理实验技能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
(2)压强的计算和应用。
(3)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4)杠杆和滑轮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5)声现象和光现象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实验教学:利用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3.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作业与测验: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电与磁(电学)6.1 静电现象6.2 电流与电路6.3 欧姆定律6.4 串并联电路6.5 磁现象第七章能量与能源7.1 内能与热量7.2 热机7.3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八章现代通信技术8.1 通信原理8.2 移动通信8.3 互联网与光纤通信第九章设计与制作9.1 简单机械的设计与制作9.2 电路设计与制作9.3 红外线与紫外线应用第十章物理学与高科技10.1 纳米技术10.2 磁悬浮技术10.3 航天与卫星技术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电与磁(电学):重点:电流与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磁现象的理解与运用。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49份)人教版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49份)人教版第十三章《内能》单元复习【复习目标】1.认识分子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2.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内能和温度的关系;学会辨别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知道比热容的概念及单位,学会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有关热现象。
5、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能辨别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6、经历探究物体吸热能力的过程,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7、利用探究性研究活动,养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①内能的改变;②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③热量的计算。
难点:①分子热运动;②内能的理解。
③比热容的理解。
【学具准备】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集气瓶、打气筒、水和食用油等,以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案。
【知识构建】【复习进程】[创设情境](播放“海陆风”flash动画,同时提出问题)无论是白日还是夜晚,人们漫步在海滨,总会感触习习的海风迎面吹拂,十分畅快,如许的风非常柔和,平日情况下,它白日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上,景象上把这类风称为“海陆风”,你能否运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海陆风”构成的原因呢?(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切入主题,更好的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形象的flash动画可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避免形成复习课的枯燥感。
)[专题复习]专题一:分子动理论知识聚焦1.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组成的;扩散征象证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运动跟_______有关,温度越高,___________越剧烈。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若何利用烧杯、冷水、热水、红墨水、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等探究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和分子间作用力。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共有十五个章节。
本节课为第一章,主要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力、质量、速度等。
2. 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难点1. 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进行解释。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质量、速度等,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物理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巩固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二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以及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七、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分析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1【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3.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
能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平均速度。
【知识结构】运动图像:有两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2米/秒、4米/秒,请分别画出它们的图像一、热身训练:1.运动员在跳伞过程中,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的, 选择降落伞作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____的。
2.飞机作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______________作参照物的。
3. 5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时4. 54千米/时=______________米/秒二、典型例题: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迎面走来的行人B.路旁的树木C.小红骑的自行车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3.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在3秒内经过3米,在4秒内经过4米,则对此摩托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4.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时,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运动路程 S/m 汽车A 0.1 0.2 0.3 0.4汽彻B 0.2 0.4 0.8 1.2运动时间t/s 汽车A 1 2 3 4汽车B 0.5 1 2 3(1)试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右图5-11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车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和汽车B的快慢程度.(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分析出两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长三、课堂巩固:1.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两人都是___________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是_________的。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材分析《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材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综合素质为目标。
全册内容共分为20个单元,涵盖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本册教案旨在通过物理实验、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物理现象和实验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教学难点:物理现象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进行评价。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七、教学计划根据学期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49份)人教版13(优秀教案)

第五节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经过实验研究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进一步练习电路的连结。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娴熟使用电流表。
过程与方法经过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经历科学研究的七个环节,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研究活动,建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养成小构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以及对待实验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谨慎的科学作风。
【教课重难点】要点:.电流表的使用。
.研究串连和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难点:.并联电路的连结。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过程的指导。
【教课准备】或【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演示电路板一块、干电池两节、规格不一样的小灯泡两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学生用(每组):干电池两节、小灯泡多个(灯泡个、灯泡个、灯泡个)、学生用电流表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教课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建情形,【创建情境】察看小彩灯的发光状况,、出示一串小彩灯,接通电源使其发光,问:小彩灯引入新课是如何连结的?串连。
、课件播放家庭照明电路顶用电器工作状况。
观看家用电器工作状况,问:家用电器是如何连结的?并联。
渡:我生活中常的路有串路和并路。
你知道它的流有什么的特色?、出示路板:两个格不一样的小灯泡串。
合开关后,一灯亮,一灯暗。
【揭露】两个灯泡的亮度不一样,能否是通两个灯泡的流不一呢?我今日就来研究一下串、并路中流的特色。
板:§串、并路中流的律( 意:激学生趣,学生的极性,将其思很快拉到物理堂上,同通接串路,接下来的作,也学生的猜想供给感性资料。
)二、合作研究,(一)研究、合作研建构知【提出】出示两灯串(一)研究串的路,:串路中路的流律各的流之有什么关——提出系呢?——猜想假【猜想假】在串路中,各点的流是的。
——学生勇敢猜想,并明猜想的依照。
【方案】要想你的猜想能否正确,就要用流表量路中的流,找出串路中各的流关系,你能出研究串路各流关系的方案?防止出不用要的误差,提出以下学生思虑:1、个需要哪些器械?、需要量哪些点的流?你能出量各点流的路?、用几个流表去?察到:两灯亮度不一样。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章节一:力和运动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b. 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c. 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2. 教学重点:a. 力的概念和作用。
b.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c.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3. 教学难点:a.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b. 牛顿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b.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作用的两种效果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c. 示范: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d. 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应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教案章节二:压力和浮力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大小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重点:a.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浮力的大小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3. 教学难点:a. 压力和浮力综合应用问题的解决。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压力的存在和作用。
b. 讲解:讲解压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浮力的大小计算和物体浮沉条件。
c. 示范:进行压力和浮力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d. 练习:让学生应用压力和浮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案章节三:简单机械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b. 让学生掌握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重点:a. 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b. 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3. 教学难点:a. 杠杆和滑轮组综合应用问题的解决。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简单机械的作用。
b. 讲解:讲解杠杆的分类、特点以及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c. 示范:进行简单机械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d. 练习:让学生应用简单机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案章节四:声现象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复习【复习目标】1. 认识分子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2. 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内能和温度的关系;学会辨别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 知道比热容的概念及单位,学会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有关热现象。
5、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能辨别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6、经历探究物体吸热能力的过程,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7、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养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①内能的改变;②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③热量的计算。
难点:①分子热运动;②内能的理解。
③比热容的理解。
【学具准备】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集气瓶、打气筒、水和食用油等,以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案。
【知识构建】【复习过程】[创设情境] (播放“海陆风”flash动画,同时提出问题)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漫步在海滨,总会感到习习的海风迎面吹拂,十分畅快,这样的风非常柔和,通常情况下,它白天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上,气象上把这种风称为“海陆风”,你能否运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海陆风”形成的原因呢?(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切入主题,更好的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形象的flash动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形成复习课的枯燥感。
)[专题复习]专题一:分子动理论✧知识聚焦1.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组成的;扩散现象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运动跟_______有关,温度越高,___________越剧烈。
3.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如何利用烧杯、冷水、热水、红墨水、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等探究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和分子间作用力。
✧探究一: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典题探究)例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B.美味佳肴的香气扑鼻C.通过嗅觉可以鉴别醋和酱油 D.刮风时尘土飞扬(技巧归纳)分子运动只能通过一些现象表现出来,而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
不要把宏观微小颗粒的机械运动或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误认为是分子运动。
(学以致用)1.如下图所示将一滴红墨水滴入烧杯中,整杯水都变红了,这种现象叫做_____,扩散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______看到墨水分子在运动(选填“能”或“不能”)。
我们通过扩散现象来验证分子的运动,这里运用了物理学中的_______法。
实验中我们将看到_______杯中的墨水扩散的快。
这个实验表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___________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___________。
2.下列实例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A.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咸味C.扫地时灰尘飞扬D.香水瓶盖打开后能闻到香味(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分子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及其影响因素,注重对物理方法的复习。
)探究二:分子作用力(典题探究)例2、以下四张图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的是( )A B C DA.滴在热水中的墨水使热水很快变色B.端面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C.磁铁对铁钉有吸引力D.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技巧归纳)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这种力是微观的,看不见的,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学以致用)1. 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
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下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这是因为。
可见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力。
2. 清晨树叶上的露珠看起来呈了球状,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间隙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分子之间存在斥力(设计意图:通过典型实验和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加深学生对分子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专题二:内能✧知识点聚焦:1.物体内部做无规则运动的和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 物体都具有内能。
同一物体,在相同物态下,温度越高,内能越,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
3.物体在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它是一个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数量。
4. 和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内能的。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内能和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的。
✧实验设计:如何利用烧瓶、打气筒、空气压缩引火仪等探究物体内能的改变?✧探究一:影响内能大小因素(典题探究)例3、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B、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C、相同温度1kg的水和1g的水内能相同D、质量为1kg温度为0℃的水和质量为1kg温度为0℃的冰内能相同(技巧归纳)内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和状态有关,分析物体内能大小时需要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学以致用)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烧开的水有内能 B.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有内能C.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会增大 D.水结冰时温度不变,所以内能不变(设计意图:判断或比较物体的内能大小时,学生往往只考虑温度这一个因素,通过分析例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切忌只从某一个角度去分析问题。
)✧探究二:内能与温度、热量的关系(典题探究)例4、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B.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大C. 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D.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大(技巧归纳)准确把握三者关系:物体吸收(放出)热量,内能增加(减少),但温度不一定升高(降低),如晶体熔化与液体沸腾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不变;反之,物体温度升高(降低),内能增加(减少),但不一定吸收(放出)热量,可能通过做功改变内能。
(学以致用)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D.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内能一定增加B.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内能一定减少C.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吸收了热量D.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设计意图:内能与温度、热量的关系是本章难点,在分析例题,总结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第1题辨别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第2题辨别内能与热量的关系,突破本章难点。
)✧探究三:内能的改变(典题探究)例5、下列物理现象中,属于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冬天晒太阳人会感到暖和B.饮料放入冰箱冷藏室会变凉C.锯木头时锯条会变热D.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会变凉(技巧归纳)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所以物体内能改变了可能是做功、可能是热传递。
区分物体内能改变的方法:做功是内能和其他能之间的转化,与物体的宏观运动有关,是“看的见”的,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与物体的微观运动有关,是“看不见”的。
(学以致用)1.如下左图所示,手冷时对手“哈气”,手会暖和。
这是通过方式来增加内能的。
2.如上中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会看到棉花燃烧,这个现象说明。
3.如上右图所示,瓶内装有少量的水,水上方有水蒸气,塞紧瓶塞,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发现塞子从瓶口跳起,同时瓶口出现大量“白雾”,这个现象说明了物体对外做功内能。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和两个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做功和热传递均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区别是:做功与物体的宏观运动有关,是“看的见”的,热传递则与物体的微观运动有关,是“看不见”的。
)专题三:比热容✧知识点聚焦1.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的符号用表示,它的单位是,单位的符号是。
2.它是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的物理量,它是物质本身的一种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利用酒精灯、烧杯、温度计、水、食用油等来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探究二:比热容(典题探究)例6、如图甲所示是教科书上提供的“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
实验方法是: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加热,在吸收热量相同时,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大小。
小雨经过分析思考,将实验装置加以改进,如图乙所示。
⑴实验中采用的主要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与图甲的实验装置相比,图乙的优点是:更容易控制__________ 相同。
⑶图乙的实验操作中存在一处错误:没有控制_________ 相同。
⑷图甲的实验物体吸热多少用_________表示,用到了物理中的________法,使水和食用油升高到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越长的表示吸热能力越_________,比热容越____________。
⑸图乙改正错误以后继续实验,加热相同的时间,温度升高越多的表示吸热能力越_________,比热容越___________。
(技巧归纳)方法一:初温、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升高较高的物质比热容小。
方法二:初温、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升高一样的温度,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大。
(学以致用)1.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B.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C.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D.物体的比热容与温度、质量都没有关系2.如下图所示,夏天在海边玩耍,为什么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是凉的?3.如下图所示,汽车司机用水来给发动机“降温”,是什么缘故?(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方案的设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认识到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反馈练习2、3是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
) 探究二:热量的计算(典题探究)例7、太阳能热水器内装100kg的水,阳光照射一天后,水温从20 ℃升高50℃,则热水器内的水吸收了多少热量?【技巧归纳】:明确升高与升高到或降低与降低到的含义。
(设计意图:练习使用吸热放热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分析、计算的能力。
)【达标检测】1.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剂,这是利用了水的__ 的性质;一辆汽车的水箱中装有10kg水,如果这些水的温度都升高了50℃,则它吸收的热量是__ _J[ c水=4.2×103J/(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