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学习笔记整理(期末复习用11)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期末资料整理(唐-宋)

古代文学期末资料整理(唐-宋)

唐代士风1.心态:自信与豪迈(国力强大、文化进步、入仕自主权)2.生活:(1)漫游之风(田园诗,山川神道,边塞诗,市井题材)(2)入幕—入仕—贬谪(3)读书山林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儒释道融合唐代文学风貌:内容壮阔、情调昂扬、音韵和谐、意境圆融、整体雍容浑厚;外向、抒情,富于理想色彩、浪漫情调;“声律与风骨俱备”,文质斌斌,尽善尽美。

唐代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歌颂山水田园的宁静温馨,抒写隐逸生活的情趣;边塞诗派高适、岑参,侧重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边塞战士不畏艰苦、英勇报国的英雄气概元白诗派白居易和元稹新乐府诗人,继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追求奇崛险怪的诗风,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

白话诗派唐代散文:中唐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使文体革新取得成功。

唐代小说:唐传奇,即文言短篇小说,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编《传奇》小说集。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唐人开始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

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

其小说不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塑造了十分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

唐五代词:词----曲子词的简称,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

保存于敦煌石窟的“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

唐代文人词的创作,始于中唐白居易等人。

到晚唐五代,词逐渐成熟。

有两大创作中心。

★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

初盛唐干时用世——慷慨激昂、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中唐忧时拯世——面对社会危机的忧患意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晚唐愤世嫉俗——无力挽狂澜于既倒,用文学痛心国事、哀伤时局、讥刺政治,作最后的抗争。

古代文学超详细整理笔记

古代文学超详细整理笔记

此章重点记忆《诗经》《屈原》神话(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最早的叙事文学)神话,简单讲,即关于神异形象的故事。

上古神话,本质上来说则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马克思概括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神话“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此书中。

2、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①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②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如庄子散文,《西游记》等。

书面散文1、甲骨文:前辞(某时某地某人占卜)命辞(问占卜何事)占辞(观察卜兆后的判断)验辞(追记事件以验证卜事灵验与否)2、《易经》: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称为《易经》。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易经》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yao辞而言。

历史散文主要记载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以及统治者,谋臣策士的言论等。

历史散文的发展分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以《尚书》《春秋》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1、《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

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继代史,鲁国史官记录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时期的大事,并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类,故名为春秋。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在⽇常的学习中,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刻清醒了?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以下是店铺精⼼整理的中国古代⽂学知识点整理,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中国古代⽂学知识点整理1 先秦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娲(wā)补天、后羿(yì)射⽇、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等。)

2、先秦散⽂ A、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称六艺 (《乐》)。 B、历史散⽂。 《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梁传》《公⽺传》。 C、诸⼦百家散⽂著名的有: ①⽼⼦,李⽿,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著有《道德经》。 ②孔⼦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论语》是孔⼦弟⼦记载孔⼦和他的学⽣⾔⾏的书。(《 季⽒》《荷》)

③墨⼦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墨⼦》53篇。 ④孟⼦名轲,字⼦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是孟⼦学⽣记录孟⼦⾔⾏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鱼我所欲也》。)

⑤庄⼦,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庖丁解⽜》) ⑥荀⼦, 战国儒家,著《荀⼦》32篇。(《劝学》) ⑦韩⾮⼦,法家,著《韩⾮⼦》。(《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疑邻》。 ) ⑧《吕⽒春秋》⼜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 ①《诗经》。《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法是⽐、兴、赋。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唐 poetry1. 李白: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杜甫: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白居易: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王之涣: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5. 孟浩然: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6. 骆宾王: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7. 元稹: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8. 刘禹锡: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二、唐 prose1. 韩愈: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柳宗元: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白居易: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颜真卿: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三、唐 fiction1. 《红楼梦》:作者、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含义2. 《长恨歌》: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玉簪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四、唐 drama1. 《长生殿》:作者、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启示2. 《汉宫秋》: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钟馗捉妖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五、唐诗词典故解析1. 李白《将进酒》: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2. 杜甫《登高》: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4. 王之涣《登鹳雀楼》: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5. 孟浩然《登高》: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六、宋词1. 李清照: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辛弃疾: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苏轼: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杨万里: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5. 文天祥: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七、元曲1. 关汉卿: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白朴: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马致远: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八、宋元戏曲1. 《西厢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2. 《庐山谣》: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南柯太守传》:作者、主题、作品特点九、文艺理论1. 《文心雕龙》:作者、主要内容2. 《诗经》:主题、作品特点、影响3. 《红楼梦》: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含义十、阅读理解题1. 《诗经》中,“庖丁解牛”的“牛”,代表什么?2.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古原草”与离别的主题关系如何?3.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中,对“游山西村”的描写,反映了什么?。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整理1.《世说新语》内容:《世说新语》的原名是《世说》。

其编纂者为刘义庆。

其主要内容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

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2.《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南方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加工,润色而成的一组抒情诗。

共11篇:《东皇太一》《国殇》《礼魂》《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

其具有明显的表演性,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

艺术成就: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和人神杂糅的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活的神灵形象。

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善于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景物、环境气氛与描写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语言清丽华美,简练传神,音调铿锵,韵味悠长。

3.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近之处。

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及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6.永明体:齐梁陈三代是新诗体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所谓新诗体,是与古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永明间,故又称永明体。

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而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这就是永明体产生的过程。

7.诗经四家诗:四家诗是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毛四象诗说的合称。

《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

8.《毛诗传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

集古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诗》的《诗故训传》作注。

1.陶渊明的艺术渊源及艺术特点:特点:①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状,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悟出之理。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1、“三言”:是冯梦龙编篡整理,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2、“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3、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剧作的合称。

4、被正史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学家是宋濂。

5、明初诗坛并称的“吴中四杰”指高启、杨基、徐贲、张羽。

以高启、杨基的诗成就最高。

6.被清赵翼推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的诗人是高启。

“青丘子”是高启的自号。

7、“袁白燕”指明初诗人袁凯。

8、明弘治年间茶陵诗派的领袖人物是李东阳。

9、明中叶取得重大成果的散文流派是唐宋派。

10、明后期思想与文学革新的旗手是李贽。

童心说的提出者是李贽。

11、“竟陵派”代表人物是钟惺、谭元春。

大力提倡的诗歌风格是“幽深孤峭”。

12、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是张岱。

13、大抵论明诗者,都推陈子龙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14、《金瓶梅词话》的作者署名为兰陵笑笑生。

15、明代“四大奇书”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16、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

17、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

18、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江左三大家”的诗人是龚鼎孳。

19、“南施北宋”指施润章、宋琬;“南朱北王”指朱彝尊、王士祯。

20、“神韵”说是王士祯诗歌理论的核心。

21、“格调”说的提出者是沈德潜。

22、“肌理”说的提出者是翁方纲。

23、“性灵”说的提出者是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24、以诗、书、画“三绝”见称的“扬州八怪”之一的诗人是郑燮。

25、在文学史上标志着古典文学时代终结和近代文学纪元开端的人物是龚自珍。

26、最早从理论和创作上为“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

27、“阳羨词派”的领袖是陈维崧,“浙西词派”的领袖是朱彝尊。

28、曹贞吉、顾贞观和纳兰性德被誉为“京华词苑三绝”。

29、清初三大散文家指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语文期末考试古文知识整理

语文期末考试古文知识整理

语文期末考试古文知识整理古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在语文期末考试中,古文部分常常是学生们备考的难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古文知识,我将从文言文基本功、古文阅读技巧和常见古文篇目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文言文基本功文言文的基本功包括拼音、释义和句式排列。

在备考中,同学们需要熟练掌握常用文言文的拼音和释义,掌握常见字词的读音与含义,建立起较为丰富的词汇量。

同时,同学们还需重点掌握句式的排列特点,了解主谓宾结构的基本组成以及修饰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这有助于把握句子的整体结构和理解文意。

二、古文阅读技巧1.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在备考古文阅读时,我们需要将精细阅读与泛读相结合。

首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与结构,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然后再通过仔细阅读每个句子,捕捉细节,理解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手法。

2. 理解上下文的关系:在古文阅读中,我们需要注重上下文的关系。

通过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修辞手法和推理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3. 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标点符号在古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

标点符号往往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节奏,有助于把握句子的整体意义。

三、常见古文篇目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

同学们需要重点掌握《论语》中的常见篇目,理解其中的思想观点和道德标准。

2.《史记》:《史记》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同学们需要熟悉其中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作者的史观和写作手法。

3.《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大量的古代民歌和贵族乐府。

同学们需要熟悉其中的篇章,并能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感情。

4.《庄子》:《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的著作,内容讲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对生活的思考。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

元代文学课程学习要求•一、了解教材各编中所提及的文学史知识,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二、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并研读其代表作品。

参考书目《元代文学史》,邓绍基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元代文人心态》,么书仪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元杂剧史》,李修生著,江苏古籍出版社。

•《中国戏曲文学史》,许金榜著,中国文学出版社。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王季思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全元戏曲》王季思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关汉卿研究资料》李汉秋、袁有芬编,上海古籍出版社《集评校注西厢记》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上海古籍出版社《五大名剧论》董每戡,人民文学出版社《元本琵琶记校注》钱南扬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元散曲》隋树森编中华书局•绪论•第一章元杂剧概说•第二章关汉卿的杂剧创作•第三章王实甫与《西厢记》•第四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与作品•第五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第六章元代散曲第七章元代诗文绪论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1.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2.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3.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4.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元曲第一章元杂剧概说一、元杂剧的渊源与形成上古:原始歌舞,巫与优的表演,戏曲雏型。

秦汉:角抵戏,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

唐代:参军戏,有参军、苍鹘两个脚色。

宋代:官本杂剧,有五个脚色,戏剧结构分为四部分。

金代:院本(与宋杂剧近似的戏剧),诸宫调(说唱文学)。

元代: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戏剧形式。

元杂剧在元代各类文学作品中成就最高,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代艺术。

二、元杂剧的体制特征1、剧本结构:一般一剧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曲(词):歌唱部分宾白:语言部分科(介):动作部分2、演唱体制:用北曲演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文学》学习笔记整理一、先秦文学(一)《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1、“六义”:风、雅、颂;赋、比、兴2、内容:风—15国风(15个地区的民歌),共160篇(文学成就最高)雅—(大雅31、小雅74)105篇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40篇3、形式: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即譬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二)楚辞《楚辞》,楚地民歌。

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是其代表人物。

1、屈原作品25篇:《离骚》、《九歌》《九章》等。

2、宋玉的作品:《九辩》;“赋”5篇。

(三)先秦散文(1)先秦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2)先秦诸子散文儒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3)体例《论语》——“语录体”;《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通史;《汉书》——“纪传体”的断代史。

二、秦汉文学(前206-公元220)(一)汉赋(1)汉赋发展的三阶段1、“骚体赋”(汉初——汉武帝初年的七、八十年间)贾谊的《吊屈原赋》;小赋向大赋过渡时期枚乘的《七发》2、“大赋”(汉武帝——东汉和帝、安帝的200多年间)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3、“小赋”(东汉顺帝——汉末近百年间)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二)汉乐府1、汉乐府汉武帝时的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诗歌、乐曲,以及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诗”。

2、“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辞》3、《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为文人“五言诗之冠冕”(三)散文1、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2、贾谊的《过秦论》;晁错的《论贵粟疏》3、司马迁的《史记》4、东汉班固的《汉书》5、王充的《论衡》三、魏晋南北朝文学(220-589)(一)建安诗歌1、建安诗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孔融)。

王粲在“七子”中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

2、“建安风骨”汉魏之际的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三曹、建安七子等人为代表的文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其创作具有慷慨悲凉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

3、代表作品曹操:《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丕的《典论·论文》。

曹植:《白马篇》《洛神赋》曹植的《洛神赋》中描写美女的句子有:“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王粲:《七哀诗》。

4、“才比子建,貌比潘安”中,“子建”指曹植;“潘安”指潘岳。

(二)正始诗人“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其中,阮籍与嵇康成就最高。

(三)太康诗人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四)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其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饮酒·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饮酒·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风格“自然平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五)谢灵运代表作《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六)“永明体”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等强调声韵格律的诗风,又称新体诗。

(七)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八)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九)南北朝乐府民歌1、南朝乐府民歌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2、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真实地记录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北方民族的刚强爽直,充满了北方的景色和风趣。

《西洲曲》和《木兰辞》,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十)散文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十一)文学理论建安曹植的《典论·论文》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四、隋唐文学初唐诗坛1、贞观诗风:产生于贞观时期,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

贞观诗歌的政治性较强,贞观社会积极、健康的政治情况,反映在诗歌中的是贞观君臣建功立业、励精图治、雍容自信的向上的精神风貌。

受南朝文化的影响,贞观诗风由刚健质朴趋向表现技巧的贵族化和宫廷化。

“上官体”是其代表诗风。

2、上官体: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3、武后时期的“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杜审言在五律方面的成就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4、沈佺期、宋之问沈、宋的诗歌贡献,主要是声律方面,他们把已经成熟的律诗形式肯定下来,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5、王绩王绩在《野望》等诗歌,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纯朴疏野的意境。

6、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主张: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卢照邻的《长安古意》7、刘希夷的名作《代悲白头吟》: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8、初、盛唐之交的“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其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9、陈子昂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盛唐诗歌(一)张说、张九龄1、张说(667—730),盛唐前期文坛领袖。

主要功绩:阻遏了文学的浮华倾向。

2、张九龄:张说之后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也是深为时人宗仰的文坛宗匠。

创作主要表现自己如何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的人格操守。

代表作:《感遇》十二首;《望月怀远》《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

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全诗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

因望而怀,寓怀于望。

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第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

五、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怜光满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入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

七、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情人”;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

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

(二)孟浩然、王维与山水田园诗派(1)盛唐山水田园诗人(2)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以孟浩然、王维为主要代表,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的诗歌流派。

(3)主要代表作家: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健、祖咏等。

1、孟浩然(689—740)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是唐代大量写作山水景色与隐逸生活的第一人。

他的田园隐逸诗主要风格特色是恬淡淳厚,如《过故人庄》。

2、王维(701—761)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另一位著名诗人,有“诗佛”之称。

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

王维的思想与诗歌创作可以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①前期。

他积极仕进,奋发有为,诗歌创作以政治诗、边塞诗为主。

他的边塞诗如《观猎》写将军的游猎活动,基调积极乐观,具有盛唐时代雄壮豪放、积极浪漫的特色。

《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②后期。

由于生活上和政治上的一系列挫折,思想趋于消极,隐遁山林,笃志奉佛,其创作题材也转向了山水田园,追求一种幽暝、恬适而又空灵的静美境界。

《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一种清幽澄净的意境,寄寓着作者宁静淡泊的心情,形成一种空寂旷淡的艺术风格。

突出特点是“诗中有画”。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派1、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描绘壮阔苍凉、绚丽多采的边塞风光,抒写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的诗歌流派。

2、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灏、王翰等。

4、代表作家与作品①高适存诗200余首有的慨叹身世,抒发怀才不遇;有的反映民生疾苦,同情百姓。

还有一些送别应酬诗。

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燕歌行》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②岑参:一生中曾两次出塞有丰富的边塞生活的阅历。

他的边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独特。

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风格特点:题材新奇,色彩瑰丽,想象奇特而又夸张合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