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与矿物学》教学大纲
地质大《结晶学与矿物学》教学大纲

《结晶学与矿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结晶学与矿物学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16编写人: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结晶学与矿物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
它为以后各有关专业课程,尤其是晶体光学和三大岩石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并为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服务。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第一章晶体和非晶质体 2 学时晶体的定义;空间格子;晶体的基本性质第二章晶体的对称 2学时对称的概念和晶体的对称;对称操作和对称要素;对称型的概念;晶体的对称分类第三章晶体定向和结晶学符号 2学时晶体定向;晶面学符号第四章单形和聚形 2学时单形的概念;47种几何学单形;单形符号;聚形第五章实际晶体和晶体的规则连生 2学时平行连生;双晶;实际晶体和晶面花纹第六章矿物的晶体化学 2学时元素的离子类型;原子和离子半径;球体的最紧密堆积原理;配位数和配位多面体;类质同象;有序-无序结构、同质多象及多型第七章矿物的物理性质 2学时光学性质;力学性质;其它性质第八章矿物的成因和成因标志 2学时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矿物的形成条件;矿物的变化第九章矿物的分类和命名 2学时第十章自然元素大类第十一章卤化物矿物大类第十二章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大类 2学时简单硫化物;对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第十三章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大类 2学时氧化物;氢氧化物第十四章硅酸盐矿物 8学时岛状硅酸盐亚类;环状硅酸盐亚类;链状硅酸盐亚类;层状硅酸盐亚类;架状硅酸盐亚类第十五章其它含氧盐矿物 2学时碳酸盐矿物;硫酸盐矿物;其它含氧盐矿物三、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和实验各环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晶体和矿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结晶学部分要求进行晶体理想模型分析,找出全部对称要素、确定所属晶系和晶族,然后对晶体进行定向,求出晶面符号、单形符号;矿物学部分要求掌握常见矿物的化学成份、内部结构、主要物性、成因产状,使学生掌握观察、认识和描述矿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用肉眼熟练鉴定近百种矿物,培养学生对地质问题的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教案 地质学和矿物

科学教案地质学和矿物科学教案地质学和矿物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物质组成和地球表面各种变化现象的科学学科,而矿物则是地壳中自然形成的固体物质。
地质学和矿物学是紧密相关的学科,通过学习地质学和矿物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认识地球资源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质学和矿物学。
教学目标:1. 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矿物的分类;2. 掌握常见矿物的特征和主要用途;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矿物的分类;2. 常见矿物的特征和用途。
教学难点:1. 掌握矿物的特征和用途;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设备;2. 常见矿物的样本;3.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教学活动安排:活动一:地质学基础知识介绍(30分钟)1. 引入地质学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 分享一些地质学的重要发现和地质学家的贡献;3. 引导学生思考地质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活动二:矿物分类与特征探究(40分钟)1. 向学生介绍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矿物的特征;2. 呈现一些矿物的实物样本,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的方式体会矿物的特征;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察和描述的结果。
活动三:矿物应用与展示(40分钟)1. 分组进行矿物应用调查研究,了解矿物在工业、建筑和医药等方面的应用;2. 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矿物的具体应用案例;3. 引导学生思考矿物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使用的意义。
活动四:实验探究地质学原理(50分钟)1. 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地质学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探究;2.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方式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3.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现象与地质学原理的关系。
活动五:地质短片观摩(30分钟)1. 向学生播放有关地质学的短片;2. 学生观看后展开讨论,分享个人的观影感受和对地质学的新认识;3.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地质学的实用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地质学与矿物学 ppt课件

地质学与矿物学岩层产状, 褶皱构造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谢玉玲,徐九华,李克庆第五章、地质构造(上)第一节、岩层的产状及其测定一、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二、岩层的产状及产状要素三、岩层产状的测定和表示方法四、岩层的厚度和出露宽度第二节、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第三节、褶皱构造一、褶皱现象二、褶曲的要素三、褶曲分类及力学分析课后复习第五章、地质构造是指地质体(岩层、岩体或矿体)存在的空间形式、状态及相互关系,是地质作用(地壳运动等)所造成的岩石(或矿体)变形、变位等现象。
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们主要包括褶皱、断裂等。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1)理论意义:用于研究地壳运动的历史2)对成矿预测、找矿及矿产开采有实际意义:地壳中矿产的分布,矿床的形成,矿体的形态、产状等都受到地质构造控制,成矿后的构造又对矿体起破坏作用。
3)地质构造还对岩石的稳定性等产生影响。
一、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水平岩层:沉积物固结成岩石后,未受到强烈的水平运动,只是升降运动,因此,岩石仍保持水平状态。
岩层近于与水平面平行。
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主要是水平运动的结果使岩层改变了原始的状态。
岩层与水平面呈一定的角度斜交。
直立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地层直立。
岩层与水平面垂直。
二、岩层的产状及产状要素产状三要素: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交线(走向线)所指的方向倾向:垂直于岩层的走向线做垂线(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倾向线,倾向线从高向低所指的方向叫倾向倾角:倾向线与倾斜线之间的夹角叫倾角。
倾角<5度时叫水平岩层倾角在5-90度之间时叫倾斜岩层倾角为90度时叫直立岩层:倾斜线与倾向线之间的夹角。
α视倾角(假倾角):在斜交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β真倾角与视倾角之间的关系:真倾角总是大于或等于视倾角。
据剖面线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及真倾角可计算视倾角,公式如下:tgβ=tgα.sinΥΥ是岩层走向与剖面线间的夹角三、岩层产状的测定及表示方法1. 岩层产状的测定罗盘的构造和使用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记录岩层产状时一般只记录倾向和倾角)岩层产状测量地质工作者在野外测量岩层产状2. 产状的表示方法:方位角法:140°∠30°(罗盘的读数)象限角法:北40°东∠30°3. 在地质图上常用符号表示27°东(E, 90°)(360)北(N, 0°)西(W ,270°)南(S, 180°)东(E, 90°)北(N, 0°)西(W ,90°)南(S, 0°)方位角法象限角法50°75°SC O四、岩层的厚度和出露宽度1.真厚度(T):岩层顶面和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垂直于岩层走向剖面表现出的厚度)2.视厚度(h):斜交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出现的厚度。
矿石学教学大纲

矿石学教学大纲引言:矿石学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内部产生的矿石及其相关矿物的形成、结构、性质和矿石资源的生成规律等问题。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矿石学教学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矿石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矿床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目的和要求1.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矿石学,使学生了解矿石和矿床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掌握矿石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地质作用的关系,深入了解矿床的形成条件和成矿规律,并掌握常见的矿石勘查和评价方法。
2. 课程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地质学和矿物学基础,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地质知识和矿石学理论解决矿床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矿石学概论a. 矿石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矿石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体系c. 矿石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矿石的分类和特征a. 矿石的分类方法和原则b. 基本矿石分类的特征和例子3. 矿物与矿石a. 矿物的定义和特征b. 矿物分类及其与矿石的关系c. 常见矿物对矿石形成的约束4. 矿石的形成与演化a. 矿石形成的条件和机制b. 矿石的演化过程和主要控制因素c. 矿石与地质作用的关系5. 矿床的分类与成因a. 矿床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b. 主要矿床类型的特征和成因c. 矿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6. 矿石勘查和评价a. 矿石勘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流程b. 矿石资源评价的概念和主要指标c. 优选矿石勘查区域的方法和技术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室实践和现场考察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矿石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矿石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和观察,并撰写实验报告。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1. 主教材:《矿石学教程》2. 参考资料:a. 《矿石与矿床学》b. 《矿石学基础》c. 《地质学基础》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矿石学概论2. 第二周:矿石的分类和特征3. 第三周:矿物与矿石4. 第四周:矿石的形成与演化5. 第五周:矿床的分类与成因6. 第六周:矿石勘查和评价7. 第七周:复习和总结结语:通过本矿石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矿石学学习计划,使他们对矿石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编号:0114021B3学时/学分:48/3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基础/必修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一、课程目标与定位《地质学基础》是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知识平台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是研究土木工程建设项目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也是知识面较宽、工程性、综合性较强的自然科学。
《地质学基础》所包含的知识、理论既是土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又是为后续的专业模块课学习和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安全为目的,围绕地质条件和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
二、课程从属项目关系本课程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专业必修技术基础课程,侧重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
涉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有关内容,这些内容对该门课程起到了完善和补充的作用。
与本课程联系较为密切的是《测量学》、《力学》、《工程岩土学》、《土质土力学》。
先修课程:大学基础理论课程后续课程:《工程岩体力学》、《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地下工程检测技术》、《隧道工程》。
三、课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基础安全为目的,围绕土木工程项目的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地质思维能力、地质时代概念的建立和地质作用过程的感性认识,并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以及地质理论知识在岩土与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为专业课学习和将来实际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矿石学教学大纲

矿石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的
矿石学是矿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通过研究和教授矿石的组成、性质和成因,培养学生对矿石的识别、分类、鉴定和利用的能力。
本课程通过理论授课、实验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内部过程及其与矿石形成的关系,为学生后续的矿床学、矿石资源评价与开发等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1. 矿石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了解矿石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掌握基本概念与术语,了解矿石学与矿床学、矿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2. 矿石的成因与分类
学习矿石形成的基本过程和机制,掌握矿石分类的原则和方法,能够将矿石按照其成因和性质进行分类。
3. 矿石的主要成分与结构特征
研究矿石的主要成分和组成矿物的结构特征,掌握常见矿石的鉴别方法和技巧。
4. 矿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了解矿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相应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
5. 矿石的识别与矿石鉴定
学习利用光学显微镜等方法进行矿石的识别和鉴定,掌握常见矿石的鉴定技术。
6. 矿石的利用与开发
介绍矿石的利用和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矿石资源的评价与开发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矿石的成因与分类
学生需要理解矿石形成的基本过程和机制,并能够根据矿石的成因和性质进行分类。
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内学时:136 学分数:8.5一、目的与教学要求《地质学基础》物探、石油、水文等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上述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的最重要的地质学课程。
本课程涉及了地质科学的各个分支的核心部分,不仅教给学生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方向与现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地球及地质作用、矿物及岩石、构造运动及产物、古生物及演化、相分析及地史等诸方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知识,并具有肉眼鉴定和描述50余种矿物、30余种岩石,收集与阅读地质资料,绘制相应地质图件,对一般地质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和野外工作打下必要的地质基础。
二、学时与适用范围本课程总学时数1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82学时,实习54学时。
本大纲适用于物探、石油、水文等专业或需要相当地质学基础知识的各专业的教学。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上述各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可作适当增减,以使学生在最少的学时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有用的地质知识。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讲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地质学的研究意义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地球(讲5)地球概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以及表面形态)。
地球的物理性质(密度、重力和内部压力、温度、磁性、电性以及放射性)。
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划分依据(外部圈层构造、内部圈层构造)。
地球的年龄和地质年代(地球年龄的测定方法与原理、地质年代的建立与地质年代表)。
第三章地壳和岩石圈(讲2)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陆壳和洋壳的划分、特点与相互关系)。
稳定状态地壳和活动状态地壳(地壳的活动性、地壳稳定区与活动区的特点)。
岩石圈(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和建立,全球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划分)。
第四章地壳的无机组成(讲4,实习4)地壳的化学组成(地壳的元素丰度与克拉克值特征)。
地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地质学基础是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主要讲授地球的构造、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质图等地质学基础知识。
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讲课与实验的比例为1:1。
课程着重培养学生野外地质现象的解释、肉眼鉴定矿物、岩石及判读地形地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为后续“应用地质学”等专业课程打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重点:1)理解内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2)常见矿物的形态、鉴定特征及物理性质3)常见岩石的结构、构造和肉眼鉴定4)地质年代和地层系统的划分和地质年代表5)岩层产状、各种地质构造(节理,断层,褶皱)的野外判别6)地形地质图的及其阅读2.课程难点:1)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理解2)矿物中主要物理性质的理解和鉴定3)地质构造的理解和野外识别4)地形地质图中地层、及各种地质构造的表现3.能力培养要求:熟练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熟悉肉眼鉴定矿物、岩石的方法和常见的岩石、矿物的鉴定特征。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并能给出合理的地质解释,能够熟练阅读地形地质图,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从事地质、采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课堂教学(23学时)1.地壳及地质作用概述(4学时)1.1 地球及地球的构造1.2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1.3 地壳的物质组成1.3 地质作用概述2.矿物(2学时)2.1 矿物的形态2.2 矿物的物理性质2.3 矿物的形成与共生(自学)2.4 矿物的分类及鉴定3.岩石(6学时)3.1 岩浆岩3.2 沉积岩3.3 变质岩4.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2学时)4.1 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4.2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4.3 我国地史简述5.地质构造(4学时)5.1 岩层的产状及其测定5.2 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自学)5.3 褶皱构造5.4 断裂构造5.5 地质构造与成矿的关系5.6 地质构造对矿山开采的影响(自学)5.7 大地构造简介6.地形地质图及其阅读(5学时)6.1 地形图简介6.2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用途6.3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填绘过程简介6.4 地形地质图的读图步骤6.5 不同产状的岩层或地质界面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6.6 不同地质构造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6.7 地形地质剖面图及其绘制方法实验教学(22学时)1.矿物的物理性质及肉鉴定(8学时)实验一自然元素,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的肉眼鉴定实验二氧化物、氢氧化物和卤化物的肉眼鉴定实验三硅酸盐矿物的肉眼鉴定实验四其它含氧盐矿物的肉眼鉴定2.常见岩石的肉眼鉴定(6学时)实验五岩浆岩实验六沉积岩实验七变质岩3.地形地质读图及地质剖面图的绘制(4学时)实验八地质图几何作图法实验九地形地质图的阅读实验十图切地质剖面图的绘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地质学基础是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主要讲授地球的构造、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质图等地质学基础知识。
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课程着重培养学生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肉眼鉴定矿物、岩石及判读地形地质图
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为后续“矿山地质学”等专业课程打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1)理解内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
2)常见矿物的形态、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主要鉴定特征
3)常见岩石的结构、构造和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
4)了解地质年代和地层系统的划分和地质年代表
5)岩层产状、各种地质构造(节理,断层,褶皱)的野外判别及描述方法
6)地形地质图的及其阅读
2.课程难点:
1)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理解
2)矿物中主要物理性质的理解和鉴定
3)地质构造的理解和野外识别
4)地形地质图中地层及各种地质构造的表现
3.能力培养要求:
熟练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熟悉肉眼鉴定矿物、岩石的方法和常见的岩石、矿物的鉴定特征。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方法,并能给出合理的地质解释;能够熟练阅读和使用地形地质图,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从事地质、采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
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课堂教学(22学时)
1.地壳及地质作用概述(4学时)
1.1 地球及地球的构造
1.2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1.3 地壳的物质组成
1.3 地质作用概述
2.矿物(2学时)
2.1 矿物的形态
2.2 矿物的物理性质
2.3 矿物的形成与共生(自学)
2.4 矿物的分类及鉴定
3.岩石(6学时)
3.1 岩浆岩
3.2 沉积岩
3.3 变质岩
4.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2学时)
4.1 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4.2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
4.3 我国地史简述
5.地质构造(4学时)
5.1 岩层的产状及其测定
5.2 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自学)
5.3 褶皱构造
5.4 断裂构造
5.5 地质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5.6 地质构造对矿山开采的影响(自学)
5.7 大地构造简介
6.地形地质图及其阅读(4学时)
6.1 地形图简介
6.2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用途
6.3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填绘过程简介
6.4 地形地质图的读图步骤
6.5 不同产状的岩层或地质界面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6 不同地质构造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7 地形地质剖面图及其绘制方法
实验教学(10学时)
1.矿物的物理性质及肉鉴定(2学时)
实验一自然元素,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的肉眼鉴定实验二氧化物、氢氧化物和卤化物的肉眼鉴定
实验三硅酸盐矿物的肉眼鉴定
实验四其它含氧盐矿物的肉眼鉴定
2.常见岩石的肉眼鉴定(2学时)
实验五岩浆岩
实验六沉积岩
实验七变质岩
3.地形地质读图及地质剖面图的绘制(6学时)
实验八地质图几何作图法 (2学时)
实验九地形地质图的阅读(2学时)
实验十图切地质剖面图的绘制(2学时)
四、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1. 徐九华、谢玉玲、李建平、李克庆编,《地质学》,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4版
参考书
1.Plummer C.C, McGeary D. and Carlson H. D.编,《Physical Geology》,WCB/McGraw-Hill, 1999年,第8版
2.Thompson R.and Turk,B.C 编,《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Geology》(2nd edition), (ISBN:
0 - 03- 024345 - 3)
3.Kent C. Condie, 1989, 《Plat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第3版)
2.赵珊茸主编,《结晶学及矿物学》, 地质出版社, 2005年, 第1版
3.陶世龙等编,《地球科学概论》, 地质出版社, 2005年, 第1版
4.夏邦栋主编,《普通地质学》, 地质出版社, 2005年, 第2版
5. 徐开礼等编,《构造地质学》, 地质出版社, 2004年, 第2版
6.路风香等编,《岩石学》地质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7.潘兆橹主编,《结晶学及矿物学》(上、下册), 地质出版社, 2001年, 第3版
8.赵珊茸主编,《结晶学及矿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