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计划”_人生故事

合集下载

曼哈顿计划的历史事件介绍.doc

曼哈顿计划的历史事件介绍.doc

曼哈顿计划的历史事件介绍曼哈顿计划的简介曼哈顿计划发生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由于当时的美国和德国纳粹在珍珠港进行了一场大战,而后,美国的科学家就提出了美国应该比德国纳粹率先造出原子弹这件事情。

因而,美国当时的总统罗斯福经过慎重考虑他同意了科学家的这种说法。

那么具体的曼哈顿计划是什么呢?关于曼哈顿计划是什么还要从美国制定这一计划开始说起。

在1941年12月6日,美国政治高层通过很长时间的决策,正式的制定了这一计划,并取名为曼哈顿绝密计划。

故而美国在之后,他们开始集结当时欧洲除了德国以外的所有国家的著名科学家。

终于,在历时半年的组织,这些科学家终于在1942年6月正式投入了这场研究之中,他们主要以核裂变反应为原理,设立一系列的研究方法,从而开始进行一步步实验。

美国政府当时对这一计划非常支持,而且投资了20亿美元。

终于,历时三年,在1945年7月16日这天,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而且依旧原计划制造出了两颗实用的原子弹。

因此,整个计划圆满的完成了。

在整个曼哈顿计划中,由于两个负责人思路清晰,应用了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整体指挥此次工程,最终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而且,也大大的缩短了整个工程的所耗用的时间。

不仅如此,曼哈顿计划更是促进了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后关于核和原子弹的飞速发展。

曼哈顿计划的真实性历史上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发生在世界第二次大战后的美国,由于当时的美国和德国纳粹在珍珠港进行了一场大战,而后,美国的科学家就提出了美国应该比德国纳粹率先造出原子弹这件事情。

因此,美国的政府高层经过商议,就制定了曼哈顿绝密计划。

然而,美国所拍摄的曼哈顿计划的影视剧一开播,就迅速掀起一股潮流,故而,令现代社会人们真正关心的就是曼哈顿计划到底是真实存在的吗?关于曼哈顿计划到底是真实存在的吗这个问题,根据各种历史数据统计以及资料显示,曼哈顿计划是真实存在的。

在1942年6月由欧洲各国除德国之外的所有著名的科学家都聚集在一起,进行研究原子弹的制造。

历史趣谈曼哈顿计划背景是什么 曼哈顿计划开始的时间

历史趣谈曼哈顿计划背景是什么 曼哈顿计划开始的时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曼哈顿计划背景是什么曼哈顿计划开始的时间
导语:曼哈顿计划制定于19世纪的美国政治高层,这个计划主要是将欧洲各国除了德国以外的所有科学家都聚集起来,进行研究核爆炸以及制造原子弹的计
曼哈顿计划制定于19世纪的美国政治高层,这个计划主要是将欧洲各国除了德国以外的所有科学家都聚集起来,进行研究核爆炸以及制造原子弹的计划。

并且曼哈顿计划耗资20亿,动用了2000多名文员,还有3000多名军事学家,更有1000多名科学家,这才共同的完成了这次计划。

那么,曼哈顿计划背景是什么呢?
关于曼哈顿计划背景是什么这个问题,还要从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开始说起。

首先,从曼哈顿计划发生的时间段来看,当时正处于世界第二次大战期间,德国纳粹正和欧洲各国进行厮杀,而且德国纳粹与美国在珍珠港进行了一场大战。

但是曼哈顿计划之所以会发生主要还是因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定了一个军事计划,这一计划是为了研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

因而,当美国和欧洲各国知道这个消息后,都人心惶惶,所以,美国的科学家就提议出:美国应该比德国率先造出实用性的原子弹,不然德国率先制造出来的话,迎接人类的将会是世界的毁灭。

所以,经过美国政治高层的商议以及决策,终于决定接受这位科学家的建议,因此,美国就制定了“曼哈顿绝密计划”,而且总统罗斯福也赋予了曼哈顿计划最高的权利。

因而,在1942年6月美国正式开启了曼哈顿计划,继而在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历时三年,完成了这个伟大的计划。

以上便是曼哈顿计划的背景,正是由于当时的一些客观因素才有了震惊世界的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开始的时间
生活常识分享。

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

创意读书卡今天,我读了《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故事》。

奥本海默出生于美国纽约,是家境富裕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是德籍犹太人,从小就移民到美国,后来在纺织界致富。

母亲是一个天才画家,她鼓励奥本海默接触艺术和文学,却在奥本海默九岁时去世。

奥本海默是早慧的天才,三年读完大学,192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以荣誉学生的身份毕业,他父亲很高兴,送给他一艘三十英尺长的帆船。

随后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他想跟拉塞福(E. Rutherford,1871-1937)从事实验物理研究,但拉塞福不愿收他为学生,这时他迷上了量子力学,于是开始攻读理论物理,加入到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1926年,转到德国哥廷根大学,跟随波恩(M. Born,1882-1970)研究,1927年以量子力学论文获德国格丁根大学博士学位,据称论文发表当天,在座的评审教授竟无一人敢发言反驳。

接下来的两年他在瑞士的苏黎克(Zürich)和荷兰的莱登(Leiden)作进一步的研究。

1929年夏天,奥本海默回到美国,不幸感染了肺结核,在新墨西哥州洛塞勒摩斯(Los Alamos)镇附近的一个农场上养病。

后来他在柏克莱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即使是上课,烟斗仍片刻不离嘴,又经常咳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奥本海默不看报纸、不看新闻报导,也不听收音机,对政治也缺乏兴趣。

奥本海默的研究范围很广,从天文、宇宙射线、原子核、量子电动力学到基本粒子。

他有辩才,擅长于组织管理能力,精通八种语言,尤爱读梵文《薄伽梵歌》经典,为此自修梵文。

1936年,奥本海默追求过一位名叫珍〃泰特洛克的研究神经病学的女学生,是一个共产党员。

1940年,他跟生物学家凯塞琳〃哈利生(Katherine Harrison)结婚,凯塞琳是左翼份子。

奥本海默的妻子、前女友、弟弟等人和共产党有深浅不一的关系。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情报也显示,德国已经在海森堡的主持进行原子弹的研究。

美国的秘密武器曼哈顿计划

美国的秘密武器曼哈顿计划

美国的秘密武器曼哈顿计划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的一项秘密计划,旨在研发出第一颗原子弹。

该计划最初于1942年开展,并于1945年成功实施。

曼哈顿计划被誉为科技史上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它推动了核能技术和核武器的发展,对全球的政治、科学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背景曼哈顿计划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39年,阿尔贝特·爱因斯坦给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写信,警告德国有可能研制出原子武器,敦促美国加紧此领域的研究。

罗斯福对此表示关注,成立了一个由物理学家领导的小组,开始进行原子能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日本袭击珍珠港和欧洲战争持续升级的关系,曼哈顿计划进一步加速。

科学家团队曼哈顿计划集结了一支庞大且顶尖的科学家团队。

其中最著名的是物理学家J·罗伯特·奥本海默,他被任命为项目科学主管。

奥本海默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后,提出了分离铀235与铀238的方法,并指导了铀235的浓缩工作。

此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科学家加入了曼哈顿计划,如研究核裂变的恩里科·费米、研究重水中微子的克劳斯·冯·魏斯萨克、研究物理学与化学的理查德·费曼等。

这个团队凝聚了巨大的智慧和科技实力,为曼哈顿计划的成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点研究领域曼哈顿计划主要集中在三个核心研究领域:铀的浓缩、重水中微子的研究以及核链反应的控制。

铀的浓缩是曼哈顿计划中的重中之重。

由于天然铀只含有约0.7%的铀235,而铀235是裂变所需的物质,因此需要经过复杂的浓缩过程来获得足够纯度的铀235。

曼哈顿计划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浓缩设施,通过离心分离、电磁分离等方法,最终成功获得了足够纯度的铀235。

重水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是水的一种形式,其中氢的两个核子都是重核子。

重水的一大特点是它可以减缓中子的速度,使中子更容易与铀核发生反应。

曼哈顿计划利用重水来控制核链反应中中子的速度,以稳定和放大核裂变反应。

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

1945年7月初,也就是希特勒自杀后的2个月,美国3枚原子弹终于制造了出来,被分别命名为“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

此时,“曼哈顿计划”仅仅启动了2年多的时间,原子弹研制成功后,奥本海默选定有“死亡原野”之称的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沙漠为核实验场,这块试验场有38.6公里长,29公里宽,奥本海默为试验场起了个古怪的代号“三一”,有人认为这是三位一体的缩写。

1945年7月初,在阿拉莫戈多沙漠上,一座高达30米的铁塔竖立了起来,原子弹爆炸实验就将在这个架子上完成,大卡车装的就是供第一次核实验使用的原子弹“大男孩”。

这时的“大男孩”还没有装上核裂变物质,这次试验的代号为“复活日”。

当原子弹实验在阿拉莫戈多沙漠准备就绪的时候,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准备去德国参加波茨坦会议。

德国投降后,为了协调处理德国战败后的相关问题以及对日作战等有关事宜,同盟国决定于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国的波茨坦举行首脑会议,这次会议的代号为“终点”,表示这将是二战期间最后一次盟国首脑会议。

这次会议原定于7月1日召开,为了借助原子弹爆炸抬高美国的地位,杜鲁门特别建议将会议推迟了两个星期。

7月15日,杜鲁门到达波茨坦,而在万里之外的阿拉莫戈多沙漠,美国的核试验人员也把核裂变物质放入了“大男孩”的肚子里。

7月16日凌晨,试验场一片忙碌,为了解决出现的小故障,起爆时间两次推迟,最终确定为5时30分。

试验人员在14公里以外设置了观察所,里面隐蔽着425名科学家和军事专家,他们怀着紧张的心情,等待着惊心动魄的最后一刻。

曼哈顿工程负责人格罗夫斯少将5时29分45秒,“大男孩”轰然炸响,一个蘑菇状的大圆球突然升到了10000英尺以上的高空,爆炸核心的铁塔也被高温在瞬间蒸发得无影无踪!这场爆炸超出了现场所有人的想象,以至于整个美国西南部都感到了爆炸的震撼,为隐瞒真相,美国编织谎言说是阿拉莫戈多军事基地的弹药库发生了爆炸。

奥本海默面对核爆炸的巨大威力,引用了印度古诗中的名句表达自己的感想:“如果一千个太阳在天空一起放光,人类就会灭亡,我似乎成为死神,成为世界万物的毁灭者!”原子弹试爆成功后,美国军方当即给波茨坦的杜鲁门发去了一封绝密电报:结果满意且超出预计。

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人是谁.doc

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人是谁.doc

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人是谁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曼哈顿计划是美国在1942年6月开始进行的一项绝密的工程。

曼哈顿计划耗资20多亿,历时三年,经过6000多名优秀人员的努力才将此工程完成。

然而,一个计划要能成功的完成,肯定也离不开优秀的领导者。

那么,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是谁呢?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他是美国犹太人。

奥本海默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画家,可以说,对奥本海默的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经常鼓励他认真的观察和学习艺术。

然而,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他七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而奥本海默并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努力的学习着。

奥本海默于192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以后又在剑桥大学深造。

之后,又去了德国著名的大学学习,他在大学期间一直在学习物理学。

而且奥本海默在此期间他还获得过很多奖项。

奥本海默于1929年回到美国,最后在美国两所著名的大学当教授。

终于,他在1942年被选入一个物理学的团体,继而从事着与原子弹有关的工作。

然而,由于奥本海默的才能以及他在物理学方面高深的造诣,最终被选入曼哈顿计划的参与者之中,最后,奥本海默直接成为了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

计划成功后,奥本海默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

曼哈顿计划的真实性历史上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发生在世界第二次大战后的美国,由于当时的美国和德国纳粹在珍珠港进行了一场大战,而后,美国的科学家就提出了美国应该比德国纳粹率先造出原子弹这件事情。

因此,美国的政府高层经过商议,就制定了曼哈顿绝密计划。

然而,美国所拍摄的曼哈顿计划的影视剧一开播,就迅速掀起一股潮流,故而,令现代社会人们真正关心的就是曼哈顿计划到底是真实存在的吗?关于曼哈顿计划到底是真实存在的吗这个问题,根据各种历史数据统计以及资料显示,曼哈顿计划是真实存在的。

在1942年6月由欧洲各国除德国之外的所有著名的科学家都聚集在一起,进行研究原子弹的制造。

曼哈顿计划的历史事件介绍

曼哈顿计划的历史事件介绍

曼哈顿计划的历史事件介绍曼哈顿计划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服务的一项军事工程,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曼哈顿计划的历史事件简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曼哈顿计划的简介曼哈顿计划发生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由于当时的美国和德国纳粹在珍珠港进行了一场大战,而后,美国的科学家就提出了美国应该比德国纳粹率先造出原子弹这件事情。

因而,美国当时的总统罗斯福经过慎重考虑他同意了科学家的这种说法。

那么具体的曼哈顿计划是什么呢?关于曼哈顿计划是什么还要从美国制定这一计划开始说起。

在1941年12月6日,美国政治高层通过很长时间的决策,正式的制定了这一计划,并取名为“曼哈顿绝密计划”。

故而美国在之后,他们开始集结当时欧洲除了德国以外的所有国家的著名科学家。

终于,在历时半年的组织,这些科学家终于在1942年6月正式投入了这场研究之中,他们主要以核裂变反应为原理,设立一系列的研究方法,从而开始进行一步步实验。

美国政府当时对这一计划非常支持,而且投资了20亿美元。

终于,历时三年,在1945年7月16日这天,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而且依旧原计划制造出了两颗实用的原子弹。

因此,整个计划圆满的完成了。

在整个曼哈顿计划中,由于两个负责人思路清晰,应用了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整体指挥此次工程,最终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而且,也大大的缩短了整个工程的所耗用的时间。

不仅如此,曼哈顿计划更是促进了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后关于核和原子弹的飞速发展。

曼哈顿计划的真实性历史上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发生在世界第二次大战后的美国,由于当时的美国和德国纳粹在珍珠港进行了一场大战,而后,美国的科学家就提出了美国应该比德国纳粹率先造出原子弹这件事情。

因此,美国的政府高层经过商议,就制定了曼哈顿绝密计划。

然而,美国所拍摄的曼哈顿计划的影视剧一开播,就迅速掀起一股潮流,故而,令现代社会人们真正关心的就是曼哈顿计划到底是真实存在的吗?关于曼哈顿计划到底是真实存在的吗这个问题,根据各种历史数据统计以及资料显示,曼哈顿计划是真实存在的。

世界历史大事件(25)神秘的“曼哈顿”工程

世界历史大事件(25)神秘的“曼哈顿”工程

世界历史大事件(25)神秘的“曼哈顿”工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抢在纳粹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实施了著名的“曼哈顿工程”。

这项规模惊人的工程最多时曾动用了53. 9万名科学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间谍,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

经过近6年时间的苦战,美国终于第一个造出了原子弹。

由于美国政府严加保密,直到1959年,研制原子弹的内幕-“曼哈顿工程”才撩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1938年底,两个德国物理学家发现,元素铀在核裂变时会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一发现马上引起了各国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

不久,法国物理学家和美国科学家进一步发现,铀原子在一定条件下衰变可导致链式反应,从而产生具有惊人破坏力的爆炸。

从原子核裂变中获得巨大能量的实验已经突破,谁能够首先把它转为实用,造出第一颗原子弹,谁就有可能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夺取主动权。

令许多正直的科学家深感忧虑的是:万一德国法西斯抢先制造出原子弹,人类的命运将不堪设想。

由于纳粹党疯狂迫害知识分子和犹太人,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包括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内,先后逃离德国,迁居美国。

1939年夏,从柏林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德国正在进行一个秘密工程,即试图利用原子科学的成果,制造一种毁灭性很强的新式武器。

流亡到美国的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等人,出于对人类命运的极大关注,首先向美国军界力陈原子能的军事意义,但没有受到重视。

于是,他们决定上书美国总统。

为此,他们特意向同行中威望最高的爱因斯坦求助,希望借助他的力量敲开白宫的大门。

爱因斯坦听了西拉德等人的一席话后果断地说:“好吧,要是希特勒果真蓄意掌握原子武器,那我们的责任就是尽一切可能让纳粹的敌人在这方面超过他!”爱因斯坦口授了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

他先简要叙述了核连锁反应的过程,然后对德国在原子实验方面遥遥领先的局面表示了忧虑,最后要求美国务必抢在纳粹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

西拉德一字不漏地记录了这封至关重要的信。

爱因斯坦慨然提笔在信上签了名,并写明了日期-1939年8月2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哈顿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赶在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美国启动了“曼哈顿工程”。

这项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

除了无与伦比的科学家阵容,这项工程还建了一个小城??——橡树岭。

1943年2月,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以西30公里处的克林顿小镇,从事核武器试验研究的克林顿实验室破土动工(后改称为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

一年后,在一片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建成了一座秘密城市“橡树岭”以及用于核武器试验研究的国家实验室。

很长一段时间,在公开出版的地图上是找不到橡树岭的。

关于“曼哈顿工程”有这么几个重要的节点:1939年8月2日,爱
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信中表明,
已有数位美国科学家提出核裂变的发现可以导致制造原子弹的可能,同时有证据显示,德国已经开始着手核武器的研制;1941年12月6日,美国正式制定了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计划,罗斯福总统赋予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1945年7月16日,哈顿工程的团队主导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几日后,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曼哈顿计划无疑是载入人类史册的一项工程,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是它触碰了人类历史上“核战时代”的按钮,如何真正做到“核不扩散”以及引导“原子能和平用途”,是留给今人的课题。

由于“曼哈顿计划”是绝密工程,因此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都要接受例行的测谎试验,图为一名女性工作人员接受测谎检测。

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罗伯特·奥本海默。

1942年8月,奥本海默被任命为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1945年,他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橡树岭”里代号为“Y-12”的核设施中,在控制面板处操作的工作人员。

这些大型的机器是分离同位素的装置。

图片中的女性职员都是直到50年后,才知道当年的自己究竟在为什么工程而工作。

“橡树林”里的宣传海报,警示工作人员对工作内容绝对保密。

1940年,科學家们关于“回旋加速器”项目的一次研讨会,从左到
右依次为美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劳伦斯、物理学家亚瑟
·康普顿、“信息时代教父”范内瓦·布什、科学家科南特、物理学家卡尔·康普顿以及银行家兼科学家的卢米斯。

代号为“K-25”的核设施鸟瞰图,这座巨大的核设施通过超大规模的设备,以更为经济的方法分离铀235。

1945年7月16日,人类历史首次核试验“三位一体核试验”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索科罗县的托立尼提沙漠试验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