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主题阅读训练(word精编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试题-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了解文章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一)中国结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的需要,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
他们运用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结,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到了现在,人们进一步将绳结精致化,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含蓄特性,表现得更加贴切。
你看:打一个“寿桃结”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爷爷、奶奶,他们一定很高兴,因为它代表着长寿;在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送上“同心结”的贺礼,他们也会满怀喜悦,心中充满甜蜜。
心灵手巧的中国人,运用丝绳不同的颜色、粗细与柔软度,来往穿梭,编织成各式各样的绳结。
这些绳结有鱼、兔等各种可爱的动物,有琵琶、古筝等乐器的造型,还有糖果盒、纸巾盒等日常用品。
外国人看了惊叹不已,称这些美丽的绳结为“中国结”。
光彩耀眼的中国结,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由实用性的绳结发展为装饰性的手工艺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如今,中国结()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走出国门,让世界各地的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喜爱这具有中国风味的传统工艺。
1.【词语运用】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①因为……所以……②既……又……③不仅……还……2.【写法分析】第2自然段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章中找出答案,画上“”。
3.【梳理脉络】“中国结”的发展演变是怎样的?把下面的图表填写完整。
时间作用功能类型表现形式几千年前实用性现在手工艺品各种造型、日常用品(二)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猜灯谜等。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主题阅读练习(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主题阅读训练第三单元阅读主题本组教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副名扬中外的画》。
《古诗三首》中的《元日》这首诗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清明》这首诗描写了清明这天,天下着雨,路上行人问路、牧童指路的情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了游子独自离家,重阳节来临之际格外思念亲人。
《纸的发明》这篇课文写了造纸术的发展史,表明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赵州桥》这篇课文写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特点等。
《一副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篇画的年代、作者、目前保存的情况、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
阅读方法学习本单元课文,我们要积累重点字词,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法,能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同时,还要了解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并写一写。
精彩片段(一)阅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问题。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王维是代著名诗人,他和孟浩然一样,是派代表诗人。
2.解释下列字。
独: 。
倍: 。
3.中秋佳节之时,你不在爸爸妈妈身边,这时你可以用此诗中“”一句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4.本诗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A.思念家乡B.重阳登高的愉快C.喜爱家乡(二)阅读《纸的发明》片段,回答问题。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________轻便________好用的纸。
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1.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写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如果……就……既……又……只有……才……2.根据文段内容把蔡伦造纸的过程补充完整。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卷含答案

1.【积累诗句】请从短文中各摘抄一句你喜欢的关于中秋节和端午节的诗句。
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些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原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初春时春风不常光顾,水面就一如既往的平静,像未出阁的少女的铜镜。
作者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让我感受到了春水_______的特点。
4.【梳理内容】按照文章的描写顺序,试着给图画排排序吧!
①②③④
()→()→()→()
5.【语言运用】读一读文中画“______”的句子,先填空,再试着仿写一种动物的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形容十分稀有。
2.形象生动、气魄雄伟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爬上高山峻岭,攀登悬崖峭壁,一锤锤地凿,一刀刀地刻,花了整整90年才凿刻完工世界艺术珍品、举世无双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训练卷(含答案).docx

【你的支持是我努力的动力,谢谢!】第三单元主题训练卷中华传统文化一、主题感悟。
(35分)1.写出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及相应的传统习俗。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词填空并回答问题。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____________,______在水里________烂成浆;再把浆________出来________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这一段文字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
①中国的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
()②中国的造纸术最先传到了阿拉伯世界和欧洲。
()③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3.______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____________的石拱桥,叫________桥,又叫________。
它是隋朝的石匠________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______年了,但它还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它是劳动人民______和______的体现,是我国________的历史文化遗产。
4.《清明上河图》是____宋画家________画的,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________,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________。
二、主题链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 (有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一、快乐阅读。
(15分)从小做时间的主人“时间”是人们生活中最熟悉的一个词。
一天等于24小时,1440分,86400秒。
流行的一句名言是“时间就是生命”。
怎样做时间的主人,而不浪费生命呢?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发人深省的问题。
我的父亲是一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
他常常教育我们要“今日事,今日毕”。
在他的[严厉严格严密」教育下,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养成了今天能完成的事绝不拖到明天的习惯。
这种习惯“使我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任务。
从小学时代到如今,我总是不断地给自己规定进取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指标。
粗略地计算了一下,我自订的计划已达到2000个了。
记得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个假.(jiǎjià)期里,我对《数学——1000个难题》[依依不舍了如指掌爱不释手],后三天时,还有200道题没解完。
于是我关起门来加倍努力,睡.( shuìsuì)眠时间减少到最低的程度,终于按计划完成了运算。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现在觉得,一个人如果不能不断地给自己压力,往往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大好年华也会白白流逝。
人们常说好习惯是童年养成的。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我工作和学习时,高度集中精力的好习惯,就是从小养成的。
曾记得读小学时,有一次我正在解数学题,邻居家发生了一起未成灾的火灾,当时人声喧哗:而我却丝毫没有觉察,直到被父亲拖出室外才知道。
过去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弥补。
愿我们珍爱今天,从今天开始,争做时间的主人,把一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
1.用“/”划去文中加点字的不正确读音。
(2分)2.联系上下文,用“√”在[ ]选择合适的词语。
(2分)3.用句中带点词造句。
(3分)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发人深省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怎样才能做“时间的主人”?请你结合短文,在正确的答案的括号里打“√”。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训练题

第三单元专项训练——阅读理解训练题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书籍。
手抄不但非常慢,而且容易抄错。
所以当时的书很贵,穷人买不起书。
大约在唐代,人们从印章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是将文字或图案雕刻在木板上,然后一页一页地印刷。
雕版印刷虽然比抄书快,但也有不便之处:第一,刻版费时费料;第二,大量书版存放不便;第三,错字不容易改正;第四,印刷版重复利用率低。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印刷技术。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
印完后,这些字模还可以拆下来,重新组合,印制别的内容。
这种方法既可以取代传统的抄写,又可以解决印刷版重复利用率低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
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我国的印刷技术越来越成熟。
后来,印刷术先后传到了朝鲜、日本,又传到了西亚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1.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2.认真读短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
3.雕版印刷有哪些不便之处?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4.请写出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进步的地方。
(至少写出两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本学期的学习和课外了解的资料,照样子写一写你所了解到的古代劳动人民取得的成就。
(请至少举出两个例子)例:张衡发明了测验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
2023年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训练(含答案)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训练(一)春节①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
除了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年历,各自过自己的年节外,其他各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
②“年”的最初含义来自农业,谷子一熟为一年。
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也不尽相同,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年,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年。
到了西汉,汉武帝恢复了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年)。
古时候称正月初一为“元旦”,而不叫“春节”,“元”就是开始,“旦”是指早晨,也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③春节是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
每当节日来临,从城镇到乡村,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有卖年画春联的,有卖灯笼爆竹的,有卖窗花脸谱……这“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过到正月十五。
特别是在农村,过年的气氛更热烈,大年三十要守岁,包饺子,贴春联,放爆竹;大年初一要走亲访友拜大年……④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人们叫它“年”。
每到腊月三十,它便出来吃人。
一个腊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恰巧有两个牧童在比赛甩鞭子。
“年”忽听半空响起啪啪响声,吓得望风逃窜。
“年”窜到另一个村子,它朝门缝里一望,那亮闪闪的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得溜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年”怕响、怕光。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想出了许多抵御“年”的方法,这些方法逐渐演化为过年的风俗。
如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放爆竹,这大概是从牧童赛鞭子演变而来的。
又如旧时把“对联”叫“桃符”,意思也是为了驱逐邪恶,后来才改叫“对联”或“春联”。
再如,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除了准备同猛兽搏斗外,还有庆祝丰收的意思。
1.第③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请用“”画出来。
2.第④段中出现“如”“又如”“再如”,下面哪一项是对它们的作用分析正确的()A.使读者更清楚春节习俗的演变B.形象地写出了春节的特点C.为了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D.清楚地介绍“年”怕什么3.读完文章后,为什么人们用“放爆竹”的方法来抵御“年”呢?4.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三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三单元课外阅读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三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阅读专题训练(一)卢沟桥的狮子北京人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
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6米,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狮子,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这些狮子真有意思。
它们有大有小。
大的有几十厘米,小的只有几厘米,甚(shèn)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
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正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
但是文物工作者已经数清了,总共有501只。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扎在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这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
正是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为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形态各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A.卢沟桥是一座______________,它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
B.短文开头引用一句__________,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
(3)用“____”画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这段话是从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来写狮子的。
(4)文中有一处省略号,它表示________________。
(5)卢沟桥为什么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在少年儿童画展色彩缤纷的画幅中,我看到一幅没有色彩,线条也极为简单的画,那是一幅盲童的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训练(word精编版)
乐山大佛
我国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四川的乐山大佛。
它地处四川省乐山市,位于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大佛,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
乐山大佛形象生动,气魄雄伟。
佛像坐东面西,双眼似睁似闭,面容慈祥,双手扶膝,安然端坐。
整个造型比例匀称,体态庄严。
它高71米,仅头部就有10米宽,双肩的距离为28米,耳长7米,耳朵里可以藏进几个人,一只脚背上竟可以站一百多人。
真是“头大与山高,足宽踏浪涛。
千年仍未老,静坐看朝朝!”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这套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被雨水侵蚀(shí)。
清代诗人王士祯(z hēn)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jì)中流”。
在大佛头部的18层螺髻中,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靠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
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的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
这些奇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乐山大佛在唐代开始修凿,人们爬上高山峻岭,攀登悬崖峭壁,一锤锤地凿,一刀刀地刻,花了整整90年才凿刻完工。
佛像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霜雨露,至今仍然身形完好,端坐安详。
这座石刻大佛被人们誉为世界艺术珍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乐山大佛。
现在每天来这里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人们登上凌云山峰,无不赞叹这尊举世无双的大佛坐像。
1.【词语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络绎不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世无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信息】认真读文章,读懂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照样子找出关键词句,填一填表格。
3.【探究内容】读第3自然段,完成练习。
(1)说说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依次从大佛的哪些部位介绍了排水系统的设计巧妙?根据课文内容排列顺序。
(写序号)
①头部②两耳背后③衣领和衣纹皱折
④胸部背侧⑤正胸靠向左侧⑥右臂后侧
()()()()()()
4.【积累语言】仿照下面的例句,运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例:这座石刻大佛被.人们誉为
..世界艺术珍品。
_________被人们誉为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被____________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
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节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明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也成为了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白居易借中秋感怀:“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但中秋节盛行却在宋朝,辛弃疾在《一剪梅·中秋元月》中以“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一句,借月亮表达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
至明清时,中秋节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非常多,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二)
端午节,又称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由来是这样的: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受到尊崇的官吏,却被一位嫉妒他的官吏陷害,他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mì)罗江自尽。
出于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蛟龙的怒气。
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
唐代诗人文秀赞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
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就曾描述:“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
端午节时最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用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制成的。
农历五月,也就是端午节所在的这个月份,对中国人而言,除了纪念屈
原,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
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最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用来驱除灾害和疾病。
人们还会挂带香包,这种香包是用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做成的,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1.【积累诗句】请从短文中各摘抄一句你喜欢的关于中秋节和端午节的诗句。
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梳理内容】读文段,梳理文章的内容。
(1)文段(一)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________,结尾处简单介绍了有关中秋节的____________。
人们在中秋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文段(二)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________和________。
端午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写法探究】下面对两个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的第1~2自然段都是围绕“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句话
来写的。
B.文段(一)中引用唐诗宋词中的名句,是为了说明中秋节形成于唐代,盛
行于宋代。
C.文段(二)重点介绍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D.文段(二)的第2自然段是围绕“端午节的由来是这样的”这句话来写的。
4.【小试身手】仿照下面的句子,简要介绍一种节日食品或地方特色食品的
制作过程。
(提示:如饺子、煎饼、麻花等)
例:粽子是用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
形容十分稀有。
2.形象生动、气魄雄伟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爬上高山峻岭,攀登悬崖峭壁,一锤锤地凿,一刀刀地刻,花了整整90年才凿刻完工世界艺术珍品、举世无双
3.(1)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这套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被雨水侵蚀。
(2)①③⑤⑥②④
4.香港东方之珠状状同学们班里的小诸葛
微群阅读
1.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2.(1)由来神话传说吃月饼赏月
(2)由来习俗龙舟竞赛吃粽子挂艾草挂带香包
3.C
4.饺子是用面皮包着肉馅或蔬菜馅,下锅煮熟而食的一种中国传统美食。